如何看待讀書無用論?

隔壁老王不讀書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北京孩子,小時候,在家門口讀一所普通的小學,真的是無憂無慮、天真爛漫,整整玩了六年。

那時候小升初,北京還沒有現在的“鎖區”政策,我交了狗屎運,陰差陽錯進了海淀區大名鼎鼎的 X 大附中。

一路上,儘管自己只是學渣,但見過太多學霸和大牛。咱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麼!

一所好學校,對孩子的重要影響,真的是一輩子的。

一、好學校,教給孩子真正的努力和拼搏

剛進 X 大附中,我就發現,只有自己小學玩了六年,別人可都不是啊!

我那時的英文水平,基本限於認識 26 個字母,估計比現在很多英文啟蒙做得早的 3,4 歲的孩子都差遠了;

我的海淀同桌,英文如百靈鳥一樣流暢悅耳,看英文電影完全不用字幕,和外教成了忘年交,經常談笑風生。她在小學六年,已經能把很多原版的兒童文學名著,如《夏洛的網》《殺死一隻知更鳥》等,全書背誦了。

數學、語文、物理、化學,每一科都被學霸們碾壓。

坐在我後面的男生,初中就學完了中學數學,開始自學微積分和大學高數;

我們語文課代表,小學就熟讀四書五經,能用古文洋洋灑灑地寫作;

聽高中班主任說,我們學校的一位學長,愛好天文,天天去學校的天文臺觀測,國內外天文權威刊物發表論文,因為貢獻重大,國際上把一顆小行星,以他的的名字命名,那時他 16 歲。

上中學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怪不錯了呢。上了好學校,才知道自己多麼才疏學淺,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應當多麼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

北大附中打破行政班,實施“書院制”

幸而我從初中開始住校,晚自習的時候,能 24 小時、近距離觀摩這些學霸、牛人是怎麼努力的。

作業?課間早就做完了,晚自習上,X大附中的同學都在複習、預習(除了那些做國際奧賽,和自學大學內容的。

我晚自習的同桌,在我們普通班排名前幾名。她每天晚上,把每個科目,每天學的內容,各做 5、6 本課外練習冊來鞏固(她做得真是飛快!她做 5、6 本的時間,我差不多勉強能做完 1 本。

做完習題,她還常有時間“放鬆一下”,把語文書上的古文,翻譯成英文;再把英文美文,翻譯成古文。她後來本科就去了普林斯頓。

上了好學校才知道,從來就沒有什麼不勞而獲的成績,也沒有什麼隨隨便便的成功。每一分進步,背後都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辛勤努力。

二、好學校,帶給孩子視野和見識

初中的時候,網絡還不發達,信息很閉塞。那時,我根本不知道美國大學為何物。

睡我對床的學霸姑娘,酷愛二戰史,夢想是考上美國的“西點軍校”。我問為什麼?

她告訴我,西點軍校除了培養出了美國最多的將軍(麥克阿瑟、艾森豪威爾、巴頓將軍……),還培養出了世界財富 500 強中,1000 多名歷屆董事長,2000 多名副董事長,5000 多名歷屆 CEO。

全美國任何一所商學院都沒有培養出這麼多的管理精英。

我深深驚歎於她的視野、見識和夢想。於是,我就把自己的夢想,從“當個白領”,也改成了“考上西點軍校,你看,孩子之間的影響力是多麼大啊。

美國西點軍校

後來,儘管沒有真正去報考西點,我在追求這個夢想的過程中,跟著對床的姑娘,讀了十幾本詳細的二戰史,還看了很多二戰紀錄片(儘管現在都快忘光了)。

為了軍校的身體要求,我倆非常努力地鍛鍊身體,每天跑 1200 米、跳幾百階臺階、100個仰臥起坐……我們還為了留學的夢想,特別努力地學英文。

我從初一班裡英文最差的學生,發奮努力,每天背誦一篇新概念三/四,還利用寒暑假,把老友記看了差不多 10 遍,高一時英文統考,我考了全區第一。

初中時,我們學校離北大清華不遠,有很多非常精英的書店。同學們相互“攀比”,搶著買過期的原版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還有“經濟全球化”相關的書(暴露年齡了)。

其實我感覺買了也看不懂(反正我看不懂),但這種“攀比”還是比“比吃比穿”強多了。

多少年後,看到英國BBC曾拍攝紀錄片《50UP(人生七年)》常想起當年的買過期華爾街日報的日子。紀錄片展現 14 個孩子,50 年的人生軌跡。

7 歲時,來自精英家庭的 John 和 Andrew 已經習慣了每天看《金融報》或《觀察家》,而貧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罰站,少被打,吃飽飯。

七歲的 John 和 Andrew 說自己每天都會讀《金融時報》

50 年後,幾個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三個中產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為精英,兩個依舊中產。

而幾個來自底層的孩子,包括他們的後代,依然常常與失業相伴。知識改變命運背後,也是一場關於家庭和視野的較量。

上大學的時候,先生最好的哥們,在姑姑的影響下,10 歲就給自己起了英文名叫Stanley,因為從小的目標是要進“Morgan Stanley”(摩根斯坦利)。

他有個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習慣,大學四年,每天都要仿寫幾篇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一來熟悉金融市場,二來練習英文寫作。

他是這樣做的:

先讀一篇文章,然後背扣過去,用自己的話盲寫一遍。然後對照一遍,再背扣過去,再盲寫一遍。直到幾乎和原文用詞一樣為止。

去年,他從高盛辭職,進入美國最大的私募股權公司,成為最年輕的合夥人,他也是管理層唯一的亞洲面孔,年薪幾百萬美金。

他的美國同事,需要寫文章,都請他寫——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英文寫作還不如高中畢業才去美國的中國留學生。

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人出生在羅馬。出生在羅馬又如何?只要足夠努力,有寬廣的視野和抱負,憑什麼就不能在羅馬叱吒風雲呢。

另一件事也令我至今難忘。高中的時候,我的兩個朋友,申請去做了校圖書館的志願者。我當時還心裡小小地鄙視了人家,圖書館志願者,不就是每週去碼書麼?

後來,事實證明了我是多麼愚蠢。那時候,普通學生每次能借2本書;圖書館志願者,能每次借5本書。我荒廢了時日,高中時沒顧得上讀多少書;這兩個同學,每週末回家的時候,旅行箱裡都裝滿了書,週而復始。

她倆用了高一高二兩年時間,全面掃蕩了我們高中的圖書館(高中圖書館,本來也沒有太多書),每人讀了幾百本書。高三的時候,她們收心學習,一人考上北大,另一人考上清華。

大學畢業更令人歎服,上了北大的姑娘,研究生去了普林斯頓,成了國內環境學的專家;上了清華的姑娘,去哈佛讀博,現在成了美國知名大學的終身教授。

去了好學校,能大大拓展孩子的視野和見識,讓他親眼看到,牛人到底是什麼樣子,差距有多大,自己要向哪個方向努力。

三、好學校教給孩子,學習並不是最重要的事兒

高考那幾天,我上吐下瀉,少考了 40 多分,踩線進了號稱全國第三的大學(當然,國內有十來所大學都是第三),因為分數低,被調劑,進了一個非常奇葩的專業。我不甘於調劑,考了託福 SAT,申請轉學去了美國。

在中國大學的時候,感覺上進=考證。學長學姐告訴我,管它什麼證,都去考!你是北京人,也要去考普通話的證!總之,多一個證就比少一個證好。除了考證,好像沒有什麼辦法變得更優秀。

出國之前,我滿腦子是“好好學習”——每門課都考 A+,考出接近滿分的 GPA 和金光閃閃的 GRE,得到教授的推薦信,申請牛校的研究生,然後去華爾街或硅谷找一份光鮮亮麗的工作。。。總而言之,成為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剛一進校門,我的整個人生觀價值觀都被顛覆了。在美國大學,大家都在忙著改變世界。

一個讀博士的學長,出身貧寒,看到美國大學圖書館成噸出售 1 美分的舊書(其實就是白送啦),而自己貧苦的家鄉,留守兒童們窮得根本沒有書看。

他成立了幫助農村兒童閱讀的公益組織,每年幾百位留學生到農村支教,還給很多貧困的村子建立了小學圖書館,幫助了成千上萬的農村孩子。

一個比我高一級的學長,因為自己給國內父母打電話不方便,創辦了美國前三名的華人電話卡網站。那是他才大三,每月營收上百萬美金。我們用他的電話卡平臺聯繫國內的家人朋友,又方便又省錢。

還有更多的同學,因為買中國食材不方便(冬菇、粉絲、茴香、花椒這些美國超市可沒有啊),開創了中國超市;

因為太想吃一口家鄉味道,開了正宗的中國飯店;

因為經常當國內親友來美的“地陪”,開了全美連鎖的大型旅行社……

有的同學,還讀本科呢,不僅學費生活費自己賺出來(美國學費一年 30 萬啊!),還能補貼家裡,真是太牛了。

被深深震撼之後,我開始思考,不要只是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要改變世界,要幫助、影響更多的人。

大學期間,在他們的影響之下,我前前後後打了十幾份工,寒暑假也到處實習、實踐,一來鍛鍊自己,二來減輕家裡供我讀書的負擔。

四、好學校,給孩子最優質的人脈、圈子、資源

名校不能確保人生的上限,卻能設定人生的下限。不止給了孩子敲門磚、入場券,還給了人脈、圈子、資源。

前面提到的 Stanley,就是靠緊密的校友網絡,寫郵件、打電話、教授推薦、和華爾街工作的校友見面,找到的第一份工作。

儘管沒進入 10 歲時的夢想摩根斯坦利(投行界的第二),卻進入了高盛(投行界的老大),妥妥成了華爾街精英。

很多人都知道耶魯大學最神秘的精英組織“骷髏會”吧?從這個骷髏會里走出了 3 位美國總統、2 位最高法院大法官,還有無數美國議員以及內閣高官。

經過 185 年的繁衍生息,從美國白宮、國會、內閣各部、最高法院以至於中央情報局,骷髏會的成員幾乎無所不在。

這就是人脈和圈子的力量。

神秘的耶魯骷髏會

當年北大畢業賣豬肉的陸步軒,曾經讓天下人恥笑。北大校友陳生邀請他合夥成立“屠夫學校”,創立了全國超市都在賣的“壹號土豬”品牌,現在兩人身家過百億。

除了人脈和圈子,好學校還提供了最優質的婚戀圈子。

我高考之前,媽媽鼓勵我,好好學習,你考上什麼檔次的大學,很有可能將來男朋友就是什麼學校的哦!

但這也是實情。《中國家庭發展報告 2016》顯示,1980 年以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與教育背景相似的人結婚。

“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越來越少,通過婚姻實現階層跨越,越來越難了。“你是誰,就會嫁給誰”。

我和先生的朋友圈子裡也是這樣,有的夫妻都是藤校畢業,有的夫妻都畢業於沃頓,有的夫妻一個北大一個清華(不知道將來會告訴娃,哪個是中國最好的大學?),像我和先生也是,都畢業於非名校。

學識影響眼界,眼界決定格局,而格局影響人一生。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這世界就是,一些人總在晝夜不停地努力,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發現世界已經變了。

我們是關注中小學教育的洋蔥數學,點擊關注,成為家長們的教育好助手。


洋蔥數學


前段時間很多人都看到一則這樣的新聞:煎餅大媽與顧客發生了爭執,於是生氣的說:“我月入3萬,怎麼會少你一個雞蛋!”這讓許多職業白領都啞口無言。

而且這類新聞最近好像尤其的多:90後夫妻創業賣饅頭,月入2萬;碩士畢業後創業賣xx,月入過萬;高中未畢業做外賣小哥,月入超985、211畢業生....

於是,這類新聞一出,“讀書無用論”就會一次接著一次甚囂塵上。但是,講真,這和讀書無用有什麼關係嗎?

職業是不分貴賤的,只要肯付出努力,並踏踏實實的,就一定能掙到錢。關鍵在於你能不能滿足於現狀。這位大媽月入3萬,但她不僅每天都要起早貪黑,忍受風吹日曬,而且一天還要工作十幾個小時,甚至有時還面臨著被城管罰款或沒收的危險。她在這背後付出的汗水和努力,我相信是隻有親身體會過才能真正理解的。所以這種月入3萬的工作性質,無非是對超時工作的彌補。簡單的說,就是看你勤不勤奮,能不能吃苦。

而說到讀書無用,這種可笑的言論,我想都不用我多舉例子也該不攻自破了吧。

如果一個沒有學歷的人,我相信不管怎樣,當他從公司底層一步一步向上爬的時候,都一定受到過學歷的阻礙。雖然文憑不一定能證明一個人的能力,但有一些機會,在某些時候只留給了有這張紙的人。

其次,有些上了大學的人,有時也會調侃說:“學微積分有用嗎?你去菜市場買菜要用微積分嗎?”,“學歷史有用嗎?你去市場買菜要和和大家講歷史故事嗎?”。這種邏輯思維很常見,這些人,如果你真的是認為讀書沒什麼用,甚至拿買菜來衡量學識。

我就想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活著只是為了買菜?

讀書的目的從來就不是讓你以後能幹什麼,而是讓你以後可以不幹什麼。很多人說讀書使人聰明,但是我覺得讀書也使人無知,因為當你讀的書越多,慢慢會發現知識的邊界越大,就會有一種站在冰山一角的感覺。當然,長期的積累下來,你接觸的知識越多,更能發現自己的潛力和興趣所在,這也是一種選擇不是嗎。所以,以後別扯讀書無用論了,醒醒好嗎?


路人甲M


讀書無用論的簇擁者,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學這些有什麼用?買菜又用不到!這裡的“這些”通常指100以上加減法的數學問題、英語、物理等。在這些人眼中,生活就僅僅停留在“買菜”這個層次,他們認為生活不僅只有眼前的苟且,而且詩和遠方沒有用,買菜又用不到。

所以,讀書沒有用的準確含義是,上學沒有用,而“用處”的含義也很單一,就是掙錢,所以讀書沒有用的終極含義就是:

上學並不能掙錢,所以學也沒什麼用。

我們先忽略學習除了賺錢以外的其他作用,僅僅考慮學歷高低人群的收入水平,數據顯示2015年應屆大學專科、大學本科、研究生的年薪平均數分別為70794元、118888元、204461元,高中、中專和技校,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年薪平均數各為51885元與40730元。

這僅僅是剛剛畢業的收入,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高低學歷收入的差距會越來越大。由於低學歷從事的職業的性質問題,其發展也會很受限制,能克服這種侷限躋身高收入的行列,也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難,所以說,說學習沒有這些話,實在是太過於天真了。

但是他們真的不明白這個道理嗎?真的認為讀書沒用嗎?我相信大部分步入社會的成年人都不會這麼想的,如果他真的這麼想不得不說這種想法有點蠢。

那為何讀書無用論這麼頻繁的被提及?大概是有點“酸葡萄”的心理的吧,有點羨慕嫉妒的心理也很正常,無傷大雅。但是要警惕一種人,自己明明知道讀書的用處,但是卻在沒有分辨能力的學生面前大放厥詞,那這就不是蠢而是壞了,如果有短視的家長在這種長期高頻率的讀書無用論洗腦下,也認同了這種看法而忽略了對孩子的培養,那麼可能就中了某些“壞人”的圈套。


曾少賢


我發現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很多「讀書無用論」的宣揚者,實際上之前是抱著「讀書萬能論」的。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他們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之前,他們相信讀書是可以改變自己的一切的,後來他們發現自己無非是個幻象,所以就一下子由愛變恨,走向另一個極端,逢人便說,原來讀書什麼用都沒有。

而實際上讀書,就是在這兩個極端的中間,它能夠幫助我們達成很多的事情,但並不代表讀書就是萬能的。

書籍有兩個侷限,一本好書其實很像是地圖,它能夠幫助我們找到一條走得更便捷的路,但是地圖不能代替你決定你想要去哪裡,地圖也不能代替你去走你想要走的那條路。

如果你沒有一個目標,那麼你不可能向地圖去詢問你的目的地,如果你沒有站起來走,你也永遠不可能到達你想要到的地方。

這就是讀書最大的一點侷限。

而有些人就把讀書無限的放大,他們認為只要讀,我就可以解決我的問題,我就可以改變我的狀態,而忽略了自己對目標的設定,也忽略了自己實踐的力量。

最後就有可能一無所獲,而這種一無所獲就把他們推到了讀書無用論的那個方向。

而實際上,並不是書沒有用,而是我們沒有用好書。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除了要學習讀書的方法,更多的時候還要加強兩個觀念,讀書之前要有目標,讀書之後要輸出,只有通過這兩個幫手,我們才能真正的讓書籍實踐自己的力量,在書的幫助之下,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是陳章魚,知乎60萬人關注的讀書人,致力於用讀書解決一切問題,解決一切讀書的問題。


陳章魚


中國有句話叫耕讀傳家,這是古代農民的上升路子,耕地之外,讓孩子讀書才是正經,就算科舉不成,考上個秀才,也能坐館教書,已經完成階層上升,習武這條路,窮人走不起,也不能走。

這種特色,是東亞稻作農耕文明的一個重要特點,種植水稻的中國農耕文明有個特點,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積非常少,只能精耕細作,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勞動力才能保證吃飽,進而衍生了中國這種特有的農耕文化,為了擺脫這種勤扒苦作的生活,有理想的中國底層農民,就是靠這種近乎變態的勤奮刻苦,幾代人供養一個孩子完成教育。

所以中國留下了各種關於讀書的名句,也有各種勵志的讀書故事,三更燈火五更雞,囊螢映雪,書非借不能讀,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去苦讀,全世界都沒有一個民族,在社會底層,都有如此好的重視教育的傳統。

所以中國雖然不斷有“讀書無用論”的言論出現,但是中國從來沒有反智的傳統,老祖宗的智慧告訴國人,讀書受教育才是王道。

實際上,對於現代商業社會而言,與農耕時代的中國科舉一樣,上升的道路同樣只給予少數天才。

為什麼如此?因為在現代社會,一個普遍的特點是,教育已經成為所有人的共識,而造成的一個事實就是,教育已經成為了軍備競賽,優質的教育資源,成為普通人無法企及的目標。

而普通家庭接受的教育,只能保證你成為合格的螺絲釘,不要妄想進入社會的中上層。

這與農耕時代大不相同,科舉的存在,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對於科舉進行了改良,從唐代的考詩文,宋代的考策論,變成了考八股文,只要熟讀四書五經,大家就站在了一個起跑線上。

所以很多人批判八股,卻不知道,八股舉士對窮人是最公平的。因為它大大弭平了窮人和富人的教育成本鴻溝,明太祖誠偉人也。

但是你看現在,教育資源又重新分層,貴族教育、精英教育、義務教育實際上已經成為不同階層的分層方法,教育成了篩選器,通過教育,你得不到你想要的階層上升,如果說古人的幾代勤奮刻苦,還有可能一朝登天,今天的人們,幾代勤奮也不過是階層不致於下落而已。

而這時候,你會發現,任何時代的上升之路都一樣,都是選擇那條更艱苦的路。


佛系告別少年


說讀書無用的,肯定都沒學過統計學。

看很多回答都在說,什麼人文素養啊,什麼人生體悟啊。俺隔壁家賣菜的劉大媽說了,人文素養有啥用?人生體悟有啥用?能多賺兩個子兒不?能給俺兒尋著個媳婦兒不?

中國功利主義盛行,這是事實。但面對功利主義,你講“做人不要太功利”,有用嗎?沒有。我這裡就反其道而行之,說說,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從掙大錢的角度,從升官發財的角度,為什麼讀書有用。

首先,要看我們處在一個什麼環境裡。中國有多少大學生?2011年人口普查,我國具有大學及大專文化程度的只有9%,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4%,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9%。文盲,即15歲以上而不識字的,有4%。我國985大學的錄取率,大概是高考總人數的2%,985及同級別的學生,佔總人口數的不足1%。

好,那麼我們假設讀數無用,上了這些大學和沒上是一樣的。那麼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我國湧現出的人才,他們的學歷的比例,應該和大環境中的比例一樣:你那邊有10個大學生,我這邊有30個高中生。讀數無用,那10個大學生裡出一個人才,我們這30個高中生裡得出3個,對不對?這樣說來,我們的這個社會的人才,應該也是,不到10%有本科學歷,14%有高中文憑,大把大把的沒上過高中的,985學生不到1%。

嗯,假設做完了我們來看事實。

看省長、省委書記們:62位省級大員中,9成有研究生學歷,有9個博士畢業。要知道,這是一群50後、60後,他們那個年代裡大學生更少,研究生更更少。好,說好的比例呢?

看市長:廣東省21個市長和擬任推薦人,14個有博士學位。看起來高過省長們,但是和他們的年齡有很大關係:越年輕,讀博會越容易一些。好,說好的比例呢?

看大企業家們:

網易-丁磊——武漢大學-985

聯想-盧志強——復旦大學-985

恆大-許家印——武漢科技大學-一本

小米-雷軍——武漢大學-985

騰訊-馬化騰——深圳大學-一本

阿里-馬雲 ——杭州師範大學-二本

萬達-王健林——遼寧大學-211

上面這些名字很少,但已經包含了我國最有活力的互聯網企業領導人,大的地產商等。多少985?多少211?好,說好的比例呢?說好的985只佔人群的不到1%呢?

再看,胡潤80後白手起家富豪榜

1,王麟誠(浙江大學,985),吳豔(浙江大學,985)

2,汪滔(華東師大,985)

3,程維(北京化工,211)

4,張邦鑫(川大,985)

5,何志濤(北京郵電,211)

6,吳強(西南財經,211)

7,林奇(南京郵電,一本)

8,應書嶺(華東師大,985)

9,劉若鵬(浙江大學,985)

10,王悅(長安大學,211)

越年輕,學歷的取得就越容易,與之對應的,取得成就的人的平均學歷就會越高。看上面這一排,多少985,多少211?號,說好的比例呢?說好的985不到1%呢?

好,我們已經用事實說明了,高學歷人才更容易在政界、商界取得更高成就。學界不必說,想來大家也不會相信一個人能拿著高中文憑出任大學教授。

這時候劉大媽又說了,俺家娃不會做生意,又不會去當官,那讀書可還有用?讀了書,這菜能貴2毛?

好,看完了高端人才我們來看平均值。

這個圖什麼意思?

左邊一列,是平均值。縱軸是年收入。高中及以下學歷,平均年收入為6萬塊,而本科生有3萬,研究生有18萬。中間一列,是中位數,指從上往下排,排到一半時的結果。高中及以下,收入中位數只有5萬,但本科有10萬,研究生有14萬。前面兩個數據討論的就是,如果你隨大流,不算尤其出色,沒什麼商業頭腦,泯然眾人,然後有這些個學歷,能取得的收入。就好像劉大媽的兒子。

但是對門王大媽家閨女就很厲害啊,又要強有聰明,敢闖敢幹,那她讀數,有沒有用?看最右邊一列,前10%的數據,從高往低排,排到10%的時候,看收入是多少。這次差距更大,高中及以下,就只有10萬,但到本科學歷,就能達到23萬,研究生學歷的前10%更是能達到33萬。

你可以跟書本過不去,可以跟老師過不去,可以跟學校過不去,可以跟考試過不去。但是你想必不會跟寫作真金白銀讀作人民幣的錢,過不去吧!想鹹魚翻身,想階級上升,想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別做白日夢了,還不趕緊讀書去!


IvanZhu


“讀書無用論”是未讀過書或讀書少的人針對自己不讀書意淫出來的一種反智論。

之所以要意淫出這種論調,是為了給自己不讀書、不學習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說得再難聽點就是——自欺欺人。

為什麼能夠這麼篤定的下這個結論呢?

媽媽:天天讀書有什麼用,你看看某某,即使一輩子沒讀過兩本書,照樣在社會上混的非常好。

兒子:好吧,那我不讀書了。

媽媽舉起手:你再說一句試試?

兒子:我不想讀書了。

媽媽舉起的手扇了下去,並暴跳如雷、撕心裂肺的吼道:你個兔崽子啊,我和你爹辛辛苦苦的省吃儉用供你讀書,就是為了讓你成才,你不讀書,看我不打死你!

看,人是會欺騙自己的。

這和吸菸者不斷的說明“吸菸有各種好處”的原理一樣,他們需要欺騙自己,因為戒菸很困難。

但是如果你說:如果吸菸有各種好處,你就讓你母親、老婆、兒子、女兒也吸唄。

他們就會沉默下來了。

面對那些宣傳“讀書無用論”的人,不用理他(她),因為他(她)自己都不相信,你和他(她)展開討論有什麼意義呢?


用戶64780539568


抱著“讀書無用論”大肆宣揚的人,往往都是沒讀過幾本書的,甚至在該讀書的年紀裡,連最起碼的教科書都沒有通讀過。

我們身邊或許都會這樣的一類人,尤其是在同學朋友聚會中經常會遇到,他們上學的時候不愛讀書學習,成績不怎樣,在很早的年齡就外出打拼,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混的也不錯。受教育程度比較低的朋友和發小,卻在幾年內發家致富,成了大款。而那些埋頭苦讀的名牌大學畢業生,到了社會以後十幾年,卻還是拿著死工資。


這類短時間暴富的大老闆、小老闆或許在十幾年前可以,但在不久的將來,湧現出來的將是越來越多的學歷背景優越,讀書破萬卷的大老闆。

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得原來很多的傳統行業面臨轉換升級,職業迎來了新一次的洗牌,未來行業的門檻會越來越高,很多機械的勞動都將被人工智能取代。


讀書,不但有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它不僅可以創造價值和財富,還可以涵養人生。人們往往只看到短期價值的“有用之用”,卻忽略了背後長遠的“無用之用”。


中國留學生何江之所以成為第一位在哈佛畢業典禮演講的首位華人學子,最主要的是源於他十幾年的埋頭苦讀。試想,一個沒有身份家世背景的農村孩子,湖南深山阻隔的是何止是他看世界的夢想?何江如果不讀書,又有什麼能力何以支撐他走出深山呢?

讀書無用論的簇擁者往往是那些沒有怎麼讀書或者讀過一些書,卻沒有什麼成就的人。事實上證明,成功人士如喬布斯、俞敏洪、扎克伯格他們都喜歡閱讀,並且也實實在在讀過很多書的人。


我們不能誇大讀書的作用,也要勇於正視和麵對通過讀書實實在在產生的價值和作用,往往不是讀書沒用,而是你自己沒有用。


作者:夢歸秦淮(多平臺簽約作者,歷史碩士,知識管理達人 公眾號:恆言讀書)

乾貨 | 思考 |技能 | 2018年,一起成長。


夢歸秦淮


讀書無用論中的讀書二字,如果包含了“為學位而讀的書”,那麼即是自證這個觀點毫無根據。

1.

以廈門大學為例,建國前學生家長職業比例的前三位分別是商、學和政界,三者共佔79.11%,而工農比例則各是2.21%和13.54%,說明建國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被近八成較高社會階級子女佔有;建國之後,政府提出教育為工農服務的口號,實行統一招考節省旅費的政策,工農入學比例就提高到了64.4%,低社會階層子女實現階級向上流動的比例大大增加。



2.

美國堪薩斯大學追蹤調查對象20年,發現獲得大學文憑的男性在超過50年時間的平均收入,比高中文憑的男性高8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24.16萬元),大學文憑和高中文憑的女性平均收入差距是58.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66.29萬元)。20歲的男大學生的終身淨價值是大學費用的六倍以上,女大學生則是4.5倍以上。研究還發現,獲得研究生學位的人收益會一直持續到60歲,遠遠超過獲得學士學位的人。

3.

現行的高考制度因弊端甚多遭致社會越來越激烈的批判,甚至有“讀書無用論”大鼓其躁。這種觀點的提出者和擁護者,多半隻是看見市場經濟的洪流中滾滾而來的機遇,而殊不知:正是考試這種制度讓社會底層精英有了“公平的立基”,為其向上流動提供了保障,並疏散了其對社會資源分配機制所鬱積的不滿。


在這種情況下,身處社會底層而信“讀書無用論”,無異於是扔掉了手中社會借給他的所有籌碼,燒燬了汪洋大海中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毛毛蟲Claire


現在社會上流傳著讀書無用論,這是根據時代背景決定的。現在做創業的、互聯網的、各路網紅,都在大把大把的賺錢的時候,一箇中規中矩在學校讀書的人,反而可能最賺不到錢。所以在這個以金錢、物質為衡量標準的社會,自然會就出現讀書無用論,因為讀書的人都沒賺到錢。

一、跟隨主流,永遠只能成為普通大眾
正常在學校上學的學生們,根據父母的期望,踏踏實實從小學到大學,然後順利畢業,突然就迷茫了,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者找不到自己期望的高薪的工作。但他們是按照主流的模式、理念成長和培養出來的啊,為什麼卻過的不好呢?

其實一個本質問題就是,跟隨主流,最終導致自己只能成為普通大眾,就像金字塔一樣,普通人都是在最低端,自然都是賺不到錢的,自然就出現了讀書無用的觀點。

二、時代環境的變化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很多規則都被打破了,財富的分配已經超出了傳統認識的界限。比如小米在2011年的時候,只是一個初創公司,不到6年的時間市值超過100億。很多網紅也一樣的,一年前根本就沒人知道他是誰,甚至女朋友都離他而去。但一年之後他立馬粉絲幾十萬,年收入百萬。互聯網創造了很多機遇,這些人的學歷也都不高。最終就出現了,學歷低的人賺到更多財富、學歷高的人反而成為底層貧下中農。

三、4年繼續讀書、4年工作經驗,你怎麼選擇?
假如重來一次,高中畢業後你是打算讀大學四年,還是打算在一個公司工作四年,積累經驗。因為上學之後畢業了,你仍然要工作,這樣直接多四年經驗,豈不是更好嗎?
如果這個問題比較簡單,那現在你大學畢業,是我選擇考博、考研繼續讀5-7年,還是直接工作,獲取5-7年的經驗。這麼看起來,好像一般人都選擇工作了吧,畢竟5-7年是一段非常寶貴的經驗。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並不是讀書無用,而是讀書與此後他帶來的財富,是不成正比的,如果有一天,讀書與財富能成為正比,那讀書就有用了。
作者:千城(管理學博士)
公眾號:千城Slash
讀書行萬里,夢想走千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