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明:完整準確理解把握黨的基本路線

李慎明,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少將軍銜。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諮詢委員會委員、首席專家。俄羅斯科學院、莫斯科大學名譽博士。

●“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是對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簡明概括。但不少同志只記住了朗朗上口並通俗易懂的“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不記得甚至根本不知道黨的基本路線的完整表述,不清楚黨的基本路線中還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這一十分重要的戰略思想。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即發展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而不是僅僅為著增加經濟總量,或者是僅僅為了彰顯政績的GDP。

●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的這一基本路線,就必須認識到,四項基本原則每一條都很重要。其中最為重要的,也正如鄧小平所說,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堅持黨的領導。

中共十九大通過的黨章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是對黨的這一基本路線的簡明概括。但不少同志往往只記住了朗朗上口並通俗易懂的“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不記得甚至根本不知道黨的基本路線的完整表述,不知道黨的基本路線中還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這一十分重要的戰略思想,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不少重大偏差。比如,只記得基本路線中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記得“堅持改革開放”,忘記了基本路線中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再比如,在理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時,只記得以GDP為中心,並把經濟建設的重心放到重要項目和招商引資為中心上,往往忘記了“自力更生”和“艱苦奮鬥”的精神。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我們在充分肯定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經驗的同時,也有必要再次強調完整準確理解把握黨的基本路線。

在政治經濟文化組成的整個社會結構中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一個相互貫通,相互依存,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完整的統一體,不能分割,更不能對立。

按照鄧小平的原意和黨的十三大精神可以明確看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三個方面,不是一個層面的概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之中要完成的根本任務。“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則是在解放、發展生產力和改革開放過程中必然堅持的立國之本。而“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總方針,正如鄧小平所說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選擇好的政策”,(《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5頁)從而賦予了四項基本原則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新的時代內容。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根本任務,改革開放是基本國策,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性質。在四項基本原則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這一要求主要是指向經濟範疇;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和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主要是指政治範疇;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則主要是指文化範疇。經濟、政治、文化,這就組成了一個大社會。黨的基本路線把經濟建設這一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中心任務和改革開放這一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基本國策從四項基本原則中單列出來加以特別強調,則充分反映了這兩個問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特殊地位與作用,必須給予特別的重視,除非遭遇大的戰爭,否則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同時必須強調,確立經濟發展目標和發展規劃,出臺經濟社會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開展各項生產經營活動以及與人們生產生活和現實利益密切相關的具體政策措施,都應遵循四項基本原則的要求,防止出現具體政策措施與四項基本原則相背離的現象。

我們還可以換一個角度,以在整個社會結構中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鄧小平有一段重要論述: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0頁》)鄧小平在這一論述中,特別強調了“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中的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社會主義,二是改革開放,三是發展經濟,四是改善人民生活。這四者不是並列關係,而是遞進關係。社會主義是必須堅持的道路,改革開放是必須實行的政策,通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來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為著改善人民生活,這一論述,把我們所有工作的落腳點放到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上。這裡還應特別關注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即發展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而不是僅僅為著增加經濟總量,或者是僅僅為了彰顯政績的GDP。

從社會基本矛盾中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表述新改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完全符合當前我國實際,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與時俱進,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大理論創新。

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忽視科學技術和資本當然是一個絕大的錯誤,但不能只記得科學技術物化後的生產工具和從勞動所產生的財富中分離走的資本,而忘記了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人的本身。保護和發展生產力,首要的是保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然也要同時調動、發展擁有先進勞動工具和資本的資產者的積極性。如何恰當兼顧最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和資產者的積極性?這就要不斷調整、完善我們的生產關係。

在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時,我們應重視馬克思的以下論述:“機器正像拖犁的牛一樣,並不是一個經濟範疇。機器只是一種生產力。以應用機器為基礎的現代工廠才是社會生產關係,才是經濟範疇。”(《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頁)馬克思還指出:問題“不僅僅決定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決定於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同上書,第771頁)因此,機器與牛本身只屬於生產力的範疇,而不屬於生產關係的範疇,任何時候都不應提出機器與牛是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機器與牛歸誰所有才屬於生產關係的範疇,才有姓社姓資這樣的問題。這也就是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發展生產力的問題,而不屬於生產關係的問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如何改革開放,才體現著社會的生產關係。

現在有的人認為,只有資本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私有制這一生產關係才能保護、促進和發展我國的生產力,這是沒有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一原理所造成的。當今世界,隨著互聯網、機器人等新技術新應用的迅猛發展,可以預見,在未來三五十年內,勞動生產率會大幅度提高,大量的無人工廠甚至會在世界生產中佔據統治地位,一系列生產工具的大變革,必然會使失業人員急遽增加,廣大勞動人民必然要求生產關係的大變革,即呼喚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方式的產生。

要從社會基本矛盾中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還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主要矛盾的關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既有聯繫,又有著根本的不同。改革開放前,我們提基本矛盾多,存在對主要矛盾重視不夠的傾向。但改革開放後,在糾正上述錯誤的同時,又出現了對基本矛盾重視不夠的問題。這就在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中,出現一些新的偏差。比如,只重視增加現實生產力的問題,忽視瞭解決財富佔有和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忽視了青山綠水急遽減少,大氣和地下汙染日益加大等問題。這實質上是在擴大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這一社會的基本矛盾,也挫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從而加重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這一社會的主要矛盾。

有的同志提出,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根本原因是我國比較落後的經濟發展方式。這一看法可能有所偏頗。

我們應該記住鄧小平所作的如下囑託:1990年12月,鄧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鄧小平年譜(1975—1997)》,第1324頁)1993年9月,鄧小平在與其弟鄧墾的談話中滿懷憂慮地指出,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後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分配的問題大得很。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中國人能幹,但是問題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隨時都會出現新問題。少部分人獲得那麼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同上書,第1364頁)關於避免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鄧小平明確指出,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按:即20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4頁)從鄧小平大量相關論述來看,其晚年已經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導下,深入思考著當今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轉換和表述問題。

筆者認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新的重大提法表明,生產關係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變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這無論從理論到實踐,都是一個完全切合實際的重大表述,也必將對我們今後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產生重大影響。

從四項基本原則四個方面的相互關係中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四項基本原則中,最重要的是什麼?鄧小平說,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二是堅持黨的領導。有人說,最為重要的是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這一點來說,這種觀點也有其特定的道理。但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卻是現實的社會主義運動形態,離開了社會主義運動的現實形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成了空中樓閣。這恰如馬克思的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就必須認識到,四項基本原則每一條都很重要,這正如鄧小平所說,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73頁)但其中最為重要的,也正如鄧小平所說,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堅持黨的領導。

從改革開放實踐的現實中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按照黨的要求,我們不僅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並且要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但在實際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一些人往往只記得以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且是以GDP為中心)和改革開放這一基本點,為建設而建設、為改革而改革、為開放而開放以及為招商而招商、為投資而投資,這就帶來躺在床上吃祖宗、殺雞取卵吃未來,環境汙染,財富佔有與收入分配拉大等等一系列問題。這也正如恩格斯批評伯恩斯坦所說的:運動就是一切,目的是沒有的。那種認為“經濟建設或改革開放就是一切,沒有方向之分”的人,所要搞得經濟建設或改革開放,其實質卻是另外一種方向。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中國商飛設計研發中心時指出,我們要做一個強國,就一定要把裝備製造業搞起來。飛機這一項還是短板,一定要把大飛機抓上去,這是整個裝備製造業綜合實力的體現,牽扯到方方面面,起到一個帶動作用、標誌性作用。中國是最大的飛機市場,過去有人說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這個邏輯要倒過來,要花更多資金來研發、製造自己的大飛機。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察看三峽工程時表示,三峽工程是國之重器,是靠勞動者的辛勤勞動自力更生創造出來的,看了以後非常振奮。三峽工程的成功建成和運轉,使多少代中國人開發和利用三峽資源的夢想變為現實,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的重要標誌。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優越性的典範,是中國人民富於智慧和創造性的典範,是中華民族日益走向繁榮強盛的典範。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13億多中國人民要齊心合力、砥礪奮鬥,共圓中國夢!2018年9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齊齊哈爾視察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時,指出製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是一個現代化大國必不可少的。現在,國際上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上升,我們必須堅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中國要發展,最終要靠自己。這就旗幟鮮明地倡導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中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這一精神,在今後改革開放的新的偉大實踐中,必將結出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碩果。

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當然要充分利用世界各國方方面面的資源,但是這個立足點,只能放到我們自己長時段的自力更生和艱苦奮鬥上。

因此,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首先要完整、準確地理解基本路線,同時全面科學地貫徹基本路線。只有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得到堅持和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才有實現的可靠保障。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11月22日 第 04 版)

(本報記者 衛庶、聶傳清、邱海峰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