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兵馬數萬,各路援軍正在路上,劉禪為何要開城投降?

__小易


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很多人是有三國情結的,也特別偏愛某一位三國人物或某一方勢力,所以每當他們失敗甚至滅亡時,就會發出無力迴天的感慨,比如蜀漢政權滅亡那一刻。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劉禪當時聽從了譙周的勸言,遞了國書送上玉璽向鄧艾投降,又命姜維歸降,當時蜀國獻上的人口兵力物資數據是:

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採絹各二十萬匹。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痛心,蜀國尚有十萬兵力,物質並不匱乏,怎麼就降了呢?對此,六甲番人也深為惋惜,不過惋惜的卻是蜀漢後繼無人而已。

《三國演義》是小說,所以有些數據會有水分,比如蜀漢投降前,後主曾撥成都兵將七萬與諸葛瞻,讓他率兵出成都至錦竹阻擊鄧艾,當時鄧艾“選兵三萬,各帶乾糧繩索進發”,這裡的兵力數據七萬和三萬都是明顯是誇大了,擠掉水分,蜀漢出戰的中央部隊大約在兩到三萬之間,而鄧艾偷襲陰平,到江由時只剩下兩千魏兵,取了江油馬邈的降兵加上就地補充的兵員,最多一萬兵力。

錦竹對決,蜀國是沒有戰鬥經驗的諸葛瞻指揮疏於戰備的三萬弱軍,魏國是優秀統帥鄧艾率領士氣正旺的一萬精兵,結果沒有任何懸念。

此後,鄧艾重新整合了部隊,收編了蜀國降軍,至少兵力會擴張到兩萬以上,當他打到成都城下,當時形勢正如譙周分析的,劉禪已無路可退。

此時就算劉禪聽從五子劉諶之勸,就地緊急動員,徵召數萬兵力,沒有良將守城,恐怕是守不住成都的,也等不到姜維回師救援之時。

至於棄城逃亡,也行不通,劉禪不類其父劉備,心志並不堅韌。奔南中七郡,想來無法借用蠻兵之力收復成都,甚至可能會被南蠻扣住當成大禮送給魏國。如投孫吳,也只能稱臣於吳,恐無東山再起之日。

兵力處於劣勢,臣屬無心死戰,君主闇弱無能,劉禪的投降是必然的,不足為惜,而從對整個中華民族而言,劉禪此時的投降是好事,可以促使三國歸一,也可以減少華夏內耗。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六甲番人


先來分析一下當時蜀國的兵力及其分佈,這是最重要的因素。

蜀國有10萬軍隊,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姜維在劍閣所率約5萬人。

魏國大舉伐蜀,出動了接近20萬大軍,由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軍事的鐘會統帥,鄧艾為副將。鍾會率領主力十幾萬人與蜀將姜維對峙,姜維憑藉劍閣天險,只憑幾萬人馬就把鍾會主力十幾萬人擋在劍閣。那邊廂,副將鄧艾帶領三萬精兵繞過劍閣天險,走陰平小道,從德陽進入江油、左儋道,到達綿竹。

第二,諸葛瞻在綿竹所率2萬人左右。

鄧艾繞過劍閣姜維主力直取綿竹,姜維已經顧不上,只能靠綿竹守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諸葛瞻率軍在綿竹和鄧艾決戰,一戰而敗,諸葛瞻和兒子諸葛尚一起戰死。鄧艾得勝後,繼續進軍成都。

諸葛瞻帶去綿竹迎戰鄧艾的兵力,其中一部分就是成都守軍。換句話說,隨著諸葛瞻的失敗,成都守軍被進一步削弱了。

第三,當時的成都到底還有多少兵力?

咱們可以做一個統計,按照當時的史料記載,蜀中有28萬戶,人口約94萬,帶甲之士約10萬。這10萬人約有5萬在劍閣,由姜維統帥,和鍾會十幾萬大軍對峙。除了綿竹損失的約2萬人,還有一些蜀軍散佈在蜀中各地,把這些散兵集中起來需要一定時間。這樣算下來,成都守軍大約有2萬。

不過,成都守軍的一部分被諸葛瞻帶去綿竹損失了,剩下的人估計頂多2萬左右。儘管這是首都部隊,但承平日久,而鄧艾所率軍隊在綿竹之戰後大約也是2萬,而且是精兵。再加上諸葛瞻在綿竹戰敗,成都守軍堅守首都的信心大為動搖。在這種情況下,劉禪覺得與其守衛後被攻破,不如主動投降。

也許有朋友會說,南中不是還有蠻王孟獲的軍隊嗎,不是被諸葛亮收服了人對蜀漢很忠心嗎,為什麼他沒趕來成都救駕麼?

大家忽略了一點——南中蠻人的青壯力,早在十幾年前就被諸葛丞相陸續調出補充到各地,相當一部分則被徵調到軍中。鄧艾逼近成都時,南中已經是一個空殼,根本無力馳援成都,就算真有心,時間也來不及,畢竟從徵發軍隊到發放武器到籌集糧食,需要不短的時間。

還有人可能會說:就算兵力不足,但成都好歹也是蜀國的都城,城高池深,城中雖然正規軍不多,但還有大批民眾,隨時可以徵發數萬青壯補充到軍隊裡,這些青壯用於野戰當然不行,但用於守城問題不大。鄧艾儘管在綿竹打贏了諸葛瞻,但魏軍的危機依然存在,畢竟是一支孤軍,不僅各種補給要靠自己,而且前有成都堅城,後有劍閣的姜維主力,如果劉禪下決心堅守成都,拖都能拖垮鄧艾。

也就是說,形勢還沒到萬不得已,劉禪為什麼選擇了投降?

這需要談談劉禪這個人。

劉禪真是史書上記載的“樂不思蜀”的傻子嗎?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各種解讀,會比較認同下面的觀點——在當時的情況下,說出“此間樂,不思蜀”才是最高明的選擇,否則,估計酒席一完,就是他人頭落地的時候。所以,劉禪並非無能昏庸之輩。

再看一下當時的大勢。魏國的地盤遠遠大過蜀國,人口更是達到了1200萬之多,是蜀國的十幾倍。劉禪心裡清楚兩國之間的巨大差距,這個差距並不是依靠幾個好將軍運用智謀就可以彌補的。就算打退了魏國這次進攻,這樣的差距依然存在,魏國還可以繼續對蜀國保持進攻態勢,直到徹底擊敗蜀國,打下成都為止。

這一次,如果豁出命來和鄧艾死扛,或許有可能耗死鄧艾,甚至可能全殲這支孤軍。然而,和魏國的血仇也徹底結下了,將來魏國打過來還是死路一條,而且沒有餘地和退路,會死得更慘。

因此,還不如早點開城投降,可以免除一場兵災,自己得到一個不錯的結局,同時,也讓四川的老百姓躲過一場浩劫。兩全其美的事,何樂而不為?

別忘了,當年的劉璋也是出於類似的考慮,在劉備兵臨成都後沒有選擇抵抗,還四川一個和平。劉禪這麼做,站在整個民生民計上看,其實沒什麼大錯。或許,這也是劉禪做出這個選擇的原因吧。

陳壽:《三國志》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這個說法不準確,當時成都並沒有數萬兵馬,而且唯一的援軍也神秘消失了,劉禪的處境並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好。

一、成都守軍不足五千。蜀漢滅亡時,全國有十萬軍隊,分佈情況是這樣的。1萬左右駐守在南方,防禦南蠻入侵,由霍弋指揮;兩千人駐守永安,防禦東吳,由羅憲指揮;主力部隊由姜維、廖化、張翼等人指揮,先是堅守劍閣關,後來突圍至郪縣,軍隊人數大概在8萬左右;而留守成都的兵馬估計不足5000人。



二、援兵神秘消失。據《三國志》記載,263年劉禪召永安都督閻宇馳援成都,閻宇留下兩千人給羅憲,自己帶領其餘士兵馳援成都,這是唯一可查的援兵。但這支援兵很神秘,一是人數未知。據閻宇只留下兩千人給羅憲推算,援兵的數量不會很多,大概5000左右的樣子。二是下落不明。史書並沒有記載閻宇的下落,劉禪唯一的援軍就這樣神秘消失了。

那麼劉禪為何要開城投降呢?

一、諸葛瞻戰死,禁衛軍全軍覆沒,劉禪手裡已經沒有底牌。鄧艾偷渡陰平,攻破江油,劉禪慌忙指派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率領禁衛軍前去阻截,這禁衛軍是劉禪最後的底牌。但諸葛瞻卻在綿竹關被鄧艾的疲憊之師擊敗,全軍覆沒,諸葛瞻和諸葛尚戰死。消息傳來,劉禪已經是驚弓之鳥,因為他身邊已經無兵可用了。


二、姜維無力救援成都。姜維率領蜀漢主力在劍閣關拖著鍾會的十多萬人馬已經非常不易。一旦分兵回援成都,劍閣關恐難守住,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姜維主力只能堅守劍閣關,劉禪沒有救援。

三、劉禪意志薄弱。劉禪長期養尊處優,並沒有經過大風大浪,意志品質較為薄弱。其實劉禪大可以依託成都堅持抵抗,想必鄧艾所部短時期內也毫無辦法,蜀漢不至於那麼快就滅亡。如果劉禪真這樣做,那他就不是阿斗了。


四、蜀漢政權不得民心。蜀漢集團是外來政權,益州士族長期被壓制,他們並沒有真心支持蜀漢。而蜀漢後期政治腐敗,窮兵黷武,益州百姓生活困苦。所以在存亡時刻,沒有人勸劉禪抵抗,而是紛紛勸他投降,甚至包括張飛的兒子張紹。劉禪也只能投降。

五、蜀漢實力有限,滅亡是遲早的事。蜀漢是三國中最弱小的政權,根本無法和曹魏抗衡,被統一是遲早的事情。劉禪投降也可以看作是順天命而行。


石頭說歷史


成都並沒有兵馬數萬,路上也沒多少援軍,所以劉禪非投降不可,沒資本再守了。這一點,只需要統計一下蜀漢的總兵力,及其分佈位置,就可以判斷出當時蜀漢陷入了何等窘境。

諸葛亮之世,蜀漢北伐軍長期是十萬人的規模,此外防備東吳和西南少民,以及京師衛戍軍宗還得有一兩萬;蜀亡時魏國檢查戶口,得兵十萬,除去魏滅蜀之戰中的戰損,也差不多跟諸葛亮時代符合。看見,蜀漢的軍力總共是十一二萬人。

到了姜維時代,我們可以估算一下蜀漢的兵力分佈,姜維帶到沓中屯田的,是蜀軍的主力,大致五萬人。東線羅憲等人防守東吳的部隊,長期一萬人左右;防守南中的霍弋,也是長期一萬人左右。漢中重地,漢、樂二城一兩萬人沒問題,還剩下五萬人。

魏軍大舉攻入漢中後,總兵力十餘萬,分兵圍住漢、樂二城不攻,繼續南下劍閣。劉禪派廖化、董厥等帶兵增援姜維,怎麼也得有萬人,這樣成都還剩四萬人。等到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劉禪讓諸葛瞻帶兵去抵擋,軍隊三萬人,應該是成都禁軍裡最精銳的部分了。

但是諸葛瞻一向藉父之名,是一個無能之輩,坐視鄧艾從險地出來背水一戰,而不是去堵住險要的口子,結果一戰之下全軍覆沒。這樣的話成都的蜀軍就只有一萬人左右了,面對鄧艾的乘勝之兵,確實是有一定危險。

但實際上也不是一點機會都沒有,如果劉禪能夠憑僅剩的蜀軍守住成都,撐到姜維分兵來救,那還是有可能殲滅鄧艾的。但是一來劉禪個性比較軟弱,二來譙周代表益州本地豪族發言,表示不支持蜀漢,這樣的話守城戰也未必能撐得下去,權衡利弊之後,劉禪就決定投降了。


文史宴


有不少人認為劉禪無能?大錯特錯!劉備有四子,老大早死,那麼劉備還有三個兒子,若真是劉禪無能?劉備為何不傳位其他任何一個兒子呢?三國中諸葛亮輔佐劉禪二十年,諸葛亮死後劉禪獨自掌握蜀漢二十八年!若真是劉禪無能,這二十八年蜀漢早就亂了!有這麼個典故,劉禪和司馬炎在一起聽曲看舞,當時看的魏國的舞蹈,這是司馬炎的一個謀士讓換成蜀國的舞蹈,這時司馬炎問劉禪想蜀國不,劉禪回不想,這時劉禪的謀士給劉禪說如果司馬炎再問,你就說十分想念蜀國,劉禪點頭,過一會司馬炎真問,你想蜀國不,劉禪說我特別想蜀國,司馬炎問劉禪是不是你謀士叫你這麼說的,劉禪回答,對呀!就是他叫我這麼回答的。司馬炎最後對他身邊的人說,世人都說劉禪老實,看來他還真是個老實人呀,所以慢慢的就對劉禪放下戒心了,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由來,雖然當時成都有幾萬兵馬,各地援兵也在勤王,但是偏安一隅終究滅亡是遲早的事!在那時候劉禪選擇投降是最明智的,因為他還有本錢對抗,當他沒有本錢投降時,怕是另一個結果,大智若愚形容劉禪一點都不過。他的善終和他在還有本錢和司馬炎對抗時而選擇投降多少是有些關係的。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馮偉61162443


後主劉禪是三國時期蜀漢王朝的亡國之君,相比其父昭烈帝劉備、丞相諸葛亮等人,他在後世得到的評價一直很低。

曹魏景元四年,蜀漢景耀七年,東吳永安六年(263年),魏軍大舉進攻蜀漢,從一些細節裡,悅史君給大家分析一下劉禪投降的原因。

第一,姜維大軍在外

諸葛亮死後,姜維成了蜀漢最著名的大將,多次領兵攻打曹魏,導致蜀漢國力更加虛弱。

曹魏景元三年,蜀漢景耀五年,東吳永安五年(262年),姜維認為太監黃皓干政,請求劉禪殺死黃皓,沒有成功,姜維擔心自己會有危險,就率軍到沓中避禍。

魏軍來襲時,姜維被鄧艾、鍾會等人牽制,一步步退到劍閣,與鍾會大軍對峙。

姜維雖然成功擋住了魏軍進攻,但鄧艾出其不意偷襲成都,讓他鞭長莫及,悅史君認為,這是一大失策。

第二,東吳救援不力

魏軍攻打蜀漢後不久,東吳就收到了求援信,也派出了大將軍丁奉、將軍留平襲擾曹魏,將軍丁封、孫異領兵幫助蜀漢。

然而,東吳此時的情況並不樂觀,自身也存在很多問題,援助行動遲緩,悅史君認為,這也是沒有切實考慮的後果。

第三,成都守備空虛

劉禪得知魏軍進攻後,先派廖化、張翼、董厥等將領到外圍防守,鄧艾逼近成都時,又派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去戰鬥,結果諸葛瞻父子在綿竹陣亡,成都已經無力守護。

這時,群臣對守與降意見不一,光祿大夫譙周帶頭主張投降,劉禪最終投降。

……

題幹中說成都有數萬兵馬,實際上並沒有,各路援軍雖然在路上,但距離成都還有點遠,解救不了危局,蜀漢滅亡後,曹魏統計蜀漢兵力,一共十萬二千,而三路攻打蜀漢的大軍,就有18萬,可見蜀漢的滅亡絕非偶然。

事實上,悅史君認為,劉禪的選擇對蜀地的老百姓是一個好事,避免的大的兵禍波及。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劉禪本不想投降的,若是能支撐下去,哪怕是苟延殘喘,誰願意去做亡國君呢?

劉禪之所以選擇投降,是逼不得已的事情。畢竟這時候的蜀國已經亂成一鍋粥了,內部人員是矛盾重重。可以說這時候的蜀國,無論朝廷內部,還是疆場上都沒有能挽救社稷的能人在了。

其實讓屬國元氣大傷的事件,不是來自外部的曹魏,而是來自蜀國內部的鬥爭,蜀國的內鬥在諸葛亮死後,就開始上演了。

當時蜀國碩果僅存的能打善戰的人就剩魏延一人了,可是魏延這個武將,他和諸葛亮的秘書楊儀的脾氣不對路,兩個人經常因此而大動干戈。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還好,他還可以鎮住魏延,諸葛亮一死,魏延就覺得當今蜀國沒有人能比的上自己有威望了。

當楊儀說要撤兵的時候,魏延偏不撤。等到楊儀真的走了,魏延趕緊跑到楊儀前面去了,還把後面的橋和路都毀掉了。

魏延這樣做導致的後果,就是他被以謀反罪而害死了。魏延這麼勇猛的將領一死,蜀國能征善戰者已經聊聊無幾了。

還好這時候有個姜維在苦苦的支撐著苦局,但是,光靠姜維和司馬瞻能守的了幾時呢?

當曹魏的大將鄧艾率領幾十萬大軍來攻打蜀國的時候,劉禪就開始著急了,他是真的心急如焚,因為之前的曹魏哪裡對他們蜀國動過這麼多的兵力呀,

鄧艾的幾十萬大軍一殺來,那蜀國鐵定的是玩完的。

劉禪召集手下大臣商議如何辦的時候,大臣的意見是分兩派。但是,這兩派的的意見到時很一致,那就是逃跑。

一派說逃跑到吳國投靠孫權去,一派是說往南逃,逃到南蠻之地。

這樣的結果豈是劉禪想聽到的,但是,除此之外,他也沒有別的辦法。

就在這時候光祿大夫譙周站出來發話了,他告訴劉禪如今你是哪裡逃都逃脫不了了。先說逃到吳國,自古至今你有聽說過在人家國土上當皇帝的國君嗎?

你一旦逃到吳國,就必須要向吳稱臣,既然是稱臣,為什麼不選擇一個強大一點的曹魏政權來投降呢?

這個天下早晚會被強大的曹魏統一,所以,投靠曹魏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再說為什麼不能向南逃?

因為南邊是諸葛丞相派兵打下來的,人家本來對我們就不服氣,因為懼怕我們而每年給我們上稅。

這時候我們成了落湯雞了,再去投靠人家,人家怎麼可能收留我們呢?他們對我們不趁火打劫,就算對我們客氣的了。

譙周說完這些話,大臣們全部不發言了,這說明譙周說到了大家的心中。最後劉禪選擇了譙周的意見,開城投降,劉備一手建立的蜀漢,就是這樣敗在了劉禪的手中。

其實最主要的是,現在的蜀漢已經沒有力挽狂瀾的人了,全是一些無能之輩。這樣的人豈能不亡國?


史學達人


劉禪為何要開城投降?因為劉禪是個非常聰明的人,隨著諸葛亮、姜維的多次北伐無功而返,蜀國國力大減已經無力抵抗北方魏國了,即使當時拼死抵抗也只是苟延殘喘,不可能翻盤。劉禪看的很透徹,所以乾脆投降,既保護百姓免於戰火,又為自己和家人換一個不錯的待遇。在亡國之君中劉禪是少有的長壽善終之人,一直活到64歲,子孫滿堂。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至262年(景耀五年),姜維對魏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其結果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體上勝多敗少。姜維雖然擅長軍事,但自費禕死後,蜀漢內政無人治理,姜維連年征戰,蜀漢國力大不如前,陳祗死後,黃皓更是對姜維產生了威脅,蜀漢逐漸走向衰落。

可以說蜀漢滅國前,三國勢力均衡已經打破,蜀國人才匱乏後繼無人,吳國內亂頻頻陸氏獨木難支,北方魏國已經形成了以司馬氏為核心的新統治集團力壓吳蜀,特別是九品中正制的確立,魏國盡收天下士族之心,天下一統大勢已成。

劉禪正是看到蜀漢已經沒有希望了,所以才開城投降,免得自己一家身死國滅下場淒涼。


當狗容易做人難


成都根本沒有兵馬數萬,各路援軍也是遠水不解近渴,劉禪確實沒有資本打下去了。

讓我們先看看歷史上蜀漢的兵馬情況。


歷史上,蜀漢滅亡時《三國志》記載“士兵十萬二千”,這是劉禪降表上的數字,是魏軍進攻前蜀漢的全國總兵力。具體的,姜維在沓中有3-4萬,成都有4萬左右,漢中有1萬多,其餘東部、南部等要地有1-2萬。

後來鄧艾、諸葛緒夾擊沓中,姜維從陰平橋頭撤退,成都派廖化、張翼馳援姜維,鍾會攻克漢中,進軍劍閣。

(鍾會)

後來,魏軍鍾會吞併了諸葛緒,總兵力應達到14-15萬。鄧艾偷渡陰平,兵力大約是2萬人左右。

成都方面,姜維匯合了張翼、廖化、董闕,還有4-5萬人,在劍閣擋住鍾會。漢中的軍隊不是覆滅,就是被圍困。成都還剩下2萬人左右,東部、南部等地有1-2萬。

再後來,鄧艾偷渡陰平後,諸葛瞻帶領成都主力部隊迎擊,慘敗。成都剩下的兵力應該不到1萬,而且接連丟失土地,軍心動盪。也難怪劉禪害怕投降了。

至於所謂的各路援軍,首先姜維的4-5萬人已經被鍾會絆住,東部的援軍已經加入了諸葛瞻軍團。所能指望的援軍,最多就是南中回來的幾千人。至於東吳方面的幾萬人,首先路途遙遠,其次蜀漢敢不敢讓他們入境還兩說。劉禪真是窮途末路了。


再看《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中,鄧艾偷渡陰平後,成都還剩八萬人馬,諸葛瞻帶走7萬,只留下1萬人守城。後來諸葛瞻被鄧艾圍攻,基本全軍覆沒。於是成都就只剩下這一萬人了。援軍什麼的,也別指望了。


所以,劉禪的投降該不該姑且不論,當時局勢確實相當兇險,並不是說完全能打贏的時候,純粹因為劉禪廢材而投降。


巴山夜雨涮鍋


公元263年,經過了多年的屯田,養民政策之後,曹魏的實力愈發強大,便開始著手伐蜀工作,起兵18萬,分三路進攻!

蜀上將姜維率大軍在劍閣與魏軍相持,雙方一時之間難分勝負,互有進攻,但都已試探作為主要目的!

為了打破僵局,鄧艾親率3萬大軍,偷渡陰平,奇襲成都。至此堅守42年的蜀漢政權滅亡!

在鄧艾大軍圍困成都的時候,後主劉禪召開緊急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商量面對如此困境該怎麼辦!參會人員是蜀漢大臣!會議進行時,基本上確定了大體方針—逃!關於這個逃到哪裡去,蜀漢大臣,進行了一番激烈討論之後沒有結果!

一般這個時候,都會有一個正面人物出場,大罵逃跑理論者,果不其然,在千鈞一髮之際,一個改變蜀漢命運的人物登場了—譙周!先大罵逃跑理論者,再有理有據的告訴劉禪逃跑行不通!

這個時候,參會人員都望向譙周,劉董事長也看著譙周,此刻譙周緩緩說出兩個字——投降!

好了,我們還是來分析一下吧!為何蜀漢要走上投降這一條路,其實原因並不複雜!蜀漢政權的大軍在哪裡,在劍閣呢,回得來嗎?回不來!姜維手上的哪點兵力能夠抵住曹魏主力已經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了,還妄想姜維能夠打敗曹魏主力軍隊,回師救援?

既然姜維救不了,其他人呢?也救不了,提問者說城都有幾萬兵馬,這其實要大打折扣的,駐守成都的主力軍隊早在綿竹就已經傷亡殆盡了!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戰死疆場,也算沒有埋沒其父的名聲吧!

綿竹丟失之後的蜀漢基本上在軍事上是一個完全落敗的局面了,軍事上打不過,那麼其他方面呢?

政治上,中央在曹魏,蜀漢屬於割據政權,中央政權統一割據政權情理之中,首先政治上就先輸了一籌!

經濟上,曹魏通過休養生息之後,愈發的強大,反而是蜀漢政權在北伐和內耗中不斷被耗死,蜀國府庫只有5000兩金,糧草連兩個月都支撐不了,可以說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人心上,(我們拋開三國演義的政治傾向吧!)此時的蜀漢政權,人心在曹魏,蜀地的百姓翹首以盼王師,期待曹魏解放自己!

內部班底上,曹魏已經開始了一段時間的司馬氏通知,相對穩定,蜀漢政權內部矛盾重重,荊州集團,益州集團,劉璋父子舊部,三大政治勢力將這個原本就千瘡百孔的蜀漢,變得更加無法延續!

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人心上,內部班底上,蜀漢都輸了,這個仗還怎麼贏!縱使劉禪堅守成都,等待姜維回師救援,鍾會也會不斷的派兵增援鄧艾,即使堅守,蜀漢政權也不過是苟延殘喘數月或一兩年光景!

劉禪選擇投降,實乃是蜀地百姓之福,讓成都得以保全,劉禪在此時選擇犧牲自己和蜀漢政權保全成都百姓!當然曹魏也沒有虧待他,讓他安享晚年,這對於劉禪,對於蜀地百姓,對於曹魏,對於天下都是具有意義的!


當然,我是一家之言,娛人一笑,各有見解,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