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可以標準化嗎?

死亡櫻花


藝術絕不可以標準化,若強行標準化,就會喪失藝術的唯一性。藝術正因為有千人千面的獨特性和豐富性,所以,才彰顯特別的價值。藝術不像工業生產,可以按照固定尺寸批量加工,只要加工出來的東西誤差在範圍內徘徊,完全就是合格,甚至優質的產品。

左邊為沃霍爾《尖叫》,右邊為蒙克《吶喊》

藝術家在創作每一幅作品時,是由許多心血凝結而成,是對個人一段生命體驗的自然展開,是藝術家思想、情感、技巧、感悟等方方面面積聚到一定時刻,用量變引起質變的一種直接反映。如果沒有之前長期地積累,藝術家不可能創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戈雅《穿衣的瑪哈》

因為在不同年齡段,藝術家同一個表現對象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這情形跟我國一句著名俗語“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完全一致。

意思是說,當你認識有限時,你看到一座山,就僅僅認為那只是一座山,相信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



提香作品

當隨著年齡增長,突然發現眼睛看到的也未必真實,有時遠看是山,但近看未必是山,因為世上的假象太多了,若不去辨別和分析,會被假象所迷惑,導致許多認識和理解出現偏差。

布格羅《春之夢》

當經歷了許多事情,回過頭來用初心再看許多事物時,人的心態就更加平和了。當一個人用“不變應萬變”的心態看待所有事情時,才會發現,實質上許多事物在本質上沒有改變,而是自己的心態和認識變了,當回到初心,眼前看到的東西,其實跟先前所看到的,並沒有多少變化。

布格羅《突襲》

藝術家對待藝術時,同樣要經歷種種認識的變化,每一種認識都代表了不同的生命體驗,用不同的生命體驗創作出來的藝術,肯定是不一樣的,當然也就談不上可以標準化。如果可以標準化,那隻能會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藝術家一直在原地踏地,沒有任何成長。


鴻鵠迎罡


在藝術品投資中,確實有“用時間換金錢”的說法,但多少含有炒作的嫌疑。事實上,再好的投資策略,也需要配備出色的投資眼光才行。一味的囤積居奇,並不見得能獲得太好的收益。

藝術品的創作,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無論如何出新和另闢蹊徑,作品總會留下時代的印記,只是或多或少而已。當然,作為外行,很多人也只能看個熱鬧而已。在藝術史上,許多“天才”確實是經過時間的洗禮才逐漸出現在世人眼前的。但卻不是每個創作者的作品,都能獲得後世的認可。

同樣,一些當代知名的藝術家,即便成績斐然,也不一定在若干年後依舊能作到保值或升值。因為,每個時代的藝術品位和風格走向,都很難把握。從一點來講,藝術品投資,絕對是一項既燒錢,又危險的行為。

當然,高風險也意味著高回報。在這樣的情況下,總會有人闖入藝術品投資的圈子。至於後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有眼光、運氣好的人,往往會一夜暴富,而眼光一般,但具有雄厚的財力,也能將手中的藏品炒熱。而那些既沒眼光,又不具備炒作能力的投資者,除了默默祈禱老天爺開恩,也真的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了。

按照我的理解,藝術從來就不是理性的創作,而是靈感與激情相碰撞出來的火花。講到這裡,大家就會明白。藝術品的優劣,很難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更不能草擬出一個規範化的標尺,來衡量每件藝術品的價值。


碣石樵子


問題涉及到兩個層面上的標準化:一個是 藝術評價 的標準化,一個是 藝術創作 的標準。前者是可以標準化的,比如格調的高低、品味的雅俗、是否創新性等;後者則很難標準化,一旦標準化也就失去了其創新性。

當然,理論總是寬泛的,難免會有些另類的不一樣,這裡就跟大家分享將“標準化”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題和方法,從而表達自己的“創新”的例子。



⚠️安迪·沃霍爾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藝術家,他利用“名人效應”和“品牌效應”將人們日常生活中不斷重複出現的視覺經驗搬到美術館、博物館裡。

採用重複形象的藝術樣式表達了藝術領域中的“批量生產”,從而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模糊“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




⚠️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藝術家是唐納德·賈德。他比安迪·沃霍爾走得更遠,他的作品直接採用了極簡的工業品的外形。



掛在牆上的還好,至少人們會根據“作品”所在的位置做出判斷——“這是一件作品”,但當把這些形式放在美術館場地中間或鋪在地上時就尷尬了,有的觀眾一屁股坐上去或一腳踩上去。



不過,這也正是賈德的用意之一,更徹底地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


最美還是藝術史


藝術當然不能被標準化,這是藝術的本質決定的。藝術是為了表現美,標準化是為了批量複製,如果藝術可以標準化那就意味著美可以被標準化。而對美進行標準化本身不可能的,所以藝術當然也不可能標準化。批量複製的美的典型就是韓國人造人和錐子臉。如果你覺得那就是美,我也沒辦法。

(威廉莫里斯身上同時具有拉斐爾前派藝術家和社會主義者的雙重色彩,如果你問它藝術品能不能標準化?他一定反問你為什麼要標準化,然後你跟他說是為了批量複製機械生產,他會用一個字來回答你,就是“滾!”)

藝術不能被標準化,同時藝術也抗拒標準化,就像在另一個回答裡提到的工藝美術運動,它就是藝術抗拒標準化的典型。工藝美術運動實際上是十九世紀英國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威廉莫里斯和他的追隨者認為工人處境的下降是因為大工業生產,而大工業生產的結果就是用批量生產的工業品,擠佔了原本屬於市民階層的手工業者的市場。他們試圖重振手工製品的價格,方法就是強調其中的“藝術性”,因為他們的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威廉莫里斯理想的世界裡沒有一摸一樣的兩把椅子也沒有一摸一樣的兩張桌子。因為每一件作品都是手工製造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藝術家”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機器生產出來的。這個邏輯的前提就是“藝術不可被複制”或者“批量生產的不是藝術”。

(從工藝美術運動到工業設計是工業的勝利和藝術的失敗)

從工藝美術運動力誕生了近代的工業設計,但這從根本上就違背了威廉莫里斯的初衷,威廉莫里斯並不是要讓你們去買被設計成不同樣子的工業品,相反威廉莫里斯要的是你們根本不去買工業品,或者力所能及的去支持那種手工製品。但威廉莫里斯的理想被大工業戰勝而且征服了,曾經要帶領歐洲人回到理想社會的工藝美術運動,變成了大工業的一部分的工業設計,這本身就是工藝美術運動的失敗。

(毒舌畫家詹姆斯惠斯勒,他和當時很多英國人眼中的先知羅斯金打了一場官司)

(因為羅斯金說惠斯勒的這幅畫《夜曲白特西橋》粗製濫造)

至於說用時間換金錢,這句話我覺得也非常搞笑,在詹姆斯惠斯勒訴羅斯金案裡,羅斯金的辯護律師問惠斯勒“你的畫賣了多少錢?”然後惠斯勒回答了一個數目,律師又問“那麼為了畫這幅畫你用了多長時間?”惠斯勒回答“其實沒用多長時間”,律師立刻追問“那麼你認為你是不是要的太多了?”惠斯勒回答“這麼看確實有點高”律師覺得自己勝利了提醒陪審團和法官注意連詹姆斯惠斯勒先生自己也覺得他的畫太貴了。但惠斯勒在所有人議論紛紛的時候又補充了一句這句話宣告了羅斯金的敗訴“但我是為我一生的學識要的!”


克羅採和春天


兩個問題,第一個,藝術可以標準化嗎?

當然可以,打個比方,商業電影。我們不會否認電影是一種藝術形式,那有多少人會認為《復仇者聯盟》是一個好的藝術品,可能有部分人還是會認同它的“藝術性”,到這裡需要討論的是在資本的推動下某種類型的影像表現力能達到什麼樣的程度。那麼多少人會認為《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是一部藝術品?如果還是,那您沒必要閱讀下去,您對藝術的理解不符合問題在討論上的審美基礎。

復仇者聯盟3一週狂掃17億票房


那麼回顧一下電影形式的發展模式,從更廣義的角度,我們首先談論的是視頻藝術,也就是動態影像藝術(動畫和實拍)。動態影像實際上是一種相對晚近和新式的藝術表現方式,當人們發現可以將動態事件通過平面媒介記錄下來的年代,也就是最早期的“攝影機”被髮明出來的時候,有固定時常和特定表現形式的“電影”還沒來得及登上藝術舞臺,早期攝影機還被用來記錄劇場上演的戲劇,一切影像都是即時的、完整的,直到後來人們才發現,原來我們可以單獨為攝影機發明新的故事和表達方式,於是電影便隨著現代化進程逐漸出現了。原來事件不用按順序發生,只要記錄事件的影像按順序發生,敘事便成立了。

讓盧米埃爾兄弟名揚天下的“原型機”


電影藝術發展初期,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商業模式還沒有誕生,很多的前衛藝術家也受到技術的天然吸引,投入到動態影像的探索當中,從黑白無聲時代直到電視機時代,動態影像這一形式的潛力仍然在當代藝術家的手中進行挖掘。這裡是想說明,今天我們熟悉的商業電影構成(如鏡頭安排,時長,音樂搭配等等)都經歷很長時間的發展,最終才得到比較容易讓大眾接受的普遍形式。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消費時代,更多有量化標準可消費的影像被製作,可能每個人對於動態影像(電影)的審美多少會有些差異,但支撐商業電影持續生產下去的,並不是觀者的聲音和意見,而是市場回饋。當我們談論到藝術品投資時,往往忽略掉了我們身邊最常見的大眾消費級藝術品,諸如商業電影,電子遊戲等等,我們甚至不願意承認這些產品身上的“藝術性”,而在這些行業中,跟藝術創作相關的一些職業,也被稱作“應用藝術”

所以,藝術可以標準化嗎?當然可以,但是問題是,標準化後的消費級藝術品,往往在我們的認知中便歸為了另一類,而似乎不太願意承認其藝術性了。事實上,咱們今天每個人都熟悉一個詞,“工業設計”,咱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所有現代物件,幾乎都經歷了“工業設計”這一環節,但在幾百年前,設計是不獨立於藝術存在的,直到經歷了現代化的改革,經歷瞭如“工藝美術運動”之後,一些藝術形式才得以被量化,被標準化,而被大眾所接觸到,只是任何藝術形式被標準化後,喪失了其獨特性和本真性(如果我們還記得一點點本雅明),我們便不願意再稱之為藝術品了

由威廉·莫里斯推動的“工藝美術運動”不僅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同時,與後來的新藝術、裝飾藝術緊密連接,直接影響了之後的包豪斯運動,包豪斯則使得“設計”被廣為人知,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另一個角度,無論是在哪個文化下的藝術形式,在歷史長河中,大多時候是為少數人服務的,以西方為例,中世紀時期宗教掌握藝術創作和傳播的命脈,文藝復興以及世俗勢力(也就是國王)崛起後,藝術家開始同時為宗教和國王們服務,而類似於法國大革命等權利的現代重新分配事件後,社會的展示系統才逐漸浮出水面,公眾才有機會接觸到藝術品,如沙龍(但沙龍又是學院制的產物),但藝術家仍然是為權貴服務的。而在當代社會中,雖然當代藝術似乎有時候扮演了批判和警醒的角色,但藝術家背後的支持依舊是國家權力(各大博物館和國有藝術機構,文化部等等)和資本財富。所以說,從這個角度,藝術品仍然是為少數人創作的(最後被他們所擁有,公眾即便能夠觀賞,但是剝離掉了所有權力的,佔有,評論,批判都是無力的)。


透明流動虛無


這是個很大的話題。我個人認為,藝術很難標準化,因為藝術本身是沒有對與錯、先進與落後的區別,但標準化是國際大趨勢,是有其積極的意義的,藝術也不應全盤否定標準化。另外,藝術品是完全可以標準化的。

藝術貴在創新,必須創新。有創新,才有藝術生命力。內容、形式都毫無新意的作品,常常是完成之日就是死亡之時。因此,藝術並沒有一個唯一的標準,也沒有什麼唯一的參照物可以評判或者對比各種文化群體的優劣;也沒有一種實體可以完全詮釋這種文化群體的形成,完全決定這種文化群體發展的終極命運。因為它的形成往往是流動性的,每一種文化都應該是包容的,生長的,變化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程序。如果藝術進行了標準化,那就太單一、太蒼白了,喪失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活力。

但藝術不進行標準化,也有其缺點。比如:

1、新科技時代的到來,讓世界突然包圍了我們。新文化和新藝術風尚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全球化傳播,如果本土藝術沒有被標準化,是很難與國際藝術大環境互相接軌、交流、理解和對話的,只能被擠到邊沿的地位,失去了藝術自身的傳播與交流的功能。也許有些藝術家不屑於被市場化標準化,但如果長此以往,我們的非標準化的本土藝術很容易失去在大眾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和話語權,從而難以傳承下去,使我們失去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

2、當代藝術可以不是繪畫、不是雕塑,也可以不需要技法和技術,只要你有一個能夠反映生活的觀念都可能是藝術。這樣的性質為剛剛起步的中國藝術市場中當代藝術的推崇者帶來許多機會,同時也充斥著許多投機行為。因國外對中國社會、文化藝術的誤讀和偏離,越來越多的國際資本追捧“中國當代藝術”,也讓“中國當代藝術”成為資本炒作的對象,使國內外一部分“中國當代藝術”的始作俑者賺個盆滿缽滿,全然不顧“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炒作的風險,也不顧藝術市場是否能持續有序良性的發展。

我個人認為,藝術工作者應該適當借鑑一些標準化和國際化的積極經驗。

1、藝術需要大營銷。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一定要重視藝術自身的傳播與交流的功能,要讓更多的人、更廣闊範圍內的市場認可我們的藝術(作品),這樣才是有意義的。藝術與營銷的關係,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通常我們理解的藝術營銷有兩方面:一種是一件藝術品的營銷、一個藝術事件的營銷,這種營銷是將藝術作為一件產品進行銷售;還有一種藝術營銷是指賦予品牌文化內涵的附加值,比如酒的藝術、穿著的藝術等等。只有我們傳承發展自己的藝術,其傳播和交流功能才會形成源源不斷地循環與發展,形成藝術的核心競爭力、一個國家文化的核心競爭力。藝術營銷,實際上是營銷一種藝術話語權。

2、藝術工作者應該懂得和運用各種文化為其工作。藝術實際上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涉及到文化、社會、科技等諸多因素,這決定了它具有很強的社會性,與本土文化有著深層互動。 應該使用各種文化為其工作。即使是一種很有效的設計手法,故步自封也有可能惡化為表面的粉飾,形式化的迎合,廉價的懷舊和無聊的陳腔濫調。

3、藝術工作者應把握以受眾為中心的設計策略。需要充分地理解各類受眾的文化特點,以創新為核心,將合理的人性關懷相協調,賦予各種設計作品以創造力和獨特性。


無花無花


從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藝術的學習是標準化的。

藝術是什麼?是通過一定的表現形式來表達或展現一種感受、結果。很明顯,如果要讓非作者之外的人去接受、通感這個感受或者結果,一定是表現形式的技巧,符合了這個審美的標準。

而這種表形技巧的學習,便是標準化的東西。這點應該很好理解吧?諸如聲樂之音準練習,書法的筆劃練習,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必須學習且普世學習的東西。所謂“熟能生巧”,需要“熟”的東西便是這些。

那很多人認為藝術是需要天賦的,是需要靈光乍現的。這句話沒錯,但所謂的天賦、靈光一閃並不是在學習藝術的時候所需要的,至多隻是加快這個標準化的進程而已。就拿詩詞來說,詩詞需要學習格律,這個格律就是最標準的東西,什麼是平聲、什麼是仄聲,甚至於近體詩的每句平仄都是有規定的,學這些東西需要天賦嗎?我想大概是不需要的,因為它本身就是標準化的東西。


第二,藝術的認知是標準化。

藝術包括了鑑賞和創作,且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你分不清好壞,自然也無法確定自己作品的好壞-----當然,這個好壞的界定,雖然不一而足,但認知卻會有一個標準。譬如詩詞表現技巧五花八門,但表現出來或是感知出來的情感如喜、怒、哀、樂,難道不是標準化的東西麼?


基於此,衍生出來得鑑賞自然也是標準的。比如你讀到王維的《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王維

肯定會認為山是空的,環境是安靜的,而不會覺得這是寫的菜市場賣菜的光景吧?----這種對藝術的認知,就是標準化。至於有人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太過浮誇,我認知的觀點是,審美體系本來就是存在並完整的,藝術便是補充、豐滿審美體系的過程。


第三,藝術的表達組合不是標準化。

當對藝術之表現技巧爛熟於胸之後,這時候才能談到天賦、談到靈光一閃。大家都會表達情感,但如何使用表達的技巧組合,使得表達的更好?這是決計沒有一個標準化的定義的。這點用蘇軾的一首詩來闡述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之前提到情感的認知是標準的,但如何表現卻沒有極致、沒有盡頭,如蘇軾詩中,因在廬山而不識廬山全貌,但你出了廬山,還有中國,還有世界,還有宇宙,所以你的視覺永遠不可能成為“上帝視覺”,正因如此,所以也沒有所謂的“萬流歸一”的標準。



無聊到巔峰


真正的藝術品投資是用時間換金錢,而虛幻偏離事實的妖術品,如果這樣,哪一定是骯髒的交易。

近三十年以來,藝術市場的火爆,一些畫廊行業和收藏行業大多賺的金缽滿盆。因為亂所以一些垃圾藝術才會方便於洗錢。

舉個例子:2015年11月9日晚, 莫迪利亞尼的《側臥的裸女》以1.7億美元的天價在紐約拍出。該作品被上海收藏家劉益謙夫婦收入囊中。 一副畫,擦屁股紙張太硬,又不能練習寫字,也不能當衣服穿,更不能當飯吃我,最最不能當老婆或者男人使用。再說,也沒有什麼文化價值,更代表不了人類文明,頂多就是蠻夷世界裡獸性狂歡的一個節點等等。除了洗錢還能說明什麼呢? 不僅次是收藏品,比如明星移民,慈善資金等等,都是為了洗錢。



藝術品就是通過藝術家對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態和內在特徵真實地表現出來,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作品,給觀眾產生一種活靈活現的真實感,雖然沒有親臨其境,但恰處於其中。無論時過境遷,依然通過畫就能直觀地瞭解對應年代的一些文化事蹟等。


比如說我們的《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 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

藝術應在尊重客觀,或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勾畫出圖像,給人直觀的瞭解和認識該事物的發展趨勢和未來。如果藝術脫離了事實,就是妖術。五十年或百年之後就會歪曲事實,歪曲歷史。不真實,不客觀,自然也不會存在什麼價值,只是因為都不存在,是虛幻的。 大自然的美,在於它的千姿百態,在於它的五顏六色,在於萬物各有形狀,大小長短不一,因為不一樣,才是大自然美的核心原因。

一塊地裡種的土豆還有大小呢,這就是自然,我們的文化自古講的是宇宙萬物道法自然。標準化,只是西方文化的提法,藝術的標準化類似於他們的快餐一般,不僅次是侷限於這些,美國還要把全世界人的思想也要標準化。


崇儒


藝術絕對不能標準化,就像天下所有的人,每一個人都有腿有腳,有鼻子有眼,但是你很難找到完全相同的兩個人。而這個地球上大約有七十多億人,你想找到性格一模一樣,臉蛋身體一模一樣的人,那簡直是痴人做夢。即使所謂的孿生子,他們的性格相貌也不盡相同。

布格羅《突襲》

但總有些用屁股決定大腦的人,總想把藝術標準化,總想在藝術的標準化中,顯示自己的偉大。所以,你看現在的各種各樣藝術類的考級考試,就是那些人對藝術的強姦,對人的藝術生命的扼殺,對人藝術個性的侮辱。而這些事情,非常荒唐的存在,而質疑的聲音卻很微弱,甚至更有專家覺得藝術類的考級考試,是可以提倡的,更是完全可以提高人的競爭力的。

左邊為沃霍爾《尖叫》,右邊為蒙克《吶喊》

但藝術是講個性的,如果趨於共性,那麼還要藝術家何用,要藝術何用?只要造出一臺機器,打造一模一樣的東西不就行了。為此,那些希望讓藝術標準化的傢伙,使我想起了好像有一段時間,提倡書法考級及標準化吧,好像當時自己感覺不妥,但也沒有認真去深思。而今看到這個問題,就隱約的想起了多年前的書法考級標準化的事情,深感所有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有把藝術標準化的人,以荒唐的扭曲的心態,對待藝術,那麼,他們何不把自己的妻子兒女標準化呢?或者讓別人找老婆都以自己的妻子為標準,誰不服從,就讓誰消失,但天下他的妻子只有哪一個,難不成讓他的妻子做天下所有男人的妻子嗎?

布格羅《春之夢》

所以,提出藝術標準化的人,絕對是邪惡的人,是打著藝術的幌子來戕害人的藝術個性的邪惡生命。


昊愚堂夜畫


風雨會告訴大家有沒有標準

參與的遊戲不一樣

遊戲標準也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