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變檢查有什麼意義?

小確幸微小而幸福


“血流變”這個檢查被廣泛的應用在很多規模較小的醫院,三級醫院應該說很少開這個檢查,主流醫學更是沒人提及這個檢查。為什麼呢?主要就是這個檢查沒有很大的臨床意義,說白了,做完這個檢查也不能有效的指導臨床,也不能用來診斷和指導治療。有人說我做完這個檢查,可以提示我的血液粘稠,就可以提示我可能發生心腦血管疾病。那麼,這種說法對嗎?下面張大夫就給大家說一說這個問題。

其實,張大夫要告訴你的是,這個檢查異常也不能就說明患者可能會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兩者之間不存在任何相關性。對於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同時控制好更人生活習慣,比如說戒菸、限酒、低鹽、低脂、低糖飲食,有些患者必要情況下還要吃阿司匹林和他汀,這樣才能解決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正確途徑。

至於咱們一開始提到的“血流變”,張大夫從個人角度不建議大家去查,沒什麼臨床意義,也沒什麼用。


張之瀛大夫


可用於血液流變學檢查的疾病:1.血管性疾病: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周圍血管壁;2.代謝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蛋白症;高纖維蛋白學症;臨床意義:1.全血粘度:全血粘度測定對判別、診斷有一定意義,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原性心臟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臟病、脫水均可使紅細胞壓積增加、使全血粘度升高。冠心病、缺血性中風、急性心肌梗塞、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糖尿病、創傷等使紅細胞聚集性增加而使全血粘度升高,鐮狀紅細胞病、球形紅細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使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全血粘度升高。而各種貧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腫瘤、急性白血病、婦女妊娠期則全血粘度降低;2.血漿粘度:血漿粘度的特點是不隨著切變率的變化而變化,是一個常數,是影響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漿粘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血漿蛋白,尤其是纖維蛋白濃度,增高:見於腫瘤、風溼、結核、感染、放射治療、自身性疾病。此外,也可見於高熱、大量出汗、腹瀉、燒傷、糖尿病、高脂血症、部分尿毒症,降低:過量補液,肝、腎、心臟或不明原因引起的浮腫,腎病,長期營養不良均可降低,3.全血還原粘度:在血流變學中,還原粘度是一個標準化指標,指全血粘度與血細胞容積濃度之比含意是當細胞容積濃度為1時的全血粘度值。這樣使血液粘度都校正到相同血細胞容積濃度的基礎上,以利於比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