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羽不失荊州,諸葛亮北伐能成功嗎?

舞武人生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關羽沒有失掉荊州,那麼張飛也不會死,劉備也不會去討伐東吳。

劉備不討伐東吳,便不會被火燒連營,則蜀國有好幾萬將士不會死在夷陵。

這麼一算,只要關羽不失掉荊州,則劉關張三人都在,蜀國精銳數萬也在,局勢完全不同。

從後期可以看到,劉備入蜀之後,原本的三國實力便發生了變化,西蜀實力飆升,一下就超過了東吳,其實東吳後來一直都沒什麼發展,基本成了偏安一隅的小諸侯。不敢說實力超過曹操,但和曹操的實力相差不會太大。

劉備在,北伐就不需要諸葛亮主持了。路線也不再單一,荊州也是一個北上的橋頭堡。蜀國可以從漢中和荊州兩路同時進發,張飛馬超作一路,關羽趙雲又作一路,浩浩蕩蕩殺向許昌。

想想是挺好的,但這不現實。

因為東吳不可以忽略。

後期東吳實力最弱,所以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才會安安靜靜的呆在自己地盤,坐山觀虎鬥。

但如果關羽未失掉荊州,劉備與曹操大戰,東吳一定會聯合曹操,在背後夾擊劉備,因為劉備的贏面很大,所以東吳一定要聯合曹操削弱劉備,結果就是這仗打不起來。

戰場上的局勢瞬息萬變,牽一髮而動全身,關羽是否失掉荊州,其影響不是能否北伐成功這麼簡單,直接影響到是否還有北伐。


無月文化館


如果荊州不失,北伐即使不能成功,蜀漢也能強盛很多。北伐成功有兩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就是《隆中對》說的,待天下有變,便可兩路北伐。其中一路是從荊州出發,攻打宛洛。但是,此時的荊州北部襄樊,南陽,南鄉,江夏北部都在曹操手裡,江夏郡南部,長沙郡,桂陽郡在孫權手裡。因此,北伐第二個要素就是,保護好荊州,才不被孫權掣肘了,導致兵敗。所以,荊州地盤是關羽北伐的支撐點,十分重要。因此,荊州如果不失,只有兩種情況,這兩種情況的差異會影響到北伐深入程度和戰果,而且都和孫權陣營有關。




第一種情況,孫權依然和蜀漢保持聯盟關係,沒有偷襲荊州。這種情況符合諸葛亮修正《隆中對》,要求關羽結好孫權,北拒曹魏的方針。關羽北伐,只要拿下襄樊的第一階段的戰略目標,曹魏可能就真遷都了。即使曹魏不遷都,日後劉備和關羽從關中,襄樊兩路北伐,上庸劉封可做第三路或者策應兩路,孫權如果也趁機北上,曹魏黃河以南的地盤根基將被嚴重衝擊,最終還是要退到黃河以北。而且,關羽北伐時,南陽宛城,南鄉都發生叛亂,許昌附近也有盜賊響應。所以,完成這第二階段的戰略目標,北伐就成功了一半以上,甚至為再以後的統一天下,打下基礎。




但是,諸葛亮走後,關羽身邊缺乏一個有效的輔助者,而且最好是荊州人士,熟悉荊州狀況,與東吳開展外交,鞏固關係。要命的是,東吳的“親蜀派”魯肅又去世了,諸葛瑾影響力有限。孫權,呂蒙謀求淮南,又遭遇重大的挫折,孫權差點被抓。再加上圖謀平原地帶徐州之地,呂蒙自己也沒有自信守住,只好把目光投向荊州,建立一個整體的長江天塹的防務。所以,孫權才不斷的催討荊州。因此,第一種最理想的情況,不大可能發生的。那麼,還有第二種情況,可以看作是第一種情況的修正版。



第二種情況就是,孫權依然會偷襲荊州,問題在於關羽中了呂蒙的計,抽走荊州的後備力量到了北伐前線。糜芳和傅士人也所用非人,特別是糜芳早就和孫權暗合《三國志.呂蒙傳》。所以,公安和江陵才會被順利拿下。否則,以江陵的城防,當年周瑜,甘寧,淩統等東吳名將加上劉備,關羽,張飛的幫助下,圍攻了曹仁一年,周瑜受傷才拿下江陵。可見,如果江陵有趙雲或者魏延,甚至劉封,其中一人為大將鎮守,呂蒙和陸遜短時間內也未必拿下江陵。只要江陵沒有丟失,關羽可以從容撤軍,甚至保有襄陽的戰果。因為,水淹七軍時,荊州刺史胡修投降,襄陽太守呂常不久病逝,襄陽成了空城,才一度被後來的孫權佔領。而且,此時的曹魏驚魂未定,事實上也沒有追擊關羽。



只要關羽能順利撤軍江陵,輔佐兵士也不失,就有了對抗孫權的資本和外交的餘地。所以,這一種情況,雖然影響了北伐的深入,但是卻保留了荊州之地和北伐的火種。即使曹魏的南陽,中原一帶統治日益穩定,卻還有曹操和曹丕交接權力的北伐時機,還有其他曹魏和西晉發生大事的時機等等。所以,蜀漢北伐成功的希望,依然存在。


大飛熊ヽ騎士


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大概有幾個方面。

1.窮兵黷武。

蜀漢之地,年年徵兵、徵糧,國民經濟不堪重負,兵員越來越少。無糧可調,無兵可徵,北伐又怎麼持續呢?

2.蜀中人才匱乏。

按道理說,巴蜀之地,人傑地靈,當是人才輩出的地方。但是由於諸葛亮事必躬親,不注重培養文臣武將,導致巴蜀之地,除了諸葛亮之外,再無可以堪當國柱的人才湧現。人才不濟,況國運乎?國運不昌,何談北伐呢?

3.曹魏整體實力遠大於蜀漢。

曹操經營北方多年,輕徭薄賦,修養兵馬,北方的經濟狀況大幅增長,人丁興旺,錢糧充足。而諸葛亮卻想在這個時候,一舉消滅曹魏。個人認為,諸葛武侯的想法有些異想天開。經濟實力決定一切,此時真不是消滅曹魏的最好時機。至於什麼時候是最好時機,要看天數,非人力可控。曹操在有生之年,不是也沒有消滅劉備和孫吳嗎?為什麼呢?因為此時的魏、蜀、吳三國都是政通人和,國力日盛,並不是滅國的好時機。

4.過分依靠“荊州”作為唯一的戰略要地,而忽視了“漢中”的戰略重要性。

當然,荊州作為中原通衢,北可揮師伐魏,東可扼守孫吳。但是荊州也處於曹魏和孫吳的夾擊之中,兩面受敵,風險是非常大的。然而,諸葛武侯只看到了荊州的戰略優勢,卻忽視了荊州的戰略風險。也就是說關羽丟失荊州,確實是大概率事件,並非“三國演義”中所說的“大意失荊州”。

但是,漢中之地,作為秦川沃土退可固守巴蜀,進可取三秦之地。而且漢中之地,兵馬錢糧,依然可以源源不斷的供給到前方戰線。最重要的是,漢中之地並無兩面受敵之風險。可是這樣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卻被諸葛武侯忽視了。如果當初諸葛亮將“荊州”和“漢中”同時作為戰略要地加以控制,則荊州方面的壓力必定會小許多,何談丟失呢?北伐成功的概率也許會大大增加。

綜上,如果上述一系列問題不解決,即使荊州不丟失,北伐也未必會成功,而且失敗的可能性更大。


太史辭


既然是假設,咱們就按照假設的路子往下編。

假設關羽不失荊州,那麼關羽就肯定活著,如果關羽活著,就根本不會出現諸葛亮北伐這個事,劉備死了,關羽就是蜀漢當之無愧的攝政王,以關羽對諸葛亮的討厭程度,諸葛亮能夠在蜀漢朝廷當好一個文官就不錯了,即使關羽幾年以後死了,也不可能出現諸葛亮專權的局面,因為荊州不失,關羽沒死的話,劉封就不會死,蜀漢政權中除了關羽張飛之外,就只有劉封能夠制衡諸葛亮了,因為劉封的特殊身份,在劉封登基後肯定要封侯,而且劉封的軍事能力一直都是被認可的,魏延沒有能力跟諸葛亮叫板,但是劉封可以,至少可以制約諸葛亮,不讓他染指兵權。而且,荊州不失就沒有夷陵之戰,馬良,黃權,吳班,馮習等一大批將領就不會損失,如此,即使是沒有關羽,那麼蜀漢依然有諸葛亮,李嚴,馬良,黃權,孟達,魏延,馮習,吳懿,吳班等一大批謀臣良將,就不會出現諸葛亮專權的局面,如此,那麼廖立,李邈等人也就不會被諸葛亮打壓,即使是諸葛亮能夠秉政,也不能一手遮天,蜀漢依然是人才濟濟,荊州幫和益州士族能夠和睦相處,不會出現荊州幫一家獨大,益州士族離心離德的局面,更不會出現諸葛亮帶兵北伐的事情。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再拿著什麼關羽破壞孫劉聯盟拉,劉備夷陵之戰損失國力了,丟了荊州讓“諸葛亮的兩路北伐落空”啦,,,這些屁話來給諸葛亮臉上貼金了,如果蜀漢沒有這麼大的損失,如果不是這麼多的謀臣良將都損失殆盡了,怎麼也論不到諸葛亮一手遮天,帶兵北伐的。


狼的影子319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荊州還在蜀漢手裡面,諸葛亮北伐的成功率會高一些。我們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沒有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戰線過長,糧草供給不足,司馬懿知道蜀軍不能持久作戰,所以堅守不出,蜀軍自然撤退。如果荊州還在手中就不一樣了,諸葛亮完全可以兩路夾擊曹魏,或者是長期侵擾,使敵方不得安寧。

其次如果荊州益州全在蜀漢手裡,孫權必然會和曹魏聯合。我們知道在三國鼎立的時候,天下局勢是一強兩弱,這時必須吳蜀聯合才能抵抗曹魏。荊州要是在蜀漢手中,天下局勢等於兩強一弱,所以要想從荊州北伐曹魏,必須時時刻刻的提防孫權的進攻。諸葛亮知道此事,也不敢輕舉妄動。 如果諸葛亮可以活到曹魏內亂之時,率軍從荊益兩州出發,北伐可能會成功,但是還要留一部分軍力防守孫權。

有的人說若荊州不失,關羽、張飛也不會死,那麼諸葛亮北伐一定會成功,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關羽、張飛還活著,能夠聽諸葛亮指揮嗎?要知道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才掌握了軍權。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請把你的想法寫在評論區,喜歡的朋友可以加個關注,謝謝。


柯南AP4869


如果關羽沒有丟掉荊州,諸葛亮北伐成功的性也不大!因為吳蜀是肯定會內鬥的!!!

任何政治舉動,都是發生於國際環境之下。蜀漢北伐,對手不單單隻有曹魏一個。關羽敗亡和夷陵之戰都說明了,東吳絕對是一個面和心離的潛在對手!

荊州如果還在蜀漢手裡,吳蜀同盟絕對會破裂!因為對於東吳,江淮防線可以抵抗曹魏,卻很難抵擋長江上流,可順江而下的蜀漢政權。

所以,諸葛亮北伐,是建立在擁有蜀漢同盟關係之上的;而蜀漢的同盟關係,是建立在保障東吳政權自身安全性基礎上的。


對於東吳而言,荊州志在必得。諸葛亮要想專心北伐,就必須把荊州給東吳。

何以故?這是湖北的地理位置決定的。

湖北居長江中游,上通巴蜀,下達東南。立足東南的政權,無不恃湖北為上游屏障。對於蜀漢而言,荊州是未來北伐中原的一個根據地。但是對於東吳而言,卻是存亡攸關的大事。

有江漢而無淮泗,國必弱,有淮泗而無江漢之上游,國必危

這就是為什麼東吳千方百計,甚至破壞吳蜀同盟關係也要奪回荊州的原因。正所謂“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易於守也”。

此前曹魏來勢洶洶,不得不摒棄前嫌同仇敵愾,但是誰又希望自己的命脈被人把持著呢,一旦形勢緩和下來!

急之則相保,緩之則爭心生。

戰事必起!

所以,如果關羽不丟失荊州,蜀漢遲早會內鬥,諸葛亮北伐無望!!!

【世事洞明皆學問,學而不思則罔,我是瀟湘夜雨,我為您解惑!】


瀟湘夜雨l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劉備一生都在為匡扶漢室而奮鬥,可是前期沒有高人輔佐,只能是屢戰屢敗,知道後來遇到了諸葛亮,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在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被其誠心感動,決定出山相助,也正是在三顧茅廬中,出現了一個經典故事,也就是隆中對,諸葛亮未出山,就已經幫劉備三分天下了,這點也讓劉備下定決心,懇求諸葛亮出山相助。

在諸葛亮出山相助後,正如隆中對那樣,在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了荊州,算是劉備奔波多年,第一個根據之地。隨後,劉備又在諸葛亮的輔助下,攻取了西川,還冊封了五虎上將,關羽乃是五虎將之首,賜漢壽亭侯,這個時候,關羽把守荊州,其他主要人物都跟劉備在西川的。之後劉備和曹操漢中大戰,大獲全勝,佔領了漢中,可謂是劉備一生最鼎盛時期,擁有半壁江山,這個時候劉備自封為漢中王了。

也正是這個時候,關羽不聽馬良勸阻,決定揮師北上,攻取樊城,因為樊城是中原重鎮,如若能佔領樊城,那麼劉備就可以和關羽兩面夾擊曹操,讓曹操腹背受敵。可是最終結果大家都知道,關羽因為輕視東吳,在自己全力攻打樊城的時候,被呂蒙偷襲後方,襲取了荊州,進而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殺。當然,關羽為人忠勇,有勇有謀,在攻打樊城的時候,大敗曹操派到樊城的十萬大軍,也即是水淹七軍,活捉于禁龐德,威震華夏。

其實關羽失敗,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輕視東吳,一者是兵力不足,二者東吳與曹操兩面夾擊,三者關羽又受力重傷,四者,部下又叛變,在關羽敗逃時,無人援救。

關羽死後,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傾盡蜀國全部力量,攻打東吳,誰知在一路大勝的情況下,被陸遜火燒連營,敗得一塌糊塗,劉備自己也鬱鬱而終,病死在白帝城。劉備這次失敗,可謂是耗光了蜀國國力,本來實力是當時最強的,一下又變成最弱的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沒忘記劉備的夙願,多次北伐,可是均沒有成功,六出祁山,最後勞累而死。在一次北伐中,諸葛亮感嘆道,要是荊州還在我們手裡該多好啊,這樣糧草軍械補充就非常方便。

那麼荊州不丟失,北伐能成功嗎?個人認為很困難。為何了,因為從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出來,諸葛亮北伐不成功,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有司馬懿的原因,司馬懿不僅非常聰明,而且堅韌不拔,非常能忍,在交戰限於困境的情況下,就閉門不出,任諸葛亮怎麼激將,就是不與你作戰,慢慢的消耗你,直到把你糧草耗光。

再者,水鏡先生司馬徽說過,諸葛亮遇到了明主,卻不逢時。在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好不容易把司馬懿騙進了上方谷,並放大火燒司馬懿,可誰料想,天突然下大雨,救了司馬懿一命,天命不絕司馬懿,古人又比較信天命,結果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

最後,小編個人覺得,就算荊州不丟失,諸葛亮北伐還是不能成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年方而立


如果蜀國不丟失荊州,那麼諸葛亮的北伐就有兩種可能:一是北伐可以成功;一是北伐不能成功。

先來分析第一種可能性:

(1)如果荊州(地區)不丟失的話,一則蜀漢就有了“防吳伐魏”的大本營。二則,諸葛亮就可以放開手腳,兵分兩路進行伐魏。一路兵出祁山,佔領街亭;另一路兵則從荊州開拔,進攻樊城。

(2)如果荊州不丟失的話,關羽、張飛和黃忠等將領就不會死,吳蜀之間就不會爆發夷陵之戰,劉備也不致於殞恨白帝城,蜀國的綜合國力也不會有重大的損失,就不會動搖蜀國的根本,諸葛亮北伐就有了強大的後盾。

接下來來看看第二種可能性:

(1)因為荊州(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時時刻刻對於吳魏兩國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潛在的威脅。俗話說:“臥塌之旁豈容他人鼾睡!”,孫吳集團肯定不會坐視不理,吳蜀兩國戰時(赤壁之戰)盟約必定會由此破裂,孫吳肯定會在蜀國背後捅刀子,來阻止諸葛亮北伐的。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城等事例,遲早會上演的。

(2)如果荊州(地區)不丟失的話,蜀國又佔據了漢中、益州等地區,蜀國的綜合國力就會日益強大,蜀國大舉伐魏抗吳,就會威脅到吳魏兩國的安全。魏蜀吳三足鼎力的局面就會被打破,三國相互制衡的原則也就不復存在了,這是魏吳兩國所絕對不能容忍的,吳魏兩國就會結成盟友,而若吳魏兩國結盟對付蜀國,別說諸葛亮北伐不會成功了,蜀國還會被提前出局!

因此,荊州不丟失的話,諸葛亮的北伐,或許會成功,也或許會失敗!


喬布斯690


有可能成功!但前提是荊州守將必須執行“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假如當諸葛亮北伐之時,雖然關羽不在了,但荊州掌握在蜀軍手中,那麼,荊州的軍隊就是進攻曹魏的主力,其實這是諸葛亮與劉備草廬對時既定的戰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誠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所以,祁山方向的進軍是王者出師,借東線的戰勝之威,以德服人為主,以戰守進攻為輔。從當時的形勢分析,諸葛孔明要想從祁山方向成功進攻到長安,直逼洛陽,極其困難。解決問題的進攻路線,雖然魏延謀劃的斜出子午谷有些冒險,但從襄陽進攻宛城,再逼洛陽確被西線進攻為上。西線進攻的最大問題是糧草不繼。西線處於高山深谷之間,曲折迂迴,運輸線路雖然安全一些,但實際運輸量卻是非常小的。孔明每次退軍,都直接或間接與糧草不繼有關。以蜀漢的實力,要想在西線戰場上與曹魏一刀一槍拼出勝負,恐怕非常之難。所以,東線強大的進攻與西線的恩威並重、奇謀制勝是蜀軍的首先選向。如果諸葛亮身居漢中調度,由魏延統帥從荊州出發的東線之軍向襄陽、樊城推進實施北伐;姜維統帥從漢中出發的西線之軍,向雍、涼推進北伐。曹魏勢必進退失據,很難應付。他們走的第一步棋,一定是動員東吳來牽制蜀軍,但有諸葛孔明在漢中,一定會處理好與東吳的關係。荊州東線軍,糧草運輸問題比西線好解決,有水路、有陸路。古時水路是非常重要的,運輸量大,省力。而且,荊州軍隊糧草來源比西線好籌集;進攻得到的城邑也比西線富庶,以戰養戰條件也比西線好。但西線也有西線的好處,就是進攻不成功,可以全身而退,其實這也是諸葛亮的實際想法。能北伐成功固然好,如不成,也不至於給蜀漢政權帶來滅頂之災。而荊州東線,就不同了,如果失敗,可能就沒有再回荊州的機會了。實際上,關羽的失敗就證明了這一點。即使智謀如諸葛亮,要穩住東吳,沒有實力與利益也是不行的。如果蜀漢在漢、魏戰爭中失敗,讓東吳仍然不對荊州下手,可能是做不到的。荊州一失,歸路被斷,東線徹底失敗。以上是假設條件下的戰略,戰略確定之後,帶兵的統帥就是決定因素了。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重用馬謖,功虧一簣,只有揮淚斬之。如果魏延、姜維不犯大錯,可能三五年內,北伐成功,不能成大功,能夠給蜀漢拓土,增加人口,也是為進一步徹底擊敗曹魏打下基礎。所以說,可能成功!即使有一代謀略家諸葛亮坐陣漢中,也有很多未知因素不可料;東吳能否穩住?是個考驗;曹魏的兵力、經濟實力,大於蜀漢,全面開戰後,能否以少勝多,以寡勝眾,都是考驗臨陣統帥的能力。魏延應當有這個能力,姜維可能差一些,但如果能夠按照諸葛亮的戰略佈置去做,應當不會出大問題。當然,這個問題是個假設性的問題,分析推演的不到之處歡迎討論。


二曲人


打下漢中,好像就可以攻下漢中門!然後攻下江蘇口腔醫院!就可以完善我們種植牙體系,豈不妙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