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已經可以控制了,為什麼還必須注意飲食呢?

小中醫的花花世界


我們知道,很多時候一個人生病在飲食方面多多少少也是存在問題的,所謂“病從口入”大概有這麼一層意思。的確,就目前的醫療水平而言,糖尿病是可控的,一般就是通過服用降壓藥物或者注射胰島素來治療。

但是,這些治療手段其實都是著意在控制病人的血糖水平,我們必須知道糖尿病人本身所出現的問題就是不能實現血糖的自主調節。一個人在吃飯前和吃飯後的血糖水平的變化是非常大的,飯後尤其會容易出現血糖升高。對於正常人來說,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可是糖尿病人的血糖是屬於失控狀態的,他們承受不住血糖的驟然升高,因為他們自己的身體無法進行調節。血糖在短時間內升高,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件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情,是馬虎不得的。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所注意的就是進食量的問題和營養均衡的問題。要求患者要少食多餐,既不貪嘴也不節食,其實都是為了控制血糖的穩定。而要求營養均衡一方面是促進患者的身體在均衡營養的情況下對藥物吸收得更好,更加健康,另一方面是營養均衡有利於有效延緩甚至避免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引發併發症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所以,即使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患者還是必須注意飲食。為了健康著想,這其實是應該去努力做好的一件事情。

從事內分泌臨床工作15年,擅長糖尿病等內分泌科常見疾病的診斷。


醫聯媒體


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藥物治療和飲食控制都是十分重要的。

之所以要強調控制飲食,首先是和用藥有關。糖尿病患者根據醫囑服用口服降糖藥或者皮下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拿口服降糖藥來舉例,吃少了血糖控制不住,吃多了會造成低血糖的風險。並不是這頓飯吃的比之前多,就可以多吃一點兒降糖藥來控制血糖這麼簡單,其中的因果很複雜。所以要想很好的控制血糖,不光要保證按時用藥,還要注意控制飲食。

第二呢,飲食控制的好,是可以減少降糖藥物的用量的。甚至有些患者可以單靠飲食來控制血糖。我有一個朋友30多歲就查出糖尿病,他不想這麼年輕就開始吃藥,就嚴格的控制飲食,只要控制的好血糖就正常,但要沒控制住多吃了,血糖就會高於正常值。

第三呢,糖尿病的患者大多存在胰島功能障礙,如果這時候還大吃大喝,血糖就會坐上過山車,變得忽高忽低。長此以往不但會引起各種併發症,還會加重胰島功能的損害,最終使胰島功能徹底喪失,到時候就只能靠皮下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了。

最後一點呢,就是良好的飲食習慣對身體真的是有好處的,均衡飲食可以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大白藥師)


醫藥雙博頻道


如果您認為糖尿病的治療,僅僅只是靠藥物,這是大錯特錯的。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樹立一個正確的治療觀念。藥物治療只佔糖尿病治療手段的五分之一,此外還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醫學營養治療、運動治療、病情監測;這“五駕馬車”需得齊心協力,缺一不可,方能使糖尿病的治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中,醫學營養治療方面,我們可以通俗地理解為糖尿病飲食,也就是教人怎麼吃。糖尿病目前被認為是一種與基因、遺傳、環境、個體差異等多因素相關的代謝性疾病。但是,無論其發病原因是什麼,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其後期的發展確實與我們的“吃”關係密切,畢竟,糖尿病的“糖”來源多半是從口入的。從這方面來講,“病從口入”的形容也是比較恰當的。因此,飲食對糖尿病患者來講顯得尤其重要。從源頭上來控制,把控的好,便是治病;控制的不好,則是致病。

現在已經有了“琳琅滿目、品種繁多”的降糖藥,降糖藥的目的是控制血糖,而我們制定糖尿病飲食的目的也是控制血糖,兩者並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的。飲食控制,成本低廉,可控性強,易操作,相對於用藥要考慮藥物的毒副作用、耐藥、個體病情等,飲食控制則讓人放心多了,至少安全性最高。而且,如果患者不控制飲食,只靠降糖藥來治療糖尿病,血糖水平也往往會不盡人意。


杏花島


糖尿病的控制主要分兩種,一種是胰島B細胞還殘存分泌胰島素的功能,一種是完全喪失分泌功能。

如果糖尿病已經控制住,或者是使用諸如二甲雙胍、格列喹酮、阿卡波糖、吡格列酮之類的藥物,或者是直接注射胰島素。但是終歸要考慮到,身體自身已經不能正常代謝糖分了。

所以通過飲食控制,一方面是減輕病症對身體的影響,一方面也是減少用藥的量,還有一方面是控制和減輕體重。

確切說,保持良好飲食習慣,也算是治療的一個方法。

  • 比如少量多餐,目的是穩定血糖水平,避免血糖波動,讓血糖值不會因為一頓飯下來而太高,也不會因為飯前餓肚子而太低。

  • 比如控制總熱量,目的是讓每天攝取的熱量保持在適宜的水平,來控制住血糖和體重。

另外,合理飲食還能保護胰島功能,保持良好的代謝控制。本來胰島B細胞就已經很脆弱了,而且胰島素是全身唯一一個能降低血糖的體內分泌的激素,所以更好給予良好的保護。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大醫本草堂頭條號,在線醫生答疑!關注後,邀請我回答問題吧!


大醫本草堂


大家好我是D醫生,又有出現啦。

很多病人都問過類似的問題:“血糖正常了我就不用吃藥了嗎?”“我糖尿病控制的好可以放心吃麵條了嗎?”“我能不能不運動啦,感覺我血糖錢沒問題呀?”諸如此類。而我們每次都回答都是:不能!

糖尿病的致病基礎就是胰島β細胞的功能障礙會缺失,通俗的講通過飲食、運動以及藥物等的治療也僅僅是減少糖的攝入或加速糖的分解,並沒有使胰島β細胞重生。之前我也講過胰島β細胞是在人出生時數量就決定且不可再生的細胞,通常情況下它凋亡後是不能逆轉的,也就是說它只能越來越少。

血糖控制正常的情況下,並不代表胰島功能正常,而只是說明通過科學的控糖,身體可以應付目前的血糖水平,如果朋友們又重新放開吃喝必將打破目前的平衡,加重胰島β細胞的工作負荷,時間長了就會再次出現細胞的凋亡,這就像讓一個人只工作不休息一樣,他遲早會崩潰。到最後胰島β細胞越來越少,胰島素完全不夠用的時候就不得不注射胰島素了。

所有就算糖尿病友血糖正常,也不能放棄最基礎的飲食和運動控糖方式,請各位愛惜、保護好自己的胰島β細胞,健康生活。



全科D醫生


糖尿病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血糖的升高,其治療的目的就是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從而有效預防併發症的發生,所以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最根本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血糖是人體的能量物質,生命活動離不開血糖,這是人體中血糖的最終去路;而血糖的來源就是每天所吃的食物,所以要想控制血糖必須從血糖的來源和去路上想辦法。

目前糖尿病控制血糖的所有方法方法均依據於此,比如各種降糖藥,要麼是刺激胰島細胞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促進血糖的利用,如格列類降糖藥;要麼是增加組織器官對血糖的利用,如二甲雙胍;要麼直接補充身體缺少的胰島素,如注射胰島素;要麼是減少對葡萄的吸收,如拜唐蘋。

可發看到,糖尿病治療的藥物大多是從增加血糖的去路上來在到降低血糖目的的,並不能從根源上阻止血糖的升高,這就要從其來源上想辦法,最切實可行且有效的辦法就是控制飲食。

所以,糖尿病人的飲食控制至關重要,這不僅關係到血糖升高的幅度,還與制定藥物治療方案的依據,因為降糖藥的使用前提上,在相對穩定的飲食習慣基礎上,根據血糖的高低才能制定藥物的使用劑量,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

如果患者飲食不規律、每餐吃的多少沒有較為穩定的量,血糖的來源也不穩定,而服用藥物的量卻是基本不變的,不能適應血糖來源的變化,就可能出現血糖忽高忽低的結果,而這是糖尿病人血糖控制的大忌。

所以,飲食控制是糖尿病最基礎的治療,也是制定後續一系列治療方案的基礎,不僅每次就診時醫生要問,自己也應每天問問自己:今天的飲食是否合理?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歡迎點擊關注並留言,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


天天聽健康


糖尿病同高血壓一樣屬於慢性病,是目前患病率較高的慢性病,隨年齡的增長髮病率逐漸增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發生糖尿病的可能性更高。糖尿病主要分為兩種類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礎是胰島素的絕對缺乏《產生胰島素的工廠消極怠工,生產的胰島素少了》,主要見於青少年,治療的方式僅能是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見於目前大多數糖尿病,主要的病理基礎是胰島素抵抗導致的胰島素相對缺乏《產生胰島素的工廠工人倒是積極熱情,但是由於體內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生產的胰島素都是次品,殘品》,一般中年以後發病,目前發病年齡有提前的趨勢,這與目前的飲食方式密切相關,

餐餐大魚大肉,好比萬惡的資本家強迫機器加班加點生產,時間長了,機器的磨耗增加,提前罷工。

目前2型糖尿病主要依靠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的目的是保證你正常飲食情況下,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只要一進食,血糖就會升高,然後需要胰島素將血糖水平降下來,不至於讓血糖持續升高狀態,而對機體其他系統產生影響。因此一但診斷糖尿病,只要你還有一口氣,你還需要吃飯,你就需要用藥。因為糖尿病早期症狀隱匿,一旦出現明顯的症狀,說明已經導致一定的器官損害,

目前體檢是發現血糖身高的主要手段,因此建議每年一次的健康體檢是有必要的。同時不合理的用藥會引起各種急慢性併發症,因此糖尿病病人不建私自去藥房買藥治療,適用於別人的方案,不一定適合於你,因此用藥需要在內分泌科或者全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來自金字塔底層的全科醫生科普,歡迎大家閱讀,共同討論。


全科鮮醫生


糖尿病可以控制,也是經過很多方式綜合控制的結果,比如飲食、運動以及藥物,在綜合的控制下,血糖才得以很好的控制,但是糖尿病是因為胰腺分泌胰島素出了問題而導致的,需要飲食格外的注意才能將血糖控制的很好,如果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最後,又開始大吃大喝,那裡血糖就會立即出現波動,這樣反覆會加速併發症的到來。尤其是1型糖尿病,無論血糖控制的多少,都要注意飲食。



對於2型糖尿病來說,有效的減重、適量的運動以及飲食的控制可以幫助逐漸恢復胰腺的功能,國際最權威的雜誌《柳葉刀》上曾發佈過研究結果,在醫生等專業人士的嚴格控制下,節食減肥,體重減的越多,2型糖尿病恢復的越好。不過飲食一樣需要一直控制。疾病的根源除遺傳的客觀因素外,大部分因素在主觀,比如:飲食不規律、不均衡,生活不規律,久坐不動、暴飲暴食等等。即便是恢復健康的人來說,也應該控制好飲食,這樣才能預防疾病。



綜上所述,飲食的控制,均衡多樣的飲食習慣,應該貫穿始終,不應該只在疾病的階段,這樣才能遠離疾病、預防疾病以及控制併發症過快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