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俗稱“黃魚”的金條值多少錢?

有膽英雄


黃魚有大小黃魚之分,和帶魚一起,被稱為我國三大海產。野生大黃魚由於越來越罕見,價格最近幾年炒作的非常高,早已背離了食品的屬性,幾萬塊幾十萬一條,普通百姓根本都吃不起!

題目中所說的黃魚,是金條的舊稱,現在不怎麼值錢,並沒有違背它貴金屬的屬性,要知道,盛世收藏、亂世黃金,只有在亂世時節,大家對鈔票沒信任感,這才會儲備黃金這種硬通貨,文物古玩反倒不值錢。如今這盛世如你所見,文物古玩倒翻了身,不斷創出天價,而金條的收藏,卻是不溫不火。民國傳下來的金條“黃魚”,除了本身具備貴金屬保值屬性,還稍微沾點文物屬性,所以現在的價格要稍微在貴金屬價格上有所溢出。

抗戰後期,國民政府為了抑制通貨膨脹,開始推行黃金儲蓄存款,抗戰結束後,國府命令中央造幣廠生產金條,以備民間的黃金兌現需求。金條的原材料主要來自於美國進口的大金磚,切割之後,再製作成各種規格的小金條。

當時的金條規格有十幾種之多,從兩錢、四錢、一兩、二兩一直到十兩,流通最多的是一兩、五兩和十兩。

國府時期的兩是舊制,一斤等於十六兩,折算一下,可以得出,一兩的金條等於31.25克,這種金條被稱為小黃魚。

五兩等於156.25克,十兩等於312.5克,這兩種都被稱為大黃魚。由於取材一致,它們與小黃魚一樣,成色都是991。

為什麼把金條稱為黃魚,民間有個段子,與戴笠有關,說有一個想給戴笠送禮的同鄉,送金條不僅被戴笠拒收,還被戴笠罵了一頓,說他罔顧國計民生,道德不行,這位同鄉無奈之下,只好多方打聽戴笠喜好,後來得知戴笠所愛者,不是“大黃魚”,乃是真正的野生大黃魚。等到戴笠同鄉買來大黃魚孝敬戴笠一番後,果然得償所願。

在金條黃魚流行之際,一條小黃魚的價值大約相當於30塊銀元,建國之前只要一二百銀元,就能夠在北京南城買一座小院子,一根五兩的大黃魚,就可以實現在北京買房置業的這個小目標。

由於我國民間一貫有製作金首飾的習慣,市面上的這些金條在建國後又被銀行收回熔鑄,導致黃魚在大陸地區存世很少,即便如此,它們的價格也遠不能讓持有者驚喜。

按現在的價格計算,每克黃金350元左右,每條小黃魚黃金價格不到11000元,幾年前的一次拍賣會上,一條小黃魚估價一萬四,最終拍出了近一萬六人民幣的成交價,其文物價值幾十年才上漲50%,溢價很有限, 不足以體現出文物價值。

那位說了,能把一根大黃魚藏七八十年到現在,這七八萬剛好購買一平米房子,早知道當年買套小院子該多好!說這話的還是不瞭解當年的形勢,黃魚好藏,房子在運動中卻無處可躲。


歷來現實


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民國時期的銀元和金條都是硬通貨,特別是金條,體積小方便攜帶又比銀元值錢,而且金燦燦的還好看。

民國時期的金條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大黃魚”一根為10兩,那時候的一斤=16兩=600克,600÷16=37.5,也就是“大黃魚”一根等於375克,最新的黃金價格一克為273元人民幣,375×273=102375,民國時期的“大黃魚”相當於現在的10萬多塊人民幣。

“小黃魚”一根為一兩,也就是37.5×273=10237.5,一根一萬多點人民幣。

不過民國時期的物價低,一斤米才幾分錢,魯迅買了個四合院,還帶小花園的,才花了1000個銀元,一兩黃金差不多30塊銀元,也就是3根小黃魚就可以買四合院了,對比下現在的房價,後面不知道加幾個0了。


霦舞


在很多民國戲中,臺詞“黃魚”屢屢出現,每當發生戰爭,那些大門大戶的有錢人不是帶大量鈔票出逃,而是帶上足量的“黃魚”,這個黃魚基本意思大家都懂,就是金條嘛,在任何朝代任何年景那都是硬通貨,畢竟鈔票真的是紙,一旦發生戰爭,是沒有任何實際價值的,唯有這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才是值錢貨。


接下來咱們聊聊題主所說的這個“黃魚”的價值,首先需要澄清的是黃魚的規格並不是統一的,由重量劃分的話,其實什麼規格都有,但基本上市面上有2種是常見的,一個是所謂的大黃魚(重量為10兩一條)一個所謂的小黃魚(重量為1兩一條),但這裡有一個容易出錯的知識點,大家請拿出小本做好記錄,民國度量衡和建國後的現在可不一樣,那陣子一斤為十六兩,也就說一兩比現在小,(現在一斤等於10兩,一兩呢就是50克。那陣子需要除以16,一兩核算為31克),所以大黃魚合算成克數的話,大黃魚為312克左右,小黃魚為31克左右~

以民國北平(現在的北京)房地產為例,1924年,咱們熟知的魯迅先生在北平看中一個四合院,從房東手中以大洋800塊成交,當時的兌換大概是一兩黃金能兌30塊銀元,也就是說,3條大黃魚包重新裝修足足夠了,黃金不要太值錢哦!家裡有個10條大黃魚就是如今的千萬富翁了。


老豬的碎碎念


“黃魚”在民國時期,是對固定重量的金子的一種俗稱。

為了計量和攜帶的方便,人們把金子按照一兩、二兩、三兩、五兩、十兩等不同的重量鑄造而成。其中一兩的叫“小黃魚”,十兩的叫“大黃魚”。民國時期採用的是舊制,一斤為16兩,即所謂的“半斤八兩”。

為什麼民國時期,家中要常備一些“黃魚”呢?

在當時,市場上流通的主要是銀元,金條並不直接參與到市場流通之中。如果有需要,可以將金條拿到銀行或者錢莊兌換為銀元,方可使用。

在民國那段動亂的時期,一般的富裕家庭,家中都會準備一些“黃魚”。

在著名的諜戰劇《潛伏》中,姚晨扮演的游擊隊長翠平,經常的往雞窩裡藏金條,最後將私藏的27根金條作為黨費上交給了黨組織,相信大家印象一定比較深刻。

這裡有一個問題,民國時期的金條,到底價值幾何呢?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解讀,一個是換算成金價,另一個是看當時的購買力。

先說第一點。

一根小黃魚是1兩,一根大黃魚是10兩。一斤=500克,一斤為16兩。

所以一根小黃魚是500/16=31.25克,一根大黃魚是312.5克。

按照現在市面上的黃金單價為263元,這樣算一下就可以得出:

一根小黃魚約為31.25*263=8218元,一個大黃魚約為82180元。

再來看第二點。

民國時期,1兩黃金可以在錢莊兌換31枚銀元,1個銀元可以買30斤大米。國學大師魯迅當時一個月的工資是400大洋,也就是400個銀元;普通的警察是30個銀元;人民教師是100個銀元。

從這樣來推斷來看,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在上海生活,一個月需要30枚銀元就可以搞定了。

所以,從當時的物價和生活水平,我們有理由推測出,一根小黃魚足夠三個人非常體面的生活一個月,一根大黃魚生活個一年半載是沒問題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黃魚的貴重程度了。


當然了,要說民國時期的“黃魚”的真正價值,除了其本身所有的價值以外,還要考慮收藏等附屬價值。這就像一些收藏品一樣,對於一些絕版的發行,可能其收藏價值要遠高於其本身價值。


奇點歷史


看過民國電視劇的人,一定對於多方勢力共同認可的黃金印象深刻。無論是漢奸、特務,還是軍閥、土匪,黃條,也就是俗稱小黃魚,一直他們最認可貨貨幣。理由自然也不難理解,所謂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在軍閥混戰的民國,黃金自然是最保值,也是購買力最為堅挺的硬通貨了。

民國金條

而民國期間,由於國民黨混亂的金融政策,無論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法幣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金圓券,貶值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無數百姓畢生積蓄的財產就此灰飛煙滅。因此,在動亂時期,有錢的家庭都會備上兩三根小黃魚,一般家庭則會儲備價值更低的銀元,以備不時之需。

二十世紀初,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尤其是各國列強,早就已經開始使用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因此黃金交易也十分活躍,上海灘甚至成為了世界第三大黃金交易市場。

民國時期上海灘

雖然國民政府早在1935年就禁止市場買賣流通黃金和白銀,並要求全部兌換成法幣,但是由於國民黨糟糕的貨幣政策和低效的行政能力,尤其是抗戰爆發後,國民黨統治區內通貨膨脹極為嚴重,法幣飛速貶值。因此,國民黨的這一禁令從未徹底實行。

黃金,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黃魚”,一直是民間最堅挺,也是最被認可的等價物。製作的小黃魚的原料是由美國進口的金磚,由當時的國民政府中央造幣廠進行切割後,使用半自動金條壓軋機制成不同重量的金條。

民國金條

按照中國傳統的計量單位,金條以“兩”為基本重量單位,通常來說,金條分為三種,分別為十兩,五兩和一兩。當然也有半量等其他規格。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一般將一兩重的金條稱之為小黃魚,10兩重的自然是大黃魚了。中央造幣廠制的金條上,會壓有中央造幣廠、日期等字樣。

民國期間的大部分金條,都是在1945年到1949年之間生產的。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也將儲藏於金庫的大量金條運至臺灣,而這些數目巨大的金條也成為臺灣後來經濟騰飛的基礎。

金庫

那麼,這些小黃魚到底價值幾何呢?

我們都知道,在使用公制之前,中國舊制一斤為16兩,所以民間也有半斤八兩之說。因此,當時的一兩金條,大約相當於今天這樣單位的31克。所以,小黃魚,也就是一兩的金條為31克黃金,而大黃魚也就是10兩的金條,自然是310克了。

小黃魚

如今黃金的價格一直徘徊在1克270元左右,因此,按照金價單純計算黃魚的價值,一兩的小黃魚價格約為8370元,而大黃魚自然是83700元了。

當然,這麼計算小黃魚的價值是並不合理,黃魚作為民國時期鑄造的金條,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因此,它的實際價值比金價核算要高得多。如圖所示,有的收藏家將一條小黃魚開價到黃金本身價值的兩倍。

作為毋庸置疑的硬通貨,小黃魚在民國時期的購買力自然也十分強大。據說民國期間,一條小黃魚可以買二畝良田,3到5條小黃魚,就可以在北京買一個小型的四合院。

當然,如今北京的四合院早已是天價,如果按一個四合院一億元來計算的話,相當於民國時期的12000個小黃魚的價值。不過,盛世與亂世的房屋價值,本身也不具可比性。

據統計,截止到1949年3月,國民黨共生產了各種重量的金條約有111萬條,重量大約為153萬兩。但是,由於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絕大多數金條都被帶去臺灣,留在大陸的金條並不多。

而且,被留在大陸的金條大多數也被銀行回收並融化,因此,民間存有的金條數量十分稀少,再加上金條特定的歷史時間,小黃魚也成為收藏家最愛收藏的藏品之一。它的價值,也不能簡單地用金錢來衡量。


鳶飛九天2018


黃金是古今中外最通用也是最保值的貴金屬了,尤其是亂世,生產不濟,物資匱乏鈔票變成紙的時候,黃金就從幕後登上了前臺,開始直接執行貨幣的職能,尤其是亂世黃金的作用更不可替代!(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民國就是個亂世,因此,黃金作為亂世保持財產價值的重要媒介,比任何一個時代都重要的登上了歷史舞臺,但是黃金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制式,不同的名字,比如說在很長一段時期存在的金元寶,到了民國則是“黃魚”的名字。

雖然有這種那種的差別,但金子就是金子,是金子造成什麼樣子都得發光,至於說為什麼叫“黃魚”,其實民國也不是什麼地方都是這麼一個名字,金條大家都愛,但不一定都能叫一個名字!


這“黃魚”的說法其實主要在有“東方魔都”的上海地區流行,既然是“魚”那肯定是有大小之分了,雖然經過民國割地賠款一通折騰,政府沒錢不說,還造成了“勞民傷財”客觀效果,老百姓被搜刮的也不輕。

但民間老百姓一些大戶人家還是有些積蓄,加上民國時局不靖,黃金就代替金圓券、銀圓券、法比成了社會上需求量比較大的東西,為了滿足民眾的不同需求,這“魚”還真的有大小之分,也就是大黃魚和小黃魚!

當然,這樣說還是有些籠統,具體的大,最大的有十兩重的超級大黃魚,這個現在黃金320多克,當然也有五錢、一兩、二兩、五兩這樣的大小不等的黃魚,當然,克數分的越詳盡反而說明了日常需求量大且需求層面不同的現實!


歷史三日談


誠邀,如題。民國時期通貨膨脹嚴重,其實“錢”不值錢,所以民國市面上最受歡迎的是硬通貨——由銀和金做成的銀元(大洋)以及金條(黃魚),那麼當時的”黃魚值多少錢呢?

上世紀30到60年代,黃魚有大黃魚和小黃魚之分。

大黃魚是由民國中央銀行發行的成色極好的(儲備金)5市兩金條(也有舊制度十兩一根的),重158克左右。金條的正面圖案雕刻的為孫中山的頭像,並鑄有“中央造幣廠制”的字樣,背面鑄有金條重量、成色、編號、等字樣,現在金價還是250左右徘徊,也就是說當時的一根大黃魚價值現在的40000元左右。

小黃魚也是由民國中央銀行發行的金條,只是重量略少,只有1市兩,31克左右,價值7750元。

民國中期,一根小黃魚大約可以兌換30—40塊銀元,對了。一個銀元就是由1兩銀子熔鑄而成,民國穩定期一銀元大概可買70斤大米,而最值錢的軍用武器,老式步槍一支約30塊大洋,中正式步槍價值60塊大洋,亮劍中出名的捷克造輕機槍要600大洋左右。大家可以以此衡量一下當時黃魚的購買力。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黃魚是對過去金條的一種俗稱,金錢似水,用黃魚來形容金條確實恰如其分,第一個使用這個稱呼的人真是蠻有才的。


黃金的價值

黃金,作為一種重金屬,除了做首飾和一些特殊需求外,其他功能真的是很有限,它所擁有的價值都是人們賦予它的。說白了就是制定世界秩序規則的那一小撮人,恰好發現賦予黃金價值對他們很有利,所以黃金才有了價值。等到哪一天,規則變了,放心吧,你有再多的黃金也沒用!

美國黃金儲備最多時在1952年,儲備量達20,663噸,現在的儲備量是:8,133.5噸,仍然冠絕全球。對比下中國目前官方公佈儲備量:1054.1噸,你懂的!

民國的黃金

回到問題,民國時候之所以金條會如此受追捧,並不是黃金有多好,而是因為改朝換代和經濟危機雙重疊加,導致除黃金以外所有的規則秩序全部遭到破壞。這種事情發生一件就夠受得了,何況兩件事前後腳發生。可以參考上世紀蘇聯解體。

所以造成了在特定時間,特定情況下的黃金成為取代法幣的硬通貨,指望這一成不變就太天真了。再說,黃金本身是沒有什麼投資價值的,來看下圖:

如果你沒有在動亂結束後,今早出手掉金條,那放在手裡一年你就喪失的獲取更多收益的機會。指望黃金生黃金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你會發現原先民國時一根金條能買帝都的一棟房子,而如今也就一平米的廁錯,都勉強!對比如斯,殘酷如斯,令人唏噓啊!


瓦爾登的船伕


從小看到電視劇,書籍裡對於“黃魚”的表述,心裡就會暗想如果自家要是有這麼幾跟金條那該多好呀,說不定現在就發達了,那麼黃魚(金條)到底價值多少呢?



注意題目中的關鍵詞“民國時期”、“黃魚”、“價格”。民國時期黃魚分為大黃魚(一般十兩,約312克)和小黃魚(一般一兩,約31.2克)。

1928年,國民黨完成了中國形式上的統一,步入了國民經濟黃金十年,所以在此期間黃金的價值也有所上升,購買力也逐漸提升,當年的一根小金條都能夠在京城買上幾套房子,和現在貨幣的等額價值發生了巨大變化。



黃魚的價格應該分為有形價值和無形價值。按照現在的國際金價300元左右,大黃魚的有形價值約為300×312=93600元,小黃魚的有形價值約為300×31.2=9360元,還有一百多年的無形價值難以估量,作為收藏品來收藏肯定有巨大升值空間的。


納蘭談史


民國時期的電視電影,經常可以看到整箱整箱的金條。黑市上走私物品,官場上行賄受賄,有錢人儲存財富,用的都是金條。為了掩人耳目,一般都用大黃魚小黃魚代稱,那麼民國時期的金條究竟價值如何呢?

民國的金條規格很多,有一兩、二兩、三兩、五兩、十兩數種,但當時最流行的就是稱為大黃魚和小黃魚的兩種規格。

大黃魚,指的是十兩一個的大金條,小黃魚指的是一兩一個的小金條。

本來“大黃魚”是當時通行的規格,有錢人通常兌換一些作為壓箱底錢,遇到逃荒逃難攜帶也方便,但是後來金貴銀賤,兵荒馬亂,許多普通百姓也希望購買黃金作為儲備,大黃魚太貴買不起,許多商家因此鑄造了1兩一根的小金條,也就是俗稱的“小黃魚”。

舊制一斤約為16兩,1兩=500/16=31.25克;所以,“大黃魚”金條摺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

按照估計市場最新紙黃金價格:一克約為270元人民幣,一條大黃魚約合84375元,一條小黃魚約合8437元。

當然時代不一樣了,黃金的購買力也不一樣,1949年,三條小黃魚就能在北京買個小型四合院。今天同樣重量的黃金連一個平方都買不到。

除此以外:民國時期的金條具備一定的收藏價值,之前就有藏家在網上披露:一條民國小黃魚,市場成交價格已超過了2萬元。

如果你家裡有祖傳下來的民國金條,可以好好估量估量,看看價值幾許,說不定就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