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恨語言淺,不如人意深

“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蘇東坡此語,不僅點破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經典命題,也道出了國人千百年來的“含蓄”文化傳統。

在西方人眼中,含蓄之美也因其神秘感與捉摸不透,成為了獨具東方特色的文化標籤。

常恨語言淺,不如人意深

“含”,意為藏內而非露外;“蓄”,指積聚而非發散。中國人的含蓄傳統,讓我們習慣於不輕易表達自己,雖然生活中時時有感動,處處可流露真情,卻偏愛寄情於物,將其隱於文墨中。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兩舟相逢,女子主動打聽男子住處,不等對方答話便自報家門:“小女子住在橫塘。”言下之意是,若你有意可來橫塘找我。話語剛說出口,女子自覺唐突,趕緊掩飾自己的羞澀:“我停船相問,沒有其他原因,也許咱們是同鄉呢!”

女子對男子的愛慕之情表達得含蓄內斂、點到為止。短短二十字,一位羞澀、率真、可愛的女子形象便躍然紙上。一見鍾情之際,如此含蓄的心意表達怎不令人怦然心動?

常恨語言淺,不如人意深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詩人久處異鄉,忽遇來自故鄉的舊友,自是激起強烈的鄉思。“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確有滿腹思念,一時竟不知從何問起。“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卻是這一株窗前的梅花。

可詩人的真正目的,哪裡只是詢問梅花啊。他滿腔思念不知從何說起,最終獨問寒梅。也正是這不經意的一問,令人回味無窮。

常恨語言淺,不如人意深

含蓄自帶魅力與神秘,欲說還休的留白空間,讓人心嚮往之。它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傳統,也深深影響著繪畫、音樂、戲曲、雕刻等各個藝術領域。

中國繪畫講究由近及遠,透露著中國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含蓄內斂。古樂亦然,“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一個“禁”字點出了中國人注重“中和”的音樂審美。玉雕藝術亦有“含蓄”文化的影子。

常恨語言淺,不如人意深

玉為石之美者,而美的體現需要意境,如此便引出了玉雕作品的意境內蘊之談。東方文化尤為注重言外的意味,中國玉雕藝術亦追求形象之外的美感,於含蓄婉轉中體悟悠長意味。

常恨語言淺,不如人意深

此件由河磨玉雕成的作品《花好月圓》,便是以形神兼備之姿,於尺山寸水中傳無限美好遐想。一輪圓月、一對喜鵲、一株梅花,借二三簡單意象,以神統形、以意融形,於方寸間盡顯喜上眉梢、花好月圓之境。

常恨語言淺,不如人意深

玉雕之美的表現本應是一種並不聲張的創作,通過在作品的內部激起一種張力,讓含蓄隱忍的內涵從作品的內在衝盪開來。含蓄之外,寫意留白,寓巧於樸,最是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