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可以标准化吗?

死亡樱花


艺术绝不可以标准化,若强行标准化,就会丧失艺术的唯一性。艺术正因为有千人千面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所以,才彰显特别的价值。艺术不像工业生产,可以按照固定尺寸批量加工,只要加工出来的东西误差在范围内徘徊,完全就是合格,甚至优质的产品。

左边为沃霍尔《尖叫》,右边为蒙克《呐喊》

艺术家在创作每一幅作品时,是由许多心血凝结而成,是对个人一段生命体验的自然展开,是艺术家思想、情感、技巧、感悟等方方面面积聚到一定时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一种直接反映。如果没有之前长期地积累,艺术家不可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戈雅《穿衣的玛哈》

因为在不同年龄段,艺术家同一个表现对象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这情形跟我国一句著名俗语“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完全一致。

意思是说,当你认识有限时,你看到一座山,就仅仅认为那只是一座山,相信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提香作品

当随着年龄增长,突然发现眼睛看到的也未必真实,有时远看是山,但近看未必是山,因为世上的假象太多了,若不去辨别和分析,会被假象所迷惑,导致许多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

布格罗《春之梦》

当经历了许多事情,回过头来用初心再看许多事物时,人的心态就更加平和了。当一个人用“不变应万变”的心态看待所有事情时,才会发现,实质上许多事物在本质上没有改变,而是自己的心态和认识变了,当回到初心,眼前看到的东西,其实跟先前所看到的,并没有多少变化。

布格罗《突袭》

艺术家对待艺术时,同样要经历种种认识的变化,每一种认识都代表了不同的生命体验,用不同的生命体验创作出来的艺术,肯定是不一样的,当然也就谈不上可以标准化。如果可以标准化,那只能会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艺术家一直在原地踏地,没有任何成长。


鸿鹄迎罡


在艺术品投资中,确实有“用时间换金钱”的说法,但多少含有炒作的嫌疑。事实上,再好的投资策略,也需要配备出色的投资眼光才行。一味的囤积居奇,并不见得能获得太好的收益。

艺术品的创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无论如何出新和另辟蹊径,作品总会留下时代的印记,只是或多或少而已。当然,作为外行,很多人也只能看个热闹而已。在艺术史上,许多“天才”确实是经过时间的洗礼才逐渐出现在世人眼前的。但却不是每个创作者的作品,都能获得后世的认可。

同样,一些当代知名的艺术家,即便成绩斐然,也不一定在若干年后依旧能作到保值或升值。因为,每个时代的艺术品位和风格走向,都很难把握。从一点来讲,艺术品投资,绝对是一项既烧钱,又危险的行为。

当然,高风险也意味着高回报。在这样的情况下,总会有人闯入艺术品投资的圈子。至于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有眼光、运气好的人,往往会一夜暴富,而眼光一般,但具有雄厚的财力,也能将手中的藏品炒热。而那些既没眼光,又不具备炒作能力的投资者,除了默默祈祷老天爷开恩,也真的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了。

按照我的理解,艺术从来就不是理性的创作,而是灵感与激情相碰撞出来的火花。讲到这里,大家就会明白。艺术品的优劣,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更不能草拟出一个规范化的标尺,来衡量每件艺术品的价值。


碣石樵子


问题涉及到两个层面上的标准化:一个是 艺术评价 的标准化,一个是 艺术创作 的标准。前者是可以标准化的,比如格调的高低、品味的雅俗、是否创新性等;后者则很难标准化,一旦标准化也就失去了其创新性。

当然,理论总是宽泛的,难免会有些另类的不一样,这里就跟大家分享将“标准化”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和方法,从而表达自己的“创新”的例子。



⚠️安迪·沃霍尔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家,他利用“名人效应”和“品牌效应”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出现的视觉经验搬到美术馆、博物馆里。

采用重复形象的艺术样式表达了艺术领域中的“批量生产”,从而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模糊“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艺术家是唐纳德·贾德。他比安迪·沃霍尔走得更远,他的作品直接采用了极简的工业品的外形。



挂在墙上的还好,至少人们会根据“作品”所在的位置做出判断——“这是一件作品”,但当把这些形式放在美术馆场地中间或铺在地上时就尴尬了,有的观众一屁股坐上去或一脚踩上去。



不过,这也正是贾德的用意之一,更彻底地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最美还是艺术史


艺术当然不能被标准化,这是艺术的本质决定的。艺术是为了表现美,标准化是为了批量复制,如果艺术可以标准化那就意味着美可以被标准化。而对美进行标准化本身不可能的,所以艺术当然也不可能标准化。批量复制的美的典型就是韩国人造人和锥子脸。如果你觉得那就是美,我也没办法。

(威廉莫里斯身上同时具有拉斐尔前派艺术家和社会主义者的双重色彩,如果你问它艺术品能不能标准化?他一定反问你为什么要标准化,然后你跟他说是为了批量复制机械生产,他会用一个字来回答你,就是“滚!”)

艺术不能被标准化,同时艺术也抗拒标准化,就像在另一个回答里提到的工艺美术运动,它就是艺术抗拒标准化的典型。工艺美术运动实际上是十九世纪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威廉莫里斯和他的追随者认为工人处境的下降是因为大工业生产,而大工业生产的结果就是用批量生产的工业品,挤占了原本属于市民阶层的手工业者的市场。他们试图重振手工制品的价格,方法就是强调其中的“艺术性”,因为他们的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威廉莫里斯理想的世界里没有一摸一样的两把椅子也没有一摸一样的两张桌子。因为每一件作品都是手工制造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机器生产出来的。这个逻辑的前提就是“艺术不可被复制”或者“批量生产的不是艺术”。

(从工艺美术运动到工业设计是工业的胜利和艺术的失败)

从工艺美术运动力诞生了近代的工业设计,但这从根本上就违背了威廉莫里斯的初衷,威廉莫里斯并不是要让你们去买被设计成不同样子的工业品,相反威廉莫里斯要的是你们根本不去买工业品,或者力所能及的去支持那种手工制品。但威廉莫里斯的理想被大工业战胜而且征服了,曾经要带领欧洲人回到理想社会的工艺美术运动,变成了大工业的一部分的工业设计,这本身就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失败。

(毒舌画家詹姆斯惠斯勒,他和当时很多英国人眼中的先知罗斯金打了一场官司)

(因为罗斯金说惠斯勒的这幅画《夜曲白特西桥》粗制滥造)

至于说用时间换金钱,这句话我觉得也非常搞笑,在詹姆斯惠斯勒诉罗斯金案里,罗斯金的辩护律师问惠斯勒“你的画卖了多少钱?”然后惠斯勒回答了一个数目,律师又问“那么为了画这幅画你用了多长时间?”惠斯勒回答“其实没用多长时间”,律师立刻追问“那么你认为你是不是要的太多了?”惠斯勒回答“这么看确实有点高”律师觉得自己胜利了提醒陪审团和法官注意连詹姆斯惠斯勒先生自己也觉得他的画太贵了。但惠斯勒在所有人议论纷纷的时候又补充了一句这句话宣告了罗斯金的败诉“但我是为我一生的学识要的!”


克罗采和春天


两个问题,第一个,艺术可以标准化吗?

当然可以,打个比方,商业电影。我们不会否认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那有多少人会认为《复仇者联盟》是一个好的艺术品,可能有部分人还是会认同它的“艺术性”,到这里需要讨论的是在资本的推动下某种类型的影像表现力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那么多少人会认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一部艺术品?如果还是,那您没必要阅读下去,您对艺术的理解不符合问题在讨论上的审美基础。

复仇者联盟3一周狂扫17亿票房


那么回顾一下电影形式的发展模式,从更广义的角度,我们首先谈论的是视频艺术,也就是动态影像艺术(动画和实拍)。动态影像实际上是一种相对晚近和新式的艺术表现方式,当人们发现可以将动态事件通过平面媒介记录下来的年代,也就是最早期的“摄影机”被发明出来的时候,有固定时常和特定表现形式的“电影”还没来得及登上艺术舞台,早期摄影机还被用来记录剧场上演的戏剧,一切影像都是即时的、完整的,直到后来人们才发现,原来我们可以单独为摄影机发明新的故事和表达方式,于是电影便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渐出现了。原来事件不用按顺序发生,只要记录事件的影像按顺序发生,叙事便成立了。

让卢米埃尔兄弟名扬天下的“原型机”


电影艺术发展初期,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模式还没有诞生,很多的前卫艺术家也受到技术的天然吸引,投入到动态影像的探索当中,从黑白无声时代直到电视机时代,动态影像这一形式的潜力仍然在当代艺术家的手中进行挖掘。这里是想说明,今天我们熟悉的商业电影构成(如镜头安排,时长,音乐搭配等等)都经历很长时间的发展,最终才得到比较容易让大众接受的普遍形式。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消费时代,更多有量化标准可消费的影像被制作,可能每个人对于动态影像(电影)的审美多少会有些差异,但支撑商业电影持续生产下去的,并不是观者的声音和意见,而是市场回馈。当我们谈论到艺术品投资时,往往忽略掉了我们身边最常见的大众消费级艺术品,诸如商业电影,电子游戏等等,我们甚至不愿意承认这些产品身上的“艺术性”,而在这些行业中,跟艺术创作相关的一些职业,也被称作“应用艺术”

所以,艺术可以标准化吗?当然可以,但是问题是,标准化后的消费级艺术品,往往在我们的认知中便归为了另一类,而似乎不太愿意承认其艺术性了。事实上,咱们今天每个人都熟悉一个词,“工业设计”,咱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所有现代物件,几乎都经历了“工业设计”这一环节,但在几百年前,设计是不独立于艺术存在的,直到经历了现代化的改革,经历了如“工艺美术运动”之后,一些艺术形式才得以被量化,被标准化,而被大众所接触到,只是任何艺术形式被标准化后,丧失了其独特性和本真性(如果我们还记得一点点本雅明),我们便不愿意再称之为艺术品了

由威廉·莫里斯推动的“工艺美术运动”不仅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时,与后来的新艺术、装饰艺术紧密连接,直接影响了之后的包豪斯运动,包豪斯则使得“设计”被广为人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另一个角度,无论是在哪个文化下的艺术形式,在历史长河中,大多时候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以西方为例,中世纪时期宗教掌握艺术创作和传播的命脉,文艺复兴以及世俗势力(也就是国王)崛起后,艺术家开始同时为宗教和国王们服务,而类似于法国大革命等权利的现代重新分配事件后,社会的展示系统才逐渐浮出水面,公众才有机会接触到艺术品,如沙龙(但沙龙又是学院制的产物),但艺术家仍然是为权贵服务的。而在当代社会中,虽然当代艺术似乎有时候扮演了批判和警醒的角色,但艺术家背后的支持依旧是国家权力(各大博物馆和国有艺术机构,文化部等等)和资本财富。所以说,从这个角度,艺术品仍然是为少数人创作的(最后被他们所拥有,公众即便能够观赏,但是剥离掉了所有权力的,占有,评论,批判都是无力的)。


透明流动虚无


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个人认为,艺术很难标准化,因为艺术本身是没有对与错、先进与落后的区别,但标准化是国际大趋势,是有其积极的意义的,艺术也不应全盘否定标准化。另外,艺术品是完全可以标准化的。

艺术贵在创新,必须创新。有创新,才有艺术生命力。内容、形式都毫无新意的作品,常常是完成之日就是死亡之时。因此,艺术并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也没有什么唯一的参照物可以评判或者对比各种文化群体的优劣;也没有一种实体可以完全诠释这种文化群体的形成,完全决定这种文化群体发展的终极命运。因为它的形成往往是流动性的,每一种文化都应该是包容的,生长的,变化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序。如果艺术进行了标准化,那就太单一、太苍白了,丧失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活力。

但艺术不进行标准化,也有其缺点。比如:

1、新科技时代的到来,让世界突然包围了我们。新文化和新艺术风尚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全球化传播,如果本土艺术没有被标准化,是很难与国际艺术大环境互相接轨、交流、理解和对话的,只能被挤到边沿的地位,失去了艺术自身的传播与交流的功能。也许有些艺术家不屑于被市场化标准化,但如果长此以往,我们的非标准化的本土艺术很容易失去在大众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从而难以传承下去,使我们失去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2、当代艺术可以不是绘画、不是雕塑,也可以不需要技法和技术,只要你有一个能够反映生活的观念都可能是艺术。这样的性质为刚刚起步的中国艺术市场中当代艺术的推崇者带来许多机会,同时也充斥着许多投机行为。因国外对中国社会、文化艺术的误读和偏离,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追捧“中国当代艺术”,也让“中国当代艺术”成为资本炒作的对象,使国内外一部分“中国当代艺术”的始作俑者赚个盆满钵满,全然不顾“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炒作的风险,也不顾艺术市场是否能持续有序良性的发展。

我个人认为,艺术工作者应该适当借鉴一些标准化和国际化的积极经验。

1、艺术需要大营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一定要重视艺术自身的传播与交流的功能,要让更多的人、更广阔范围内的市场认可我们的艺术(作品),这样才是有意义的。艺术与营销的关系,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通常我们理解的艺术营销有两方面:一种是一件艺术品的营销、一个艺术事件的营销,这种营销是将艺术作为一件产品进行销售;还有一种艺术营销是指赋予品牌文化内涵的附加值,比如酒的艺术、穿着的艺术等等。只有我们传承发展自己的艺术,其传播和交流功能才会形成源源不断地循环与发展,形成艺术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竞争力。艺术营销,实际上是营销一种艺术话语权。

2、艺术工作者应该懂得和运用各种文化为其工作。艺术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文化、社会、科技等诸多因素,这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与本土文化有着深层互动。 应该使用各种文化为其工作。即使是一种很有效的设计手法,故步自封也有可能恶化为表面的粉饰,形式化的迎合,廉价的怀旧和无聊的陈腔滥调。

3、艺术工作者应把握以受众为中心的设计策略。需要充分地理解各类受众的文化特点,以创新为核心,将合理的人性关怀相协调,赋予各种设计作品以创造力和独特性。


无花无花


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艺术的学习是标准化的。

艺术是什么?是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或展现一种感受、结果。很明显,如果要让非作者之外的人去接受、通感这个感受或者结果,一定是表现形式的技巧,符合了这个审美的标准。

而这种表形技巧的学习,便是标准化的东西。这点应该很好理解吧?诸如声乐之音准练习,书法的笔划练习,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必须学习且普世学习的东西。所谓“熟能生巧”,需要“熟”的东西便是这些。

那很多人认为艺术是需要天赋的,是需要灵光乍现的。这句话没错,但所谓的天赋、灵光一闪并不是在学习艺术的时候所需要的,至多只是加快这个标准化的进程而已。就拿诗词来说,诗词需要学习格律,这个格律就是最标准的东西,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甚至于近体诗的每句平仄都是有规定的,学这些东西需要天赋吗?我想大概是不需要的,因为它本身就是标准化的东西。


第二,艺术的认知是标准化。

艺术包括了鉴赏和创作,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你分不清好坏,自然也无法确定自己作品的好坏-----当然,这个好坏的界定,虽然不一而足,但认知却会有一个标准。譬如诗词表现技巧五花八门,但表现出来或是感知出来的情感如喜、怒、哀、乐,难道不是标准化的东西么?


基于此,衍生出来得鉴赏自然也是标准的。比如你读到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王维

肯定会认为山是空的,环境是安静的,而不会觉得这是写的菜市场卖菜的光景吧?----这种对艺术的认知,就是标准化。至于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太过浮夸,我认知的观点是,审美体系本来就是存在并完整的,艺术便是补充、丰满审美体系的过程。


第三,艺术的表达组合不是标准化。

当对艺术之表现技巧烂熟于胸之后,这时候才能谈到天赋、谈到灵光一闪。大家都会表达情感,但如何使用表达的技巧组合,使得表达的更好?这是决计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义的。这点用苏轼的一首诗来阐述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前提到情感的认知是标准的,但如何表现却没有极致、没有尽头,如苏轼诗中,因在庐山而不识庐山全貌,但你出了庐山,还有中国,还有世界,还有宇宙,所以你的视觉永远不可能成为“上帝视觉”,正因如此,所以也没有所谓的“万流归一”的标准。



无聊到巅峰


真正的艺术品投资是用时间换金钱,而虚幻偏离事实的妖术品,如果这样,哪一定是肮脏的交易。

近三十年以来,艺术市场的火爆,一些画廊行业和收藏行业大多赚的金钵满盆。因为乱所以一些垃圾艺术才会方便于洗钱。

举个例子:2015年11月9日晚, 莫迪利亚尼的《侧卧的裸女》以1.7亿美元的天价在纽约拍出。该作品被上海收藏家刘益谦夫妇收入囊中。 一副画,擦屁股纸张太硬,又不能练习写字,也不能当衣服穿,更不能当饭吃我,最最不能当老婆或者男人使用。再说,也没有什么文化价值,更代表不了人类文明,顶多就是蛮夷世界里兽性狂欢的一个节点等等。除了洗钱还能说明什么呢? 不仅次是收藏品,比如明星移民,慈善资金等等,都是为了洗钱。



艺术品就是通过艺术家对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真实地表现出来,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作品,给观众产生一种活灵活现的真实感,虽然没有亲临其境,但恰处于其中。无论时过境迁,依然通过画就能直观地了解对应年代的一些文化事迹等。


比如说我们的《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艺术应在尊重客观,或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勾画出图像,给人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该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如果艺术脱离了事实,就是妖术。五十年或百年之后就会歪曲事实,歪曲历史。不真实,不客观,自然也不会存在什么价值,只是因为都不存在,是虚幻的。 大自然的美,在于它的千姿百态,在于它的五颜六色,在于万物各有形状,大小长短不一,因为不一样,才是大自然美的核心原因。

一块地里种的土豆还有大小呢,这就是自然,我们的文化自古讲的是宇宙万物道法自然。标准化,只是西方文化的提法,艺术的标准化类似于他们的快餐一般,不仅次是局限于这些,美国还要把全世界人的思想也要标准化。


崇儒


艺术绝对不能标准化,就像天下所有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腿有脚,有鼻子有眼,但是你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而这个地球上大约有七十多亿人,你想找到性格一模一样,脸蛋身体一模一样的人,那简直是痴人做梦。即使所谓的孪生子,他们的性格相貌也不尽相同。

布格罗《突袭》

但总有些用屁股决定大脑的人,总想把艺术标准化,总想在艺术的标准化中,显示自己的伟大。所以,你看现在的各种各样艺术类的考级考试,就是那些人对艺术的强奸,对人的艺术生命的扼杀,对人艺术个性的侮辱。而这些事情,非常荒唐的存在,而质疑的声音却很微弱,甚至更有专家觉得艺术类的考级考试,是可以提倡的,更是完全可以提高人的竞争力的。

左边为沃霍尔《尖叫》,右边为蒙克《呐喊》

但艺术是讲个性的,如果趋于共性,那么还要艺术家何用,要艺术何用?只要造出一台机器,打造一模一样的东西不就行了。为此,那些希望让艺术标准化的家伙,使我想起了好像有一段时间,提倡书法考级及标准化吧,好像当时自己感觉不妥,但也没有认真去深思。而今看到这个问题,就隐约的想起了多年前的书法考级标准化的事情,深感所有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有把艺术标准化的人,以荒唐的扭曲的心态,对待艺术,那么,他们何不把自己的妻子儿女标准化呢?或者让别人找老婆都以自己的妻子为标准,谁不服从,就让谁消失,但天下他的妻子只有哪一个,难不成让他的妻子做天下所有男人的妻子吗?

布格罗《春之梦》

所以,提出艺术标准化的人,绝对是邪恶的人,是打着艺术的幌子来戕害人的艺术个性的邪恶生命。


昊愚堂夜画


风雨会告诉大家有没有标准

参与的游戏不一样

游戏标准也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