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河東郡在哪裡?是指今天的哪片區域?有何依據?

寒鯤


在我國,有一句古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那麼河東指的是什麼呢?



河東在古代指山西西南部,位於秦晉大峽谷中黃河段乾坤灣,壺口瀑布及禹門口(古龍門)至鸛雀樓以東的地區,是華夏文明的搖籃。黃河由北向南流經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黃河以東,故這塊地方古稱河東。

河東在秦漢時期,指的大抵是今天山西省運城,臨汾一帶,唐代以後泛指山西。河東的地理範圍,歷史上多有變遷。“河東”一詞最初的意思就是“大河之東”。


河東是魏國早期的核心區,範圍大概囊括了今天的山西西南運城盆地。秦統一後,設立了河東郡,其治所在安邑,其範圍有所擴大,除了包括運城盆地外,還轄有臨汾盆地及晉西高原南部。

西漢時期,河東郡直屬中央,為了擴大中央實力,又將上黨郡的一部分劃歸給河東郡。漢末,地方勢力割據,曹魏時期逐漸縮小地方行政區域,河東郡的範圍又縮小為原來的運城盆地區域。而在隋一統之後,地方行政區劃逐漸擴大,河東就變成了廣義上的黃河之東,其範圍相當於今天的山西全境。


《日知錄》記載:“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元之京師在薊門,而其西則山,故謂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河東郡,秦置,治安邑,在今山西夏縣北,《後漢書·郡國志第十九·郡國一》記載:河東郡領20縣:安邑、聞喜、猗氏、大陽、河北、蒲坂、汾陰、皮氏、絳邑、臨汾、襄陵、楊縣、平陽、永安、北屈、蒲子、端氏、獲澤、東垣、解縣。


源稚生


【河東郡】是秦國在其向東開疆拓土之時所設置的一個【郡級政區】,一開始只是秦國在今日晉西南的一個【軍事區】,最早設置於秦昭襄王時代,秦昭襄王任命的第一任河東郡守叫王稽。秦朝建立前後(秦王政時代),【河東郡】逐步轉化為一個徹徹底底的【行政區】,併成為秦朝初建時的三十六郡之一,以及秦朝滅亡前的四十八郡之一。

漢承秦制,在很多地名上也沿用了秦朝的地名,【河東郡】也便成為了縱貫兩漢四百年的一個【地方行政區】。漢武帝設置刺史制度以後,【河東郡】在監察方面歸【司隸校尉部】(俗稱【司州】)。【河東郡】與【河內郡】、【河南郡】並稱【三河】,與關中平原的【三輔】(京兆府、馮翊郡、扶風郡)並稱【三輔三河】,是大漢帝國統治的腹心之地,六郡往往均歸【司隸校尉部】監察。東漢末年,【州】從監察區轉化為行政區,自此以後【河東郡】便在行政上徹底隸屬於【司州】之下。

以上便是秦漢時期【河東郡】的大體流變,那麼秦漢的【河東郡】具體包括哪些地方呢?它們又是我們今天的哪裡呢?寒鯤根據《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卷》與《中國歷史地圖集》為您梳理一番:

秦漢時期的【河東郡】總體上來說,對應著我們今天的【晉西南地區】(山西省西南部,也被簡稱為【晉南】)。它的郡治(郡守駐地、地區中心)位於當時的安邑縣(郡治縣城正是今天夏縣西北的禹王城遺址),它在西漢時期下轄安邑、猗氏、解、蒲坂、汾陰、濩澤、臨汾、垣、皮氏、平陽、彘、楊、北屈、襄陵、蒲子、絳、聞喜、端氏、河北、左邑、大陽等21縣和若干侯國。它在東漢時期則下轄安邑、左邑、長修、狐讘、騏、楊、平陽、臨汾、汾陰、蒲坂、大陽、解、皮氏、聞喜、絳邑、永安、河北、猗氏、垣、襄陵、北屈、蒲子、濩澤、端氏等24縣,基本上沒有多麼大的變化。

對應到今日的市縣地名,秦漢【河東郡】基本上囊括了:

  • 臨汾市下轄的:臨汾市區、霍州市、洪洞縣、汾西縣、隰縣、永和縣、吉縣、大寧縣、鄉寧縣、蒲縣、浮山縣、襄汾縣、侯馬市、翼城縣、曲沃縣

  • 運城市下轄的:運城市區、夏縣、永濟市、河津市、稷山縣、新絳縣、絳縣、聞喜縣、臨猗縣、萬榮縣、芮城縣、平陸縣、垣曲縣

  • 晉城市下轄的:陽城縣、沁水縣

見下圖

以上便是秦漢時期【河東郡】的基本情況

如果您覺得本文對您有所幫助的話,一定要點贊支持哦


寒鯤


今天的晉南地區,也就是運城市一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