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以後的餐飲業是食品原材料與調味品的競爭,對此你怎麼看?

生態草原土雞養殖


不是很理解題主說的“競爭”是指什麼:是指食品的品質由食材和調味品決定所以從業者在這兩方面競爭,還是指從業者在“食材重要”還是“調味品重要”之間選擇?



食材與調味品、烹飪技術、服務、價格,是決定餐飲水平的4個主要方面。

食材是食物的基礎,調味品是發揮食材特長或者彌補食材不足的助手。好的食材可以用盡量少的調味品,通過突出其本來的優質來吸引顧客;一般的食材可以通過充分的調味來改善風味口感,從而獲得更好的呈現。但這並不絕對,對於喜歡特定風味的消費者,優質的食材加上合理的調味依然是“頂級食物”的搭配。

實現食材與調味品的合理搭配,根本上還是取決於廚師的技藝。而這還只是針對食物本身。顧客對食物的體驗,除了食物本身,還包括就餐環境和服務——好的環境和服務,會讓同樣的食物獲得更好的評價。

此外,消費者對於食物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受到“食物本身”與“期望”是否一致的影響。而價格會改變顧客對食物的期望。比如說,消費者對蒼蠅館子食物的品質和服務的期望會比較低,而對高級飯店的食物品質與服務的期望就要高得多,所以蒼蠅館子的食物只要有一些“亮點”就能成為“網紅”,而高級飯店的食物就要做到極致才能獲得好評。

以後的餐飲業會走向兩個極端:一是追求衛生方便廉價的快餐、外賣,滿足日常“吃飽”的需求;二是追求極致體驗的“高級餐館”“特色餐館”,吃飯只是其功能之一,更重要的是休閒、美食體驗以及社交。這兩個極端可能會進一步發展,而介於二者之間的普通餐館則逐漸蕭條沒落。

調味品與食材,只是這個行業趨勢中的一個影響因素,其重要性不見得比衛生和服務更為重要。


松鼠雲無心


八十年代之前,在我的印象中,鄉下人吃不上豆腐乾及豆腐,真的很羨慕城市人。貧窮限制了人的想像,手中有了一些錢之後,大夥兒大吃大喝就跟上來了,好的差的統統收下。原材料的質量下降時,那就得用調味品給補上,讓你享不盡好吃。這幾年先入城的鄉下富者回來就在吹:燒菜少放鹽,不放味精及黃酒。當初我也覺得納悶,菜好吃嗎?三高人群猛增,十歲小孩開始發育,懷孕越來越困難。這些都有必然,都有根源。三十至五十元一隻的雞,為啥能燒出二百元/只的雞的味道,這是除了廚師的技術活,更有調味品的功勞,功不可沒啊。再看看休閒農業的發展,農家餐飲的火爆。病從口入的理念開始迴歸,對原材料更加看重。不想提前進醫院,不想提前去另外一個地方的人,肯定知道少沾什麼,更看重什麼。





浙北布衣


我是海鮮國際貿易從業者,十幾年的經驗的積累,可以說大多數人對食品安全的認識還處於愚昧的狀態。需要喚醒。所以為了餐飲行業,是喚醒消費者還是繼續愚昧消費者之爭。

舉例來說,巴沙魚片,目前大量使用於各大小飯店各種菜品中。但是其養殖和加工情況商家及飯店永遠不會告訴消費者。

據我瞭解到的情況,養殖環節巴沙魚(有人誤導消費者稱龍利魚)主要在越南湄公河流域淡水養殖,養殖密度非常大,成長速度很快,使用大量飼料,避免不了使用各種激素抗生素等。

加工環節,各工廠大量使用藥物浸泡,增重可達30-40%,甚至更高,這些藥物對人的消化系統有害。所以我從來不吃巴沙魚更不會讓家人孩子吃。

其他食材 調料問題同樣嚴重。我本人,現在只信任自己瞭解全過程的食材。現在很多人對食品安全很憂慮,但是還缺乏專業瞭解。

所以,我認為,為來的餐飲,是把顧客喚醒還是繼續愚昧顧客之爭。


鮮盈通趙魁春


應該接受天然調味劑,比如胡椒、茴香、八角、桂皮、魚露等等。天然調味劑古今中外搶著用,非常好!

應該拒絕聲討化學調味劑,如肉香劑、各類型果香劑、增嫩劑等等。化學調味劑是對自然綠色健康食品的扭曲,是對人民的戲弄,是對正常繁衍生息的破壞。

當九十年代初期以前的真材實料的牛肉丸遠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堆滿世界的合成“牛肉丸",人們才逐漸探究今天的所謂牛肉丸的成份一一據說,至少幾十種物料合成!這樣的牛肉丸,口感上,健康上,營養上,恐怕只有賣丸的人(可能包括化工劑的人及賣轉基因食品的人),才說比原生態的牛肉丸好!

由此可見,提問是一個偽命題,追求原生態健康食品,永遠是人們的本能。合成食品,再怎麼廣告,最終只能屬於方便麵之類的檔次。

以調味劑為主攻方向的餐飲業攤檔,恐怕只有等到人們只能吃合成食品的那一天,才能顯出優勢。但願沒有那一天,廣大人民大眾永遠都是吃天然綠色健康食品!


飄向樂樂


對食品來說講究的色香味具全。消費者首先是看食品的色澤,如果色澤不滿意,消費者的購買慾就大打折扣。於是就產生各式各樣的著色辦法。其次就是香氣,如果食品氣味不吸引消費者,那麼消費者的購買慾也會打折扣。因此各式各樣的香料添加劑應運而生。最後就是味了。食品口味不好,也不能留住消費者,人家會吃了一次不會吃第二次。由此也產生了眾多的調味品。所以說未來的餐飲業不是調味品與食材的競爭,而是相互依存。食品的種類豐富得數都數不清,這裡面離不開添加劑的功勞。添加劑的品種何償又可以數得清呢?


天使同行


食材和調味品決定了食物的味道,而食物的味道是人們最直觀的認知,在之前我也回答了關於飲食方面一個問題,是從文化的角度去說明這個問題,眾口難調,也說明色香味難於完全難於個人的需要,飲食傳承許久,逐漸行成其特有的文化,我們稱之為飲食文化,因此與其說是食材和調味品的競爭不如說各大派系在飲食文化的碰撞,也就是說餐飲文化能夠調和眾人口味,一味的追求食材和調味品,只會催生更多的黑色飲食,造成惡性循環!





小小說的世界


第一,關於食品安全。餐飲業原先需要取得的許可證叫做“餐飲服務許可證”,現在改革之後變成“食品經營許可證”。幹餐飲第一條就是要合法,所謂私廚不掛牌無證的經營模式,並不會成為主流,原則上這是違法行為。取得許可證之後按照操作規範合法經營,比如採購的索證索票、原料的合格與否、操作過程的規範以及從業人員的健康證等等問題,合法經營的餐飲才可長久生存。

第二,關於服務。餐飲說到底還是一項服務,離不開人文關懷。比如海底撈為什麼能火?最初的服務是讓別的餐飲店都難以企及的,洗手遞毛巾,進門等候送零食水果美甲擦鞋等等,無不讓人感到被關懷被在乎。現代社會競爭壓力這麼大,出去吃飯放鬆的時候被照顧當然覺得溫暖,願意一再光顧。

第三,關於口味。這應該是最基本的吧,服務再好食品再安全飯菜不好吃,有什麼用呢?畢竟你還說破天是個讓人吃飯的地方呀。


Zoe伊依一


餐飲業的競爭體現在:

1.最佳的位置。現代人時間緊,就餐隨意性越來越大,如果巷子深,再好品牌也被淹死了,當然,也有個別優秀品牌立得住腳,都是看靠時間。

2.食品安全。注重原產地選材,如很多雲南餐廳食材都是雲南運輸來的;食品衛生是起碼要求,預防食源性疾病是必須的;杜絕添加劑和違法添加、浸泡,避免不良餐飲或烹飪習慣。

3.烹飪工藝。餐飲的優秀,很大程度都在於烹飪藝術,沒有多少消費者會對標準化餐飲感興趣,如麥當勞。很多烹飪訣竅或技術都是餐廳的精髓。


有尊嚴地活著


食品原材料與調味品並不是競爭關係,而是互補的關係,任何原材料離開調味品都不能獲得人們的親賴,調味品離開原材料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比如吃火鍋涮羊肉片不加底料不沾蘸料清水羊肉誰愛吃啊,但是光吃蘸料和火鍋底料沒有羊肉也就沒有意義了。所以原材料與調味品要合作才能做出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趣聞專家


提這個問題的人邏輯有問題。餐飲業未來是對調味品和食材原材料渠道批發商的競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