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平均行軍速度達到90至95公里的蒙古軍隊是如何解決後勤補給問題的?

明天壞女人


公元十三世紀,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軍隊橫掃歐亞大陸,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除了得益於獨特的軍事制度外,成吉思汗的勝利還主要得益於他創立的後勤補給制度。蒙古軍隊的後勤制度不同於古代任何一個國家,它讓蒙古軍隊基本擺脫了對本土後勤的限制,增強了軍隊長距離奔襲的能力。總的來講,蒙古軍隊的後勤制度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以自給自足和因補於敵為主,基地供給為輔。



自給自足

蒙古軍隊在行軍過程中,除了自己的乘騎外,還需要攜帶數匹從馬以及一定數量的肉乾和酥酪。此外,由於蒙古人本就是遊牧民族,極善打獵,因此當攜帶口糧不足時,他們也會就地獵取動物。在特殊的情況下,他們甚至會以坐騎鮮血為食!



因補於敵

在作戰過程中,蒙古軍隊通常會在征服地通過掠奪以及索取貢賦的方式補充部隊給養。這種方式讓蒙古軍隊基本擺脫了後勤的限制,極大提高了軍隊的機動能力,但這對當地居民卻是一種災難!



基地供給

蒙古軍隊的供給基地又稱奧魯,是由隨軍家屬組成的特殊後方。奧魯不僅可以為前線部隊提供糧草和武器等作戰物資,還可以向前線輸送兵員。奧魯通常與部隊一起行動,但進入作戰區域後,奧魯便會留在相對安全的後方。奧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個移動的補給基地,它極大縮短了部隊的補給線。

綜合而言,奧魯制一般只適合非戰時補給的需要,因此當軍隊長途奔襲作戰時,主要還是通過自己自足以及就地掠奪的方式來解決後勤問題。


關注歷史文齋,看更多精彩歷史故事!


歷史文齋


古代時軍隊主要的後勤補給一個是士兵的口糧,二是軍馬的飼料。

跟需要精心飼養的歐洲馬不同,蒙古馬因為長期生活在環境惡劣的蒙古等地區,因此對於飼料要求很低,而且有很強的忍耐力,可以長時間行走而不吃一點東西。它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下上越過很長的距離。例如,1241年,蘇布臺的先遣部隊只化了三天時間就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來到多瑙河流域的格蘭附近,路上大部分地區有很深的積雪。



由於行軍時不需要為馬匹備帶飼料,每個蒙古騎兵通常也會裝備幾匹戰馬,因此食物和裝備都可以自己攜帶。而很多蒙古戰馬都是母馬,蒙古士兵都能靠喝馬奶生活,因此減輕了軍隊食物供應的負擔。因此蒙古軍隊不需要拖帶龐大的後勤供應輜重車隊,也不必保留一個後方供應基地。這極大的增強了蒙古軍隊的機動能力。



不沉的經遠


蒙古騎兵是用以下方法解決後勤問題的:

1、蒙古騎兵的食物和飲用來源

肉乾:蒙古騎兵大量攜帶一種用牛肉乾製作的肉鬆。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也提到蒙古騎兵食用一種特殊的肉鬆。這種肉鬆製作方法為:用尖刀將一頭牛從後頸處一刀刺入,切斷其中樞神經,牛會馬上倒地死去。這樣做的好處是血液保留在肉質之中,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牛的營養成分不浪費。然後挑選其中紅肉最多的部分,用一年時間曬製成肉乾。最後對肉乾進行反覆捶打,只保留纖維狀肉鬆部分。這樣的話,一頭牛做出來的肉鬆,可以全部裝在足球那麼大的皮囊中,放幾年都不會腐壞。食用時,取一小部分出來,放在水中煮軟即可食用。一包足球那麼大的肉鬆,可供一個成年蒙古人食用一個月。

(蒙古騎兵行軍)

奶酪幹:將牛、羊、馬的乳汁製作成奶酪,然後曬乾,製作成奶酪幹。這種奶酪幹可以存放一年以上的時間,每天食用100-200克,就可以維持當日的基本熱量所需。

(蒙古奶酪幹)

馬奶:蒙古騎兵在行軍中大量使用母馬,這樣的好處是在沒有食物時,可以喝馬奶維持生存。其次在沒有水源時,也可以喝馬奶解渴。

殺馬吃肉:在食物完全斷絕時,因為馬奶量少,不能支撐整個軍事行動,這時候會殺馬吃肉,喝馬血。但這是最後的手段,萬不得已不會輕易使用。

2、馬匹的攜帶和飼養

蒙古騎兵普遍攜帶的是蒙古馬。這種馬身材矮小精壯,皮厚毛粗,耐受能力非常強。既可以忍受零下四十度的嚴寒,也能在一次吃飽之後,三四天能不吃草和飼料,同時能正常行軍。蒙古騎兵在進行長距離作戰時,通常每個騎兵會攜帶三到四匹馬,輪換騎坐馬匹,這樣能保持不間斷的行軍速度,而騎兵本人也可以在馬匹上睡覺休息。

蒙古騎兵攜帶馬匹的另一個好處是,如果宿營休息,馬匹可以自行找草料吃飽。



3、進行劫掠

蒙古騎兵在作戰過程中,一方面自身攜帶食物,另一方面對途經的村莊進行劫掠(不影響進軍速度和作戰計劃的情況下),以獲取食物。而且大部分時間為了不保留行蹤或者被民眾切斷退路,他們會將劫掠村莊的男女老少都殺掉。這也是非常殘忍的行為。

4、作戰器材補充

蒙古騎兵在攻下城鎮或者大型城市之後,會殺掉大部分民眾,而唯獨保留工匠的性命。工匠會為他們製作武器,其中大部分為箭簇,以應對戰場上的消耗。在後勤運輸上,大量使用蒙古馬為畜力的馬車。這種馬車即可以運輸,在宿營時也能作為活動的防禦城牆,以抵禦來犯的敵人。

(蒙古人使用工匠製作的投石機攻城)

總之,蒙古騎兵在對待後勤問題上,採用的是“簡潔、輕便、高效”的思路,這也是他們能夠橫掃歐亞大陸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軍迷津睿


蒙古騎兵完全保持著遊牧民族的習慣。

一,蒙古騎兵依靠母馬的馬奶充飢,一名騎兵通常帶四到五匹馬。

二,蒙古騎兵出征都會攜帶牲畜。

蒙古騎兵後勤補給帶不多,他們講究快速作戰和靈活作戰。因此後勤輜重過多,必然會嚴重影響他們的作戰和行軍速度。

但是,由於牲畜和戰馬需要草料和淡水,因此蒙古騎兵在行軍路線中,對草場有著嚴重的依賴。

他們在戰爭前期的情報蒐集工作上,就會選擇有草場的路線。

有個很奇怪的現象,蒙古在征服中東地區時,有意識的破壞當地灌溉系統,這樣做的目的,破壞田地,改為草場。

最後,蒙古騎兵也會有遭受沒有草場的阻礙,他們會在征服區建立行政系統,進行收稅,以此解決由於草場匱乏而帶來的後勤問題。


五味社


蒙古騎兵日行90至95公里,靠得當然不是“日行一千,夜行八百”的所謂千里馬。蒙古馬,矮小精壯又皮厚毛粗,耐受力極強,跑累了啃啃草喝喝水,眯起眼睛曬會兒太陽就能恢復體力,打個飽嗝繼續跑啊跑,它們跟著騎兵們勇闖歐亞大陸,屬於低碳環保無汙染的交通工具。並且蒙古馬有分工,戰馬與輔助馬,蒙古軍多一人數騎,作戰中可以換乘。至於蒙古兵自小長在馬背上,與惡劣自然環境鬥爭練就了較強戰場適應能力。蒙古人將奶作成奶磚、發明了最早的奶粉,將牛羊肉風乾,便於隨身攜帶。並且攻佔一地因糧於地。所以蒙古軍隊對後勤依賴極低,本身又適應性強,能有效發動遠途奔襲作戰,收到出其不意的戰鬥力,所以蒙古騎兵縱橫天下無敵。


惜緣2004830


感覺悟空才盡,提不出什麼像樣的問題了。


浪漫的思想者


騎馬各帶奶製品乾糧。


揚揚156319522


有全球補給的能力你就能打遍全球,他怎做到的無所謂,關鍵是我們該怎麼做,美國又是怎麼做到的。跨半個星球乾死對手,就是隻有他打人沒有人打他,還考慮那些古董不看看現在和未來。


瀟灑254138533


泡著方便麵關心國家大事一樣。


石蓮開


基本上靠搶沿途的村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