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皇帝臨終前向崇禎交待魏忠賢“忠貞可計大事”,弟弟為什麼讀不懂哥哥的一片苦心?

一德格天1


這話到底是不是天啟親口所說,還得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才是。但魏忠賢的死,的確給大明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倒不是指他個人的滅亡,而是他背後龐大的閹黨

關於崇禎殺魏忠賢是自毀長城的說法,在下不敢苟同。但在處理閹黨遺留問題上崇禎卻犯下致命的錯誤,由於他的矯枉過正,導致明朝權力中樞發生了鉅變

原本是三權角力,皇帝太監站一邊,現在卻變成了崇禎一人唱獨角戲,獨自去面對忠奸難辨的群臣

魏忠賢的死,導致明末權力的徹底失衡,也標誌著黨爭即將達到禍亂朝廷巔峰的開始!


忠貞可計大事的魏公公,真的一無是處麼?

雖為在宦海沉浮過的魏忠賢,擁有極強的政治手腕,雖然靠的是陰謀詭計和殘忍歹毒,但他卻實現了短暫的“平靜”。朝廷之上人人皆閹黨,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都唯九千歲馬首是瞻,本著有財一起發、有錢一起賺的心態,大家捆綁在了一起,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有人說,天啟在位的七年是大明最黑暗的七年,但對於無數黎民百姓來說,卻不見得是這樣。雖然魏忠賢很貪也很奸,但他從來不欺負底層平民,下黑手的也只是富商巨賈和士紳階層。從一組數據可以得出,魏公公掌權期間,大明的稅收實現了翻番的增長,國庫也逐漸充盈起來,雖然整個朝廷烏煙瘴氣,卻未有民變發生

這證明了一點,至少老百姓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不至於吃不上飯、活不下去。畢竟但凡能吃上飯的誰願意去造反呢?反倒是那些官商階層苦不堪言,受盡了魏公公的壓榨

不得不說,這要歸功於魏公公的“策略”,不說他的動機如何,至少結果是好的。這也算是這個超級人妖為大明做出的貢獻了吧!

曾經權傾天下的九千歲,為何短時間內便一敗塗地了呢?

掌權期間的魏忠賢,可謂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生祠遍天下,兒孫滿朝廷。一呼百應都不能表達魏公公曾經的權勢之高。畢竟作為他的侄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簡直這個叫魏良卿的人身上得到了最佳詮釋!

俗話說無功不受祿,可這孩子不僅受了祿,還大到一定的地步,位列三公不說,都能和張居正一樣成為活太師,不得不說魏忠賢的勢力實在是大的不行!

可就是這樣一號人物,卻鬥不過剛剛即位的崇禎,著實是讓人懷疑。但問題回來了,是魏忠賢真的鬥不過麼?還是說他被崇禎所欺騙?亦或是亂拳打死老師傅?

按照當時魏忠賢的勢力,的確可以輕鬆搞掉崇禎,然後宗族內挑選一個更容易控制的藩王即位,畢竟按照他當時在朝野中的勢力,就算有人反對也只能是眼睜睜的看著而已。可魏忠賢最終卻放棄了這樣的想法,任由崇禎做好準備並將他一鍋端

事實證明,崇禎是極具政治天賦的皇帝,通過溫水煮青蛙的方式瓦解了閹黨,緩和了與魏忠賢緊張的關係,並在合適的時機出手,一刀斃命。

高手,真正的高手!只可惜,也就高到這兒,就結束了

幹掉魏忠賢並非錯事,但虎頭蛇尾卻葬送了一切!

隨著九千歲的落馬,潮廷之上人人自危,畢竟大家同為閹黨,跑是跑不掉的,倒不如想想怎樣把損失降到最低,比如說書面檢討、自我批評、罰款......

一時間奏疏如雪片般飛到崇禎面前,內容無一例外,上來就是大罵魏忠賢並表示自己和他不共戴天,順道向領導稟告自己某些無良同志的不齒行徑,表達自己對於閹黨的痛恨和憤怒。言辭犀利,主旨也很明確——領導啊!他們都是閹黨,和我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啊!

就這樣,上疏的奏摺堆積如山,昔日的同事也紛紛反目成仇,大家齊心協力的向領導崇禎表示——魏忠賢是奸臣,閹黨是奸黨,至於我們,您就當個屁給放了吧!

畢竟大家都是混飯吃的,而且基數很大,畢竟魏公公當權,就算是心恨之,表面上也得奉迎一下子吧。所以人人皆閹黨這句話,雖然過了點,但也不無道理。崇禎總不能都給殺了吧!朝廷誰來幹活呢?想到這兒,大家放心了很多

很可惜,崇禎屬於少數派,他下令徹查閹黨,最終滿朝文武600來號人,收拾了將近一半。而搞笑的是,主管此事的韓大學士,查閹黨不積極,整人倒是不遺餘力。是閹黨的未必寫進去,而罵過他的就一定是閹黨,必須寫進去。就這樣,本著寧可錯殺一萬不可放過一個的心態,崇禎徹底解決了閹黨,併為自己埋下了一個大坑

閹黨的覆滅是大快人心,但東林勢力的抬頭,卻讓人無比揪心。雖然魏忠賢為禍朝廷,霍亂朝綱,但他做事兒卻有底線——光明正大,給錢就辦!

而崇禎在位十七年間,再也沒有像魏忠賢這樣的“實誠人”幫他做事。隨著太監權力的急速削弱,皇權和臣權間的博弈也不再處於平衡狀態,明朝以文制武的弊端也在後院起火、民變四起後暴露了出來

名將盧象昇,間接死於楊嗣昌之手;最後一根支柱孫傳庭,因楊嗣昌錯失力挽狂瀾的最佳時機;崇禎有意與後金求和力圖攘外必先安內,被群臣阻撓;南遷之事迫在眉睫,卻被大臣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駁回;更別說國難當頭,大學士陳寅一毛不拔,卻在李自成進京後怒捧四萬兩了!

崇禎喊出文臣人人皆可殺,不是為自己的無能辯白,卻是側面印證了他在處理魏忠賢及遺留問題上的重大失誤!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崇禎皇帝勵精圖治17年,大明王朝卻江河日下,有人說明亡於嘉靖,亡於萬曆,亡於天啟,可沒有人說明亡於崇禎,但明朝卻又是實實在在的毀在了崇禎帝手上,這位“死社稷”的君王在臨死前說了一句“文臣人人可殺”,又說“厚葬忠賢”,大概在那時候他才明白了原來他的哥哥“木匠皇帝”不是真的傻。


魏忠賢,明朝乃至中國封建歷史上都赫赫有名的宦官,天啟年間深受天啟皇帝信任,自號“九千歲”,朝廷內外皆是九千歲的人,時人謂之“巨惡”,天啟皇帝駕崩之時對崇禎皇帝言道“忠賢可計大事”,然崇禎不聽,一意除魏賊。

其實天啟說的這句話沒有錯,魏忠賢是一位能夠託付大事的人,也是一位能給明朝延命的人。首先一條太監永遠是和皇帝在一起的人,在明朝所有的人都有退路,唯獨太監沒有退路,文臣武將不行還可以辭職回家,太監只有幫著皇帝做事才有出路,所以魏忠賢對於皇帝的忠心是不用懷疑的。


其二,魏忠賢有這個能力幫崇禎。雖說當時朝廷不正之風挺嚴重的,但是無論是天災還是犯邊,魏忠賢都給擋下來了,不管他是用什麼辦法,至少是擋下來,因為他知道自己是和皇帝綁在一起的,要想享福,就得做事,事情還得做好。

忠賢救大明朝,這就像一個人治病,用麻醉藥或許能夠麻醉痛苦,但絕對解決不了痛苦,可離開了麻醉藥可能一刻都挺不了,崇禎皇帝只看到了麻醉藥的毒,卻沒考慮到當時的國家已經是四面楚歌。

縱觀明朝近250年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原來歷史是驚人的相似,比如說嘉靖帝和天啟帝,一個不上朝,一個不管事,魏忠賢和嚴嵩父子,一個是權宦,一個是權臣,然而嘉靖皇帝用了嚴嵩20年,時人詬病,可東南倭寇,北邊韃靼犯邊都擋下來了,就是因為嘉靖知道嚴嵩有辦法能夠解決,至於重整朝政,就是下一代的事情了,也才有了“隆萬大改革”,崇禎皇帝不明白這個道理,以為世事不是黑就是白,所以明朝亡了。


歷史十二郎


天啟臨走前專門叮囑崇禎,“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為什麼朱由校在臨死前給出這麼高的評價呢?想必是多少參雜些個人因素,但是最主要的是作為閹黨是平衡皇帝與士族的天秤。

我們先來看魏忠賢這個人,他鞏固權勢,濫殺政見不合者,貪得無厭,但他也有他獨特的一面。比如敢於任用孫承宗、趙南星等忠義之臣,而且力排眾議大膽任用遼陽之戰慘敗的熊廷弼。而且當時國內形式也不算太差,遼東暫時沒有大礙。

在看崇禎,頗有一副“擼起袖子加油幹”的氣勢。看起來崇禎日理萬機、兢兢業業頗有一番明君之氣質!即位之後就直接把閹黨剷除了!直接剷除了!本來閹黨還能做為一個天秤平衡一下矛盾,這下子只剩下皇帝與士族兩個階級了!皇帝為何稱之為“孤家寡人”,在這裡很明顯就體現出來了~

煤山處,歪脖子樹前,崇禎在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見太監的那句“忠賢若在,事不必至此”的話後,回想起自己的哥哥臨終遺言,百感交集...只不過距離他上吊前還有五天。

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魯迅的小迷弟


有網友問:天啟皇帝臨終前向崇禎交待魏忠賢“忠貞可計大事”,弟弟為什麼讀不懂哥哥的一片苦心? 近期,開始有很多人因為東林黨抵擋不住清朝入關,又開始懷念起閹黨的魏忠賢,說有了魏忠賢就可以制約那些文臣武將。

我們先看看,天啟一朝對後金的戰績,是不是比東林黨為首的文官掌權的崇禎一朝更好。天啟朝與後金第一戰,就是遼瀋大戰,當時明朝以大軍13萬進駐遼瀋,增發鳥槍7000支,200斤以上大炮數百門,70-80斤大炮數百門,百子炮上千門,各種盔甲刀槍數十萬件。

隨後明朝再次從全國徵兵到遼東抵抗後金,包括川軍,土兵,毛葫蘆兵,各種將領的家丁家將,甘肅,宣府,大同,寧夏,固原,薊鎮,保定等邊軍精銳,一共9萬人增援遼東。並且增派遼餉520萬兩白銀當做軍費。

結果就是20多萬明軍主力慘敗,70多城向後金投降,削髮投誠,用黃紙寫著萬歲字樣,在遼陽迎接努爾哈赤進城。

天啟年第2大戰就是廣寧之戰,13萬明軍再次慘敗,40多座城市堡壘全部失守。“東事一壞於清撫,二壞於開鐵,三壞於遼瀋,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則棄全遼而無局。退縮山海,再無可退。

廣寧之戰的明軍總指揮王化貞就是一個魏忠賢保舉的閹黨分子。廣寧一戰以後,明軍其實在遼東的戰局,已經近乎徹底無望了。正是天啟一朝,兩戰就把明朝30萬精銳主力全部喪失,從此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而不斷增加遼餉等加派,也導致了崇禎元年的各路農民大起義的發生。

有人說,魏忠賢主政時期,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要不是天啟皇帝的老師孫承宗,袁崇煥,以及大學生徐光啟等人引進西洋大炮,建立起寧錦防線。在天啟朝,後金就要打進關內了。

孫承宗坐鎮遼東的四年,“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矣。”是誰把孫承宗倒騰下臺的?正是魏忠賢,至於太監監軍,那更是明朝軍事最大的敗筆之一。

當然,我們也承認在天啟皇帝的眼裡,魏忠賢是一個辦事得力,兢兢業業,而且從來都不會惹他不高興,讓他煩惱的好人,一個得力之人。但是當時代已經進入到17世紀的時候,一個龐大的帝國,就指望一個文盲太監來挽救了嗎?

即便不與17世紀的其他國家英才相比,無論天啟,崇禎,還是魏忠賢,其才能其實,都遠不如皇太極,多爾袞這些人。唯一的辦法就是拖住後金,等其內亂,可惜的是,確實大明首先從上到下,爆發了無法遏制的內亂。


深度軍事


歷史學家孟森說:“熹宗為至愚至昧之童蒙”。還有的學者甚至稱熹宗是“文盲”“一字不識,不知國事”。當然這種說法不免有些誇張,但點到了要害,熹宗確實是明朝諸帝中最無知無能的一個。

熹宗這個人一向昏饋,但對皇后、還有弟弟朱由檢卻十分注重情義。有兩件事最能說明問題。

其一,一日宮內發現匿名傳單,上面列舉魏忠賢的種種劣跡,魏忠賢懷疑此事出於皇后之父及被他迫害等人之手,他想借處理此事來動搖皇后的地位,好讓自己的侄兒魏良卿之女取而代之。順天府丞劉志選得知魏忠賢的意圖後,首先上疏誣陷張國紀(皇后父親),御史梁夢環與之一唱一和。熹宗果斷下旨譴責劉志選,使魏忠賢等人不敢輕舉妄動。

其二、某日,熹宗來到皇后宮中,看到書桌上有一本書,全部皇后在看什麼書?皇后回答說《趙高傳》,熹宗聽了默然不語。魏忠賢得知此事,認為皇后以趙高隱喻他,怒不可遏,次日便在殿內埋伏全副武裝的士兵。熹宗在發現埋伏,命押送東廠、錦衣衛處置。魏忠賢企圖借題發揮,誣告張國紀“謀立信王”,藉此鎮壓異己。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一向唯魏忠賢之命是從,這次卻極力勸阻,因為他深知皇上的脾氣,說道:“主上凡事憒憒,獨於兄弟夫婦間不薄,如有不測,我輩就沒命了。”魏忠賢聽了大驚失色,匆匆殺了那些士兵以滅口。

熹宗病危時,單獨召見了朱由檢。朱由檢和熹宗從小一起長大,自然有著一種同胞手足之情,但當時魏忠賢專權,氣焰囂張之極,朝廷內外人人危如累卵,身為信王的朱由檢也感到了一種莫名的威脅,不得不表現出淡於權勢的姿態,長稱病不朝。其實這是一種大智若愚的韜晦之計,以稱病不朝的手法,躲避權勢的威逼,不致引起魏忠賢的猜忌。

這次召見,熹宗叮囑他入繼皇位後注意兩件事,一是“善待中宮”就是要善待皇后,二是“忠賢宜委用”。這前一點是不成問題的,對於皇嫂他一向尊如母后;這後一點卻頗為棘手。他平常總是給人一種與世無爭的印象;藉此消除魏忠賢對他的疑忌,現在要他即位又要委用魏忠賢,使他感到如騎虎背,進退兩難。

幾天後,熹宗駕崩,魏忠賢封鎖消息,秘不發喪。顯然,魏忠賢是別有用心的。魏忠賢對朝政久有覬覦野心,妄想從“九千歲”再進一步,,他與大臣們議論到由他垂簾居攝的事,意欲把到未來的皇帝當作傀儡。內閣輔臣施鳳來說:“居攝遠不可考,且學他不得。”魏忠賢聽後很是生氣。

自從熹宗召見信王以來,魏忠賢就心存異志,曾與手握宮廷禁衛大權的錦衣衛都督田爾耕秘密商量搞宮廷政變,田爾耕唯唯諾諾,不敢表態;他又與兵部尚書崔呈秀議及此事,崔呈秀不答腔,再三追問之下,才說了一句話:“恐外有義兵。”魏忠賢這才打消了念頭。

有熹宗的遺言在先,魏忠賢及其黨羽不敢輕舉妄動,皇后張氏對立信王的態度非常堅定,終於使魏忠賢的陰謀徹底化為泡影。魏忠賢曾派人向皇后吹風,想阻止信王繼位,皇后雖知安危操於魏忠賢之手,仍義無反顧地斷然拒絕。她對來人表示:從命是死,不從命也是死,一樣是死,不從命可以見二祖列宗在天之靈。經此事件後,皇后密勸熹宗儘快召立信王。熹宗說:忠賢告訴我,後宮有二人懷孕,他日生男作為你的兒子而立。皇后以為不可,熹宗方有所悟。秘密召見信王,要他接受遺命,信王欲推辭,皇后從屏風後走出來,對信王說:皇叔義不容辭,而且事情緊急,恐怕發生變故。信王這才接受遺命。

魏忠賢無可奈何,不得不在熹宗駕崩的次日向外宣告皇后的懿旨:“召信王入繼大統!”

對於信王朱由檢而言通往登基的道路上還會發生什麼波折,尚難預料,似乎有點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感覺。當魏忠賢派來的忠勇營提督太監塗文輔把他迎入宮中時,他念念不忘的是入宮前皇嫂對他的秘密告誡:“勿食宮中食!”因此他是在袖子中藏了些小餅,才隨塗文輔入宮的。

當時宮中的形勢頗為緊張,信王朱由檢知道魏忠賢心狠手辣,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他抱著一種警惕心情靜觀事態變化。一夜,朱由檢都沒有閤眼,一直是秉燭獨坐。有一個巡視的宦官佩劍走來,朱由檢把他的劍取下,裝作觀賞一番,然後留在桌上,許諾給以重賞。可以看出,朱由檢取劍是想對付不測之事。為了和夜間巡邏的禁衛人員搞好關係,他要近侍太監取來酒食,遍加犒賞,眾人聽了歡聲如雷。

朱由檢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皇位,想不到竟在如此戰戰兢兢的氛圍中進行。如果說他是一個謹小慎微的平庸之輩,日後不是成為魏忠賢的傀儡,便是被他所廢。然而朱由檢並非等閒之人,他有膽識,有魄力,在度過即位危機之後,必然要給魏忠賢及其黨羽給予嚴厲打擊,對於崇禎來說,魏忠賢是如梗在喉、如芒在背,必要除之,這是勢所必然的。

至於魏忠賢的所作所為,我在上篇文章《崇禎該不該殺魏忠賢?魏忠賢真的是晚明的“中流砥柱”嗎?》中詳細講述過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我就不在這裡佔用篇幅來講了。

我是明月清風話古今,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我們一起來交流探討,我在這裡等你!


明月清風話古今


天啟再怎麼說,也是從太子走向皇帝的,是接受過當皇帝的培訓的,且又有孫承宗這個老師教導,所以天啟在待人處事和理國理政的方面還是要勝於崇禎的。要說沒受過皇帝培訓突然繼承大統,且表現優異的也有,天啟爺爺的爺爺嘉靖,這種無師自通又牢握大權的皇帝,天生聰慧,但很明顯,崇禎不是這樣的人。

他們的父親,明光宗。雖然只在位一個月,但他的兒子算上天啟和崇禎總共有七個。天啟23歲就英年早逝,生的孩子也都因各種事故而夭折,除去天啟剩下六個人,除了崇禎,其他藩王竟全部都死了,天下大統自然就落到了這未曾瞭解為君之道的人身上。


崇禎繼位時僅17歲,性格反覆,脾氣急躁。他眼中的朝廷是昏暗的朝廷。他眼中代表光明的東林黨被魏閹殺的一敗塗地,一個宦官成為了帝國的統治者,還被人尊稱為“九千歲”,而這權宦卻又禍國殃民,使得內外混亂,在不整治,大明亡國有日,或將重蹈前唐之覆轍,宦官亂政。

這一切,都是皇上不作為導致的,養虎為患。這個觀點自他還是信王時就已紮根於腦中,而他成為唯一的皇位繼承人後,他便於東林黨越走越近,這也是崇禎剷除閹黨後眾正盈朝的原因。

他沒受過皇帝的教育,所以他不懂為君之道,所以他勤政卻搞垮了大明,所以他雖是明朝歷史上少用的勤政之君,評價卻不如嘉靖萬曆等所謂“不理朝政”的“昏君”。

他不會用人,他不知道怎麼用人。對事物抱有過度的理想化,只看著東林黨口誦聖賢之語,卻不幹實事。只看著閹黨禍亂朝綱,卻不知道閹黨雖看起來黑暗,但真正聽命於皇室的正是閹黨而非東林黨,魏忠賢是一條聽話的狗,東林黨才是禍亂朝綱的人。

天啟時期搞黨爭,搞的最後輸給了閹黨。崇禎時期搞黨爭,搞的明朝變成了南明。南明時期搞黨爭,清軍都快來了,錢謙益這邊還在想太子上位後對己是否有利。

崇禎畢竟太年輕了,只看得到表象。如果天啟真的昏庸無道,為何泰昌會立天啟為太子而非其他皇子。被世人稱為不幹正事的明憲宗,看起來同樣不理朝政,但他統治的這段時間,卻被修明史的清朝史官稱為“斯幸小康”。

說到底,沒經受過皇帝教育的人,他就是不如人,性格總是會有一點缺陷。


回形針行動


前幾天回答過一個關於和珅的問題,我說過和珅是中國古代最大的貪官之一,那麼之二也就是魏忠賢了。如果做一個排名,和珅還不及魏忠賢。

魏忠賢是明朝末年自封九千九百歲的著名宦官,原名李進忠因為備受寵信,被賜名魏忠賢,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時,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直至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朱由檢是朱由校唯一的弟弟,在當時魏公公把持朝政的宮廷中,存在感基本為零。其實信王晉升到崇禎帝的時候魏忠賢是最後悔的:因為本來朱由校是有過三個兒子的,卻都讓魏忠賢給弄夭折了。新皇帝不僅不再信服寵信自己,反而直接將自己一巴掌給拍死了。



不僅魏忠賢擔心,其實剛升級為大BOSS的崇禎更擔心,有件小事就是未亡人張皇后在崇禎的耳邊說了句悄悄話,崇禎作揖稱是,眾人皆以為她說的是以後當皇帝要勤政愛民,實際上張皇后說的是,要是想活命,就不要吃宮裡的食物!甚至於登基大典,崇禎的袖口裡藏的都是從自家帶來的麥餅。

接下來的日子,兩邊更是明爭暗鬥。魏忠賢始終不放心,他要摸一摸新皇帝的底,於是提出辭職回家養老。要是皇帝同意,他就準備讓手下的人立即動手,然後準備新皇帝因病突然猝死的後續事宜。

崇禎立刻召見了他,說:公公,讓我告訴你一個秘密。 崇禎說:我哥死的時候,拉著我的手兒、看著我的眼睛,無比鄭重地告誡我:要想大明江山固若金湯、長治久安,就必須無條件全身心地信任和倚重兩個人。一個是嫂嫂張皇后;另一個,就是三朝元老、德藝雙馨、鞠躬盡瘁、為國為民唯獨不為自己的魏公公你啊。 然後崇禎也拉著魏公公的手兒、看著他的眼睛,誠懇地說:我哥的遺言,我一個字都不會忘記。所以公公你現在不能走,我需要你,大明需要你,人民需要你。魏公公,我愛你。


魏忠賢是真真的被感動哭了。真的留了下來繼續做自己的九千歲,崇禎說的確實是實話,他沒有忘記自己哥哥臨終所說的每一個字,但是這並不代表他相信他哥哥所說的每一個字。

關於後續想必大家也都清楚了,在此不做過多贅述。其實崇禎和魏忠賢身後,是一心要上位的和一心拒絕下臺的兩股勢力。崇禎和魏忠賢,只是兩種勢力的法人代表而已。在扳倒魏忠賢的過程中,有明面上檯面上的較量,但更多的是暗地裡看不見的博弈。無論如何,崇禎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魏忠賢也絕不是輕易放權的那種人,不然他早死了無數回。


二大爺的米


我覺得首先我們應該分析的是天啟皇帝這個人的水準,從而推出這句話是否正確。

1.天啟的所作所為。天啟皇帝說到底就是個“木匠”,勞民傷財的將建築建了又拆拆了又建,這就忍了。他還不理朝政,將國家大小事物一併交由魏忠賢處理。你說他用魏忠賢是為了“帝王權衡之術”的需要,還是洗洗睡吧。這太看得起他了,他無非是覺得魏忠賢說話好聽,同時魏忠賢的妻子(太監也是可以娶妻的),也就是他的奶媽和他關係很不錯,極力推薦魏忠賢而已。天啟和他的這個奶媽的關係可不尋常,有興趣的可以去搜搜。

2.天啟的文化程度。可以說天啟由於家庭環境的原因,使得他從小便沒有怎樣好好學習。遠的像像明成祖朱棣、近的像嘉靖皇帝朱厚熜這些先輩們的優良品質、御下之術等是一樣沒學會,好色,不理朝政倒是學的十足十。最為搞笑的是,當街頭巷尾都在傳楊漣所寫的《二十四大罪》時,天啟竟然由於不識字,要魏忠賢幫他念出來給他聽。每每《明史》看到這段我都覺得,天啟他這是在逗我玩嗎?

所以綜合天啟的一生,他確實是個好人,對身邊的人如魏忠賢,奶媽這些都很好。同時他也是個很好的木匠,可以沒日沒夜的做。可是他卻絕對不是一個好皇帝,也不是一個有才學的人,就更不要說什麼具有超前的眼光,審時度勢這些了。所以這句“魏忠賢可大用”,也根本無需理會,到他死時應該都仍舊沉浸在魏忠賢是忠臣的美好幻境中。

唉,明朝可以說是個非常特殊的朝代,其它王朝都是越到末年人才凋零,百姓悽苦,皇帝昏庸暴政。但是,明朝末年卻是猛人輩出像洪承疇,孫承宗,孫傳庭等等一干人等,都可以說是名將。同時百姓的生活也算是過得去,此時,資本主義已經萌芽,明朝仍舊是世界經濟的中心,除去西北部分地方由於天災連年乾旱外,其他地方都挺富足的。與此同時,崇禎皇帝真的算是不錯了,他一登基就要面對各項繁瑣的事情。前任皇帝的爛攤子,明朝“氣數已盡論”也在這時候達到了頂峰,並且國庫由於明朝歷史上幾個“作死”皇帝, 也變得非常空虛。但他還是每天兢兢業業的批改奏則,傾己所能的攘外安內。並且,日常生活也是頗為節省,他身上的衣服都是他的妻子也就是皇后補了幾次的,他仍然不捨得扔。

縱觀明史,只能說天數使然,人不能抗也。其實,我看到最後,會覺得非常壓抑和為明朝感到可惜,可是我都會對自己說,明朝創立的輝煌沒人能磨滅,有了這個還不夠嗎?

你們覺得呢?




伈隨風11495633


崇禎不配做皇帝,亂世需要能帶兵打仗的。不是區區發佈使令的窩囊皇帝。



而且崇禎有很多大臣可用,比如袁崇煥,盧象升等等,如果用好了絕對能可勝,可惜自己不會打仗,卻要瞎指揮,為自己爭功積譽,不亡才怪。



諸葛亮說過親賢臣遠小人,可是他呢背道而馳。雖然殺了魏忠賢,卻又依然信賴太監,對忠臣之語置若罔聞,他的一切努力不過是無用的瞎操心,瞎琢磨,如果做一個小管家可綽綽有餘,做皇帝真不合適。



兵法講究詭辯,他卻一味追求固守,不知變通。從此可知此時他只會做皇帝,卻不會爭天下,不亡哪裡跑!

清兵不過區區數萬,大明幾百萬,卻遲遲不能取勝趕盡誅絕胡虜,又不能賞罰分明,偏聽偏信,不亡何為!

打或和猶猶豫豫,縱有千萬天兵也無為!大明實力最強,終卻亡於流寇,歷史上不多見。

清朝時期能重用曾國藩,明朝卻有盧象升,袁崇煥等卻不用。不亡何為!


詩詞尚品


看看有些二貨寫的東西,真噁心!真是毫無邏輯一灘爛泥,魏忠賢真要是想進位,崇禎有活的可能?寫的真噁心,一點邏輯沒有,學人寫東西,明朝時宦權是絕對忠於皇權,懂不懂?作為皇權的延伸,崇禎作為番王時時刻處於被宦權被魏忠賢監視敲打的位置,被迫害妄想症,懂不懂?那也是對天啟的忠誠。錯的是崇禎,自己的角色都轉變不過來,毫無帝王思維,為私怨就被文官忽悠罷官魏忠賢,剛剛上位的皇帝能輕而易舉的剷除魏忠賢的勢力,說明了什麼?現在什麼腦殘都可以招搖撞騙寫一些腦殘東西騙人了?魏忠賢時期,宦權文官相互制衡,朝廷財源充沛,對後金戰事向好,北方天災都可以得到賑濟,國家穩定趨好。北方很多地方百姓自發給魏忠賢修生祠,現在這個世界很閉塞嗎?這些簡單的信息瞭解不到?明朝怎麼亡的知道嘛?就是文官利用崇禎做番王時積累的對魏忠賢的私怨,滅了魏忠賢,然後文官做大,皇帝再也無法向其背後利益集團徵稅,財政枯竭,軍隊無餉銀,天災無賑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