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未來趨勢 全國規劃專家論道“都市圈”

2018-11-26 08:49 | 杭州網

把握未来趋势 全国规划专家论道“都市圈”

上個月,杭州都市圈第九次市長聯席會議召開,衢州、黃山兩市正式“入圈”。同時,港珠澳大橋通車、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一系列的大事件,讓“都市圈”成為輿論和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昨日,在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從重慶到上海,全國各地的專家和業界精英會聚杭州,共同論道都市圈發展。

都市圈究竟是個什麼“圈”?

都市圈到底是個什麼“圈”?上海市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張泉認為,都市圈的形成有地理關係、時空距離、產業關係、商貿關係、文化關係、行政關係等多種因素,應當注意釐清都市圈的邊界,明確城市發展目標,因地制宜地制定都市圈發展規劃。

針對都市圈的範圍界定,張泉以江蘇為例提出應以1.5小時的時空距離為限,“周邊城市的居民去核心城市辦事,要是當天不能來回,就談不上是都市圈。”

此外,與會專家還就都市圈和城市群兩個概念之間的界定發表觀點。主持本次論壇的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認為,城市群更多的是探討城市和城市、都市圈和都市圈之間的協調問題,而都市圈更多的是探討一些核心城市往外輻射的問題。張泉表示,目前全國共有五個國家級城市群、五個區域級城市群,九個地區級城市群,城市群的發展過程,就是工業化從低向高演進,地域空間從小向大擴展。

長三角一體化,機遇與挑戰並存

早在1957年,法國學者戈特曼就提出世界六大城市帶概念,並認為中國的長三角地區也有極大潛力。經過多年發展,如今這一預見正迅速變為現實。上個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進博會上的講話,更開啟了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新時代。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帆認為,近來長三角與京津冀、粵港澳一樣,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明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基礎條件正越變越好,區域經濟的網絡性特徵日漸凸顯。同時,張帆也指出,目前長三角在國際競爭力、創新能力、人才吸引力、生態環境等方面與其他世界級城市群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他建議,通過培育新的動力源和引爆點、構築吸引創新人才的政策、大膽創新區域協商機制、擦亮都市圈的生態底色,讓長三角可以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

針對長三角城市群的空間格局,張帆認為,目前上海和南京、杭州“一主兩輔”的格局已在較大範圍內成為共識,在這一背景下,如何處理好長三角城市群範圍內各個次級都市圈的關係,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貼邊率”一詞背後的跨界發展課題

在此次論壇中,都市圈城市交界地區存在的“貼邊發展”現象成為與會專家關注的另一大熱點問題,“貼邊率”一詞成了論壇的高頻詞。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總規劃師施衛良指出,北京跟天津之間的北三縣地區,79%緊鄰北京的地塊都進行了開發建設的安排,貼邊的連片發展、城市建設無序蔓延,且主要以房地產開發為主。在此類跨界地區,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存在的巨大落差、大量人口流動帶來的交通壓力、缺乏有效政策協調機制造成的制度壁壘等問題十分嚴重。

施衛良提出,要解決貼邊率過高問題,應該加強交界地區的空間管控和佈局引導、共同控制人口規模和城鎮開發的強度,推進區域生態空間共建、空間區域公共服務的均衡配置和區域交通的互聯互通。

武漢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首席規劃師肖志中則對貼邊率話題提出了不同觀點。他認為,儘管貼邊率過高確實是一個問題,但是貼邊發展的背後有其合理邏輯,大都市圈發展的重點就在貼邊地區。通過貼邊發展,貼邊地區能夠最大程度地承接中心城市溢出效應,擺脫原屬行政區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伍江也認為,當城市密集度足夠大、大都市圈相互有了重疊的時候,有搭接的部分就變成了一個研究的重點。在外部力量不夠大、缺乏互相的輻射和吸引力的時候,就表現為貼邊率;當輻射和吸引力足夠大的時候,貼邊率就變成了張大力,有可能就是新的發展增長點所在。

(原標題《把握未來趨勢 全國規劃專家論道“都市圈”》,原作者陳立平。編輯姚曹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