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初次来到淄博这个城市的外地人,对于城市名字有相当多的疑惑:到了张店下了火车,仍然不知淄博在哪。在他们的一知半解中,甚至淄川、博山、临淄、周村这些区县的知名度也比“淄博”这个名字有印象得多。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作为一个淄博人,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觉得用“淄博”这两个字用来做地名真是不怎么理想,这两个生拉硬拽的字拼在一起有些咬嘴拗口,听起来是生硬,别扭,不容易让人记住。它不像“青岛”,那么蓊葱润泽,也不像“威海”,听起来雄壮磅礴,就算是“济南”和“东营”这样的城市名它也比不上,带了“东南西北”字样,起码也有个方位感。“淄”和“博”这两个字,纯粹是两个不相干的字随便拼凑在了一起,互不理睬,枯燥干巴,没有个性,没有水分,连一点想象的空间也不给人留下。

所以,每当向外地朋友介绍“淄博”城市名字的来历时,只简单的说:因境内辖淄川、博山两县而得名。

有一天闲来无事,在心里慢慢品味,忽然间若有所悟:“淄”和“博”这两个字原来是大有深意的,两个字简明地标出了这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淄”是它的前世,“博”是它的今生。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淄,曾是一条河的名字。很早的时候它叫淄水,或者淄江。是齐鲁大地上一条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河流, 那条浩荡的大河,从崇山峻岭间一路高歌滚滚而来,流过古老的临淄城边,见证了几千年前,一个泱泱大国的鼎盛,春秋霸主的雄风。多少个清晨或者黄昏,这个千乘之国里万马奔腾的蹄声,曾经如大河一样一路征尘奔腾而去,踏碎了晓霜残月,金戈铁马,守土开疆,换回了八百年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成为海内第一大都会的临淄城中“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那是怎么样的一种繁华热闹啊。

历史的辉煌是不该也不能忘却的。直到今天,来自几千年前的文化遗存还让生活齐地的后人为之自豪。明代有位诗人曾做过临淄八景诗:“高阳馆外酒旗风,矮矮槐阴夏日浓。秋入龙池月皎皎,春回牛山雨蒙蒙。古冢遗迹怀晏相,荒台故址吊桓公。淄江钓罢归来晚,西寺搂头听晓钟。”如今这八景也都在岁月中湮灭,只有荒台故址仍在,草木松柏历历,先贤们的名字,仍然像灿烂的星斗一样闪耀在这个城市的天空。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而这个城市的今天,是绚烂多姿的。博,广博、丰富、众多的意思。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现代城市的特色,那只能说,它的特色就是特色太多了。古老的齐文化发祥地,世界足球的起源地,陶瓷名城,琉璃之乡,百年商埠,《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家乡,牛郎织女爱情传说的起源地,还有山水,林泉,洞穴,湖泊等众多的生态符号……这是一个很难用一种标识来注明的北方城市。

前几年,这个城市的旅游名片是“泱泱齐风 多彩淄博”,后来又改成了“齐风陶韵 生态淄博”。私下里以为,还是以前那八个字的好。尽管,那代表着泱泱大国之风的韶乐已然渺远,曾作为齐国都城的临淄已是一座新城。但是,你仍然会看到,那些不同肤色的人们,远渡重洋不远千里奔到这里来。到古车馆里看出土的战车,殉马馆里瞧累累马骨,在齐国历史博物馆里的锈迹斑斑的文物前驻足,赞叹。一代霸主齐桓公、名相晏婴和管仲的墓前长满了苍松和翠柏,齐国的开国之君姜太公的衣冠冢上草木也已荣枯了几千多个春秋,可是五湖四海来这里寻根的人却越来越多。还有那个小小的却魔力无边的足球,它也像人一样,前来认祖归宗了。它的前身是临淄的蹴鞠,远涉重洋几千年之后,它也在寻找着回归的路。

那么,要描述这个城市的多种色彩,该从哪里说起呢?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从红色的火焰开始?那火焰在这城市的历史上跳动了八千年,薪火相传,越烧越旺,越烧色彩越多。红色的火与黄色的土相遇,产生出来的陶瓷琉璃,却变出了千般造型,万般颜色,于剔透晶莹中绽放出不可思议的花朵。随便走进一家琳琅满目的店面,目光就会被那些浴火而生的陶瓷琉璃工艺品所吸引。陶风琉韵,繁花满目,散发出让人爱不释手的多彩的光芒。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从一本蓝色封面的线装书开始?《聊斋志异》,一本专门讲鬼狐仙妖故事的书,曾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各种版本,流传几百年不衰。写书的那个人,是生活在几百年前一个蓝衫书生,因为屡试不第,被科举制度伤透了心,便改行写各种奇闻怪谈的故事,于是这片土地上的一座茅屋里诞生了一个人和一本书的传奇。蒲松龄,生前寂寂,却在去世后给这个城市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财富,造福一方。他生前居住的茅屋和死后葬身的墓园也成为游人参观的文化景点。老先生泉下有知,也该含笑了吧。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从雪白色的蚕丝开始?这个城市的西部,百年前人称为“旱码头”,有过一段“家家种桑,户户养蚕”的历史,是当时的商业重镇,丝织印染业相当发达。当年,就有人靠纺织印染这一行做成了一代奇商。那条青砖灰瓦有几百年历史的大街上,曾于百年前盛产关于商人关于财富的传奇。大染坊、瑞蚨祥的招牌下,各种花色的丝绢绸缎布匹引逗着爱美的脚步,白色蚕丝衍生出的锦绣斑斓的一片繁华,到现在仍然锦绣着,风华绝代。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从无处不在的绿意讲起?绿色是自然的色彩,这个城市不缺山,有山的地方,自然就有了浓浓的绿意,有了密密的山林,淙淙的泉水,烂漫的山花,甚至,还有幽深神秘的溶洞群。这个城市的绿色,在南为山,在北为湖。南有鲁山、原山、潭溪山、齐山,还有梦泉、涌泉等都是绿意盈眸的好去处,群山中还有藏在山腹中的几处溶洞群,洞之奇幽,石花之晶莹瑰丽,走进去别有洞天。马踏湖、大芦湖、红莲湖都在北部平原地带,碧绿的湖水中生着丛丛芦苇,点缀着红莲白荷,看在游人眼中,也是绝妙的颜色。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夜晚漫步在这个现代城市的街头,入目的是高楼绿树,喷泉霓虹,车水马龙闪耀着华光流影。曾吹过淄水旁边的古齐都城、现在又吹拂着这个现代城市的泱泱大风,正为这个城市点染着更加绚丽的色彩。

三千年的时光,前世今生,恍然一梦。

淄博“迁都”记:从博山到张店

2009年,张店——博山,坐公交单程将近一小时,而在五十年前,往返一趟则要花费6个多小时。1961年,因为机关驻地迁移,许多人开始了频繁往返于两城间的生活。而两地的命运随之也在时光流逝中演绎出了不同的咏叹调。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1964年,拍摄的博山区福门桥一角。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红门——碧霞元君行宫,始建于1602年(明万历30年),解放初期,曾遭到破坏。1960年5月重修竣工后,成为淄博市第一所少年宫。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1964年的工人文化宫

前世为“淄”,今生是“博”!淄博是这样来的……

1974年拍摄的张店城区。

【口述】博山当年是座繁华的老城

“当时的博山无论从工业还是文化来说,都是淄博的中心。”如今已80多岁的王乃高老人是个“老博山”,50年前的景象历历在目。作为淄博市工会文化第一人,他记录下了那段历史,也见证了那段岁月。“当时不管是淄博电机厂、博山陶瓷厂、732厂,还是几个煤矿,都在博山。”在王乃高老人的描述中,工业的繁盛给城市注入了活力,带动了交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博山也是最早的,所有的演出都在淄博市工人文化宫,那个年代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安排。不但有活动月报,还有艺术团。每逢星期天演员都在文化宫排练,几乎没有请假的。”在老人的记忆中,组织艺术团下厂矿搞得最好的也是博山。

而当时的张店,用群众的话说有“三怪”——“中心马路在城外,马路两旁把粮晒,电话不如走得快。”这与当时各方面建设都初具规模的博山相差甚远。为什么政府驻地要从繁华的博山搬到张店?

崔大爷是位退休老干部,当年他亲历了那次搬迁。但谈及当时搬迁的原因,大爷表示他仅仅是参与者,并不是决策者,因此只能回忆过去搬迁的情形,其余不方便多谈。“当时我从事宣传工作,搬迁都是以部门为单位进行。”从1961年开始,一直到1963年,淄博市委市政府全部迁移到张店。在崔大爷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就是来到张店才发现只有几条马路,市委大楼旁边全是庄稼地。因为是政府工作人员,所以平时也居住在市委大院,只有周末才坐火车回博山与家人团聚。

【细节】迅速的搬迁行动

另外,惠民和淄博合并成立专署可能是搬迁的另一个原因。1958年,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建立淄博专区,淄博市改为专区辖市。昌潍专区博山县撤销,所辖12个公社分别划归淄川区和博山区。淄博市辖博山、张店、淄川、周村4个区。1961年淄博市与惠民专区分设后,惠民专区的工作人员回到了惠民专区,而当时的淄博市委大楼已经盖好。

通过1961年3月份的《惠民、淄博两地区划交接小组会议纪要》(以下简称《纪要》)可以了解到,两地的交接事宜涉及人员、企业、房屋等诸多问题。淄博、惠民两地通过会议协调,将人员和单位的关系逐步理顺,这方面的交接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但涉及到一些政府财产问题,事情就比较复杂了。这份《纪要》中提到了几个具体问题:张店电影院大座机(放映机),如北镇没有可给北镇;惠民地区提出成立一个钻探队和配两套钻机问题,须经有关部门研究确定。诸如这种财产问题的明确提出,让搬迁工作生出一些波折。

但是,当时某些文件在时间上的印证,似乎在诉说当年决定搬迁及搬迁后的行动速度之快。1961年6月,国务院同意山东省的淄博专员公署改名为惠民专员公署,专署的驻地也由张店迁驻北镇。而在1961年7月27日,时任副市长的李国栋签发了向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提交关于淄博市人民委员会机关驻地问题的报告。该文件中写到,遵照中共山东省委1961年1月10日关于淄博地委改为惠民地委淄博市改为省辖市的决定,惠民、淄博两地区的交接工作已基本完成,惠民专署已由张店迁往北镇。为便于工作,淄博市人民委员会机关拟由博山迁往张店。是否可以,请批示。很快,在当年的8月7日,淄博市人民委员会就接到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同意淄博市人民委员会机关驻地由博山迁驻张店的批复。而同年的10月1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共淄博市委、市人委机关已由博山移至张店,开始办公。

【分析】交通等因素导致发展受限

淄博市第一医院、山东省陶瓷公司等等,这些六、七十年代的单位名称仍然是不少博山人心中的荣耀和骄傲。很多方面都能看出博山当年作为中心城区的显赫地位。最明显的莫过于博山火车站,说起这些,原淄博市政府特邀顾问、原山东省陶瓷公司总经理王尔孝记得非常清楚。

1961年,王尔孝是山东省博山陶瓷公司的团支部书记。对于政府驻地搬迁的原因,他告诉记者,发展受限是主要原因。

他告诉记者:“当年,博山的工业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是淄博乃至山东省的重要工业城区。当时的博山主要集中在四十亩地附近,一些企业再想扩张已没有空间了。现在,你仍然会看到不少的工厂建在山上。”

在王尔孝看来,博山作为重要城市的标志之一,就是当时的铁路线,这个铁路源源不断地将一些材料和物资输入输出。但在这条铁路上,博山却是一个终点站,铁路以及公路的便利程度远不如张店,所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博山无法更好发展。而当时的张店,不仅交通方便,还便于企业的扩张和发展。

结果张店的变化天翻地覆

“1958年,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建立淄博专区,当时的地委书记叫王成旺,后来专区撤销,王成旺又回到了惠民地区。”王乃高回忆到:“迁移后,我们开会都需要坐火车从博山来张店,1961年政府机关还没有迁移过来时,我们就被安排来张店种地。”当年的机关干部都是从火车站下车后,步行一个多小时到目的地种地,而且都是自带工具。

那个年代,与当时文化生活丰富的博山相比,在老人们的印象中,张店根本“排不上”。在文艺演出与其他体育活动中,博山和周村都排在前面。“当时步行一会就出城了,因为在市委办公大楼旁就是庄稼地,感觉城区面积也小,也没啥可逛的。”当年每月拿41元工资的王乃高老人根本没有想到,近五十年后的张店能有现在的面貌。“其实张店的飞速发展主要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但它的发展与机关驻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现在还有一些博山的老市民觉得,淄博市政府从博山搬走之后,博山的损失很大,从一个市的中心降格到区县,很多优势都没有了。有些人感叹说:“如果市政府一直还在博山,我相信博山经济肯定会比现在要好许多。”

历史上的淄博

1946年1月12日,淄川县城、博山县城解放,淄博特区二次成立,专员公署和博山市政府进驻博山。同年7月又撤销。

1947年7月,淄博特区与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工矿部合并,成立淄博工矿特区。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8月成立淄博特区,专署机关驻博山。

1948年辖淄川、博山两县,张店、周村两市和博城、黑山、原山三区。

1949年淄博工矿特区辖淄川、博山两县,张店、周村、博山三市。1950年5月,淄博工矿特区与清河专区合并成立淄博专区,辖博山、淄川、桓台、临淄、长山、邹平、章丘、章历八县,原张店、周村、博山三市撤销,分别并入桓台、长山、博山三县。同年11月,专区内又设立淄博、张周两市。

1953年,淄博专区又改为淄博工矿特区,辖淄川、博山两县,淄博、张周两市,桓台、临淄、长山、邹平、章丘、章历六县划出。

1969年(也有说是1970年),昌潍专区的临淄县划归淄博市,同时将淄川区的边河、南仇、王寨及张店区的大武、金岭等5个人民公社并入,建立临淄区。淄博市辖张店、博山、淄川、周村、临淄5个区。

1983年10月,惠民专区的桓台县划归淄博市。淄博市辖张店、博山、淄川、临淄、周村5区和桓台县。

1985年底,淄博市共辖5区1县,39镇57乡11个街道办事处,214个居民委员会和1935个村民委员会(实有自然村1888个)。

1989年,惠民地区的高青县和临沂地区的沂源县划归淄博市管辖。

本文原作者为 张吉宝 常萍 马斌,特此致谢!

扫描二维码 关注淄博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