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不是欠隋煬帝一個公允?

果然不認識


歷史上的隋煬帝名聲不好,許多民間文學把他描繪成一個荒淫無度的人——以各種異想天開的方式沉迷於女色。史學界對他的公論是:耽於逸樂、沉湎酒色、濫用民力和拒納忠言,儼然是一個暴君形象,但暴君不是昏君,隋煬帝雖然無德,但是有功。

隋煬帝登基不久,即消除了 “剪刀差”政策,這大大侵犯了貴族地主特別是豪強世族——關隴貴族集團的利益,在施行中加以阻撓。隋煬帝感到危機重重,要知道當時的形勢是“關隴集團一咳嗽,皇帝老子就生病”,之前“取而代之”的不乏先例。在進退兩難、攸關隋朝命運之際,隋煬帝決定跳出“危險的”包圍圈,遷都洛陽,並繼續推行消除“剪刀差”的政策。

【知識點】“剪刀差”:隋初,奴婢、部曲跟普通農民一樣受田,但課稅卻有減半優惠,貴族地主憑藉佔有大量的奴婢和部曲,一方面佔有了大量的田地,另一方面卻只繳納一半課稅,甘蔗兩頭甜,便宜兩邊佔。這種捧有餘而損不足的“剪刀差”政策,加深了對農民的盤剝。更有甚者,還有一些高級貴族實際上根本就不繳納課稅。

首先,營造東都洛陽,跳出了關隴貴族集團的包圍圈。

隋朝舊都長安,是關中腹地,被山帶河、四塞為固,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防禦上的優勢十分明顯。但是,對隋煬帝來說,長安城有一個特別大的缺點,這個缺點甚至足以抵消和掩蓋它所有的優點——長安是關隴貴族集團的老巢和大本營,四面八方都有關隴貴族集團的重兵把守。

隋煬帝坐鎮長安,進行打壓關隴貴族集團的鬥爭,顯然是身處十分不利的境地,相當於置身於關隴貴族集團的包圍圈之中。如果關隴貴族集團圖謀不軌,發生叛亂,那坐鎮長安的隋煬帝就成了“甕中之鱉”,逃無可逃。

而洛陽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洛陽距長安約600多里,遠離地處關隴貴族集團的大本營之外,不在包圍圈之中,在這個地方推行改革,底氣就足得多。而且,洛陽以前不僅做過東都,還做過首都,有先例可循,各方面的底子、條件也都沒啥可挑的。

其次,營造東都洛陽,可以安撫和震懾東部地區。

話說隋煬帝當皇帝還沒幾天,自己的親弟弟漢王楊諒就在幷州(今山西太原)叛亂了。雖然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好了傷疤不能忘了痛,隋煬帝深深意識到,隋朝的東部地區並不穩定,很容易發生變故。

漢王楊諒叛亂時,東部有19個州響應,但隋朝的都城長安遠在西北,急切之間,無法做出快速有效的反應,形勢需要在東邊建一座都城。

另外,平定楊諒叛亂後,隋煬帝為了懲罰叛亂分子,把幷州也就是楊諒老巢的十幾萬老百姓都遷到了河南地區。在隋煬帝眼中,這些人都是不安守本分的,脖子後面是有反骨的,怎麼有效地控制他們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建都,就近一邊安撫一邊震懾,剛柔並濟,軟硬兼施。這就跟西周建立後,周公把殷商遺民集中在洛邑,在洛邑建立東都是一樣的道理。

再次,營造東都洛陽,可以安撫和震懾江南地區。

漢王楊諒叛亂時,江南地區也不穩定,人心思亂,而且教唆漢王楊諒叛亂的,主要就是南方人。如果說隋朝的都城長安離山東地區遠的話,那離江南地區就更遠了,更加鞭長莫及。營建洛陽為東都,一方面相比長安要靠近江南地區很多,另一方面洛陽到江南地區的交通也頗為便捷,這樣對江南地區的安撫和震懾作用就大大增強了。

還有,營造東都洛陽,可以獲得經濟上的實惠。

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戰亂的原因,人口紛紛往東往南遷徙,經濟重心開始東轉南移。到了隋朝,山東地區的富庶超過了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地區,而江南地區的富庶更有趕超山東地區之勢。

建都洛陽,可以獲得諸多經濟方面的實惠:一方面,洛陽自身的物資供給能力比長安強,洛陽地區比關中地區富裕;另一方面,洛陽往東北是富庶的山東地區,往東南是富庶的江南地區,而且交通還頗為便捷(相對於長安到山東地區和江南地區要便捷很多)。危難之時,可以緊急從山東或江南地區調運物資,供應洛陽。

最後,營造東都洛陽,關隴貴族集團也不會反對。

隋朝以前,經濟重心在關中時,秦川大地足夠養活一個大帝國的都城。而到了隋朝,由於特殊地質結構的原因,關中地區的各種環境開始惡化,特別是農業生產環境惡化得比較嚴重,如鄭國渠、白渠等水利設施,因河床下切等原因,灌溉面積驟減十之八九,導致關中地區大旱饑荒時常發生。而且,關中地區是關隴貴族集團的大本營,土地集中程度尤其高,貧富差距尤其大,能夠上市交易流通和調集調運的物資很有限。

隋文帝開皇三年,都城長安糧食告急,把周邊能調運的糧食都調運過來後,才勉強度過了一場危機。而在隋文帝開皇五年,情況就更嚴重了,把周邊能調運的糧食都調運過來後,仍然無法消除饑荒,只好把周邊的牛驢牲畜等調運到關中充飢。到了隋文帝開皇十四年,情況更糟了,從外地調運物資已應付不了危機,隋文帝只好帶著官員們到洛陽“找食”。

對關隴貴族集團成員來說,關中地區時常饑荒,對他們本身也是不利的,所以也不反對建都洛陽,至少不強烈反對,多持半推半就的態度。

結語

總之,隋煬帝這一重大舉措,是出於對洛陽在當時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地位上的重要性的充分認識,絕不是單純出於荒淫逸樂的目的,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決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從一點來看,歷史上的隋煬帝不是一個昏君。


小白楊文化傳媒


評價歷史人物是一件很難的科學。他涉及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還要考慮評價者個人的品德、修養、歷史知識和歷史唯物主義史觀及唯物主義辯證法方面的認知。

對於隋煬帝造運河,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上作過一分為二的評論。當時隋煬帝的決策的確給人民和社會造成很大的危害,隋煬帝也因此得到報應,加速了隋朝的滅亡。這就如同秦始皇遺留一座驚天動地的萬里長城一樣,也要歷史的看問題。

話又說回來,【大運河】在歷史上溝通南北文化、物資、工商的交流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促進並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它連接了長江、淮河等水系。這也為現在的南水北調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雖然運河河床出現淤積現象,那將來會有科學決策應對。

總之,隋煬帝之舉的【大運河】,在歷史上是一條有益於人民的功臣河流。

上言僅片言,僅作為在一起討論而矣。


我愛祖國63611886033


歷史是公正的,人心是公平的,歷史的評價也是客觀而全面的,只有合理的制度才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對於歷史人物人們自會辯正分析,是非功過自然不會忽視。

楊廣弒父殺兄奪取了皇位,在位十四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成了亡國之君,毀了其父楊堅勤儉積蓄、精心治理的開皇之治,還被部下兵變縊死,終年才五十歲,這多少讓人唏噓不已,也讓人既可悲又可惜還可氣。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邪,上理而下亂者。楊廣一奪到帝位,就暴露驕奢嗜慾的習氣,殘虐刻薄的本性,具體表現在一是不顧人民死活,濫用民力,無休止地徵發人民擔負徭役,修建東都洛陽,役使二百多萬人;修築長城,徵發百萬多人;開鑿運河,所用民力更多,由於勞役過重,人民死者十分之四五。二是窮奢極侈,揮霍無度,無窮無盡地搜刮民財,無休無止地浪費民力,每次巡遊,都是興師動眾,鋪張浪費,光隨從人員就十多萬,船隊首尾延伸二百餘里,僅挽船伕就用達十萬多人,沿途所需都要人民無償供給貢獻,吃不完就全部丟掉,不知損耗剝削了多少人民財富。三是窮兵黷武,三次進攻高麗,都是無功而返,徒增百姓負擔,每次兵力都上百萬,而運輸糧餉器械的民夫更是不計其數。使得農業勞動力幾乎被抽空,農業生產大受破壞,耕稼失時,田地荒蕪,同時,賦稅還加重,因此人民傾家蕩產,只能挺而走險,起義造反。

不過,楊廣有種種惡政,也有歷史功績。一是開鑿大運河,罪在當代,給人民帶來沉重負擔,但成了我國南北交通大動脈,加強了南北聯繫,提高了運輸能力,發展了社會經濟。也是利在千秋,至今仍造福人民。二是改變了科舉制度,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使得寒門學子有了參政議政的機會。對以後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人文思想,鼓舞教育產生深遠影響。


德厚致遠


現代歷史學家在一些著作中已經基本還原了隋煬帝楊廣的真實面目,但《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歷史鉅著一直都在,不可能改寫,而且隋煬帝時代,由於他的好大喜功、剛愎自用,確實搞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所以,要將隋煬帝的形象徹底反轉,應該是不太可能,將來也只有可能得到改善,最多也就是能還原他的真實面目而已。要說歷史是不是欠了他一個公允,那倒不好說。畢竟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像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可能有絕對的公允的,斯大林不是說過嗎,勝利者是不能受到譴責的。如果要給予隋煬帝一個絕對的公允,那推翻隋朝的各路起義領袖就都是歷史罪人,而在那個民不聊生的時代,他們除了造反,別無生路,怎不能說謀生的都是歷史罪人吧!


洞庭一葦1188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楊廣的一個評價,題主之所以問這個問題一來是受到當今網絡,影視劇等各種媒體渠道的影響,對楊廣的認識已經不再侷限於當年歷史課本里的介紹,二來自己對楊廣已經有了一個評價,希望藉此能找到與自己有相同看法的人或者不同看法的人,以此來消除自己對楊廣的一些錯誤的認識。那麼在這裡我就把我的一些想法說一說。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我對楊廣的評價。



像題主提到的開運河,創科舉這幾件事對後世的影響確實有積極作用,但千百年後的人們評價一個君王的功與過並不能代表可以以一個同情者的眼光去重新定義他,也不能因為這些事情而刻意掩蓋他的錯,俗話說功不抵過,錯便是錯了,一個剛經歷過開皇之治的盛世王朝才十幾年便被改朝換代,如果不是大錯特錯,怎會如此盛極而衰,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唯一一次,若是有為之君,哪怕是一個平庸的守成之君,都斷不會有此下場。



下面我再來分析他做的幾件大事。

一,開運河。

楊廣登基後,下令徵發數百萬民夫開鑿運河,同時採伐樹木,打造近千艘龍舟,運河疏通後,他和他的後宮妃嬪,文武大臣乘坐龍舟浩浩蕩蕩南下巡遊,沿途徵發船伕十萬,所過之地,當地官員必須進獻奇珍異寶和美味佳餚,雖然開運河確實有加強南北溝通,促進經濟文化發展的作用,但這一作用在當時是無法體現出來的,就當時而言,開運河是加在老百姓身上一件很繁重的苦役。據記載,開鑿運河的民夫死傷十之四五,下場極其悲慘。而且運河始建於春秋,成今日之規模則是在元朝,歷朝歷代都有開鑿,疏通運河,只不過楊廣乾的規模比較大,所以把開運河之功全加在楊廣身上也是不妥的。

二,科舉制。

楊堅建立隋朝後,廢除九品中正制,實行三省六部制,並創科舉制,後來楊廣又增設了進士科,這些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具有深遠意義的,但有學者研究,在楊廣的詔書中曾明確載

參加進士考試的人員必須有五品及以上的官員推薦,而沒有允許平民投牒自進的規定,也就是說,沒有官員的舉薦老百姓是無法參加科舉考試的,這實際上是漢代察舉制的翻版,而並非我們所認識的科舉制,事實是科舉制真正得到發展是在唐朝,可以說科舉制在隋朝近乎於擺設。

三,三徵高句麗。

隋朝之前中原大亂,高句麗趁機發展壯大,到隋朝建立後,高句麗經常擾邊劫掠,嚴重影響了中原王朝的統治,隋文帝時期曾徵調三十萬大軍征討,最後也是無功而返,楊廣上臺後,由於太過自大,想一舉蕩平高句麗,消除邊患,於是他先後三次徵調百萬大軍,數百萬民夫征討高句麗,結果也是一敗塗地,後來楊廣再次徵調民夫,很多老百姓為了不服這苦役,寧願自斷手足!




其實徵高句麗在戰略決策上是沒有問題的,但錯就錯在楊廣好大喜功,想在短短的十幾年內把應該幾十年才完成的事情全辦完,對比後來的李世民,就會發現楊廣目光真的不夠長遠,像李世民後來也有徵高句麗,但他先用十年來發展國內經濟,然後再徵調大軍征討,這時候全國人民是積極參加,沒有不支持的。短短三十年,如此鮮明的對比,真的很讓人驚訝。

再有人口對比,隋朝鼎盛時期人口有900萬戶,而到了唐初人口只有200萬戶,除去戰爭時期逃避的黑戶,人口銳減了也有600萬戶,按一戶四口人算,十年少了2400萬人!

綜上所述,我不覺得歷史欠楊廣一個公允,或許他曾想有所作為,但歷史很現實,它不會因為最初的想法而抹掉最後的結果,錯便是錯了,這是一條不歸路,永遠回不了頭。


鹹魚閒聊


我的回答是不欠。

隋煬帝確實對後人有大功。撇開他創立科舉制度、開闊疆土的功德之外,光是開通大運河這一項成就就足以讓他為人所稱道了。

但他給百姓帶來的苦難也是不可忽略的。聲勢浩大的建築工程背後是無數人民的血和淚, 在我們這些從未經歷過那些的人看來,以一時較少人的犧牲換來以後更多人的幸福這或許是值得的。

但是在當時,人民都痛恨著隋煬帝的那一決定和加諸在自己身上的苦難,我想只有鞭子打在自己身上,才知道有多苦痛,也才有資格評說是否值得。

他有功,也有罪,在部分對他一知半解的當代人看來,他的罪大於功。在另一部分自認為對他和歷史有一定研究的人看來,他的功大於罪。

這兩種看法都對,又都不對,但對隋煬帝都是不公平的,畢竟人已亡,沒人能瞭解到到時的具體情況,還是不要妄加評判的為好。


倉鼠派


您提的這個問題非常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隋煬帝楊廣我們不能一棒子幫他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我們來列舉下隋煬帝楊廣的功業:

一:滅南陳,結束了南北朝幾百年的混亂。

二:溝通西域,興科舉,是天下的寒門學子有了一展所學,往上層生活爬得機會。(階層永遠存在)

三:為了南北文化的溝通,修京杭大運河,就是因為這個世人對他褒貶不一,既否定他是不體恤民情,勞民傷財的工程,又肯定運河在溝通南北文化,加強對南北方的統治的歷史作用。但是,我想試問一下,有哪一項龐大的工程不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呢?況且京杭大運河是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

其實加速隋朝滅亡的最主要的原因我認為是幾次徵高麗,因為隋煬帝幾次徵高麗,極其嚴重的動搖了帝國的財力,加上修京杭大運河這兩件事傷害了帝國的社會基礎,因此造成了帝國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無止盡的征戰,繁重的徭役,迫使人民起義,天下諸侯叛亂,使帝國壽終正寢。

隋煬帝的歷史功績歷史是沒有辦法真正抹滅的,後人其實應該客觀的去看待這個事情,但是我想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鐵律,紂王帝辛,始皇嬴政,不都是一樣嗎?我們有資格去修改歷史的權利嗎? 只是要心中有桿秤,我們沒辦法改變太多,留待後人解決吧。


小郭聊神話


他的功就在於他在政治上健全了制度,使行政更加科學合理。軍事上,擊敗了周邊許多少數民族,大大擴大了國土面積,擴大了漢文化的影響力。經濟上,開挖的南北運河是後世幾代王朝的經濟命脈。文化上,進士制使寒門子弟有機會出入朝廷,大大弱化了世家門閥對官員任免的控制。


他的過就是急功近利,揮霍無度,沒有及時認識到國家內部階級矛盾。他修運河,建東都洛陽都是強制徵召人民,許多人民更是累死當場。對於高句麗的戰爭,他多次失敗,沒有總結教訓仍去攻打,導致國力受損,社會經濟破壞朝廷大軍精銳盡失,沒足夠的實力平定叛亂,沒有意識到國家內部階級矛盾,導致人民起義,貴族反叛。

隋煬帝雖是亡國之君,後期犯了非常大的錯,但不能完全否定他對於古代中國的發展所做的貢獻,客觀一點更好。


河邊蓑客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2670569899353288476, "vid": "v02004f70000bd9lgltjfrmnl4tf0tu0\

看鑑


我認為沒有一個當皇帝的人不想把國家弄好了!也都想做出大的貢獻!可是,當時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是不可低估的!弄好了?不那麼容易的!就開鑿大運河這個歷史貢獻!隋煬帝是有口杯的!當時,人民怎麼評價他?那才是關鍵!現在不好評價的!官方評論時有與人民評論不統一!又牽扯到立場問題!不好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