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很膽小,比他大的或者比他小的孩子都能欺負他,該怎樣教育他呢?

Elever


首先小孩膽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天生本能的膽小,另一種是後天成長受到不恰當刺激導致的。

對於第一種我們不需要可以讓孩子去變膽大,其實這種孩子往往是很聰明的,他們對未知事物存在好奇與恐懼,這是生物生存的原始本能,人類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感,恰恰是自我保護的一種能力。這類天生膽小的孩子你只要教會他實力的強大即可,他的膽子是與他的實力相匹配的,將來他也會明白這一點,會比別人更恰當的運用實力。

對於第二種孩子很可能經常受到驚嚇,或者父母恐嚇式的教育導致孩子後天膽小。這種孩子首先要糾正家長的不恰當教育,多鼓勵孩子,讓他多去嘗試多去與人交往。學會自信。

當然孩子被人欺負我們建議,年齡小的孩子還不懂如何去處理,那麼你就簡單的教會他去反擊。最好是親自示範如何對待欺負人的孩子玩。

對於那些大點的孩子我們開始要教會他權衡得失。學會更多的規則去處理一些違反規則的行為。


趣味小學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21bc00070f8066388da0\

白糖講故事


1.教育沒有正確答案

如果我告訴孩子,以後有人欺負你,你應該怎麼做怎麼做,那麼從今往後,在孩子的世界裡,應對這種事情就只有一個正確答案了。

這種做法的一個潛在假設是:爸爸媽媽的觀點就是正確的,就是最對的。

但是很遺憾,上面的觀點很多時候都是不成立的。任何事情都有很多種解決方法,而且父母也不是神人,無法知道所有這些方法。所以如果父母在這種情況下只是告訴孩子自己認為最好的一個解決方案,那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就僅限於父母所處的水平了,那要是想讓這個孩子青出於藍的話,這種做法就封死了一道孩子成長的大門,約束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潛力。

所謂引導,就是限定好一個界限,在這個界限裡讓孩子隨意發揮,尋找自己最合適的那個點。而這個界限越寬,孩子發展的空間和可能性就會越大。

2.家長的答案往往都不是最好的


網絡上經常提供的解決方案式的回答總結起來,無非是這麼幾個解決方案:

①男孩就讓孩子去打,女孩就讓孩子溫柔一點

②找媽媽

③打,打不過就跑

④要讓孩子有打過架的經歷.。。。等等


但沒有哪個答案獲得了很多的點贊和所有人的認同。


所以最關鍵的還是要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應該有什麼方案,家長跟孩子一起分析提出來的每一個方案的利弊,然後去鼓勵孩子嘗試兩個人討論之後篩選出來的方案。

而家長對這些方案的界定只需要在原則層面上去界定:

1.這樣做可否達到目的;

2.是不是會傷害到他人;

3.是不是會讓自己受到更大的傷害;

4.這樣做道德不道德。


最終只要沒有觸犯原則,最後還是要讓孩子去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答案,然後去嘗試。

相信我,如果家長們堅持用這套方法去引導孩子解決平時的問題,終有一天孩子自己想出的方案會讓家長驚喜萬分!


個人建議,這要分兩種情況討論:

一、.行為能力較低的兒童(6歲以前)

學齡前兒童還處於懵懂階段,往往沒有能力去獨自搞定這種較大的挑戰,而且也有可能因為大孩子的沒輕沒重而受到傷害。

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受到了大孩子的欺負時,出於安全考慮,我還是建議家長儘早介入。

建議方法:

1.如果那個大孩子的父母在旁邊,可以心平氣和的與他們交涉。正常情況下他們會為自己孩子的行為感到抱歉。如果遇到蠻不講理的家長,或是彪悍的家長,就可以孩子家長一起教育一下。如果講究和平解決問題的,可以立刻抱起孩子離開。

2.如果大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周圍沒有大人和父母,題主可以將自己想象為一個族群的領袖,用威嚴去喝止這種以大欺小的行為,並重新建立規則,讓兩個孩子更好的玩耍——一般低齡兒童是不會有很清晰的道德意識的,只是隨著自己喜歡而做事,但都傾向於去選擇能力強悍的“領袖”去服從(大人力量當然是相對於小孩強悍的了),因此以領袖的氣場去喝止並從新建立規則讓孩子進行玩耍是最有效也是最雙贏的一種危機干涉。

3.如果孩子已經比較大了(3-5歲),可以教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技能,比如要學會盡量反抗不公正的待遇,如果力量不夠要學會尋求幫助。

二、.行為能力較強的兒童(學齡兒童)


學齡兒童隨著身體的生長和發育,基本的自我保護還是可以做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題主的孩子被大一點的孩子欺負了,只要不是沒有危險情況發生,建議家長可以先觀察之後再去選擇是否去幹預,如何去幹預。

因為學齡兒童階段,孩子心理上最重要的成長目標之一就是社會化,所謂社會化,說白了,其實就是讓孩子學會如何表現的更為正常,在行為控制和情緒管理上更適應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要求和傾向,從而提升孩子今後的社會適應能力。

而我推薦的教育策略則是體驗式教育+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教育

我先來解釋一下這兩個概念:

1.如果想讓孩子對一個道理記得牢,接受的快,就得先叫ta去體驗這個道理背後的原因(儘量沒有傷害地去體驗)

2.對孩子的教育要儘量往能解決問題的方向去引導。例如,孩子遇到一個困難,可以先別急著告訴孩子父母一般的解決方法,而是用開放式問題問孩子幾個簡單的問題(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用封閉式問題,讓孩子用是和不是來回答):“你怎麼看這個問題?”(你覺得這個問題很困難時嗎?)“你想要得到什麼?”(你是不是想解決這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什麼解決方法呢?”(那你覺得XXXXX是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法呢?)“還有麼?”(XXXXX是不是也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呢?)

經常用這種問題去啟發和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樣會快速增強孩子的自我意識,提高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好,解釋完我的理念,那麼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當已經上了小學的孩子被大點的孩子欺負了。當第一次發生的時候,如果沒有什麼太大的危險,只是為了搶玩具或者玩遊戲鬧矛盾了,家長可以先別急著衝過去保護孩子(母愛/父愛的衝動其實很難控制,但是為了孩子也要暫且控制一下),而是先觀察,觀察那個大男孩的表現,還有自己孩子的表現,記在腦子裡,就算最後孩子輸了,吃虧了,也別急著過去安慰孩子,而是裝作沒事一樣帶孩子回家吃飯。

當然,事情還沒完。關鍵是如何讓孩子能更好的應對這種以大欺小。等孩子回到家,吃完飯,休息一下,也許還要看看電視,看看書,彈彈琴,玩玩遊戲,睡覺——一切正常。等孩子上了床,臨睡覺前,比較放鬆的時候,可以到孩子床邊,輕鬆自然的跟孩子聊起這件事情:

1.“今天我看你在遊樂場是不是在跟XX同學一起玩的啊?玩的怎麼樣?”(旁敲側擊引起孩子注意,讓孩子自己說出自己的感受)

2.”你當時覺得怎麼樣?“(讓孩子回顧當時的感受)

3.”那你想跟他玩嗎?你當時怎麼想的?“(鼓勵孩子思考自己當時想要達到什麼目的)

4.”哦……他想要這個玩具,然後你也在玩這個玩具,於是他就搶你的是嗎?“(問清事實,看看家長看到的是不是和孩子感受到的一樣——往往會有差異,所以家長要在這裡很耐心的詢問)

5.”那你覺得下次如果還發生這件事情,你能怎麼做呢?“(引導孩子思考對策)

6”還有嗎?“

7”還有嗎?“(引導孩子說出3個以上的解決辦法)

8.”你的方法聽起來還不錯,那你覺得哪個方法最好呢?用了這個方法之後可能發生的結果是什麼呢?“(鼓勵孩子思考自己做決策之後可能發生的結果,讓孩子學會考慮周到)

9.“恩,不錯,媽媽這裡還有個方法,你看看行不行”(也許如果孩子想的方法已經很好了,就不需要這句話了)

10.每次孩子遇到困難都用盡量用這種模式進行引導的話(我是說盡量,不是全部情況都實用這個模式,比如說情況很危急的時候,比如說孩子做了很不好的行為的時候就要立刻干預),孩子以後遇到困難就會習慣性的想出來3個以上的解決方案,那這種辦事能力應該已經是超群的了。

總之,我個人認為,每一次危機都可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機會,關鍵是看家長如何運用。


飛哥種番茄


沒有固定答案,應該分析一下發生時他的想法,及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