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收緊對非歐盟資金投資審查,涉敏感基礎設施領域

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12月19日在其官網發表聲明說,德國內閣討論並通過修改對外貿易條例,加強對外方在德國投資審查,降低德國政府介入審查關鍵領域外方投資的門檻。

據新華社報道,根據新規,對涉及德國國防以及關鍵基礎設施領域的企業在被歐盟以外資本收購時,將受到德國政府更為嚴格的審核。此前,只有在這些企業被收購股比超過25%時,德國政府才會啟動審核機制;今後,收購股比只要達到10%,聯邦政府就能介入進行審核。

德國聯邦經濟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在聲明中表示:我們歡迎外國企業在德國投資,但我們將對一些敏感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進行更仔細的審查。

德新社當天援引德國聯邦經濟部消息源報道說,新規不需要德國議會批准,將於2019年1月生效,涉及領域主要包括:電信、IT安全、發電站、供電網、飲用水和食品供應、金融交易、證券和衍生品交易、醫院信息系統、航空、鐵路交通以及軟件工程等。

德國工業聯合會抨擊新規過於嚴格。該聯合會管理層成員斯特凡·邁爾認為,德國必須保持對外資的開放姿態,降低股比審核門檻將導致更多公司接受投資審查。

德國收緊非歐盟企業收購德企的門檻,部分人認為這是因為德方對中國企業收購越來越感到不安,比如美的收購庫卡公司。

對這種說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9日回應稱,德方現在進行的一些討論或者可能採取的行動並沒有明確指向特定國家或特定企業,目前中德關係發展勢頭良好。

“今年7月舉行的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期間,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反對一切形式的保護主義。面對當前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加劇的複雜形勢,各方在出臺有關措施時應注意避免向外界釋放錯誤信號。中德都是世界主要經濟體,有責任共同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通過擴大雙向開放為兩國高水平互利合作和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注入正能量。希望德方為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外國企業赴德投資創造公平開放的市場準入環境和穩定的制度框架。”

界面新聞此前報道,包括歐美國家在內,今年全球都呈現出投資收緊的大趨勢。聯合國一項關於政府投資法規的統計報告顯示,2018年前10個月,各國政府施行的投資新規中,有30%的政策呈現收緊態勢,這是2010年以來該項數據的最高紀錄。

與此同時,2018年也是1989年來國際投資協議最低產的一年。2018年5月至10月,僅達成了八項協議,延續了近十年來的減速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