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投降後,李鴻章為什麼要食言殺俘虜呢?

羽評郡主


李鴻章根據太平軍降將程學啟、洋槍隊首領戈登為線,先勸降徐佩瑗,後由其說反了郜永寬、汪安鈞、周文嘉、伍貴文等四王與手下4將領張大洲、汪有為、範起發、汪懷武,於1863年12月4日,合力殺死主帥幕王譚紹光後獻蘇州城。

本來得到高官厚祿的太平天國叛將們,得來的卻是被剿殺。12月5日,清軍殺死降兵降將。死亡人數說法不一,從2萬到5萬不等。

(1)李鴻章對此解釋

投降的太平軍有20多萬人,郜永寬等人堅決要求要保留二十個營的武裝,同時,要把叛降人員都給付實職(當時,叛將和湘軍、淮軍中許多將領都是虛職。太平軍被剿平後,滿街都是遊擊銜,掉下個磚頭都能砸死位總兵銜。虛銜雖有少量俸祿但沒有實權和全俸)。

李鴻章認為:這些要求顯然不可能被接受,因此,這些人勢必要再次謀反。為防事變,只好殺了他們。

(2)李鴻章藉此事藉機廢掉“洋槍隊”

“蘇州殺降事件”引發戈登地不滿,作為保人(保住四王四將等人性命的前提下,給予郜永寬二品武職,其手下各有封賞地承諾)的他曾提槍找李鴻章決鬥。

李鴻章連忙找“英國朋友”如英國駐華陸軍司令伯朗、稅務司赫德來“壓制”戈登,最終解除戈登兵權,解散了“常勝軍”。

(3)蘇州殺降本質上還是軍費

太平天國時期,整個中國都陷入戰爭中,北方有捻軍、南方有太平軍、西北西南則是眾多民變,再加上還有“第二次鴉片戰爭”等,這些就需要大量的軍費大量。一方面,軍費要求遠遠高於財政收入;一方面,清廷的腐敗、奢侈消費(例如鴉片)都不能停。因此,文武官員的官俸、軍費就被大量擠佔了。

李鴻章手下淮軍是地方軍中軍餉相對充足的,左宗棠就說:李鴻章的軍餉一個月都不欠,而我的軍餉卻欠了一年多。

同時,李鴻章不善軍紀,他的六弟李昭慶在西塘(浙江嘉善)打仗的時候,就放火搶劫百姓。但李鴻章把所有責任都推給了知縣湯成烈。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清廷給“淮軍”發的軍餉是比較好的,但也不是足額。李鴻章還需要搶掠,在此情況下,20萬太平軍部眾加入,就是遣散費都是大數字。李鴻章焉能不心疼。

關於李鴻章的解讀,參見我回答的“李鴻章到底是不是漢奸賣國賊?你如何評價他的一生?”


坐古談今


李鴻章毫無疑問是世界級的中國名人,在我們小的時候,李鴻章貼的標籤是賣國賊,今天人們又說“少年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頗有一點看穿江湖的味道。

如今李鴻章身上的標籤已經從賣國賊,改成了中興四大名臣,晚清第一外交家。外國人則稱李鴻章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以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甚至把李鴻章和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19世紀世界三大偉人”,真心也好,假意也好,總之李鴻章快要給噴上了天。

但是除此之外,李鴻章還有一個不光彩的稱號,這是外國人賞給他的,叫做“亞洲的野蠻人”,之所以李鴻章會有這樣不光彩的稱號,是因為有一件事。讓李鴻章在國際上減了不少分,這就是蘇州殺降事件。

太平天國攻佔蘇州之後,把它作為蘇福省省會,忠王李秀成想把它建設成第二個天京。

對於太平天國來說蘇州極其重要,對江蘇巡撫的李鴻章又何嘗不是。1863年春天,李鴻章淮軍和英國人戈登的常勝軍組成的中外聯軍兵臨城下,蘇州城的主要領導慕王譚紹光是個硬骨頭,李鴻章久攻不下部隊傷亡慘重。賠本的買賣李鴻章不想做,這個時候領戈登通過內線獲得一個爆炸性消息,納王郜永寬想投降!包括納王在內的四王和四大天將控制著蘇州城內3/4的兵力和六個城門中的四個門,關鍵是,這八個人和主帥譚紹光關係不好,有了這個背景,戈登建議誘降,兵不血刃吃下蘇州。李鴻章當然也願意吃點軟飯,而且當時李鴻章他們也有順風船可以坐:淮軍攻城主將程學啟本來就是太平軍投降過來的,他手下的副將鄭國魁和郜永寬又是老鐵!經過一番聯絡之後,雙方勾搭成奸約定永寬獻上譚紹光的腦袋和蘇州城,李鴻章則保住八王的王八蛋以及部下性命,並且允諾高官厚祿,外國人戈登還傻乎乎的做了擔保人,12月5號,八王叛亂,殺死慕王迎接清軍入城,八大將滿懷希望來到李鴻章的營中,準備接受封賞的時候,被李鴻章全部拿下,手起刀落,人頭落地,與此同時,李鴻章的淮軍在蘇州城內大肆進行屠殺,據說只要帶有南京口音的人不分好壞全部殺死,轉眼之間,數萬頭顱落地。歷史文化名城變成了遍地流血的死城。李鴻章殺降之後無論是在給曾國荃的信,還是在給郭嵩燾的信中,他都表達了非常得意的感覺,曾國藩也稱讚說,李鴻章在蘇州殺降是一個快大快人意的大快人心的好事情,就連朝廷也認為李鴻章這麼做,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地。

關鍵是,李鴻章此前一直沒有殺降的記錄,甚至還重用了投降過來的太平軍,為什麼這次要殺降呢?據說是因為:八王要價過高;給朝廷洩憤;太平軍投降過來的程學啟建議。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李鴻章的弟弟李鶴章在太倉的時候差點給太平軍詐降給殺死!

但是讓李鴻章沒有想到的是這件事情引起了戈登的強烈的不滿,李鴻章背信棄義,作為擔保人的戈登提著洋槍要找李鴻章算賬,張避而不見,戈登則放話說李鴻章必須下臺,否則自己就會率領常勝軍反手搞死淮軍,還要把已經攻佔的城池還給太平天國,他回到崑山之後還給英國駐華公使寫信說明情況,要求英國政府幹預。

李鴻章一開始的態度非常的強硬,認為這是內政,和外國無關,不會向外國人認錯,沒想到外國領事館的官員集體譴責,認為殺死投降的人是對人性的徹底的背叛,外國政府將考慮不再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

這個時候李鴻章才開始發現問題的嚴重,他趕忙進行各種解釋和補救,好不容易沒有引發中外矛盾,外國人發飆的原因啊,是因為殺投降的人,已經觸及了西方人的價值底線,中國人的傳統中雖然有殺降不祥的說法,但是在實際的戰爭中,沒那麼多顧忌。正因為如此,曾國藩這些人才會對李鴻章的行為沒有責罵,而且大加讚賞。

對李鴻章殺降事件的中外反應差異,反應出了中國和西方之間價值觀念的巨大差別。
時隔150多年,這件事仍舊是李鴻章的一大恥辱,而且這塊鳥屎,李鴻章永遠沒有機會抹乾淨了。


鐵錘歷史


對於李鴻章殺俘,我個人認為這主要和當時的實際環境有關,下面就簡單的分析下其中的緣由,大家有什麼好的見解可以討論。



首先我們簡單的先了解下事情的來龍去脈。1862年李鴻章的淮軍在蘇州城殺了獻城投降的天平軍八王,這件事是揹著當時清軍的盟友洋槍隊乾的,英國人戈爾對此意見特別大。那李鴻章當時主要考慮點再哪兒?再戈爾作擔保的情況下還是要殺掉降將。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決定了這八人的下場悽慘

1.天平天國已成強弩之末 此刻的天平天國運動失敗已是時間問題,八人投降的實際意義並不是太大了,朝廷沒有給其他叛軍作示範的必要了。

2.歷史上的叛軍首領多是反覆無常之輩 安史之亂中的史思明,黃巢起義的大將朱溫,大西政權的張獻忠等,無不對後來朝廷反叛且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八王今日叛天平天國,明天很有可能反叛清廷。



3.封建社會造反乃十惡不赦大罪,殺之討好統治者 對於這些朝廷所謂的“逆賊”,殺掉可以討好以慈禧為首的滿族權貴,對自己仕途的發展有好處,於己立功也要殺他們。

4.防止洋人搶掠蘇州 洋人當時駐紮在蘇州城外,如果八人有異動,洋人必進城干涉,到時蘇州城就和圓明園一個下場了,所以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殺掉八人。



所以李鴻章殺降是當時環境決定的,既有自己立功升官的私慾,也有為清廷剷除後患的考慮,同時防止洋人進城搶劫,對人民生命財產也算一點保護。


小樂故事會


題主說的大概是蘇州殺降,我可以解答一下。這事件從頭到尾都比較血腥,血腥的開頭是蘇州城內的太平天國守將的一場內亂,主將譚紹光被部將郜永寬等人殺害,結尾的是李鴻章、程學啟殘忍地將降將全部殺死,太平軍普遍認為被殺兩萬人。

大家都知道李鴻章,但很多人不知道程學啟這個人。程學啟原是天平天國將領,後來投降湘軍,隨曾國荃立了很多戰功。李鴻章創立淮軍後,就把程學啟的兩營人馬給調了過來。

程學啟雖然出身太平天國,但在蘇州這次殺降事件裡卻是起決定作用的人。當淮軍攻太倉時,守軍曾發生過詐降事件,差點把李鴻章的弟弟李鶴章給陷進去,所以說殺降也是有原因的。

當淮軍進攻蘇州時,蘇州城內的郜永寬等人知道大勢已去,已經有投降的打算,於是就派人與清軍聯絡,最後由程學啟、常勝軍首領戈登、郜永寬等達成初步協議。

但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忠王李秀成就帶著1萬8千人進了蘇州城!

於是程學啟與郜永寬的部下談判,要求郜永寬生擒李秀成和慕王譚紹光。

但是李秀成絕對是敏感、能預知危險的人,他預感到城中將有變,就帶兵走了。我估計他也是無奈,火併不起了,只能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第三次談判,規格就大了,程學啟、戈登、郜永寬、鄭國魁4人在城外陽澄湖附近達成協議,郜永寬殺譚紹光獻城,戈登保證太平軍的生命安全。

郜永寬相信了戈登。

慕王譚紹光不是瞎子,自然覺察到郜永寬的舉動,12月4日,譚紹光宴請眾將,但話不投機,譚被殺死,首級被送到清軍大營,譚的部下被殺了一千多人。

現在看到李秀成的厲害了吧,如果他不走,要麼是火併,要麼是被殺被抓,哪個結果都是不能承受的。

據說郜永寬等人投降後要價很高,一點也不低調,李鴻章心裡很不爽,蘇州城內還有異常,太平軍隨時可能有反覆。程學啟堅決主張殺掉這八個降將,李鴻章默許了。

於是四王、四天將出城,在酒宴上被程學啟安排的武士所殺,城內兩萬餘人被清軍殺害,極其慘烈。程學啟放縱軍紀,大肆屠殺搶掠,蘇州城內一時成了人間地獄。

李鴻章心裡有些不忍,曾國藩卻對他大加讚賞,於是心裡也就平復了。但是戈登卻不幹了,這件事造成了國際影響,戈登感覺自己受了奇恥大辱,提槍要找李鴻章決鬥。洋人哪裡知道中國的國情,李鴻章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

最後經過反覆解釋,清廷賞給戈登一件黃馬褂,還有一萬元的銀元獎勵,這事就過去了。但是戈登對清軍再也不敢相信了。

殺降不祥,這話說的沒錯。在隨後的進攻嘉興的戰役中,程學啟被洋槍擊中頭部,雖經救治,最後還是身亡了。


龍濤的海闊天空


李鴻章食言殺俘虜有什麼奇怪的,李鴻章就是一個有名的大流氓,臭流氓什麼時候說話算過數?李鴻章就是靠慘害太平天國起義軍發財的。李鴻章就是一個披著羊皮的狼,李鴻章一生就沒有辦過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李鴻章就是清朝反動政府養的一條走狗。


小財神博士688




1863.2月開始,李鴻章的淮軍夥同外國僱傭軍“常勝軍”,以上海為基地,聯合對太平軍據守的蘇州外圍發動猛攻。蘇州城是太平天國蘇福省的首府,是忠王李秀成的大本營,城中還有富麗堂皇的忠王府。中外聯軍接連攻佔了常熟、太倉、崑山、吳江、江陰等處戰略據點,逼近蘇州。11月,蘇州城與外界的聯繫基本中斷,城中糧草、給養匱乏。但是太平軍頑強地抵抗五六萬中外反動聯軍,給他們以重大殺傷。特別是擊斃了常勝軍中的很多英國軍官,其中包括常勝軍頭子戈登的副官。幾輪攻防下來,雙方損失慘重。在此情況下,戈登建議李鴻章利用太平軍目前的困境,加緊誘降策反太平軍的活動。



除了慕王之外,蘇州城內還有納王郜永寬、康王汪安均、寧王周文佳、比王伍貴文“四天王”以及張大洲、汪懷武、汪有為、範啟發“四天將”,他們控制著蘇州城內四分之三的兵力和六個城門中的四個。他們參加太平軍的動機本來就很複雜,立場不夠堅定。如今,蘇州城四面被圍得水洩不通,這些投機分子開始動搖,只有“寧可拼掉最後一滴血,也絕不投降”的慕王譚紹光主張堅決抵抗。

李鴻章利用淮軍將領,原太平軍的叛徒鄭國魁伺機對太平軍實施策反。11.28日,康王汪安均潛入淮軍大營,接洽談判事宜。經過一番穿針引線後,納王郜永寬與淮軍將領程學啟(原太平軍降將)、常勝軍頭子戈登達成招安條件。降將納王郜永寬答應刺殺慕王譚紹光並取其首級,獻出蘇州城。程學啟答應保證八降將性命,賞郜本人二品武職(總兵),其餘幾人賞副將以上官職。戈登作為見證人,雙方折箭為誓。11.30日,由於天京危急,在天王洪秀全一再嚴令催促下,忠王李秀成趁夜帶領一萬多人及部分輜重匆匆離開蘇州回救天京。蘇州城的防務交由慕王譚紹光主持。





12月2日,納王郜永寬私自潛出齊門與程學啟、戈登會面,這些幕後活動引起了慕王的警覺。12月4日上午大約11左右,慕王召集四王、四將在慕王府聚餐。午餐後九人舉行祈禱,然後在大殿議事。譚紹光坐在首席位置,四王、四將分坐兩旁。在議事過程中,慕王嘉獎兩廣籍老弟兄的忠勇,對其他軍隊的離心離德的行動提出責備,於是激烈的爭吵發生了。早有預謀的汪安均突然跳起來,脫下長袍,猛地抽出身上攜帶的一柄短劍,沒有防備的慕王被刺中脖頸動脈倒下,血流迸射四濺,八位叛將一擁而上,殺了慕王譚紹光,割下他的首級。第二天郜永寬等八人提著慕王譚紹光的首級來到淮軍大營,並大開齊門投降。程學啟率大隊人馬入城,屠殺了慕王部下一千多人。




儘管程學啟的淮軍已經入城,但淮軍總共才有2萬多人,而投降的太平軍擁有十萬之眾。同時,郜永寬堅持要求保留二十營兵力以及控制蘇州城的閶、胥、盤、齊四個城門,實際上就是控制大半個蘇州城,只剩東門留給李鴻章;並且保證總兵、副將實職。

李鴻章擔心八位叛將保留實力“叛而不降”,為防以後生變,遂起殺意。次日,李鴻章召集八位叛將,假意代表朝廷對其嘉獎,後藉故抽身離開。程學啟便傳喚八位武士,每人手捧一套清軍官服,請八位降將更衣。八位武弁趁機拔出腰刀,說時遲那時快,手起刀落,結果了八位降將的性命。八位叛將竟落得如此下場!



12月6日,日過晌午,炮聲過後,定慧寺巷羅漢院內,五萬多太平軍將士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被集體屠殺。正是由於這次慘不忍睹的殺降事件,使得在後來攻克天京等地的一系列戰鬥中,湘軍、淮軍、常勝軍遇到的抵抗異常頑強、慘烈。太平軍很少再有人投降,他們大都義無反顧地戰鬥到最後一人。為了太平天國革命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郜永寬這夥叛徒殘害慕王譚紹光,賣身投靠李鴻章,終致自取其辱,自尋死路,罪不可恕,死有餘辜。大量殺戮俘虜從人道上來講都是泯滅人性的行為。李鴻章言而無信,背信棄義,不但以卑鄙的手段誘殺太平軍八位降將,而且枉殺五萬餘無辜的生靈,充分反映了以他為代表的地主階級對農民革命的極端仇視以及其人性的殘忍和醜陋。更是其一生“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生動寫照。

中國的近代史,就在這內憂外患中,在同胞相互的殺戮中,翻過了沉重的一頁又一頁。


夕顏129783522


有關清末軍事史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所謂“太平天國投降後,李鴻章食言殺俘虜”一事,應該說的是著名的“蘇州殺降”事件,這件事的本末經過,以及李鴻章為何要這麼進行處理,其實當時李鴻章都向清政府進行過彙報。下面簡單敘述一下:

蘇州殺降事件

蘇州殺降事件發生於1863年歲末。1863年12月,淮軍程學啟、鄭國魁部,湘軍水師黃翼升、李朝斌部,以及戈登率領的常勝軍圍逼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盤踞的江蘇省城蘇州。蘇州城內的太平天國納王郜雲官等見大勢已去,有投降之意,與程學啟秘密在蘇州附近的陽澄湖會見談判,最終達成了獻城的密約。

1863年12月4日,當時忠王李秀成已經從蘇州出逃,蘇州城內的軍務由忠王李秀成的部將慕王譚紹洸統領。當天正值清軍圍城吃緊,慕王召集各王、將上蘇州城頭會議,結果在郜雲官的佈置下,天將汪有為拔出腰刀,將慕王譚紹洸殺死,郜雲官等部在蘇州城內屠殺慕王所部數千人,遂獻城投降。而後清軍入城,又和降軍一起殺戮城中剩餘的慕王所部千餘人,將蘇州城予以控制。

不過出爾反爾的是,隨後不久,李鴻章在大營召見蘇州投降的太平軍8名首領,即納王郜雲官、比王伍貴文、康王汪安均、寧王周文佳,以及天將範啟發、張大洲、汪懷武、汪有為,當這8名降將到達後,立即被李鴻章下令誅殺,史稱蘇州殺降。


李鴻章殺降的考慮

蘇州殺降發生後,在清政府一方並沒有引起特別的動靜,但是常勝軍統領戈登對此怒不可遏,認為這種出爾反爾的舉動太不道德,甚至到了要和李鴻章決裂的地步,受此影響,當時一些西方輿論也多持批評態度,現代一些著作,也把此事當成是李鴻章的汙點來誇大。

但是較少被人注意的是,李鴻章在事後其實做過詳細的說明。

太平天國納王郜雲官等投降時,蘇州城內的太平軍部眾總數約為20萬人上下,大大超過了圍城的清政府軍隊。而且在投降之後,城中的太平軍並沒有出城投降、聽取改編,而是在納王等的佈置下,控制了蘇州城的閶門、胥門、盤門、齊門等要隘,“隱然樹敵”。同時郜雲官等提出要求,不允許裁減其所部,要求清政府批准給其20餘營的部隊編制,以便安頓部隊,同時諸降將必須繼續掌握自己的原部隊,清政府還必須授予實缺官銜。

綜合這些情況,李鴻章認為郜雲官等名為投降,實則是繼續盤踞蘇州,藉以要挾。而且李鴻章更擔憂的是,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部隊當時距離蘇州並不遠,倘若蘇州城內這20餘萬太平軍出爾反爾,情況將不堪設想。最終李鴻章才想出了斬殺偽王,遣散部眾,化解隱患的辦法。

太平天國的4名王和4名天將被殺後,李鴻章對城中的20餘萬原太平軍進行挑揀,選取2000餘精銳編入淮軍,餘眾則繳械、資遣。

對李鴻章的這一處置方法,清王朝後來做過肯定性的諭示,認為“所辦並無不合”。


海研會


該殺的反賊就要殺,殺和不殺相結合,敢於詐降的就不敢詐降了。

李鴻章的才能曠古罕見,從殺反賊降兵就能看出來。

從此,敢於投入賊營的南方賤民急劇減少,太平天國迅速崩潰,就在李鴻章殺降賊之後。

所以幹什麼只要反叛國家,最後賤命一條,想隨意被國家原諒,做夢。古代如此,現代也如此,到時候就是死


楓林沙洲


我個人認為,他們對自己沒有自信,他們認為有機會殺掉對方是最安全的,他們的目光短淺。還有可能那時太窮了,一下子又要多養這麼多人,乾脆殺了,一了百了。所以說人窮志短,他們沒有想有這多人能幫他們創造更多的價值。也可能是時代不同,我們拿現在去評論是不對的。


望賢1加城管


為什麼不殺呢,殺了不汙。受傷無力戰鬥者除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