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弄清楚現今加拿大和美國的關係,可以從北美洲的發現、殖民及獨立的歷史說起...
今天 就帶大家探究一番。
誰最早發現了加拿大
暫且不論從遠古就跨過白令海峽大陸橋到達這裡的土著原住民。在可以追溯的文明時代以來,最早在加拿大這塊地方留下痕跡的是北歐挪威一帶的維京人,他們早在公元1000年左右就在紐芬蘭留下了遺址。
進入大航海時代以來,最早發現這裡的是意大利人,1497年-1501年意大利探險家約翰.卡博特船長率領的探險隊發現加拿大大西洋沿岸部分地區。在他之後的16世紀,當然還有巴斯克人、葡萄牙人和法國人先後來到這裡探險。
1534年,法國探險家雅克·卡蒂亞探索了聖勞倫斯灣,在7月24日,他種下了一個10米(33英尺)的十字架,上面寫著“法國國王萬歲”的字樣,並以弗朗西斯一世的名義佔領了新法蘭西。總的來說,那時的定居點還只是暫時性的,這並不算真正意義的佔領或殖民。
雅克·卡蒂亞在探險中,還有一個關於加拿大國名來源的小故事:1535年,法國探險家雅克·
卡蒂亞登陸加拿大時問當地的印第安人:“這是什麼地方?”回答說是“kanada”。在休倫·易洛魁印第安語中意為“棚屋”“小村落”。雅克·卡蒂亞回到歐洲後宣佈發現了一個新大陸,名為“kanada”,後來人們便把這塊新大陸稱為“kanada”,再後來就演變成加拿大的國名:Canada——加拿大。加拿大地區,真正意義的殖民始於英國人,1583年代表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皇室特權的漢弗萊吉爾伯特爵士,在紐芬蘭建立了聖約翰,這是英國在加拿大的第一個殖民地。
之後,法國人探險家薩繆爾·德·尚普蘭於1603年抵達,並於1605年-1608年在皇家港和魁北克市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定居點。
所以,加拿大的殖民歷史,是英、法兩國先後共同開啟的,這也影響了美、加兩國後來的政權和領土格局。
加拿大和美國的殖民時期
在18世紀中葉以前,北美主要的殖民者是英國和法國,雖然當時北美的太平洋沿岸以及西南部都是西班牙的領地,但他們的勢力主要在墨西哥一帶,後來也隨著墨西哥的獨立逐漸退出。
而北美殖民地競爭中的主角是英、法兩國,他們在北美東北部的領土,可謂你中我,我中有你。所以直到今日,加拿大的官方語言仍是英語和法語。
從上面兩圖的對比中你會發現,英國人在加拿大的殖民上並沒有先發優勢,法國在加拿大比英國有更多的領土,直到那場著名的“七年戰爭”打完,法國戰敗後在北美的勢力幾乎消失殆盡。戰爭給法國帶來的代價是法屬加拿大併入英國麾下,加拿大從此在領土上實現了初步統一,並且和北美十三州融為一體同屬英國殖民。
七年戰爭之後,英國希望通過政策來同化魁北克的法國後裔,因為這裡是當時加拿大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區。英國殖民者想改變魁北克的人口結構,並動搖法語地位,於是1763年,英國公佈了“王室詔諭”,禁止美國十三塊殖民地的人民越過阿拉巴契亞山脈,希望大西洋沿岸的北美十三州說英語的移民前往魁北克定居,以達到同化魁北克法國後裔的目的。
但事與願違,北美十三州上的那些人更願意往西走去肥沃溫暖之地,而不是去北邊的寒冷之地。
英國殖民者感到北美十三州統一的意識形態發展勢頭不妙,而魁北克人又難以同化,所以為了加強統治,他們放棄了同化魁北克人的想法,乾脆把“王室詔諭”擱置起來。
《魁北克法案》加快了北美十三州的獨立進程
1774年,出臺了《魁北克法案》,一不做二不休,將俄亥俄河流域和伊利諾伊地區的大片土地劃入了魁北克,給予法語官方地位,承認了法國裔居民的諸多權利。這條法案得到了魁北克的莊園主及神職人員的支持,承認天主教徒的信仰自由和政治權利,給予了魁北克相當大的自治地位。
《魁北克法案》名義上是為了安撫七年戰爭之後失去領地的法國後裔,實際上是為了提升魁北克人對英國的忠誠度,又可以阻擋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上的人民西進擴張的去路,打的一舉兩得的算盤。
然而再次事與願違,七年戰爭之後,英國在北美十三州上加大了剝削力度,《茶稅法》導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加上後續出臺《魁北克法案》等因素,徹底激怒了北美十三州人民的反英熱情,北美十三塊殖民地在1774年成立了大陸會議,拉開了獨立的序幕。
要說加拿大為什麼沒有和北美十三州一起融合獨立?或者立刻自己鬧獨立?
北美獨立戰爭時,有大量親英派從北美十三州逃到了加拿大,在這裡繼續反對美國獨立。魁北克這個法裔地區佔據當時加拿大很核心的地位,而《魁北克法案》的出臺,更是縱容了這些法國人自己的民族情愫,他們倒是希望主宰加拿大,怎麼會心甘情願的加入你美國聯邦呢?
而自己鬧獨立,條件也遠不具備。當時加拿大比現在還要地廣人稀N多倍,經濟發展程度又低,各州之間結構鬆散,又有魁北克這樣剛剛被英國人“特赦”而沾沾自喜的法裔地區,所以加拿大殖民地當時不具備北美十三州那樣,統一的民族意識形態和社會、經濟共同體。
所以,美國獨立後向北的擴張野心,和魁北克的反感,導致了美加之間的戰爭和矛盾
美國獨立後,美英在1794年簽署《傑伊條約》,美國承認美加邊界,以換取英國對美國獨立的承認。但美國獨立運動領導人傑斐遜等人激烈反對《傑伊條約》,在他們看來,這個條約等於允許英國在美國臥榻之側保留強大軍事存在。他們主張美國應主動進攻加拿大,將英國人徹底趕出北美。在他們看來,很多加拿大人嚮往加入美國,戰爭會很輕鬆地以美軍獲勝而告終。
1812年初,美國陸軍部就擬定了奪取加拿大的戰略計劃。之所以把對英宣戰的時間確定在1812年,是因為當時英國正在歐洲與法國的拿破崙打得不可開交,英國在北美洲的軍隊數量不足兩萬人,而在加拿大駐軍僅有4500人,各方面形勢都對美國有利。
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第二次美英戰爭爆發。美國將發起戰爭的理由美其名為:維護航海自由,但其真實的目的是佔領加拿大,繼續擴大自己的版圖。
華盛頓之後的美國總統亞當斯曾說過:“美國命裡註定將擴張到北半球的整個西部。”很顯然,在美國人的眼中,加拿大應該是屬於美國的國土。
美軍在進攻加拿大時,出人意料地遭到加拿大民兵頑強抵抗而受阻。英軍利用加拿大民兵和易洛魁印第安人爭取到時間,從歐洲調集兵力增援,攻佔了華盛頓,白宮就是在此役中被英軍和加拿大民兵焚燒的。
戰後的1817年,不得不用白色塗料粉飾牆壁,白宮因此而得名。特朗普在今年5月25日在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爭論時,喊出了那句著名的話:“難道不是你們加拿大人燒了我們的白宮嗎?”由此可見,加拿大和美國在殖民時期並非像現在這樣好。美加戰爭其實是第二次英美戰爭的一部分,發生的本質是因為美國想擴大版圖。
加拿大和美國關係受經濟發展影響,開始逐漸改變
戰爭雖然不是好事,但好處是可以喚起民族意識,美加之間的戰爭,催化了加拿大的團結和零凝聚力。從此之後他們越來越像一個整體,50年後加拿大成為自治領。
美加戰爭之後的100多年時間裡,雙方也到相安無事,但兩國關係也就像大多數發生過戰爭的鄰國一樣時冷時熱。同時加拿大作為英國的自治領,自然在政策上跟著當時還未墜落的大英帝國走,甚至時常跟著英國老大哥參加一戰和二戰。直到20世紀上半葉,加拿大在邊防上還對美國保持防禦態勢。
但無論如何,那個時期的美國可是高速發展的,人口和經濟體量都是加拿大的N倍。有這樣的一個鄰國,哪怕在政治上對它不感冒,但經濟發展上很難經得起它的誘惑。美國的各種工業產品,在19世紀-20世紀源源不斷的大舉向加拿大傾銷。
最終美國掌握了加拿大的林業、採礦、冶煉等各種核心資源。據統計,1851年英國佔據加拿大出口市場59%的份額,美國只有35%。到1900年時,英國為24%,美國卻升到了60%。1900年美國投資佔加拿大外資總數的14%,英國佔85%。到1950年,美國資本上升到76%,英國資本卻降到了只有20%左右。
二戰之後加拿大加入北約,從“英國小弟”轉變為“美國小弟”
二戰之後,日不落帝國也衰落了。而二戰中美國參戰後的“救世主”表現,以及那兩顆震動地球的原子彈,讓世界各國都驚呆了。此時美國變成了各國心中的“世界老大”。
1949年4月4日,加拿大在華盛頓簽字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象徵著加拿大從牴觸美國,到軍事上投靠美國,當然它名義上的“宗主國”英國也在這天加入了北約。既然軍事上都投靠美國了,以前的仇恨就煙消雲散吧......
1950年,加拿大第一次積極響應“新大哥”美國的號召,參與了那場在東亞的戰爭。自此以後,美國組織的各種戰爭,經常有加拿大這個“小弟”的身影。而之後老大哥英國的幾場戰爭,卻難以再看到加拿大跟隨的蹤影。
1958年5月12日,加拿大同意與美國聯合組建,防範蘇聯轟炸機和彈道導彈襲擊的北美防空司令部,此後加拿大和美國“共享領空”。
1987年兩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此後美加經濟更加一體化。多年來語言和文化上也被美國人同化了。
前面一篇我寫的關於美國墨西哥裔非法移民的文章,描述了美墨之間3200公里長的超長邊境線,帶來了許多偷渡、販毒等犯罪問題。即使川普不斷加高美墨邊境牆,加強邊防巡邏和執法力度,也沒能阻止墨西哥人“各種姿勢的偷渡”。
然而,總長8893為公里,世界第一長的美加邊境線,卻只有一名邊防員人員!
閱讀更多 美國日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