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大師:先生只是去了桃花島

笑你我枉花光心計,怪大終身太美麗。

告別大師:先生只是去了桃花島

1727年,雍正大興文字獄,浙江海寧人“查嗣庭”慘遭凌遲。

後,查氏家族十六歲以上皆斬,十五歲以下流放。

200多年的荏苒,查氏後裔“查良墉”(金庸)憶起這段歷史時,

處女作《書劍恩仇錄》以海寧人“陳家洛”反清復明為主線,揭開了江湖序幕。

告別大師:先生只是去了桃花島

告別大師:先生只是去了桃花島

告別大師:先生只是去了桃花島

無數經典鮮活的人物形象,使得文學第一次能夠萬人空巷地登上銀幕。

半個多世紀來,有國人的地方必定有金庸作品。他不僅成為了當代人的啟蒙導師,更是國外認識中國的一張名片。

所有80、90後的孩子們都在張無忌、楊過和郭靖的陪伴下度過少年,從他的作品中看到了波瀾壯闊的江湖,也在長大後闖入江湖,身體力行到什麼是江湖險惡。

告別大師:先生只是去了桃花島

他是我們在初戀時的摘抄對象,那時花季,是用了這句子寫給了隔壁班的女生。

阿朱就是阿朱。 四海列國,千秋萬代,就只有一個阿朱。——《天龍八部》

喜歡吧,看一眼是如此,過一輩子也是如此。——《俠客行》

他也是我們在叛逆期,學習如何成為男人的第一個導師。

男子漢大丈夫,第一論人品心腸,第二論才幹事業,第三論文學武功。——《天龍八部》

告別大師:先生只是去了桃花島

是他第一個告訴了我們知己和知音的區別——知己只是瞭解你性格的人,一生會遇見若干。

而交劍知愛,知音不僅傾慕你性格,還與你用共同的愛好,窮一生也許都不會遇到。

但看了他的作品後,我們竟都遇到了人生的第一個知音。

今後縱然世上再有曲洋,不見得又有劉正風,有劉正風,不見得又有曲洋。就算又有曲洋、劉正風一般的人物,二人又未必生於同時,相遇結交!——《笑傲江湖》

告別大師:先生只是去了桃花島

還記得第一次失戀,夜讀療傷的枕邊書嗎?

情之為物,本是如此,

入口甘甜,回味苦澀,

而且遍身是刺,

你就算小心萬分,也不免為其所傷。——《神鵰俠侶》

告別大師:先生只是去了桃花島

還記得第一次遠行,在離開家鄉時冗長的旅途中、躺在陌生床鋪上的鄉愁嗎?

啊,親愛的牧羊少年,

請問你多大年紀?

你半夜裡在沙漠獨行,

我和你作伴願不願意? ——《白馬嘯西風》

告別大師:先生只是去了桃花島

還記得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艱難抉擇,久不能寐的那個夜裡嗎?

一個人有與眾不同的行為,凡人必笑他胡鬧;他有高明獨特的見解,庸人自必罵他糊塗。

——《越女劍》

告別大師:先生只是去了桃花島

誰沒有活在茫茫江湖中艱難傾扎,最初的夢想就像黑夜一般慢慢斷裂破碎的今天,但我們始終難忘那些早已被束之高閣的句子,沒有雞湯。

她(郭襄)下了青驢,緩步走向寺前,只見樹木森森,蔭著一片碑林。石碑大半已經毀破,字跡模糊,不知寫著些甚麼。

郭襄心想:“便是刻鑿在石碑上的字,年深月久之後也須磨滅,如何刻在我心上的,卻是時日越久反而越加清晰?”——《倚天屠龍記》

告別大師:先生只是去了桃花島

江湖仍在,青春落幕。那個快意恩仇的令狐沖仍躍然紙上,但金庸星隕,世間卻無人再譜笑傲江湖之曲,對酒難歌。

笑你我枉花光心計,愛競逐鏡花那美麗。我們都曾是愛江山更愛美人的張無忌,如今活成了只為了事業而奔波的陳家洛。

假如要用最詩意,最簡潔,也最有內容的文字去埋葬我們的青春,一定會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先生只是去了桃花島,願青春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