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牛人談“音質”與“聽感”

常聽一些人說“某某mp3的音質不錯”,“某某手機的音質一般”,“這個音響音質夠棒!”……,行了,別扯了。你怎麼知道它的音質不錯?聽起來不錯?呵呵。親,你說的不是“音質”,你說的是“聽感”。

hifi牛人談“音質”與“聽感”

“音質”和“聽感”是不一樣的。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音質”和“聽感”就像是公司的“業績”和“股價”,兩者相關,甚至是大部分情況下是強相關,但歸根到底,卻不是一回事。並不是說業績好,股價就會高;同理,也並不是說音質好,聽著就爽。再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就像工作能力和領導認可度,雖然相關,但是兩回事,這個大家都懂得。

hifi牛人談“音質”與“聽感”

好了,只打比方,沒多大意思。還是就事說事吧。先說聽感,什麼是聽感?

很簡單,就是耳朵的喜悅程度。說白了,是一種主觀的東西,和口感(口味)是一回事。通常大家說的“XXmp3“的音質不錯”,“XX手機的音質一般”,“這個音響音質夠棒!”,都是說自己的“聽感”怎麼樣。既然是“感”,那就不可避免地因人而異。

hifi牛人談“音質”與“聽感”

那什麼是“音質”呢?

這個概念就稍微有點大。為什麼?“音質”這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下通常有不同的含義。簡單點說,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講,“音源質量”和“音道質量”。當大家說“XX格式的音質怎麼樣?”“XX版本的XX音樂音質怎麼樣”,這時說的是音源質量。而當大家說“XXmp3/手機/音響/耳機的音質怎麼樣”,說的是音道質量。

也就是說:“音質”=“音源質量”OR“音道質量”

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理解為,“音質”是影響“聽感”的一個因素,但僅是“其中一個”。一個音頻文件,通常要經過“播放器”——“揚聲器/耳機/音響”這兩個環節,才可以到達人的耳朵。而這個通路上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影響到“聽感”。

hifi牛人談“音質”與“聽感”

假如用頂級播放器加頂級耳機來盲聽地下錄音棚用三流錄音設備、四流錄音師錄製的低碼率mp3格式音樂,98%的人都會認為這個“播放器的音質太差”。而事實上,播放器很冤——為什麼一旦“聽感”不爽時,大家總會把帳算在“播放器音質”上呢?為什麼不從音源,或電聲轉化設備(耳機、揚聲器、音箱)的質量上找原因呢?大家一起幹活,為什麼“播放器”總是那個替罪羊?這個確實費解,但情況就是這樣。或許這就是所說的“XX和現實的距離”吧。

hifi牛人談“音質”與“聽感”

而且這種情況,在手機用戶中尤其常見。一般用手機在網上隨便找首歌,然後用揚聲器放出來聽一聽,就會發表高論,這個“手機的音質怎麼樣……”,巴拉巴拉。怎麼可以這樣呢?網上隨便找歌,就不多說你什麼了,你用手機的揚聲器來放歌,然後就說手機的音質怎麼樣怎麼樣。這個對於手機來說,未免就太不公平了吧?大家都知道,像揚聲器這種設備,要做好,是需要空間的,也就是說,空間太小,是不可能做出好的揚聲器的。而在手機上,基本是寸土寸金,不可能給揚聲器留出多大的空間。也就是說,手機的揚聲器,就不是用來欣賞音樂的。既然人家不是用來幹這個的,你也就彆強求了,還是買個靠譜的耳機吧。而“這個手機的音質怎麼樣……”的高論,也請一併惠存吧。等有了正版音樂、靠譜耳機,再來評價播放器。

hifi牛人談“音質”與“聽感”

再多說一點,聽感這東西,像口味一樣,個人色彩比較濃,每個人的偏好不一樣。同樣一盤辣椒炒肉,有人認為辣椒少了,有人認為油多了,而有人認為正好。對照到音樂欣賞,每個人的口味也是不同的,有人喜歡古典,有人喜歡流行,有人喜歡爵士……。這樣,在欣賞同一首音樂的時候,不同的人通常會選擇不同的音效(或叫均衡),如古典、流行、爵士……等,來滿足自己獨特的聽覺偏好。打個比方,這些音效(或叫均衡),就像是飯店桌子上的辣椒、鹽、醋、胡椒粉,是用來滿足用戶口味偏好的。如果什麼音效都不加,那就是“原味”。

hifi牛人談“音質”與“聽感”

最後,總結一下,既然“聽感”是主觀感受,不便比較。那“音質”呢?是否可以有個客觀的評價呢?是可以有的。

至於怎麼評價,大家可能也熟悉,也陌生。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評價“音質”的指標,大家都見過,但大部分人都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比如,信噪比、頻率響應、噪聲等級、動態範圍、通道分離度、THD……等,一大堆專業術語。如何讓普通消費者明白這些指標的含義,確實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大家有興趣,我會另設篇幅,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大家解釋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