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不是刀子嘴豆腐心,只是壞得表裡如一

如果知道哪位古人提出了“刀子嘴,豆腐心”這句話,可能會有很多人想把他挖出來鞭屍。因為有時候這不起眼的六個字,潛臺詞就成了“你別太在意TA說的傷人的話,其實TA挺善良的”。

惡語傷人者有了自我原諒的道德依據,受傷的人也有了不得不去原諒的“臺階”,然而TA明明剛剛還在傷害著自己。

對你惡語相加,因為成本很低

前幾天,四川大學聲樂系學生因家人去世向老師請假被拒絕,該老師表示:“你可以回去,但我要扣分。”隨後,該老師在課堂上公開拿該生隱私做例,並表示:“如果這學期你家裡面有四個人去世,我這門課,你只能重修”。

TA不是刀子嘴豆腐心,只是壞得表裡如一

TA不是刀子嘴豆腐心,只是壞得表裡如一

在中國人的意識裡面,那親人的死活說事,是最典型的不積口德。對於很多中國人(或者世界各國人)而言,可以容忍別人對自己的無情謾罵,但卻難以忍受他人對親人說出的一個髒字。

一位“知書達理”且飽有藝術修養的大學教師肯定是知道這一點的,然而他毫無必要的情況下,說了最不恰當的話。也許他自認為這是一種冷幽默,也許他覺得這樣說得更形象,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他認為他這樣說,是沒有什麼成本的。

換句話說,即使語出惡毒,但也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

一個極端的例子,我們的前任外交部長王毅,對日本記者能使出“王之蔑視”,但即便對美日持有極端的厭惡,也不會說安倍是“小日本”,說特朗普是“鱉孫”。因為這樣失的是國家體面,成本太高。

TA不是刀子嘴豆腐心,只是壞得表裡如一

在職場上,那些居高臨下的上司、老資格往往喜歡惡語傷人。有時候因為下屬犯錯,就謾罵職責,也有時候更多的原因是自己心情不好,需要發洩情緒。

當被罵的人忍氣吞聲、飽受煎熬的時候,往往會有人過來安慰:“你別在意,領導人其實挺好的,TA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或者,領導自己會略帶歉意地說:“我罵你是為你好”。

不否認,有一些還有“怒其不爭”之意的領導,但是為什麼為了自己的上級好而直言進諫的人往往很少,而為了下屬好就批評指責卻是家常便飯呢?

說到底,在TA的內心深處,成本已經是核算好的。

你可別嫌我說話難聽……那請你閉嘴!

心理學上有一種“指責型人格”,擁有這種人格的人喜歡不斷煩擾和指責其他人或是環境,這麼做的真正目的並不是指責的對象有多麼不堪,而是認為只有自己是需要考慮的,以此來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

雖然極端的個例並不多,但每個人身邊都有一些具有指責型人格特質的人。

TA不是刀子嘴豆腐心,只是壞得表裡如一

例如,一大家子裡可能總有個把“指責型”親戚,有的仗著自己是長輩、大家是親戚,往飯桌上一坐就開始數落別人不是。為了防止自己被嫌棄,他們還往往加一個開場白:“我給你說啊,你可別嫌我說話難聽”。

看似語重心長,實則精心設計。言外之意無非兩點:第一,我不會收斂;第二,你不能反駁。

所以,這些“刀子嘴”的人,並非出自一顆冰清玉潔的“豆腐心”,他們的出發點是自己的需要而已。

我的殺傷半徑內只有你,反正你也不會離開我。

所有被惡語相向的人裡,最無辜但卻最經常受傷的,可能是我們最親近的人。

一個朋友因為婚姻失敗,得過焦慮症,接受過心理治療。雖然後來基本走出了陰影,開始了新的戀情,但總還是有一些沒有清除乾淨的病根。

他內心裡很愛自己的女朋友,但是卻會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而向對方發火。每到這種時候,叫焦慮症的病根就成了引燃火藥桶的導火索。

TA不是刀子嘴豆腐心,只是壞得表裡如一

朋友本就是深諳說話之道的人,知道怎樣用言語刺激別人的痛點。因此,在每次爭吵之中,不僅有歇斯底里的咆哮,還有一針見血的中傷。

而每次發火之後,他又會極其耐心地道歉認錯,把對方哄好。雖然在他內心裡清楚自己的做法是有問題的,但又覺得女朋友總是能夠哄回來的。先罵的體無完膚,再哀求原諒,戀人的相處像是進入了死循環。

終於有一天,女孩覺得無法忍受了,提出了分手,他才追悔莫及地想用一切辦法追對方回來。

TA不是刀子嘴豆腐心,只是壞得表裡如一

我覺得朋友並不算是壞人,起碼心裡是想變好的一個人。但在惡語中傷女朋友的時候,內心唯獨想的就是要讓對方難受,甚至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語言上),連自己都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內心是十分陰暗的。

我想,那些時候,他的“刀子嘴”下,絕對不是一顆白白淨淨的豆腐心,說是焦黑腐臭的長沙臭豆腐倒是比較貼切。

TA們其實“表裡如一”

我們說相由心生,工作十年,單位裡遇到人品最差、最噁心之人,還真都長得不好看(此處使用了“委婉”這一修辭手法)。

在多數時候,我還是相信人的內在和外在大致上是相統一的。

從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來說,語言的溫度才是良好溝通的基礎,語言的溫度往往代表著內心的溫度。

“刀子嘴”的人往往有顆“臭豆腐”的心,也許他們唯一值得稱道的品質就是“表裡如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