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季《奇葩說》,沒想到被這個男人圈粉了!

《奇葩說》這一季走得跌跌撞撞,評分從第一季的9.1已經掉7.1了。


這季《奇葩說》,沒想到被這個男人圈粉了!



這其中原因很多,比如前期大量新選手的划水表現,比如過分渲染情緒的剪輯。

不過,更重要的恐怕還是辯題本身過於單薄。一大半題目都是愛情相關的小九九,講來講去都是相似的內容,不僅觀眾疲憊,辯手們也難有發揮。

上週好不容易來了一道深刻一些的題目,大家的能量都被調動出來,讓人終於發現,這才是《奇葩說》該有的水平。

話說,除了辯題,這一季的新人,亮眼的也不是很多。我心裡的“本季最強”是陳銘和傅首爾,都是老奇葩。

不過,導師席上卻有些新變化。

李誕不提,全能接梗王,這個夏天已經紅得發紫了。

比較有意思的是薛兆豐。


這季《奇葩說》,沒想到被這個男人圈粉了!



作為經濟學教授,參加網紅綜藝節目,本來就是一個奇怪的搭配。難得的是,這個搭配竟然還起到了不錯的化學反應。

薛教授莫名有一種呆萌感,和蔡康永暗搓搓的較勁,忍不出的插話,一本正經的扛出經濟學大旗,都讓人感到有趣,並且有料。

這一切,除了人格魅力這種難以言明的理由,恐怕還在於他肯說人話,且姿態頗為誠懇的緣故。

他的存在,給這個節目加入了一點不一樣的角度。

比方說,當大家討論“結婚前,讓伴侶在TA的房本上加上我的名字,有錯嗎?”這道題目時,心裡想的可能都是自己的人生經驗。

但薛教授卻和大家不一樣,他站在經濟學的立場,把婚姻看成一個企業,侃侃而談雙方的資源投入,風險分配,讓人眼前一亮。

談到愛情,薛教授認為,不可能有什麼真愛,不過是茫茫人海間的偶然。

他總是善於戳破生活中的某些美好幻想,聽起來不免會覺得有些冷酷。但我卻感到很有興味,就像他自己講的:

經濟學不一定能夠改變世界

但一定可以改變

你看世界的方式



這季《奇葩說》,沒想到被這個男人圈粉了!



《奇葩說》最好看的地方,就在於通過大家提供的不同角度,讓我們的思維更加開闊、更多元,想到我們曾經不曾想到的,看到我們曾經不曾看到的。

之前我講過,這個年代,有兩門學科,必須要了解,一是心理學,另一個就是經濟學。

事實上,一門學科,往往就是一種看世界的方式和角度,如果你對這個世界還有好奇,就一定會想要努力豐富這些不一樣的視角,從而看得更深邃,更清楚。

上面講了這麼多,是因為,這兩週,我一直在看《薛兆豐經濟學講義》。足足五百多頁,對於一個經濟學的門外漢,還是要花一些功夫的。


這季《奇葩說》,沒想到被這個男人圈粉了!



我很難去評判這本書的知識是否完備、準確,畢竟,這需要讀者的知識儲備至少與作者相持。而我還不能做到。

但,從進入一本書的角度來說,這本書是非常順暢的。它雖然講的是經濟學,但沒有太多高深的數理知識,更多的還是經濟學看世界的方式,也即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也許在不瞭解經濟學思維之前,對於書中的很多觀點,你會感到難以接受,比如是否要不惜一切代價的保護環境?乘人之危發財一定是壞事嗎?同工同酬就是好的嗎?

薛兆豐一再提及,很多善意的想法,最後並不能帶來良好的結果。願望是一回事,但願望造成的結果是另外一回事。

讀此書,可以感受到,薛兆豐大體認為市場只要充分競爭,大家可以充分選擇,一切問題都可以由市場解決。對於這一點,很多人還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存疑,但書中很多基礎的概念,還是很讓人受益的。

下面,分享幾個書中提到的,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重要的概念和觀點。

1、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什麼是成本?

常識告訴我們,事物確有所謂“真實成本”,但經濟學卻指出,“事物”根本沒有成本,只有行為才有成本。

所謂成本,就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所有成本都是對行為人而言的。所有成本都是將來的事。

所以,沉沒成本不是成本。沉沒成本是指那些已經發生但不可回收的支出。

這是我們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犯的錯誤,比如,已經看了一半的書,自己覺得很爛,還要不要看完呢?已經在牌桌上輸掉了一筆錢,還要不要繼續呢?

答案都是否定的。沉沒成本已經沉沒了,是歷史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未來的選擇機會。所以,不要被沉沒成本所綁架,而進行錯誤的抉擇。

2、邊際遞減定律

什麼叫邊際?

邊際就是“新增”帶來的“新增”。

例如,邊際成本就是每新增一個單位產品所需要付出的新增成本;邊際收入就是每多賣一個產品能夠帶來的新收入;邊際產量就是每新增一份投入所帶來的新增產量;邊際效用就是每消耗一個單位的商品所能帶來的新增享受。

邊際遞減定律,指的就是,在單位時間內,隨著人們消耗的某種商品的數量不斷增加,消耗這種商品所能帶來的新增享受遲早都會下降。

凡事,第一次總是總快樂、最難忘的。人們對錢的感受也是如此,賺錢當然是快樂的,但第一個1萬,和第100個1萬所帶來的快樂顯然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沒必要追尋絕對的效益,而應該追求邊際平衡。你在語文上一門課可以拿到90分,沒必要一定要拿100,這些時間可以花在其他科目上,因為邊際效益遞減,你從90到100需要花費的精力和時間,是非常大的,不如提升其他科目的水平。

3、比較優勢原理

在一個社會里,每個個體如果把有限的資源,包括時間和精力,只用來生產對自己來說機會成本比較低的那些產品,然後跟別人進行交換,這樣整個社會產品的總價值就能達到最大,而且每一個個體的境遇都能得到改善。

簡而言之就是:分工與合作可以給人帶來財富。

對個人來說,每個人自己也有自己的比較優勢,也就是自己擅長的事情。比如我就不擅長設計,花大力氣去自己學習設計,從而給自己設計個logo,就不如直接請專業人士提供支持來得划算。

認識分工與合作的重要性,真的是我們亟需補的一課。

4、發國難是錯的嗎?

大家都批評發國難財的行為,但經濟學確認為,藉機發財的人,其實只是給別人多提供了一個選擇罷了。

薛兆豐舉了一個例子。美國“卡特里娜”颶風造成的大規模斷電,有人買了19臺發電機,跑到災區將電以雙倍價格出售。警察認為此人違法,把他抓了起來。

電視節目去採訪居民,大家都在情感上認為發國難財是不對的。但是,災區的居民卻實實在在的缺電。如果他們能夠多一種選擇,不是更好嗎?

197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家的彌爾頓·弗裡德曼說,“這些發國難財的人,是在救別人的命,他們應該得到一個獎章,而不是懲罰。”

當然,這裡涉及一個倫理問題,肯定會有不同的看法。但這個角度卻無疑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思維空間。

正是這樣一個又一個完全不同的思維空間,讓我們不斷地蛻化和進步。

全書知識點太多,我就不一一羅列了。

總之,這是本不錯的經濟學入門書籍,雖然語言適口好讀,但信息密度還是挺高的。如果你是個經濟小白,想要豐富經濟學的思維,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