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中醫說“四十歲前多鍛鍊,五十歲後少鍛鍊,六十歲後不鍛鍊”,你怎麼看?

弘陽真人A


這個說法有它的道理,但是也有觀念上的落伍。

有道理的是前兩句:40以前多鍛鍊,50以後少鍛鍊。

上邊這兩句按照現代的理論解釋的話,就是:

人的訓練量,需要和年齡,骨密度,肌肉含量,激素含量,代謝水平相結合。

人體在40歲以前,儘管是已經是度過了最健旺的年齡段

但是整體而言上述的那些要素,都還沒有衰減到一個閾值

在這個年紀多鍛鍊的話,對人生後半場是生命質量是有好處的

尤其需要抓緊的是從20歲左右,到35歲這段時間

這十幾年屬於發育期差不多結束了,更年期還沒有到來的年齡段

多訓練的話,其實就是在為老年生活積累健康值。

比方說用老年期比喻人生的冬季的話,年輕時候的訓練,就是在冬季來臨以前囤積的糧食和大白菜

你儲備的越多,年齡大了越是好過些

那麼在50歲以後,生理機能就有非常大的下滑了

而且,無論男性女性,在這個年紀都會面臨更年期的到來

從性格到身體狀態,都是一個階梯狀的下滑趨勢

此時減少訓練量,是對身體的變相保護措施

當然,有些人從年輕時候到50歲,一直不間斷的運動,那麼不需要減太多的量

下圖這位鄭州的老爺子,已經81歲了,他從21歲開始健身,現在還能臥推100kg

因此,訓練減量是因人而異的。

訓練有素的男士,甚至可以把更年期推遲到70歲左右

----------------------------------------------

落伍的一句話是:60歲以後不練。

因為中醫是一門古典醫學,很多理念是面向千百年之前的人。

那個時候沒有營養學一說,食物也比現在稀缺,人的平均壽命比較短

當時說:“人到七十古來稀”

那麼60歲基本就進入了耄耋之年,身體機能退化的厲害

當然是不適合訓練的。

而在現代則不同,我們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都達到了70歲以上,營養狀況也大大改善

在這種人體素質平均線上升的年代,60歲從事輕度的訓練不是錯的

一個身體健康的60歲人,可以每天從事一些快走,慢跑,游泳甚至輕度的徒手力量訓練。

而身體狀況欠佳的老人,也可以通過運動來改善不良體質。

同時,在60歲以後,由於肌肉量大約只是20歲時候的60%左右,反而要增強訓練,保留肌肉量,才能有健康的代謝水平。

這位是來自印度的健美老人馬諾哈爾,在自己的百歲生日上秀二頭肌。

這足以說明,健身是以年齡劃分界限的。

----------------------------------------

希望有幫到你。


虎山行不行


同樣是60歲的人,一個坐辦公室平時很少運動,一個是普通打工者,班後經常參加球賽和其它運動,兩個人站在一起你會發現,一個腰板挺直,神采飛揚!一個彎腰佗背,有氣無力。這就是運動與不運動的最大區別,在我的舊同事,有很多70至80歲的老人,一早去飲茶,然後去登白雲山,有時我在山頂公園見到他們,據瞭解他們從不坐纜車,每天從小路登上山頂。我認為,60歲後為了有好的身體,想長命百歲就一定要加強鍛鍊!別信那些專家的廢話,我還有半個月就步入70歲了,我每星期有3至4晚在戶外快步走1小時,回耒還要做30個俯臥撐,有人說我變態,都快70歲了,還每日上班,經常運動。正因為我變態,我才有今日的好身體,不知頭條的朋友會不會都認為我是變態佬?


車仔佬42104839


說的基本正確。在發育前應該做突破身體極限的運動,這時的身體的修復功能是上升期。過了這時期,有很多的傷病很難修復甚至修復不了了。六七十歲後,一定要注意不要超極限,以為修復能力已經很弱了。這是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老年人鍛鍊一定要注意分寸。二十幾歲練太極和靜功,因腰椎骨折,每天守帶脈,有一天想通了,腰一下子就疼痛消失了。四十多年過去了,現在都好好的。四十多年沒練了。現在沒事想在練練,再也沒有感覺了。四十六歲疼痛靠意來打通經絡的功能就沒有了。人的一生就是父母給的先天之氣,精隨著年齡逐漸消退,直至死亡。


老貓0311


首先我們來看,持這個觀點的只是極少數個別人吧。因此,這個觀點並不能代表是中醫提倡的觀點。

其實,真正的中醫自古以來就強調天人合一,強調人體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血是越動越旺,氣越練越足。氣血相輔相成,氣血足,則身體健。早在古代中國人總結出了《八段錦》,《六字訣》,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健身的《導引術》,都是鍛鍊身體的好方法。

那麼,五十以後到底是“動”起來鍛鍊好,還是靜下來“養”好呢,這個問題需要辯證的看。

對於體弱多病的人,宜靜養加適當的鍛鍊方式,做一些健身氣功,比如八段錦,六字訣等,運動量不宜太大。

對於身體狀態正常的人,可以適當的做一些強度略大的運動,比如,健步走,游泳,騎自行車,廣場舞呀,太極拳等等。當然,也適合做一些健身氣功,八段錦,六字訣等。但是,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要適度,不要過量。比如,健步走,就不要過量,爬山,也要根據自己身體狀況來。快步走,和爬山運動過度都對膝蓋有損傷。

另外,中醫講運動健身,要順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也是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

比如說,夏季炎熱,夏天是宣洩的季節,可以適當的出些汗,有利於排出體內的溼寒之氣,就適當的可以多做些運動。而冬天屬於收藏的季節,不適合多運動,不適合多出汗,尤其不適合運動到大汗淋漓的程度。中醫講,“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對心臟不好。冬季洗桑拿浴,汗蒸,都是不適合的。到了冬季,中老年人,應當適當以“養”為主,適度的運動,出汗以微汗為好。

總之,動與靜需要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來選擇,不都是“動”就對的,也不都是“靜”是提倡的,還要根據季節做適當的“養”與“動”才是中醫所提倡的。


雲龍217


所謂磚家的話不能完全聽,每一個人是不同的個體。本人認為,鍛鍊還是要的,量的大小以運動後自己不疲勞不難受為準則,找自已合適的運動方式!我認識一位朋友,今年72,他的方式每天跑步10km,每月致少一個半馬,上個月和我一起參加了南昌馬拉松,我比他小十多歲,可他跑全馬,我只飽半馬,個人認為,能跑47公里多的全馬,可以說身體好!如果不是長期鍛鍊,他沒有現在這個身休一!生命在於運動,找到適合自已個體的運功方式!


雷平華ISO90012015


中醫上確實有這樣的說話,但是不能片面的理解,鍛鍊是養生的一種方式,隨著年齡的自然增長,人體機能開始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去劇烈鍛鍊了,那我呢,給大家介紹一個延年益壽養生方法:

抖動強腎

金剛鐵板橋


健康中心唐醫生


養生有中、西醫兩大理論之別,都可信,但都可不信,為什麼呢?我想你有能力招集全球的醫學、科學家們聚在一起討論,也會爭論不休、何無結果的!因為養生和長壽不能劃等號,養生在我看來,是個超越立體、有形的防禦作戰,亦可把人體比作一部汽車,維護保養好的,自然從車外觀上就能看到,但發動機及其它的部件,是否存在生產質量、裝配等先天問題?到後來的用戶使用,養護師傅的檢測,養護材料的優劣……無一不影響該車的正常使用和使用年限;當我們回到人的身上來談,恐怕就更復雜得多,因為人有思維、意志,更會使各個生命體產生不同的結果;所以,不要迷信中、西醫,生命本身而言,至關重要的是有健康、積極心態!人生很多東西是強求不來的,順其自然就好;至於鍛鍊嘛,我看也是根據各人身體情況、個性愛好去定,而非用年齡作為界限的好。


麗水雙魚


中醫自古就講勞民永壽,動則生陽等等關於運動與健康的觀念,併發明瞭五禽戲,八段錦,導引術等適合大多數年齡段人群的鍛鍊方法,現今一夥文化漢奸大肆攻擊中醫中藥,行業內的偽專家便裡應外合,拋出歪理邪說,引發人們對中醫的錯誤認識,打擊中醫!



焚簡煮茶


日本韓國拿中醫當國寶,我們當根草,在中醫時代沒有這麼多的病,現在西醫橫行病的種類卻暴發式增長!學過西醫的都知道,西醫的許多病因至今還是個迷!歐美尖端醫療科學家都曾質疑西醫是否科學,現在大力推廣類似中醫的自然療法。我們卻還在跪舔西醫!


攖寧武道


這個觀點我覺得是因人而異的,並不是規則和原則性的問題。在中醫講究天人合一。當然運動也會如此。如果一個人本身處於陰性狀態,比如懶懶洋洋,少言寡語,少動喜靜,這樣可以讓他(她)多做一些提升陽氣的運動。如果這個人處於陽性狀態,平時就多語善動,變化多端。那麼就要收斂他(她)的陽氣。不管怎麼運動,都要達到一種陰陽平衡的狀態,正所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映。

又如中醫的站樁,八段錦,和太極拳。它都是一種陰中有陽,靜中有動的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