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怎麼理解這句話?

看安陽百態


“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這句話出處來自清代學者王永彬(1792年——1869年)的著作《圍爐夜話》,全書萬餘字,作者以儒家精神為根本,對世相百態作了一番見解獨特的評價和剖析,讀起來卻又通俗易懂,常常在淺顯的話語裡折射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被譽為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

在評價世相百態時,此書以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忠悌孝”,作為參評標準,敘述時夾敘夾議,語言風格接近白話文,對學習者來說,不存在晦澀難懂的問題。

要理解“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這句話,需要把這句話之後的一句話“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結合起來解讀,就更容易理解其意思。

王永彬

實際上,古人的智慧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高出不少,古人在評價一件事情時,往往考慮得非常周全,從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都能考慮周到,才發表自己意見。“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這句話恰恰就是古人在深思熟慮後發出的聲音。

從字面意思我們完全能理解這句話,意思是說,一個人表現孝道時,不能用他所做的事,即行為來作為評判準則,而是要以他的內心真實想法來判斷他是否有孝心。

王永彬這樣說是因為他考慮了多種情況後才說的,比如,富人看望父母、盡孝道時,有資本買各種各樣的貴重禮品,對他們來說,買貴重禮品很平常,不會影響其它開支,更不會影響生活質量。但窮人不一樣,窮人過日子都是精打細算的,看望父母時,條件不允許他們買貴重禮品,只能買些普通水果盡孝道。但不能說明窮人的這種做法不對,不是盡孝的體現,他們不是孝子。

如果以金錢價值的大小來衡量孝心,完全會使孝心變了味,天底下就找不到孝子了。因為天底下窮人畢竟佔據絕大多數。

接著,我們在理解“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這句話,就容易多了。

這句話中的“淫”跟“萬惡淫為首”中的淫字意思是一致的,都是指一種慾念和野心。整句話意思是說,評價一個人是否品行端正時,是看他做出了什麼事,而不是看他有什麼樣的想法,有想法而沒有做出來,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如果以流露什麼想法的標準來衡量一個人的好壞時,那麼,這個世界上就找不到完美的好人了。

人們常說:有賊心沒賊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有些人一肚子壞墨水,老想幹一些損人利己的勾當,但最終能控制住自己,有做人的底線,那就說明這個人本性是好的。有些人看著什麼都不說,但做出的事卻讓人大跌眼鏡,那足以證明這個人骨子裡是壞的。

雖然說人的意念和思想會控制自己的行為,但真正有修養的人,不會讓感性戰勝理性,會始終站在道德的一邊,來壓制自己的私慾,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正人君子形象。

現代社會同樣如此,對壞人的定義就是看他做了什麼壞事,而不是聽他有什麼壞想法。


鴻鵠迎罡


“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這話對。我們的傳統道德教育把男女兩性、兩情嚴重化、妖魔化了。不必談色變色,異性之間,男歡女愛,這是人的本性,“哪個男人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懷春”,飲食男女,思魚水之樂,貪床榻之歡,念交合之事,女人想男人,男人想女人,這是人的正常心態,其實認的性好奇、性意識甚至聰少年時期就開始了,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但人必竟是人,是人,它的性行為就必須受法律、道德、社會公德、世風世俗的匡正和支配,這種人性的奔放和法律世俗道德的約束就導致了人們的“思”和“行”的不一,就是心想是一回事,行事做事又是一回事,德的理智必須把淫的慾望束縛在心裡。好人和壞人,正人君子和淫男亂女之間的區別不在於心,不在於你想沒想,而在於行,在於你做沒做。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說:戀愛中的男人心裡骯贓得像廁所,但行動聖潔得像天使。人有淫心而無淫行,這就是人的品德,也就是道德的約束。知不可為而不為,就是好人,不顧、不受道德的約束,做了淫邪的事,就是惡人。所以在淫字上,是非存乎一事,而不在於一心,心裡想多少、怎麼想都行,不傷風化,不傷大雅,但要論“事”,就是做事得有規矩、有理智、有道德、有節制,就是好人。


我說無名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世間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事不論心,論心天下少完人。

所謂“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通俗地說就是“意淫無罪”,這不僅是一個道德問題,還是一個法律問題。

食色,性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愛好女色是男人的共性(反過來亦如此)。跟金錢一樣,性本身是中性的、客觀的,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而且“性”是重實質行為,不重思想的。

男女之間的事,無論你在腦袋裡如何想象都不過分,甚至可以突破道德、法律底線,在腦海裡幻想出來一篇獵豔、種馬、後宮類的小說或小電影,只要不跟別人說,誰也不知道你在幹啥。

但如果你付諸行動了,哪怕是對異性一句語言的騷擾、一個下流的眼神,那你就是色狼了。

古代的很多聖人,腦袋裡未必不想男女之事,但人家剋制自己的行動不當色狼,所以不妨礙做聖人,如果連想想都要算色狼,那世界上每個人都是色狼了,哪來的聖人?

從法律角度看,一個人腦袋有再多再邪惡再下流的想法,哪怕他把這些想法說出來,但只要他沒有進行犯罪準備和實質行動,就不算違法犯罪,任何國家法律上都沒有“意淫罪”之說。

所以小夥伴們,盡情放飛你的思想吧,淫字論事不論心!

至於孝,與淫恰恰相反,論心不論事

古人常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特別是在古代,男人為了事業,為了忠義,往往不能侍奉在父母身邊,但不能以此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孝敬,更無法做到滿足父母一切要求,只要你有對父母的那份孝心,懂得父母的含辛茹苦,把父母放在心裡,知道尊敬和感恩父母,就是一個孝子。

如果非要以古代二十四孝的標準來要求每一個人,那這個世界真的沒有孝子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在香港武俠喜劇電影《東成西就》中,王祖賢扮演的師妹,在追張國榮扮演的師哥黃藥師的過程中,開到一間客棧,小二眼睛直勾勾看上王祖賢便挪不開,王祖賢嬌嗔發怒斥責淫賊,小二便轉臉背對,王更加發怒稱幹嘛背對不敢看,是不是心裡有想,於是一句網紅語脫口而出:

想也不行,想也有罪!

小二肯定想了!包括我在內每個男的,如果正常的話,便肯定想了!則按王師妹的邏輯,便是都有罪。

魯迅說:國人一見短袖,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

魯迅講此語時,當未把自己排除出去,因此魯迅也從未自稱為無罪的,所以他也是如我們一樣的普通人,我們也不應把他抬高為聖人。

說到聖人,則會如何呢?既為聖人,大概不會從白胳膊聯想遞進到性交,不然也等同於我們普通的有罪賤人了,然而也未必!

我們普通賤人,只拿我自己來說,便很能自證為有罪的,想法會隨時齷齪邪惡了去,管不住自己的,也因此時常有自責之意,但又覺得自責實在沒一點用處,就不管了,而以之為常,不僅在白胳膊生殖器方面。

凡是要求思想純潔的聖人,基本都是假聖人,而且都是不惜自己打臉的二流子類。





思之遊魚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

這句話是不難理解的


字面意思是過度、放縱、不正當的男女關係

此處淫意思為男女之間的情慾

人人生而有慾望,男人有慾望,女人也有慾望,這是人內心的原欲,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是有的人慾望多,有的人慾望少。


心裡想想,腦補下畫面,無傷大雅。 但不能付諸行動,付諸行動則是不正當的。

能做到想也不想的,從古至今就沒有這樣的人。

無月還是推崇那句話:發乎情止乎禮


原創作品,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談論的是男女間忠貞的問題,也就是現代人常討論的——精神出軌和肉體出軌你可以接受哪一個?(網絡綜藝“奇葩說”曾經就這個辯題辯論過)

“淫字論事不論心”,“事”指肉體出軌,“心”指精神出軌,而“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都說明了古人認為精神出軌難以避免。

其實,這並不難理解。人是感性的動物,一個人無法完全控制他的感受和想法。許多人在有伴侶的情況下,仍然會對其他優秀的異性產生心動的感覺。比如,有的男人在婚後遇見優秀的女性,會產生一種想法,“如果我沒結婚的話,我或許會追求她”;再比如,有的女人會偶爾產生一種想法,“在某些地方,我的前男友表現得比我現在的丈夫好”。因此,精神出軌無法避免,

如果一定要追究精神出軌,估計全天下人都會是罪人,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論心天下無完人”。

當然,雖然愛情不分先來後到,但人一定要有禮義廉恥,肉體出軌是萬萬不可以的。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但可以控制好自己的肉體,可以拴好自己的褲腰帶。要知道,人如果沒有了羞恥之心,沒有道德觀念,只知道放縱自己的性慾,那麼人又和禽獸畜生有什麼區別呢?因此,感情上可以不論“心”,但一定要論“事”,一個人只有把持住自己的肉體,才算是真正兌現了自己對愛情與婚姻的承諾。


好書Lreading


大夏天的馬路上,迎面過來一個身材不錯的姑娘,你腦海的畫面已經切換了七百多個,現在定格在了自己坐床邊抽菸的畫面,然而跳出畫面,在現實中你什麼都沒幹,甚至沒有多看她一眼……我們能說你不正經嗎?

我們不能。

心裡想一想不正當的男歡女愛之事,都是人之常情,只要不付諸實踐,就不能用淫邪來定義這個人。

否則,誰要是一想,就被人說不正經,那麼千古就沒有完美的人了。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這個慾望是繁衍的原動力,有了快感作為交配的激勵,人(或者大多數動物)才會去繁衍後代,否則繁衍後代養育後代那麼累的事情,誰願意去做呀?誰?舉個手我獎勵你一塊錢。

當然,對交配沒興趣的物種也不是沒有,比如咱家國寶大熊貓是吧,一年就那麼幾天交配,在動物園裡長大的根本對此一竅不通,

還得飼養員給它們看別的大熊貓交配的錄像,再現學現賣才能完成繁衍後代的使命。而其他沒有飼養員幫著放教學片的物種,早就在地球自然史激烈的競爭中銷聲匿跡了,所以從存活角度來說,國寶無疑是幸運的。

拓展來說,其實這段話還有另外對偶的半句,說“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世間無孝子”——孝,不是說只有心就足夠,而是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子女的能力確實很有限,很難用實際行動去把父母照顧得週週到到,盡心盡力,效果不能保證,卻已經是子女的極限了,比如子女月薪三千,父母生一場大病,醫療費都不夠,積蓄花光,子女甚至沿街乞討籌錢,都換不來父母的痊癒,但也算是盡心盡力,盡了孝道。

問心無愧作為準繩就足夠,而如果非要“論事”,非要看孝敬的效果,那麼這世界上都很難說誰是孝子了。

綜上,這兩句話其實非常貼近人心,非常帶有人情味。與程朱理學當中“存天理滅人慾”不同,論事不論心和論心不論事都充分考慮了人之所以為人,其本身的一些設定,結合了自然規律,符合客觀事實,又不失教化作用,摒棄刻板嚴苛,做到了潤物細無聲,所以才能流傳千古。


您對此還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您的點贊、評論、轉發,都是對我的鼓勵,支持我輸出更多內容。

看問題換一種角度,講觀點升一個高度,牆裂後是磚,我是專門引玉的拋磚人——牆笑裂

牆笑裂


“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這話的出處為清代王永彬的《圍爐夜話》。

王永彬,字宜山,他一生經歷過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和同治五個皇帝統治時期。著作有《圍爐夜話》。這是一本儒家通俗讀物,是作者對於當時以及之前的文壇掌故、人物、事件等所作的評價和議論。它和明代的《菜根譚》、《小窗幽記》一起,被稱為“處世三大奇書”。

《圍爐夜話》成書於清代咸豐甲寅年間,作者虛擬了一個冬日擁著火爐,與至交親友暢談人生的溫馨情境。所記之事分為二百多則,語言親切自然,通俗易讀。

這本書的話題,是圍繞“安身立業”來展開的,分別從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勤儉等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業為本的深刻含義。本書自面世以來,一直盛傳不衰,成為許多讀書人的案頭必備之書籍。。

“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這句話後面,還有兩句,放在一起應為

“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

後一句好理解,是說孝順與否要看這個人心裡頭有沒有孝,而不能看表面上他的行為是不是孝。如果以行為作為衡量標準的話,許多貧窮人家就沒有孝子了,因為他的確沒有餘錢為老人做許多事情。


相應的,前一句的意思為,看一個人是不是淫,要以他的行為為衡量標準,而不能看他的心,如果看心的話,這世間就沒有完美的不淫之人。

還是以孝悌來具體解釋,比較好理解。評價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孝順,要看他是怎麼想的,看他的孝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隻看他怎麼做的。比如說,對一個千萬富翁來說,讓父母住昂貴的養老院,穿上等的好衣服,吃好的食物,他能做到。可是如果父母對他望眼欲穿,他卻不願意屈尊到養老院來看上父母一眼,能說他是孝順嗎?

而一個生活清貧的兒子,他可能提供不了父母錦衣玉食,但日常生活裡他能夠全心全意照料年老的父母,從生活和精神上讓父母愉悅安心,說他孝順是理所當然的。

俗話說,萬惡淫為首,可是,誰的心裡不曾產生過私慾邪念?如果心裡想過就算是淫奔壞人,那麼,這世界上怕也就沒有什麼好人了!

每個人的心裡,都曾有過淫的念頭,這並不是惡,如果將淫邪的想法付諸於實際行動,那他就是管不住自己的牲畜,就是應該受到眾人口誅筆伐的萬惡之人了。


蘭闍讀書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世間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事不論心,論心天下少完人。

相傳清朝的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周壽昌,曾經做過一夢,夢至陰曹地府,見到一非常大的衙署,其門聯就是此聯。(參見清·王之春《椒生隨筆》)



後來有人將此聯稍作改動,用作城隍廟的門聯,使句子更切實。

百行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貧家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事不論心,論心終古少完人

(參見.清·梁章鉅《楹聯叢話》)

而題目的句子則是馬家輝在“圓桌派”所述,借節目使此話又進入了人們視野,其所述全句是:“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沒完人。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與對聯意若一轍。都非常好地概括了心與事的辯證關係。



迴歸題目如何理解:“淫事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這句話?

這裡的“淫”字,應解作過份貪婪,邪惡。而非淫慾。(詳見我的問答:富貴不能淫的淫字怎解) 如:“善人勸焉,淫人懼焉。”(《左傳》) 。“完人”,則是指德行完美的人。句子的意思就是:

人做了邪惡之事,就應只講事實及結果,而不應考慮其有沒有邪惡之心。 如果只看有沒有邪惡的心而不看事實。那這世上就沒有德行完美的人了。

在法律上說:只有邪惡之心,沒犯罪之實,不算犯罪。反之,沒有邪惡之心,但有犯罪之實,也是犯罪。


筱靜詩詞書院


我看底下有人回答,這句話出自《圍爐夜話》。我想說,同志,人云亦云要不得啊!

這位朋友肯定是百度了一下,然後發現大家都這麼說。如果你親自翻翻《圍爐夜話》,你根本找不到這句話。

不過,《圍爐夜話》裡面有這樣一句: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惡之首。因此,有人推斷,上面這句話應該是化用的這句話。

不管這句話出自哪裡吧,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也對當下很多問題給予了啟發意義。

每個人其實都有慾望 那是上天給予人的

什麼叫“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就是說,其實每個人都有淫慾,說好聽點,就是慾望。

我相信,很多人的腦子裡,其實都曾有過慾望的幻想,有的甚至會非常邪惡。

所以,你不要跟很多人去討論他有沒有慾望,而是要看他是不是做過違揹人倫綱常的事情。如果沒有做過,那他就是好人。

其實,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叫“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這句話是說,你對父母是不是孝敬,要看你有沒有孝心。每個人都出生之後,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論是父母還是朋友,相處在一起,都肯定會產生矛盾。而且,父母說的事也不一定全對,所以,可你當會發生爭吵的事情。

所以,看一個人是不是孝,還是要看他的本質,看他是不是真的為父母好。即使為父母好,和父母爭吵,這個人也應該是個孝子。

自己解決動物性的慾望 本是理所應當的

那我為什麼說這句話對現實有意義麼?諸位可能都知道,最近新聞裡面報道的性侵事件比比皆是。隨之而來的則是發起的米兔(me too)運動,很多女性紛紛揭露自己此前遭遇過的性侵。

很多人看到之後,可以說是三觀盡毀,很多人表面上都是正人君子,背後卻禽獸不如。

於是,有些人就開始發出感嘆,什麼男人都不是好東西啊。男人就是靠荷爾蒙做事什麼的。

沒錯。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首先是動物性上的人,其次才是文化意義上的人。動物性上的人,是說這個人有慾望。文化意義上的人是說,這個人需要尊嚴、名譽等等這些高級需求。

那麼,人具備動物性,肯定就會有發洩慾望的通道。我不相信,一個正常的男性在年輕時候沒幻想過女性的身體,一個正常的女性也不會不對男性好奇。但是,幻想也好,好奇也好,這些時候被我們文明所壓制的。每個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是不能做動物性的事的。

其實,很多男性或者女性在背地裡,比如自己關起門來,都解決過自己的慾望。

這是沒有問題的,我覺得也應該是作為一個正常人應該解決動物性的渠道。

對於性侵一事我們不能從道德理念去杜絕 而是應該從法律上去遏制

可是,最近那些擁有權力的男性,卻依仗著自己的權力,對女性進行猥褻、性侵,以此來滿足自己邪惡的動物性。這就觸犯了法律。我始終覺得,我們法律在這方面的管控太過缺乏,才讓他們意識到這樣的成本太低。當然,女性也應該樹立起意識,遇到這種情況要積極抗爭。

網傳被朱軍性騷擾的當事人

如果“淫”的事論心,我們每個人其實都不是好人。但是,論事,我們大部分人,都還知道,作為一個文明人,一個有尊嚴的人,就要遏制自己的動物性。不論是因為害怕法律的制裁,還是怕良心的譴責,自己名聲的影響等等。不管他怕什麼,只要他不敢做,這就足夠了!

最後,我想說,性侵一事我們不能從道德理念去杜絕 而是應該從法律上去遏制。你想讓人人成為柳下惠,那不可能。最主要的還是要從法律上根治,誰要敢犯案,處以重刑。讓每個人在犯罪之前都先想想利弊得失,這樣,就沒多少人敢以身試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