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這樣來的……

初次來到淄博這個城市的外地人,對於城市名字有相當多的疑惑:到了張店下了火車,仍然不知淄博在哪。在他們的一知半解中,甚至淄川、博山、臨淄、周村這些區縣的知名度也比“淄博”這個名字有印象得多。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作為一個淄博人,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覺得用“淄博”這兩個字用來做地名真是不怎麼理想,這兩個生拉硬拽的字拼在一起有些咬嘴拗口,聽起來是生硬,彆扭,不容易讓人記住。它不像“青島”,那麼蓊蔥潤澤,也不像“威海”,聽起來雄壯磅礴,就算是“濟南”和“東營”這樣的城市名它也比不上,帶了“東南西北”字樣,起碼也有個方位感。“淄”和“博”這兩個字,純粹是兩個不相干的字隨便拼湊在了一起,互不理睬,枯燥乾巴,沒有個性,沒有水分,連一點想象的空間也不給人留下。

所以,每當向外地朋友介紹“淄博”城市名字的來歷時,只簡單的說:因境內轄淄川、博山兩縣而得名。

有一天閒來無事,在心裡慢慢品味,忽然間若有所悟:“淄”和“博”這兩個字原來是大有深意的,兩個字簡明地標出了這個城市的過去和現在,“淄”是它的前世,“博”是它的今生。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淄,曾是一條河的名字。很早的時候它叫淄水,或者淄江。是齊魯大地上一條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重要河流, 那條浩蕩的大河,從崇山峻嶺間一路高歌滾滾而來,流過古老的臨淄城邊,見證了幾千年前,一個泱泱大國的鼎盛,春秋霸主的雄風。多少個清晨或者黃昏,這個千乘之國裡萬馬奔騰的蹄聲,曾經如大河一樣一路征塵奔騰而去,踏碎了曉霜殘月,金戈鐵馬,守土開疆,換回了八百年的繁榮昌盛,國富民強。成為海內第一大都會的臨淄城中“車彀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那是怎麼樣的一種繁華熱鬧啊。

歷史的輝煌是不該也不能忘卻的。直到今天,來自幾千年前的文化遺存還讓生活齊地的後人為之自豪。明代有位詩人曾做過臨淄八景詩:“高陽館外酒旗風,矮矮槐陰夏日濃。秋入龍池月皎皎,春回牛山雨濛濛。古冢遺蹟懷晏相,荒臺故址吊桓公。淄江釣罷歸來晚,西寺摟頭聽曉鍾。”如今這八景也都在歲月中湮滅,只有荒臺故址仍在,草木松柏歷歷,先賢們的名字,仍然像燦爛的星斗一樣閃耀在這個城市的天空。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而這個城市的今天,是絢爛多姿的。博,廣博、豐富、眾多的意思。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現代城市的特色,那隻能說,它的特色就是特色太多了。古老的齊文化發祥地,世界足球的起源地,陶瓷名城,琉璃之鄉,百年商埠,《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的家鄉,牛郎織女愛情傳說的起源地,還有山水,林泉,洞穴,湖泊等眾多的生態符號……這是一個很難用一種標識來註明的北方城市。

前幾年,這個城市的旅遊名片是“泱泱齊風 多彩淄博”,後來又改成了“齊風陶韻 生態淄博”。私下裡以為,還是以前那八個字的好。儘管,那代表著泱泱大國之風的韶樂已然渺遠,曾作為齊國都城的臨淄已是一座新城。但是,你仍然會看到,那些不同膚色的人們,遠渡重洋不遠千里奔到這裡來。到古車館裡看出土的戰車,殉馬館裡瞧累累馬骨,在齊國曆史博物館裡的鏽跡斑斑的文物前駐足,讚歎。一代霸主齊桓公、名相晏嬰和管仲的墓前長滿了蒼松和翠柏,齊國的開國之君姜太公的衣冠冢上草木也已榮枯了幾千多個春秋,可是五湖四海來這裡尋根的人卻越來越多。還有那個小小的卻魔力無邊的足球,它也像人一樣,前來認祖歸宗了。它的前身是臨淄的蹴鞠,遠涉重洋幾千年之後,它也在尋找著迴歸的路。

那麼,要描述這個城市的多種色彩,該從哪裡說起呢?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從紅色的火焰開始?那火焰在這城市的歷史上跳動了八千年,薪火相傳,越燒越旺,越燒色彩越多。紅色的火與黃色的土相遇,產生出來的陶瓷琉璃,卻變出了千般造型,萬般顏色,於剔透晶瑩中綻放出不可思議的花朵。隨便走進一家琳琅滿目的店面,目光就會被那些浴火而生的陶瓷琉璃工藝品所吸引。陶風琉韻,繁花滿目,散發出讓人愛不釋手的多彩的光芒。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從一本藍色封面的線裝書開始?《聊齋志異》,一本專門講鬼狐仙妖故事的書,曾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各種版本,流傳幾百年不衰。寫書的那個人,是生活在幾百年前一個藍衫書生,因為屢試不第,被科舉制度傷透了心,便改行寫各種奇聞怪談的故事,於是這片土地上的一座茅屋裡誕生了一個人和一本書的傳奇。蒲松齡,生前寂寂,卻在去世後給這個城市留下了豐厚的文化財富,造福一方。他生前居住的茅屋和死後葬身的墓園也成為遊人參觀的文化景點。老先生泉下有知,也該含笑了吧。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從雪白色的蠶絲開始?這個城市的西部,百年前人稱為“旱碼頭”,有過一段“家家種桑,戶戶養蠶”的歷史,是當時的商業重鎮,絲織印染業相當發達。當年,就有人靠紡織印染這一行做成了一代奇商。那條青磚灰瓦有幾百年歷史的大街上,曾於百年前盛產關於商人關於財富的傳奇。大染坊、瑞蚨祥的招牌下,各種花色的絲絹綢緞布匹引逗著愛美的腳步,白色蠶絲衍生出的錦繡斑斕的一片繁華,到現在仍然錦繡著,風華絕代。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從無處不在的綠意講起?綠色是自然的色彩,這個城市不缺山,有山的地方,自然就有了濃濃的綠意,有了密密的山林,淙淙的泉水,爛漫的山花,甚至,還有幽深神秘的溶洞群。這個城市的綠色,在南為山,在北為湖。南有魯山、原山、潭溪山、齊山,還有夢泉、湧泉等都是綠意盈眸的好去處,群山中還有藏在山腹中的幾處溶洞群,洞之奇幽,石花之晶瑩瑰麗,走進去別有洞天。馬踏湖、大蘆湖、紅蓮湖都在北部平原地帶,碧綠的湖水中生著叢叢蘆葦,點綴著紅蓮白荷,看在遊人眼中,也是絕妙的顏色。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夜晚漫步在這個現代城市的街頭,入目的是高樓綠樹,噴泉霓虹,車水馬龍閃耀著華光流影。曾吹過淄水旁邊的古齊都城、現在又吹拂著這個現代城市的泱泱大風,正為這個城市點染著更加絢麗的色彩。

三千年的時光,前世今生,恍然一夢。

淄博“遷都”記:從博山到張店

2009年,張店——博山,坐公交單程將近一小時,而在五十年前,往返一趟則要花費6個多小時。1961年,因為機關駐地遷移,許多人開始了頻繁往返於兩城間的生活。而兩地的命運隨之也在時光流逝中演繹出了不同的詠歎調。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1964年,拍攝的博山區福門橋一角。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紅門——碧霞元君行宮,始建於1602年(明萬曆30年),解放初期,曾遭到破壞。1960年5月重修竣工後,成為淄博市第一所少年宮。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1964年的工人文化宮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1974年拍攝的張店城區。

【口述】博山當年是座繁華的老城

“當時的博山無論從工業還是文化來說,都是淄博的中心。”如今已80多歲的王乃高老人是個“老博山”,50年前的景象歷歷在目。作為淄博市工會文化第一人,他記錄下了那段歷史,也見證了那段歲月。“當時不管是淄博電機廠、博山陶瓷廠、732廠,還是幾個煤礦,都在博山。”在王乃高老人的描述中,工業的繁盛給城市注入了活力,帶動了交通、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開展群眾文化體育活動,博山也是最早的,所有的演出都在淄博市工人文化宮,那個年代週週有活動,月月有安排。不但有活動月報,還有藝術團。每逢星期天演員都在文化宮排練,幾乎沒有請假的。”在老人的記憶中,組織藝術團下廠礦搞得最好的也是博山。

而當時的張店,用群眾的話說有“三怪”——“中心馬路在城外,馬路兩旁把糧曬,電話不如走得快。”這與當時各方面建設都初具規模的博山相差甚遠。為什麼政府駐地要從繁華的博山搬到張店?

崔大爺是位退休老幹部,當年他親歷了那次搬遷。但談及當時搬遷的原因,大爺表示他僅僅是參與者,並不是決策者,因此只能回憶過去搬遷的情形,其餘不方便多談。“當時我從事宣傳工作,搬遷都是以部門為單位進行。”從1961年開始,一直到1963年,淄博市委市政府全部遷移到張店。在崔大爺的印象中,最為深刻的就是來到張店才發現只有幾條馬路,市委大樓旁邊全是莊稼地。因為是政府工作人員,所以平時也居住在市委大院,只有週末才坐火車回博山與家人團聚。

【細節】迅速的搬遷行動

另外,惠民和淄博合併成立專署可能是搬遷的另一個原因。1958年,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併,建立淄博專區,淄博市改為專區轄市。昌濰專區博山縣撤銷,所轄12個公社分別劃歸淄川區和博山區。淄博市轄博山、張店、淄川、周村4個區。1961年淄博市與惠民專區分設後,惠民專區的工作人員回到了惠民專區,而當時的淄博市委大樓已經蓋好。

通過1961年3月份的《惠民、淄博兩地區劃交接小組會議紀要》(以下簡稱《紀要》)可以瞭解到,兩地的交接事宜涉及人員、企業、房屋等諸多問題。淄博、惠民兩地通過會議協調,將人員和單位的關係逐步理順,這方面的交接工作進展非常順利。但涉及到一些政府財產問題,事情就比較複雜了。這份《紀要》中提到了幾個具體問題:張店電影院大座機(放映機),如北鎮沒有可給北鎮;惠民地區提出成立一個鑽探隊和配兩套鑽機問題,須經有關部門研究確定。諸如這種財產問題的明確提出,讓搬遷工作生出一些波折。

但是,當時某些文件在時間上的印證,似乎在訴說當年決定搬遷及搬遷後的行動速度之快。1961年6月,國務院同意山東省的淄博專員公署改名為惠民專員公署,專署的駐地也由張店遷駐北鎮。而在1961年7月27日,時任副市長的李國棟簽發了向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提交關於淄博市人民委員會機關駐地問題的報告。該文件中寫到,遵照中共山東省委1961年1月10日關於淄博地委改為惠民地委淄博市改為省轄市的決定,惠民、淄博兩地區的交接工作已基本完成,惠民專署已由張店遷往北鎮。為便於工作,淄博市人民委員會機關擬由博山遷往張店。是否可以,請批示。很快,在當年的8月7日,淄博市人民委員會就接到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同意淄博市人民委員會機關駐地由博山遷駐張店的批覆。而同年的10月1日,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中共淄博市委、市人委機關已由博山移至張店,開始辦公。

【分析】交通等因素導致發展受限

淄博市第一醫院、山東省陶瓷公司等等,這些六、七十年代的單位名稱仍然是不少博山人心中的榮耀和驕傲。很多方面都能看出博山當年作為中心城區的顯赫地位。最明顯的莫過於博山火車站,說起這些,原淄博市政府特邀顧問、原山東省陶瓷公司總經理王爾孝記得非常清楚。

1961年,王爾孝是山東省博山陶瓷公司的團支部書記。對於政府駐地搬遷的原因,他告訴記者,發展受限是主要原因。

他告訴記者:“當年,博山的工業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是淄博乃至山東省的重要工業城區。當時的博山主要集中在四十畝地附近,一些企業再想擴張已沒有空間了。現在,你仍然會看到不少的工廠建在山上。”

在王爾孝看來,博山作為重要城市的標誌之一,就是當時的鐵路線,這個鐵路源源不斷地將一些材料和物資輸入輸出。但在這條鐵路上,博山卻是一個終點站,鐵路以及公路的便利程度遠不如張店,所以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博山無法更好發展。而當時的張店,不僅交通方便,還便於企業的擴張和發展。

結果張店的變化天翻地覆

“1958年,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併,建立淄博專區,當時的地委書記叫王成旺,後來專區撤銷,王成旺又回到了惠民地區。”王乃高回憶到:“遷移後,我們開會都需要坐火車從博山來張店,1961年政府機關還沒有遷移過來時,我們就被安排來張店種地。”當年的機關幹部都是從火車站下車後,步行一個多小時到目的地種地,而且都是自帶工具。

那個年代,與當時文化生活豐富的博山相比,在老人們的印象中,張店根本“排不上”。在文藝演出與其他體育活動中,博山和周村都排在前面。“當時步行一會就出城了,因為在市委辦公大樓旁就是莊稼地,感覺城區面積也小,也沒啥可逛的。”當年每月拿41元工資的王乃高老人根本沒有想到,近五十年後的張店能有現在的面貌。“其實張店的飛速發展主要是改革開放後的30年,但它的發展與機關駐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現在還有一些博山的老市民覺得,淄博市政府從博山搬走之後,博山的損失很大,從一個市的中心降格到區縣,很多優勢都沒有了。有些人感嘆說:“如果市政府一直還在博山,我相信博山經濟肯定會比現在要好許多。”

歷史上的淄博

1946年1月12日,淄川縣城、博山縣城解放,淄博特區二次成立,專員公署和博山市政府進駐博山。同年7月又撤銷。

1947年7月,淄博特區與華東財政經濟辦事處工礦部合併,成立淄博工礦特區。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8月成立淄博特區,專署機關駐博山。

1948年轄淄川、博山兩縣,張店、周村兩市和博城、黑山、原山三區。

1949年淄博工礦特區轄淄川、博山兩縣,張店、周村、博山三市。1950年5月,淄博工礦特區與清河專區合併成立淄博專區,轄博山、淄川、桓臺、臨淄、長山、鄒平、章丘、章歷八縣,原張店、周村、博山三市撤銷,分別併入桓臺、長山、博山三縣。同年11月,專區內又設立淄博、張周兩市。

1953年,淄博專區又改為淄博工礦特區,轄淄川、博山兩縣,淄博、張周兩市,桓臺、臨淄、長山、鄒平、章丘、章歷六縣劃出。

1969年(也有說是1970年),昌濰專區的臨淄縣劃歸淄博市,同時將淄川區的邊河、南仇、王寨及張店區的大武、金嶺等5個人民公社併入,建立臨淄區。淄博市轄張店、博山、淄川、周村、臨淄5個區。

1983年10月,惠民專區的桓臺縣劃歸淄博市。淄博市轄張店、博山、淄川、臨淄、周村5區和桓臺縣。

1985年底,淄博市共轄5區1縣,39鎮57鄉11個街道辦事處,214個居民委員會和1935個村民委員會(實有自然村1888個)。

1989年,惠民地區的高青縣和臨沂地區的沂源縣劃歸淄博市管轄。

本文原作者為 張吉寶 常萍 馬斌,特此致謝!

掃描二維碼 關注淄博城市發展的每一個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