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紅安縣有哪些歷史名人?

老虎大王1


不知道小夥伴們聽沒聽過湖北省紅安縣這個地方呢?有的小夥伴可能不知道紅安縣,但是黃安縣大家應該聽說過吧。其實黃安縣還有一個別稱就叫“將軍縣”,那麼紅安縣這響亮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原因自然是這個縣城出的將軍數目很多,這個小小的縣城究竟出過多少將軍才獲得如此美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大名鼎鼎的紅安縣吧。

在這塊神奇土地上,誕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任國家領導人。走出了韓先楚、秦基偉、陳錫聯等223名將軍。其中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有8人、中將軍銜的有13人、少將軍銜的有58人,是全國將軍人數最多的縣。所以就有了“中國第一將軍縣”這響亮的稱號。

先來介紹一下我們黨的創始人董必武(1886-1975),他也是湖北省地區革命運動重要領導人之一。1968年10月董必武以國家副主席代行國家主席職權。1972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代主席。後並歷任中共中央第八、九、十屆政治局委員。是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之一。

李先念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1983年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主席。他畢生為中華民族獨立和中國人民解放,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韓先楚(1913-1986)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任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軍首任軍長,原福州軍區司令員,蘭州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軍銜,獲得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的革命先輩之一。

秦基偉(1914-1997)中國中產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一至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常委。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鄧小平國慶閱兵時,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作為閱兵總指揮隨行,他指揮得當屢戰屢勝被譽為“神將”。

右一為秦基偉

陳錫聯(1915-1999)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第九、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顧委常委。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解放事業、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事業。

由此可見紅安縣中孕育出了許多革命前輩,他們都為國家奉獻了畢生精力,成就了中國的繁榮。可以說紅安縣是孕育出黨的“聖地”

當然紅安縣的歷史名人可不僅僅是這些。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當地瞭解一下更多的歷史信息。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出你們家鄉的歷史名人哦。喜歡的小夥伴點個贊加下關注。

文:約修亞


史之策


湖北紅安原稱黃安,是革命老區,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由黃改紅。也造就了第一將軍縣,開國將軍最多的縣就是紅安,光是上將就有六位:韓先楚、郭天民、周純全、陳錫聯、謝富治、王建安。這裡重點介紹一下郭天民、周純全、謝富治三位上將,其他幾位在別的題目中有所介紹了。

“郭銅牆”——郭天民(1905-1970)

郭子儀的後代。黃埔軍校六期生。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參加了根據地反圍剿和長征,任紅九軍團參謀長,後來任西路軍30軍參謀長,與程世才、李先念等到達新疆迪化。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作戰局局長、晉察冀軍區副參謀長、冀察軍區司令員等,參與指揮百團大戰、收復軍事重鎮張家口等戰役。解放戰爭時期,任縱隊司令兼政委、兵團副司令等。在1946年的河北懷來阻擊戰中,指揮四個團阻擊全美式裝備的國民黨兩個軍11晝夜進攻,殲敵萬人,被敵軍稱為“郭銅牆”。建國後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等。



“周轄子”——周純全(1905-1985)

早年參加工人運動,1927年參加了黃麻起義,土地革命時期,任紅四方面軍師、軍政委,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校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長、四野後勤部第二部長等。建國後,任志願軍後勤部政委,總後第一副部長兼副政委,武裝力量監察部第一副部長等。因在戰爭年代右眼負傷失明,得“周霞子”綽號。



曾是“功臣”——謝富治(1909-1972)

曾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組織部長,八路軍129師285旅政委,縱隊司令,太嶽兵團政委,與陳賡搭檔,二野三兵團政委等,參加了長征、百團大戰、挺進大別山、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西南戰役等。建國後,歷任雲南省委第一書記,昆明軍區司令、政委,武警司令兼政委,國務院副總理兼公安部長,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北京軍區第一政委等職務。1980年被開除dang ji 。此人前半生功勳卓著,作戰勇敢,打仗動腦筋,帶部隊和治理地方都有較強能力。


磨史作鏡


董必武 李先念 王建安 陳錫聯

周純全 郭天民 韓先楚 謝富治

王近山 劉飛 劉昌義 李天煥

吳先恩 張天雲 張仁初 胡奇才

秦基偉 徐深吉 徐斌洲 詹才芳

馬忠全 王誠漢 甘思和 盧燕秋

劉福勝 江波 江騰蛟 李世炎

吳振廷 何德全 鄒國厚 閔學勝

況玉純 汪運祖 張竭誠 陳美藻

羅應懷 羅厚福 金世柏 周世忠

鄭國仲 胡正平 賀健 袁克服

徐紹華 塗錫道 韓衛民 程悅長

程儒珍 謝正榮 黎錫福 熊應堂


四面雲山738


湖北紅安,中國第一將軍縣。開國將帥中,紅安共有61人;如果加上1965年後授銜的將軍,紅安更有多達223名將軍,被徐向前元帥稱為“兩百個將軍同一故鄉”,更走出董必武、李先念兩位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

黃麻起義在這裡爆發,鄂豫皖蘇區在這裡建立

紅安位於湖北省東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屬大別山南麓,南可直下武昌三鎮,北可以直抵中原腹地,東鄰麻城,西接黃陂、大悟,戰略位置重要,革命基礎較好。

1927年11月13日,黃安、麻城爆發了著名的”黃麻起義”,紅旗漫卷,槍炮齊鳴,前赴後繼,革命烈士的鮮血染紅了軍旗,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當地一名書法家揮毫潑墨,寫下一幅震撼人心的對聯:“痛恨綠林兵假稱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復黃安縣試看碧雲紫氣蒼生濟濟擁紅軍。”紅軍即由此得名。

為紀念這次意義非凡的起義,黃安被更名為紅安,紅色代表流血、犧牲和革命,紅安成為僅次於延安、井岡山的革命聖地,為後人所瞻仰。

黃麻起義誕生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方面軍,也走出了眾多著名將軍。

董必武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辛亥革命、護法運動,後轉向信仰共產主義,成為最早的共產主義者之一,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董必武是黨和國家的元老功勳、卓越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奠基者,建國後曾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政協副主席,副主席、代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李先念

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早年參加黃麻起義,成為紅四方面軍著名將領;抗日戰爭期間,開闢豫鄂邊抗日根據地,領導敵後游擊戰爭;解放戰爭期間,指揮中原突圍,為革命勝利做出重要貢獻;新中國建立後,主要領導全國經濟工作,參與粉碎“四人幫”;改革開放時期,李先念曾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主席、全國政協主席,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做出突出貢獻。

開國上將6名——韓先楚、陳錫聯領銜

1、韓先楚,韓先楚有勇有謀,解放戰爭在東北戰場打出"旋風司令"的名堂,令國民黨軍聞風喪膽;面對瓊州海峽,韓先楚堅決主張提前解放海南島,避免海南島成為另一個臺灣;參加抗美援朝時,韓先楚擔任志願軍副司令,指揮二次戰役,迫使美軍停戰;建國後,韓先楚先後任福州軍區、蘭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雖是上將,卻有大將之才,元帥之能。

2、陳錫聯,英勇善戰,抗戰時期夜襲陽明堡日軍機場;解放戰爭率部挺進軍大別山,先後從單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大西南,攻佔重慶,戰功卓著。建國後,陳錫聯擔任炮兵司令員兼炮兵學院院長,為新中國炮兵和戰略導彈部隊建設做出重大貢獻。

3、王建安,長於智謀,擅打猛將,與許世友並稱“山東雙雄”,指揮濟南戰役,活捉國軍名將王耀武,建國後先後瀋陽軍區、濟南軍區、福州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4:郭天民,早年參加廣州起義,後參加反"圍剿"和萬里長征,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先後參加"百團大戰"、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紅安籍開國將帥中唯一的黃埔軍校畢業生。

5、周純全,早年參加黃麻起義,成為紅四方面軍著名將領,尤其擅長軍隊後勤保障,建國後曾任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第一副部長兼副政委、武裝力量監察部第一副部長等職。

6、謝富治。曾參加黃麻起義,紅4方面軍著名將領,先後和陳賡、陳錫聯搭檔,主要從事軍隊組織和政治工作,建國後曾任公安部部長、副總理等職。

開國中將11名——秦基偉、王近山領銜

1、秦基偉,早年參加黃麻起義,後成長為紅四方面軍、八路軍和四野名將,以作戰英勇著稱;抗美援朝時期,任副司令兼19兵團司令員,指揮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打出中國軍隊威風,回國後任成都軍區、北京軍區司令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等職。

2、王近山,我軍著名猛將,指揮果斷決絕,打仗勇敢頑強,敢打硬仗、惡仗,打得興起,經常按耐不住,帶頭衝鋒,極具戰鬥激情,人送外號“王瘋子”、“二野朱可夫”,又與陳錫聯並稱為“二野兩朵花”,在軍中享有盛譽。

3—11:張天雲、張仁初、劉飛、劉昌毅、徐深吉、徐斌洲、李天煥、胡奇才、詹才芳。詳細事蹟略。

另有開國少將44名,具體名單略。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紅安縣原來叫黃安縣,我黨領導的“黃(安)麻(城)”起義就是在這裡發生的,這裡也是鄂豫皖和紅四方面軍誕生的搖籃。因此,黃安縣被改為紅安縣。有一首特別著名的歌謠“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

紅安縣被稱為“將軍鄉”,比較出名的將軍如下:

開國上將:韓先楚、謝富治、周純全、陳錫聯、郭天民、王建安。

開國中將:王近山、劉飛、劉昌毅、李天煥、吳先恩、張天雲、張仁初、胡奇才、秦基偉(55年中將、88年上將)、徐深吉、徐斌洲、詹才芳。

開國少將:劉華清(55年少將、88年上將)、馬忠全、王誠漢、甘思和、盧燕秋、劉福勝、江波、江騰蛟、李世焱、李定灼、吳振挺、何德慶、鄒國厚、閔學勝、況玉純、汪運祖、張天恕、張志勇、張竭誠、陳炎清、陳美藻、羅應懷、金世柏、周世忠、鄭國仲、胡正平、趙鶴亭、賀健、秦光遠、耿錫祥、袁克服、徐紹華、殷國洪、塗錫道、韓衛民、程啟文、程悅長、程儒珍、謝正榮、詹少聯、熊應棠、黎錫福、戴克林、戴克明。

除此之外,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共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前國家主席李先念,未授予軍銜的鄭位三等都是湖北紅安人。


湖北紅安還有哪些名人,歡迎各位網友補充!


歷史軍魂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將領杜聿明、陳誠、衛立煌先後在東北戰場遭遇慘敗。他們無一不提到一個令他們倍感頭痛的強勁對手,稱其部隊如同旋風一般,出其不意,最難對付。他就是“旋風將軍”―韓先楚。

韓先楚是湖北紅安人,出身貧苦。1930年他參加了游擊隊並加入了黨組織,在孝感一帶開展游擊戰爭,先後任獨立營營長、團長等職。後任紅25軍224團連長、營長等職。

1934年11月26日,紅25軍在方城獨樹鎮遭到敵1旅和1騎兵團阻擊,前方敵阻擊,後有敵優勢兵力追擊,部隊陷於危境之中。在戰鬥中,韓先楚率部堅守陣地,並與敵展開肉博惡戰,打退了敵人的數次進攻。獨樹鎮一役,韓先楚一戰成名,軍領導吳煥先讚歎“唯楚有才,先楚為例!”28日,部隊在通過澧河時,又遭遇敵重兵圍堵。韓先楚率部在吳煥先的指揮下,強渡澧河,奪佔制高點,以重火力壓制敵軍,掩護大部隊成功渡江。

1935年9月,紅25軍在陝北與陝甘紅軍改編為15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韓先楚參戰了第3次反“圍剿”。11月,他率部參戰直羅鎮戰役,戰後升任75師團長。

1936年春,韓先楚率部東征山西。在戰鬥中,以一營兵力牽制敵五個團,成功掩護毛澤東、彭德懷指揮部,之後升任78師副師長。1937年進入抗大二期學習。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韓先楚任115師344旅688團副團長,後隨徐向前開闢冀南抗日根據地。1938年8月,南下參戰漳南戰役,後任115師344旅代旅長、 新3旅旅長兼冀魯豫軍區第3軍分區司令員。

1946年2月,韓先楚被任命為東北民主聯軍南滿第4縱隊副司令員。5月,延安命令南滿部隊選擇進攻幾個有戰略意義的城市,把進攻北滿的敵軍分散至南滿。此時,4縱剛結束沙嶺子戰鬥,部隊損失很大,對攻打大城市信心不足。韓先楚從東北戰勢全局考慮,認為此役必須打,不能等敵軍把北滿部隊吃掉,再回頭吃南滿部隊,必須在此時把進攻北滿的敵軍分散至南滿。

韓先楚決定進攻鞍山、海城。駐守兩地的守軍是國軍184師。25日,韓先楚指揮4縱主力攻佔鞍山公署大樓,全殲鞍山國民黨守軍第60軍第184師55團。27日,繼續挺入海城。韓先楚軍事、政治兩手抓,海城守軍184師師長潘朔端率部起義,國軍從進攻北滿的部隊中抽調了4個師的兵力支援南滿作戰。這樣,實現了鞍海戰役的戰略意圖。


10月,韓先楚率部參戰新開嶺戰役。在戰鬥中全殲國軍第25師,這是東北戰場首例在一役中全殲對方精銳師,此次戰績受到中央軍委的嘉獎。

此後,韓先楚參與指揮了四保臨江作戰。在國民黨軍隊第4次進犯臨江時,韓先楚和3縱領導的作戰計劃產生分歧。3縱領導認為先打中路側翼戰鬥力較弱的暫20師,而韓先楚主張先打中路主力戰鬥力較強的美械師89師。最後陳雲、肖勁光同意了韓先楚的作戰方案。此役89師被殲,其他援軍紛紛潰逃。四保臨江,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獨霸東北的意圖,使我軍在東北戰場由守勢轉入反攻。

在1947的東北夏季攻勢中,韓先楚指揮5個團佔領梅河口,重建的184師再度被殲,東北民主聯軍的南北通路被打通。此後,韓先楚任3縱司令員。在秋冬季作戰中,全殲敵116師;遼瀋戰役中,殲滅範漢傑兵團指揮部、參與殲滅廖耀湘兵團。韓先楚率部靈活機動,作戰勇猛,令國民黨軍隊生畏,稱其為“旋風部隊”。

1949年4月,韓先楚任12兵團副司令員,先後率部解放武漢、長沙。後參戰衡寶戰役、兩廣戰役。


在研究解放海南島事宜的時侯,韓先楚親自走訪漁民,瞭解氣候、海況。他認為時不我待,必須在雨季來臨之前,跨海解放海南。1950年4月16日,韓先楚率40軍、43軍4個師向海南島發起衝擊。17日成功登陸海南島,當時國軍負責守衛海南島的是薛嶽將軍。3天之後,海南島解放。

朝戰爆發後,韓先楚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入朝作戰。回國後歷任中南軍區參謀長、福州軍區司令員、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福建省委書記處書記、蘭州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86年10月3月,這位功勳卓著的開國上將在京病逝,終年73歲。


歲月是一條河流


湖北紅安縣,原名黃安,是全國著名的革命根據地發源地之一,從土地革命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後誕生了兩百多名將軍,被譽為“中國將軍第一縣”,其中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之一的紅四方面軍就成立於湖北黃安七里坪,下轄紅四軍和紅二十五軍,這兩個軍出了兩位著名的將軍,分別是“瘋子戰將”王近山和“旋風司令”韓先楚。

瘋子戰將——王近山中將

王近山,亮劍獨立團團長李雲龍原型人物之一,湖北黃安高橋鎮人。1931年鄂豫皖蘇區紅軍成立紅四方面軍後,徐向前任總指揮,王近山任紅四方面軍總部直屬部隊倪志亮第十師第二十八團下一名排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由於作戰勇猛、捨生忘死被稱為“王瘋子”,之後憑戰功一路晉升為第二十八團團長,年僅19歲,可謂英雄出少年呀。1936年10月紅軍陝甘寧會師後,王近山任紅31軍第93師師長,參加了彭德懷指揮的山城堡戰役。


抗戰爆發後,王近山任劉伯承129師386旅772團副團長,王近山在團長葉成煥的率領下奉命在娘子關伏擊日軍第20師團部,殲敵四百餘人並繳獲大量的裝備,“瘋子戰將”名聲大振。1938年3月參加了神頭嶺戰鬥和響堂鋪戰鬥,772團團長葉成煥在神頭嶺戰鬥犧牲後,王近山接任團長。1941年後,為了適應戰爭需要,386旅改為129師機動部隊,王近山接替陳賡任386旅旅長。

抗戰勝利後,王近山任晉冀豫魯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先後參加了上黨戰役、進軍大別山、襄樊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西南戰役等,其中在襄樊戰役中,王近山率領第六縱隊活捉國民黨第15綏靖區司令官康澤,為配合粟裕淮海戰役圍剿黃百韜兵團奠定了基礎,得到了朱德總司令的高度讚揚,建國後任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副司令、重慶警備司令等職。

旋風司令——韓先楚上將

韓先楚,湖北黃安縣人,與“瘋子戰將”王近山一樣出身紅四方面軍,參加過黃麻起義,紅軍時期一直在徐海東的紅二十五軍下任職,是徐海東、葉成煥得力戰將,1934年跟隨紅二十五軍參加的河南惡戰——獨樹鎮戰鬥,韓先楚英勇表現而嶄露頭角,從紅二十五長征開始到陝北歷任224團連長、營長。1935年徐海東以紅二十五組建紅十五軍團後,韓先楚任75師團長,參加了第三次反圍剿、榆林橋戰役等擔任主力突擊任務,紅軍西征時任78師師長。

抗戰爆發紅軍接受國民政府改編後,韓先楚任林彪115師下、徐海東344旅688團副團長,1938年率部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伏擊戰,8月參加了由344旅副旅長楊得志指揮的漳南戰役,殲滅了大量的日偽軍並繳獲大量的裝備,1939年由於旅長徐海東病倒,韓先楚繼任344旅代旅長,1940年擔任新3旅旅長兼任冀魯豫第3分區司令員,成為了獨當一面的悍將。

抗戰勝利後,韓先楚任東北民主聯軍南滿第四縱隊副司令,為打破國民黨趁蘇聯撤軍後吞併東北的企圖,韓先楚作為延安第一批部隊挺進東北,開始“旋風司令”的軍旅生涯。1946年10月指揮新開嶺戰役,以傷亡四千人的代價全殲杜聿明指揮下的第52軍、號稱“千里駒”李正宜第25師八千餘人,並俘虜五千餘人,也開創了東北聯軍第一次全殲國民黨整編師的先例。1947年初,韓先楚率領第四縱隊進行了幾十次大小戰役,拔掉了敵人幾十個據點。

1947年秋,韓先楚接替曾克林任第三縱隊司令員,正當國民黨東北局勢進入僵局,韓先楚兵行險招,率領第三縱隊夜奔百餘里直插國民黨重點防守區域的威遠城堡,僅經十幾個小時的戰鬥全殲國軍53軍第116師,師長劉潤川也被活捉,奇襲威遠堡成為了我軍奇襲戰裡最經典的戰例之一,韓先楚一手成功策劃此戰而被稱之為“旋風司令”,韓先楚的輝煌戰績也成了林彪四野的主力戰將。


賽門軍略


作為身處大別山南麓的一個山區小縣,紅安卻因為新中國貢獻了249位將軍,成為中國第一將軍縣。而且,這200多名將軍,並不含1988年以後新授予的將軍和國民黨籍的將軍。由於紅安縣對革命的巨大貢獻,徐向前元帥曾親自為紅安題詞:“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

作為著名的黃麻起義發源地,作為紅四方面軍、紅25軍、紅28軍的誕生之地,只有幾十萬人口的紅安縣,在在革命年代裡,貢獻了14萬英雄兒女的生命。僅查明登記在冊的烈士,就有2萬餘人。從紅安這塊土地上,走出了無數為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將士。



陳錫聯

1955年新中國授銜時,陳錫聯被授予上將軍銜,而此時陳錫聯年僅40歲,是新中國最年輕的上將之一。而在這之前,陳錫聯已經創造了無數個“第一”。1915年生於湖北紅安的陳錫聯,在14歲時就已參加了游擊隊,並在同年被編入了紅11軍。



1930年,陳錫聯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陳錫聯剛參軍不足一年,就已經成為了連指導員,隨後,接連擔任了營政委、團政委、副師長、師政委等職。能夠不斷升遷,完全得益於陳錫聯赫赫戰功:他作戰勇敢,又極善於用腦,善打巧仗。

全面抗戰爆發後,陳錫聯擔任了129師769團團長。開赴抗日前線後,他率部率先打響了129師抗戰的第一槍。陳錫聯並沒有選擇在正面戰場與日軍死磕,相反,他率部奇襲陽明堡日軍機場,一舉擊毀了日軍飛機24架,極大的支援了忻口會戰。而取得如此大的戰果,陳錫聯部損失卻很小,堪稱我軍以弱勝強、出奇制勝的典範。



新中國成立後,陳錫聯歷任重慶市委第一書記、軍委炮兵司令員、北京軍區司令員、中央軍委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1999年因病去世。


王近山

王近山和陳錫聯都是1915年出生,同歲又同屬紅安老鄉,但是,兩個人打仗的方式卻截然不同。陳錫聯善打巧仗,而王近山卻以善打硬仗、惡仗聞名全軍。王近山有一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著名外號——“王瘋子”,就是形容他打仗身先士卒、悍不畏死、勇冠三軍。

1930年,不滿15歲的王近山參加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紅軍中歷任連長、團長、師長等職。三大方面軍主力被改編為八路軍後,王近山先後擔任了八路軍772團副團長、769團團長、385旅副政治委員、386旅旅長等職。



抗日戰場上,王近山先後參與了神頭嶺戰役、響堂鋪戰鬥等多場戰役。1943年,擔任太嶽軍區第二分區司令員的王近山,奉命率一個團返回延安。在途經臨汾韓略村時,他抓住戰機,伏擊了日軍戰地觀察團,擊斃了日軍少將一名,大佐及以下軍官120餘人,極大的配合了太嶽軍區反掃蕩戰鬥。


此後,王近山歷任第三兵團副司令員、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公安部副部長等職。1978年因病在南京逝世。


鳶飛九天2018


紅安縣,原名黃安縣,別名將軍縣,位於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南麓。紅安是一個山川秀麗,人傑地靈的地方,曾養育了許許多多優秀的人才出來。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字潔畲,號壁伍。湖北黃安(今紅安)人。曾任中共六屆中央委員,七、八、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韓先楚(1913年2月 - 1986年10月),湖北省紅安縣(原黃安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他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軍首任軍長,福州軍區原司令員和蘭州軍區原司令員。1955年,韓先楚被授予上將軍銜。1986年,在北京病逝,享年73歲。


王建安(1907-1980)原名王見安,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他曾歷任第八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第九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瀋陽軍區副司令員,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顧問。是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中紀委常委。在1956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0年病逝於北京,享年73歲。

紅安縣這個山川秀麗,人傑地方,在抗戰中出現了不少的將軍,名副其實的將軍縣。




萌妹子軟軟


近代的名人已經有許多答主涉及,我就不多述,我來說說古代的名人(或者說望族)。

談及紅安縣,當然不能不提及“建縣之父”耿定向,耿定向是明代嘉靖年間進士,官至戶部尚書。他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但後來反目成仇,但最終又和好,他叫李贄,為明代著名思想家。耿定向還有一個弟弟,叫耿定力,是明代隆慶年間進士。他還有一個弟弟耿定理,雖然沒有功名,但確是理學名家。耿定向的侄子汝怘、汝思、汝忞,均為明代舉人,五世侄孫昭需亦是清代舉人。耿定向的學生焦竑,還是明代萬曆十七年狀元。新中國少將耿錫聯也是耿氏族人,為錫字輩。因為耿定向、耿定理等,黃安在明代也是思想的中心,李贄、焦竑等一大批思想家在此聚集。

耿定向(圖片源於網路,不過可能不是耿定向本人,其畫像不好找)

耿定向的母親來自紅安秦王秦家族,該支秦氏本系宋代秦觀後裔,後因王姓入贅,遂稱秦王秦,該家族在明清兩朝也有數位進士和舉人,明代治河名臣、官至戶部尚書的劉天和,其母親亦是秦王氏族人,黃安建縣的發起人秦鉞也是秦王秦氏族人。近代新中國上將秦基偉也是秦王秦後人。

秦基偉

除了耿、秦兩族之外,還有盧氏、吳氏等家族。盧氏有明代進士盧堯臣,其子爾慥亦舉人,其孫盧經為清順治進士、盧綖為清順治舉人,盧絳、盧緯為清康熙舉人,曾孫建中為清康熙進士。盧絳孫國彬、國榆均為清乾隆舉人。國彬孫鴻遠為清道光進士。陡山吳氏,吳之珍為清順治聯捷進士,其子吳宏初為清康熙舉人。吳宏初孫吳汧為清乾隆進士,曾孫吳大杬、吳大柷為清乾隆舉人。大柷曾孫景福為清光緒舉人。

紅安縣,初名新安,後更名黃安,革命戰爭年代,這座小小的縣城僅查明登記在冊的烈士就有二萬多人,1952年,為了褒獎黃安籍人士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的貢獻,將其更名為“紅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