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醫學月報」2018年1月——都有哪些大事發生?

點擊上方“轉化醫學網”訂閱我們!

乾貨 | 靠譜 | 實用

「转化医学月报」2018年1月——都有哪些大事发生?

本月轉化醫學領域都發生了那些事情,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轉譯

癌症進展

1. 重磅!《Nature》子刊揭首個癌細胞控制蛋白影響晝夜節律!

《Nature Cell Biology》發文表示:腫瘤細胞會利用未摺疊的蛋白質(UBP)反應來改變晝夜節律,從而促進更多的腫瘤生長。

2. 美國癌症最新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什麼?

《Cancer Statistics》顯示美國癌症引起的死亡率降低了26%,從總人口上來看,美國在這20年的時間裡,從死神手裡面奪回了超240萬人的性命。

3. 顛覆認知!兒童最常見軟組織癌起源被確定!我們錯了N多年......

《Cancer Cell》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橫紋肌肉瘤是由一種未成熟的祖細胞惡化而來,這種祖細胞是血管內皮細胞的前身。研究還發現橫紋肌肉瘤在患兒發病的早期發展迅速。這一發現提示該腫瘤的發展進程或許在患兒在出生之前就已經開始。

4. 《Nature》重磅!這次,餓死癌細胞,真的有希望!

這項研究揭示一種蛋白激活劑REV-ERBs,能夠阻斷癌細胞獲取營養、抑制其生長。這一策略會影響腫瘤細胞的晝夜節律。

5. 為避孕藥正名!《JAMA》超15年、逾10萬研究證明:避孕藥可大大降低女性癌症發病率!

這篇文章研究了1995年到2011年總計超過10萬的女性,研究發現:口服避孕藥可以降低卵巢癌風險高達40%!

6. “夜班族”注意了!研究證實:長期夜班增加女性患癌風險!

發表於《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上的一項研究中稱,女性長期夜班工作會使患癌風險增加19%。具體來說,患皮膚癌、乳腺癌和胃腸道癌症的風險分別會增加。

7. 雌激素和乳腺癌之間到底什麼關係?高異質性的雌激素受體竟會加倍死亡風險!

雖然乳腺癌的發病機制目前還不清楚,但大量的研究都將雌激素與乳腺癌緊密的聯繫在一起。而最近發表在《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的一項研究更是提出:高異質性的雌激素受體將使乳腺癌患者死亡率風險加倍。

8. 重磅進展!癌症化療耐藥性或可逆轉!

《 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表示,研究人員成功確認了抑制癌細胞生存機制的分子,從而有助於增強化療藥物的有效性。

9. 《Nature》封面文章:確認染色體不穩定性推動癌症轉移!

利用乳腺癌和肺癌模型,研究人員發現,癌症轉移可能是由腫瘤細胞內的DNA慢性洩漏(chronic leakage of DNA)所引起的。

10. 《Lancet》最新發布:全球癌症5年生存率趨勢分析!

總體而言,全球癌症5年生存率穩步前進。“致命癌症”形勢稍許樂觀;乳腺癌全球差距明顯,美國5年生存期超過90%;胃腸道癌症中東南亞5年生存率最高!

11. “餓死”癌細胞又有新招!從氨基酸代謝入手 | Nature子刊

《Nature Medicine》發文稱:研究人員開發出首個強效靶向ACST2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劑——V-9302,並證實V-9302能夠阻斷ACST2蛋白的表達,從而導致癌細胞擴增減少、氧化損傷增加,最終引發死亡。

12. 3大里程碑!Nature:過去20年,肺癌治療取得巨大進步

分子靶向療法:2004年,美國FDA批准了首個用於NSCLC的EGFR抑制劑。現在,約有四分之一的NSCLC患者能夠使用各種靶向藥物進行治療。免疫療法:2015年,FDA批准了首個用於治療晚期NSCLC的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抗體Opdivo。這類免疫療法通過抑制T細胞表面的PD-1蛋白與腫瘤細胞上的夥伴蛋白PD-L1的相互作用,阻斷了“阻止機體免疫T細胞攻擊腫瘤”的機制。液體活檢:2016年,FDA批准了首個用於NSCLC的液體活檢測試。該測試能夠通過對循環在血液中的腫瘤DNA片段進行測序來發現某些類型的EGFR突變。

13. 肺癌分子檢測的新“航標”丨CAP、AMP、IASLC三大權威機構更新肺癌分子檢測指南

新版《指南》中最為關鍵的變化是將ROS1納入常規檢測。指南強烈推薦,除了EGFR和ALK,所有肺腺癌患者不管臨床特徵如何,都應進行ROS1基因檢測。而2013年版的《指南》中只這一類別只包括了EGFR和ALK。

14. 什麼年紀最怕什麼癌?這份權威防癌年齡表告訴您!

近日,由北京健康管理協會組織專家撰寫的《防癌體檢規範專家共識》正式出臺,對惡性腫瘤發病率前6位的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結直癌、乳腺癌及女性常見的宮頸癌共7種常見高發癌症進行了防癌體檢高風險人群的界定以及防癌體檢方案的規範。

腸道菌群

1. 神奇!腸道菌群調節血壓新機制竟是從腎臟中“異常”感受器誕生......

《Gut Microbes》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腸道菌群消化膳食纖維並將99%的醋酸鹽和丙酸鹽釋放到血液中,從而激活腎臟嗅覺感受器olfr78。而只有腸道菌群才是激活olfr78的唯一有效來源。

2. 3篇《Science》、1篇《Nature》,腸道菌群近期4篇連發,癌症、測序都相關!

PD-1免疫療法應答者(R)與不應答者(NR)的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組成具有顯著差異。通過病人糞便微生物的分析, R 具有明顯更高的α多樣性和相對丰度的瘤胃球菌科細菌。

對免疫療法有反應的患者體內,長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氣球菌(Collinsella aerofaciens)和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都更為豐富。而接受了這些細菌的小鼠對腫瘤有著更好的控制,T細胞反應更強,免疫療法的效果也更好。

患者對ICI的主要抵抗可能是由於腸道微生物組成的異常,而抗生素(ATB)可抑制晚期癌症患者ICI的臨床獲益。那些無法從免疫療法中受益的患者,體內缺乏一種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細菌。

結腸炎期間腸桿菌的兼性厭氧菌增殖可以通過鎢酸鹽治療來預防,這項治療可以選擇性地抑制僅在炎症發作期間觸發的鉬-輔因子依賴性微生物呼吸通路。

3. 《Nature》、《Science》又兩篇!腸道菌群助力綠色蔬菜抗癌!

《Science》上一項研究揭示了腸道真菌對於腸道疾病的作用。當患者有CX3CR1 +基因的突變時候,可用現有的診斷方法確定患者是否可以從抗真菌的藥物治療中獲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發表的文章中,研究人員開發的腸道菌群可以將十字花科蔬菜——西蘭花中的硫代葡萄糖苷化合物轉化為具有抗癌特性的有機小分子蘿蔔硫素。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在結腸炎小鼠模型中,通過對腸道菌群的精準編輯,預防或降低了炎症的嚴重程度。

5. 又兩篇!《Nature》、《JCEM》揭示腸道菌群同免疫、代謝聯繫!

《Nature》發文表示,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體內腸道菌群數量較少或與雄激素有關。《Science》為揭示了免疫系統如何以不同的形式參與人體腸道菌群和脂質代謝。

6. 腸道細菌竟可“控制”我們的基因 | Nature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證實,短鏈脂肪酸通過關閉一種叫做HDAC2的蛋白質增加了化學標記(chemical markers)crotonylations的數量。科學家們認為,最近才被發現的這類標記,它們的變化能夠通過開啟或關閉基因來改變基因活性。

基因領域

1. 《Nature》長文!最熱的基因編輯技術有難了:或可引發強烈免疫反應!

這項研究顯示,在70%的人群中,都發現了Cas9的蛋白同源抗體,而超過一半的人都存在其同源物的抗原特異性T細胞!

2. 《Science》長文帶您一覽30年來基因編輯技術發展!

新的基因載體:慢病毒載體是目前大多數HSC應用的首選工具,但是g-逆轉錄病毒載體在T細胞工程和HSC基因治療中仍有所應用。新的基因編輯技術:TALENs和CRISPR-Cas9核酸酶實現了快速重新編程,現在廣泛用於基礎研究中。單基因血液疾病和癌症的免疫療法:慢病毒載體獲得的HSC的高轉導效率使得基因治療方法更廣泛地應用於血液疾病和腫瘤的治療。

3. Science最新揭秘:除了CRISPR,細菌體內還存在超10種免疫防禦系統

研究人員測試的26個抗噬菌體系統中,有9個被證實參與抗病毒機制,另外有1個與防禦質粒(plasmid)有關。

4. 《Lancet》重磅!BRCA突變並不影響乳腺癌患者生存率!雙乳切除未必真的獲益!

《The Lancet Oncology》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發現:對於檢測出有BRCA1基因的乳腺癌患者,其5年和10年生存率和沒有突變的患者並沒有差別!

5. 《Science》重磅!液體活檢重大突破!遊離DNA加異常蛋白質,準確率超70%!

研究發現“CancerSEEK”技術不僅檢測了血液中的突變基因,還鎖定了血液中的異常蛋白質,這就實現了更為便捷有效的早期診斷,從而幫助患癌人群更加及時地進行有效治療。

6. CAR-T新玩法:治療艾滋病!有效表達時間超2年!

《PLoS Pathogens》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造血幹細胞(造血幹/祖細胞或HSPC)攜帶嵌合抗原受體基因,從而製造出能夠檢測並破壞HIV感染細胞的CAR-T細胞。這些CAR-T細胞不僅可以摧毀HIV感染細胞,其活性時間還超過了兩年。

7. 幹細胞重磅臨床成果!中科院成功攻克卵巢早衰!

研究團隊證實了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聯合膠原支架材料,可通過磷酸化卵泡發育的關鍵分子,加速原始卵泡激活和顆粒細胞增殖,從而使得卵巢早衰患者恢復重新生育的能力。

8. 年輕供者幹細胞能夠讓老年人變得更加強壯?

《Journals of Gerontology》發文表示,單次灌注來自年輕供者的間充質幹細胞對衰老相關虛弱(aging-related frailty)的患者沒有明顯的安全缺陷,並且促進這些患者的許多症狀得到改善。

9. 癌症免疫療法為何對大多數人無效?同日2篇Science找到關鍵原因

兩篇Science同時表示,患者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的抵抗由“調控DNA如何在細胞內包裝的一組蛋白質的變化”嚴格控制。這種蛋白質的集合被稱為染色質重塑複合體(chromatin remodeling complex),也叫做SWI/SNF,組成部分由不同的基因編碼,其中包括ARID2、PBRM1和BRD7。

10. CAR-T療法最新重磅突破!體外T細胞擴增時間有望縮短10倍!

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這項研究顯示APC模擬支架(APC-ms)與商業擴增逐(Dynabeads)相比,促進了原代小鼠和人T細胞的多至10倍的多克隆擴增!

11. 溶瘤病毒免疫療法再獲突破!兩項成果登Science子刊封面

其中一篇研究證實,一種可直接注射到血液中的病毒——呼腸孤病毒(reovirus)——能夠用於治療患有侵襲性腦腫瘤的患者。另一篇表示,溶瘤病毒(Maraba)與另一種免疫療法——檢查點抑制劑——的聯合能夠更成功地治療乳腺癌。

12. 突破!Cell:新免疫療法可治療多種癌症,臨床試驗初步成功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找到了能夠在小鼠中對抗多種癌症的新型免疫療法,且已在臨床試驗中取得初步成功!

13. Cell突破成果:免疫療法——有望根除結核病的“新武器”!

此項研究證實,當BCG以一種能夠進入骨髓的方式被用於處理小鼠時,它能夠重編程幹細胞。這些幹細胞負責產生所有的免疫細胞,包括先天免疫反應中的細胞。

14. 只有1/4獲益率的PD-1免疫療法,怎樣提高患者獲益率?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發文稱,研究人員發現了抗原呈遞細胞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在腫瘤微環境和附近淋巴結中發現的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

15. 又1篇Nature!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免疫炎症平衡調控新機制

研究發現,DNA修飾酶Tet2分子可以通過調控RNA修飾的新方式,促進機體增加天然免疫細胞的數量和功能,以應對病原體感染及其炎症反應。

16. 抗病毒免疫療法即將到來

免疫療法涉及對免疫細胞進行改造來破壞特定的細胞靶標,因可用於治療癌症而聞名於世。但在過去的幾年裡,少數研究團隊已在開發用於治療病毒感染的T細胞療法,並且如今正處於商業化的最前沿。

新穎熱點

1. JEM年度再虐心!肥胖可損害幹細胞分化!

這項研究中表示,肥胖對HSC隔室具有持久的作用。儘管在肥胖症中HSCs僅在穩態時表現出有限的表型和功能性紊亂,但是同時也表現出對造血應激的增殖反應以及對中期造血的重建能力。

2. 《Nat Genet》超70萬人研究!揭秘最全肥胖基因譜!

在導致肥胖的因素中,基因也佔據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而最新發表在《Nature Genetics》的文章,堪稱有史以來最全的肥胖基因圖譜。

3. 《Nature》實錘!小酌怡情大錯特錯!酒精代謝物誘使幹細胞突變!

《Nature》發文稱,乙醛(一種內源性和醇衍生代謝物)會引起的DNA損傷和突變現象。這種損傷導致DNA雙鏈斷裂,這些細胞中DNA損傷的積累促進了細胞自身的降解,而這種損傷的引起的錯誤修復會引發惡性腫瘤。

4. 吸菸僅僅引發肺癌?大錯特錯!

吸菸被WHO列為一類致癌物,大量的研究證明吸菸包括二手菸是肺癌的主要誘因之一。然而吸菸不僅僅會導致肺癌,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吸菸與肝癌之間也有著密切的聯繫。

5. Cell重磅揭秘:“雙高”飲食具有長期危害,影響基因!

這項研究中,“雙高飲食”小鼠都產生了遍佈全身的強烈炎症反應,就像感染了危險的細菌一樣。基因組研究表明,雙高飲食已經激活了祖細胞中大量的基因。

6. JAMA歷時20多年、12萬人研究揭秘哪些食物能增加結直腸癌風險

這項研究顯示,長期食用紅肉,白麵包和含糖飲料可能會增加患結直腸的風險!

7. 《Cell》子刊:揭秘高脂飲食如何增加結腸癌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動物體內膽固醇水平的升高,它們的細胞分裂的速度更快,這導致它們的腸道組織擴張,腸道也隨之延長。這些變化顯著加快了結腸腫瘤形成的速度。

8. 深海魚油可抑制腫瘤生長!效果比亞麻籽油高八倍!

這項研究首次對不同來源的ω-3脂肪酸進行研究分析,並發現魚類中的ω-3脂肪酸比亞麻籽油和其他油脂中的具有更強的抑制腫瘤發展和生長的作用,其效果甚至是其它來源的八倍之多!

9. 華人科學家發現維生素C新功效:可優先殺死肝癌幹細胞!

發表在《npj Precision Oncology》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肝癌細胞中運輸維生素C的通道——SVCT-2比正常細胞表達的要高很多,而高劑量的維生素C 在進入細胞後會增加細胞內活性氧從而引起DNA損傷和能量耗竭,最終使得細胞死亡。

10. 來了!“神藥家族”二甲雙胍證明可抗結直腸癌!

研究者們測試了二甲雙胍在更能代表癌症如何出現在人體內的結直腸癌模型中的療效,並擁有充分的論據證明其有助於治療結直腸癌。

11. Cancer Res:二甲雙胍有助於治療卵巢癌 中國學者揭示新機制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二甲雙胍能夠下調單核和多形核骨髓來源抑制性細胞(MDSC)亞群的CD39和CD73的表達及其胞外酶活性,抑制這些細胞在卵巢癌病人體內發揮的抑制性作用。

12. JAMA三十年研究表明:母乳餵養六個月以上的女性患糖尿病的風險更低!

研究顯示,與那些沒有母乳餵養的女性相比,持續母乳餵養六個月以上的育齡期女性罹患Ⅱ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47%。與此同時,母乳餵養不到六個月的女性,其患Ⅱ型糖尿病的風險也降低了25%左右。

轉訊

人物篇

1. 2017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十大年度人物結果出爐

在2017年末,生物探索組織的年度評選活動陸續開始。經過為期3周的網站和微信公開評選,數萬人參與了2017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十大年度人物評選。最終,賀林、施一公、喬傑、汪建、張鋒、盧煜明、俞德超、楊璐菡、陳子江、顧臻等專家學者入選。

2. 專訪泛生子CEO王思振:融資4億多元人民幣,泛生子下一步棋落何處?

2018年1月4日,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宣佈,已完成4億多元人民幣C輪融資。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思振第一時間接受了測序中國的專訪,詳細介紹了本輪融資的最新信息,並暢談了泛生子基因的未來發展方向。

企業篇

1. 強強聯合 | 世和基因—CTONG中心實驗室正式啟動,致力推動胸部腫瘤精準醫學臨床轉化

近日,世和基因和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作組(以下簡稱 “CTONG” )聯合設立的中心實驗室正式宣佈啟動。這一里程碑式的戰略聯合將推動世和基因與CTONG的合作邁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2. 持續升溫的伴隨診斷市場:從FMD及輝瑞的合作,一窺伴隨診斷最新動態

美國時間1月16日,Foundation Medicine宣佈與輝瑞公司展開合作,為輝瑞的腫瘤藥物開發配套的伴隨診斷技術。在本次合作中,輝瑞將獲權使用Foundation Medicine數據分析平臺FoundationInsights™ ,促進新生物標誌物的發現和臨床試驗設計的優化。

產品篇

1. 【JPM2018】$20,000!Illumina重磅推出iSeq™ 100測序系統

J.P.摩根健康產業大會期間,基因測序領域的龍頭公司Illumina發佈了一款“新玩具”—— iSeq™ 100,以“低成本”、“小尺寸”、“高精度”為優勢的新型DNA測序儀。這一款只有一立方英尺的小盒子,售價僅為19900美元(此價格僅限於美國,其他區域會有所浮動)。

2. FDA批准首款針對特定遺傳突變的乳腺癌個性化療法,伴隨診斷錦上添花

1月12日,美國FDA批准AstraZeneca的PARP抑制劑Lynparza(olaparib)擴大適用範圍,用於治療攜帶BRCA突變的HER2陰性轉移性乳腺癌。同時,還擴大了Myriad Genetics伴隨診斷檢測BRACAnalysis CDx的適用範圍。

行業大事件

1. 美國即將開啟首個CRISPR人體試驗,夢想照進現實

2016年,中國進行了第一次CRISPR基因編輯人體試驗,並在2017年進行了第二次人體試驗。如今,美國也即將開始首次CRISPR人體試驗,這項試驗將由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使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修改免疫細胞,從而促使它們攻擊癌細胞。

2. Cell里程碑!歷時5年,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中科院的科學家們第一次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兩隻獼猴——中中、華華。這一里程碑式研究填補了克隆靈長類動物長達20年的空白,是中國科學家投入5年心血、克服重重難關後的結晶。

3. MinION納米孔測序儀完成迄今最連續的人類基因組組裝:納米孔測序技術邁出新的一步

1月29日,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發佈了一項重磅研究成果,來自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MinION納米孔測序儀,利用超長reads完成了人類基因組組裝。據悉,這是迄今為止最連續的人類基因組組裝,而且只使用了單一的測序技術。

4. GRAIL公司公佈癌症早期檢測試驗詳細計劃:鼻咽癌臨床試驗將於香港啟動

液體活檢公司GRAIL管理層上週證實,該公司計劃今年開展一項基於cfDNA的臨床試驗,用於鼻咽癌的早期診斷。GRAIL臨床發展負責人Anne-Renee Hartman表示,這項鼻咽癌試驗會率先於香港啟動,隨後擴展到東南亞地區。

「转化医学月报」2018年1月——都有哪些大事发生?

轉化醫學領域核心門戶

商務合作

END

活動

推薦

2017分子病理新進展研討會

中國上海2017年12月23日-24日

點擊下圖查看詳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