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婆媳關係是怎麼相處來的?

努力遇見最好的自己


在一期訪談節目裡,蔡康永當著郭曉東的面,問程莉莎:你跟你婆婆相處的好嗎?

江疏影在旁邊小聲嘀咕了一句:送命題。

程莉莎顯得有很多話要說,馬上搶答:

我婆婆是一個特別有智慧的女人,我跟郭曉東吵架,永遠是我對,我老公錯。

蔡康永直接笑翻:你說你婆婆永遠說,你是對的,你老公是錯的。

然後前面加了一個前提:說你婆婆特別有智慧。

這就叫智慧嗎?

這裡真的有大智慧。

當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走入婚姻,如果不是你倆的結合,你們兩家人可以說是兩條永遠不會發生關係的平行線。

甚至是天南海北,天各一方,壓根不知道有對方的存在。路人到不能再路人。

但是,因為你倆的結合,你們兩家人,你跟這個男人的、本來跟你沒有任何關係、他的親人、對你而言的陌生人,忽然變成了你的親人,而且還是至親。

你要張口喊這個本來跟你沒任何關係的人叫“媽”,一聲“媽”下去,你的婆婆誕生了。

傳統和道德會告訴我們,我們對待婆婆,似乎應該像對待自己的親媽一樣。

但是,事實是,捫心自問,怎麼可能?

一上來就讓你跟一個陌生人假裝親暱,能做出這個舉動的原因只有一個:那是你摯愛的人的母親。她生了你最愛的這個男人。

喊聲“媽”容易,從心裡真的把她當成“媽”,談何容易。

初中一位男同學來北京出差,約我吃飯。

然後跟我大吐槽她老婆生完孩子之後,怎麼跟他媽之間,在各種微乎其微的、他難以理解的小事上,發生各種矛盾,並且一天三十次地邀請他當裁判,以及他各種的不耐煩。

“你是心理諮詢師,你給我評評理”。

可惜,我不是一個公正的裁判,我是偏心的。

“無論發生任何事情,在你老婆面前,你要對你老婆說,老婆永遠都是對的。”

他一臉錯愕。

他說,他會認為,以我這樣從小就三觀極正的人,會就事論事,然後一件一件跟他分析每一件事,然後,出於尊卑有序、長幼優先的原則,會給他媽站臺。

我跟他說,如果不是嫁給你,你老婆跟你媽,是兩個陌生人。

是因為你,他們才被硬撮合到一起的。在你們家裡,對你老婆而言,除了你之外,其他人,都是外人,你不護著她,誰護著她?你們都跟她吵,她不是要委屈死?誰對誰錯有什麼要緊?

聽起來似乎有些刺耳,明明都是至親,怎麼就成了“外人”?

但凡實話,都是不那麼悅耳的。

結婚沒兩年,平時也不怎麼見面,更不怎麼相處,我們就一口一個媽地叫,然後,還要表現出來跟自己親媽一樣。

出於禮貌和傳統美德可以。但是,出於一個普通人真是的情感,可能嗎?

你不敢承認,是怕被社會道德批評死。

所謂“婆媳矛盾”怎麼來的,矛盾,就是因為違背了人性,違背了自己的內心,然後,在某個忍無可忍的時機,借題全部發揮出來。

到最後,連一點面子都要撕破,索性徹徹底底站到對立面。

其實,何至於如此。

所以,智慧的婆婆們,不會急著跟你論長短,不會讓自己跟孩子們掰扯一件事情究竟的誰對誰錯。

因為,智慧的婆婆們看透了一個事實:

首先,你們小兩口的日子,應該自己去過,自己無權干涉;

其次,婆婆們所謂的給出的誰對誰錯的判斷,對小兩口的生活,其實基本上“沒有任何作用”,事情如何解決,如何決定,仍然是小兩口自己決定的;

最後,而既然自己所謂的對錯沒有實際作用,自己作為兒子的親人,無論出於平衡、禮貌、客氣、世故以及無數理由,都是應該說兒媳婦對的。

這就是智慧。

沒有智慧的婆婆們,就看不到這一點。

她們要麼覺得自己給出的所謂誰對誰錯的“裁定”特別重要(其實想多了);

要麼就是覺得對錯本身很重要(也想多了);

要麼就是被情緒左右了,覺得自己兒子吃虧了,媳婦怎麼這麼強勢,忍不下這口氣(這是最低級的,卻是最常見的)。

這樣的婆婆們,遇到小兩口吵架,就不淡定了。

當然,婆婆們加入吵架的結果,只能是無事生非、小事變大。

剛生完寶寶的朋友鬱悶到不行。

她說,每次,她跟她老公吵架,她婆婆都會一邊在隔壁屋哄著孩子,一邊給她老公幫腔,說她的不是。

想想這畫面,是不是有一種“我嫁到你們家,你們全家欺負我”的感覺。

這種感覺很容易讓人崩潰。

如果你不想讓自己的老婆崩潰,就一定一定不要讓自己的媽加入到你們的吵架當中。

一來二去總是這樣,她也不好跟老人還嘴。因為畢竟是長輩,她受到的教育不允許她這樣。她忍。

所有的忍耐,不會消失,而是會積聚,然後,爆發。

一次,老公頭疼,去看了醫生之後,醫生說除了工作太累導致頸椎不太好之外,也跟情緒不好、神經緊繃有關係。

本來是回家之後飯桌上的家常聊天,聊到這裡而已。結果她婆婆馬上轉頭對她說:你聽見沒,你少讓他生點氣,他工作那麼累,為家裡掙錢,你還惹他生氣。

一句話落地。一向溫順的朋友二話沒說,放下筷子,起立,抱起孩子,走了。

一系列動作進行的之行雲流水,以至於她的婆婆和老公都沒有反應過來,人已揚長而去。

她說,這個場景,她已經在心裡演練過無數遍了。

所以,那些管不住自己的情緒,非要論對錯的結果,總有一天,會爆發。

所幸,終歸,這個社會,“有智慧”的婆婆越來越多。

我的另一個朋友說,她的婆婆就“很有智慧”。

春節,回婆婆家。婆婆家在河北農村,是住的大院子。親朋好友聚會,屋裡、院子裡滿滿的都是人。

一言不合,她跟老公吵了起來,吵到激烈處,倆人在院子裡直接指著鼻子對罵,場面一度激勵。

她婆婆聞聲趕緊趕來,做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拉過來自己兒子就開始數落,數落她老公的同時,還不忘安慰她:別跟他一般見識,聽媽的,咱不生氣了。

結果呢,現在,她但凡出去玩,只要給她自己親媽買東西,一律都是同樣的東西買兩份,親媽一份,婆婆一份。

這叫發自內心,這叫至親。

很多矛盾,很多我們揪著要論長短的地方,其實根本就不重要。

生活如果真的像教科書一樣有標準答案,簡單的對錯是非題就能解決,就簡單多了。

所謂講道理,就是一個特別眼前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長遠之道。

因為講道理,你還是想論對錯,但是,事情真的就有什麼對錯嗎?對錯真的就很重要嗎?

而所謂的道理,更不過只是你自己看起來的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

為什麼說,堅持“兒媳婦永遠都對的”,這樣的婆婆是有智慧的,是因為,她們早就看透了這一點,她們沒有跟你論對錯。

你對,你對,你全對。又能怎麼樣呢?

---END---


周衝的影像聲色


好的婆媳關係是這樣相處來的。


(一)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婆婆要替媳婦著想,人家離開父母嫁到咱家多有不便,咱要把媳婦當閨女待。婆婆也是從媳婦熬成的,深知當媳婦也不容易。媳婦也要尊重婆婆,畢竟婆婆是丈夫的母親,是長輩,要把她當自己的親媽看。媳婦將來也有當婆的時候。所以,婆媳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二)彼此理解,相互包容。婆婆和媳婦同在一個屋簷下,朝夕相處,又都是“主內”的女人,鍋碗瓢盆難免不會磕磕碰碰,這就要婆媳之間多在一起溝通,爭取彼此理解,相互包容。

(三)小事糊塗,大事清楚。婆媳相處的最高境界就是“難得糊塗”,對雞毛蒜皮的小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儘量不要搞得那麼清楚。


(四)互相標榜,從不詆譭。好婆婆是哄出來的,好媳婦是誇出來的。聰慧的媳婦善於哄婆婆,平時小恩小惠,甜言蜜語。會事的婆婆善於誇媳婦,從來也不在外面說媳婦半句不好。

(五)男人必須做到的幾點。一是扮好“和事佬”、“消防員”、“調解員”的角色,善於“和稀泥”,不學包公把事情非要搞個是非曲直。二是好話兩面傳,壞話兩面瞞。不要當母親說媳婦不好,也不要當媳婦說母親不好。三是不要當著母親面與妻子爭吵,在妻子面前也不要頂撞母親。

(六)和老人分開生活。居住條件允許的話儘量不和父母住在一塊。人們常說“遠了親”一點都不假,但要盡晚輩的孝道,經常探望父母,給老人提供生活保障。
(七)把岳父母當成自己的親父母。丈夫把岳父母伺候好了,妻子也會自然效仿把公婆當成自己的父母。


言勸


你首先要媽是什麼樣的人,喜歡什麼,她總是有喜歡的吧,再用同樣的方法去了解媳婦,我來說我是怎麼做的,我媽很喜歡吃釀豆腐,我老婆喜歡釀粄,我經常給我媽做釀豆腐,老婆不在場,我告訴媽,這肉可鮮了,上等五花肉,你兒媳今天去買菜,一進菜市場,就想到第一件事就是要買豆腐和肉,給您做釀豆腐,老媽心裡很開心,我再做些釀粄,老婆回來,她看到有釀粄,很驚呀,我就說多虧媽的提醒,說你很愛吃,是媽叫我做的,其實婆媳關係,做兒子要會調解,不偏向任何一方,在媳婦面前多說媽對她的關心,讚美,在媽面前多說兒媳對她的孝順,當然要有個賢妻良母的媳婦,善良慈祥的婆婆,這個問題好辦了



華山醉雨


婆媳關係,說到底也是一種人際關係。一個人的情商高低,對處理好人際關係影響極大。婆媳關係比一般人際關係要複雜一點,這種關係,是高於人際關係的親情關係;是由婚姻為紐帶、兒子(丈夫)為結點的親情關係;是由原本陌生突然要改變為長期相處的親情關係;還是由多重情感和利益關係交集的親情關係。所以,當事各方都有一個情商提高的問題。作為媳婦來講,最應注重的是"孝順"兩字。愛丈夫,理應孝敬丈夫的雙親,噓寒問暖、體貼照顧是義不容辭的。同時,在非重要事情上,儘可能順著公婆,別斤斤計較。作為婆婆來講,最應注重的是"放手"兩字。兒子成家立業了,就別再摻和甚至干預"小兩口"及其孫子輩的事了,享受天倫之樂,過好老兩口生活,更不能"做大不稱"。作為兒子來講,最應注重的是"化解"兩個字。婆媳關係處理好不好,兒子(丈夫)在其中所起化解作用非常重要。要當好"八級泥瓦匠"。家庭內的事多用感情,少講理性;多裝糊塗,少點"清醒"。母親、妻子都應作為自己最疼愛的兩個女人來對待,不能有失偏頗。


玉堂行佛人


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疼愛,習慣了依賴父母,一旦自己做了父母,理所應當的交由自己的父母擔當照顧寶寶的居多,老人協助照顧隔代,但不一定能夠代替你的責任,很多時候,我們寄希望於父母的擔當,反而更加忽視自己的責任和權利,放任了責任,放任了自己應增長的能力,助長了不自信,失去鍛鍊和成長的機會,更失去的最佳親子時期,培養孩子是自己的事情,一旦失去,不能重演,交由老人掌管,放手的同時,一旦在接受管理孩子並一定順手,有時還會出現親子矛盾,得不償失,省一時的心,後患無窮。

婆媳關係中,作為丈夫、兒子應該做好婆媳關係的潤滑劑,學會調和好二者之間的矛盾,如鼓勵妻子遇到問題主動與婆婆交換意見,說出來相互才能夠理解。面對在處理隔代教育問題,多與自己媽媽協商如何放手,讓兒媳多多管理等,俗話說會做事的要兩頭瞞,瞞什麼?“瞞”婆媳相互說對方的不是,“說”婆媳對方說彼此的好話,當你這樣做了,家庭氛圍會越來越和諧;當你家庭和諧,後院不起火,心才能靜,工作才能有動力,不被幹擾;其實,不要忽視你的角色所應有的責任,當你敢於擔當,內心強大了,你煩惱就會越來越少;當你家庭美滿了,你的事業才會蒸蒸日上。


鴨梨心理


這是一個男孩的提問,很好。要知道是個男孩提問,我優先答了。我想說婆媳的問題說白了就是你這個男孩的問題。你站在中間是否充當舉足輕重著橋樑的作用,都影響著兩個女人之間的關係。很多婆媳問題的產生都是由於男人的懦弱性格導致的。生活中很多男人會想,父母養我大不容易,我不能娶了媳婦忘了娘,不然會被父母或世人責怪不孝,感情上就一邊倒地偏向了父母,忘記了妻子的感受,男人一旦有了這樣的思想,失去了正確地思維,以後麻煩事就會接二連三,越來越多地湧來。要知道父母也是人,也會有錯,也有欺軟怕硬的一面,他們知道兒子不敢幫,不敢出聲的軟弱一面,他們會越來越放肆,一而再、再而三地進犯妻子,再後來就進一步兒子、媳婦一起欺負,根據不把兒媳甚至是兒子放在眼裡,以致於兒媳積怨越來越深,這種老人一般比較自私,只管自己的快活,不管兒媳、兒子的感受的一類老人。甚至還有一部分婆婆會覺得兒媳搶了她兒子,她養了十幾二十幾年的兒子一下給兒媳搶去了,對兒媳處處不滿,充滿了敵意,甚至和兒媳爭風吃醋,處處牴觸兒媳。所以好的婆媳關係還需要婆婆明白,雖然自己養育了兒子,但接下來的路要交給兒媳,放手已在眼前。因為現在這個兒子已成為真正的大男人,他已和兒媳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已不再需要父母的陪伴和伺候,兒子剩下的人生已由兒媳相伴走完,他們也像父母一樣生兒育女,繁衍後代。公婆作為長輩適時退出,不插手小輩間諸如是否生男生女等小輩夫妻間的小事,公婆作為父母除了祝福還是祝福。婆婆要明白,兒媳雖然沒和兒子有如母子般的血緣關係,但毫無疑問,兒媳是兒子最親的親人,因為只有兒媳能陪兒子同床共枕,生兒育女,繁衍後代,而這個恰恰是我們父母沒法做到。這個作為婆婆頭腦中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們就算和兒子有血融於水的血緣關係又怎樣呢?我們只能走回我們原來的路陪伴愛人走完餘生。這些人物關係,這個即將走入婚姻的男孩要有清晰的認識。但既然妻子對一個男人這麼重要,是不是不要孝順父母了呢?當然不是的。否則父母操勞一生有何意義?不是白生養你了嗎?只要父母提出合理的,也是作為兒子應該的,不是挑撥你們夫妻關係的,你作為兒子就要滿足他們,讓父母感到生養你這個兒子,沒讓他們感到失望。相信只要是明事理的妻子也會支持你這麼做的,而且也應該這麼做。一句語,怎樣調和了婆媳關係,除了婆媳之間需要相互體諒外,需要你足夠有擔當,只夠強大,足夠男人,足夠有能力解決她們之間的問題,那你的家庭就沒有問題。


用戶52855025180


:好的婆媳關係嘛,只要兒子強勢,婆婆和媳婦都會禮讓三分,如果兒子是媽寶男,那這個家估計不會安寧,因為婆婆要保護兒子,媳婦也需要丈夫和自己一條戰線,所以硝煙不會斷,好的婆媳關係,最好兒子結婚後分開住,婆婆有時間就幫忙帶帶孩子,媳婦和丈夫閒暇時帶孩子去陪陪老人,老人主要缺少陪伴(心的陪伴,包括嘮嗑,旅遊)現代年青人壓力大,老人也要理解孩子們,能幫忙就伸一把手,這樣孩子有苦惱苦悶能傾訴,老人是過來人,幫忙分析,幫孩子調整好心態。說了這麼多,也是要雙方互敬互愛,互相理解,相互支持吧!


小仔通



電商ERP旺店通


  • 不挑撥夫妻關係的婆婆就是好婆婆。這是你對婆婆態度的關鍵。不要對婆婆有過多的要求,想想她十月懷胎的艱辛,想想她一朝分娩的苦痛,想想她不分晝夜的哺育,想想他二十幾年如一日的牽腸掛肚……她已經為你做了太多了,別說這一切和你沒關係,沒有這一切,你老公從哪兒來,你們的愛情又從何談起。所以,只要她不挑撥你們的夫妻關係,其它的就都能接受。


風一般的女子520


能夠成為婆媳,也是一種緣分吧。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因為共同愛著一個男人,而結緣到一起,還挺難得的。

我和婆婆的關係,怎麼說呢,不好不壞,相互尊敬。

個人覺得,首先明白,婆婆終究不是媽,不能想幹嘛就幹嘛

其次,彼此尊重,換位思考,不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別人之上,遇到意見不一樣的時候,對事不對人。

我一般是遇到問題就說,解決完問題,我該怎麼孝敬婆婆還是繼續孝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