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致,何來高品質?

作為自主品牌陣營最早嘗試“高端化”的品牌,觀致汽車可謂生不逢時,彼時自主品牌成長的大幕才將將拉開,消費者普遍對自主品牌的定位仍然停留在“價格低廉、堆配置”上,這讓價格上探的觀致舉步維艱。

雖然銷量低迷,但是各大媒體對觀致的產品評價並不低,大家都把觀致叫好不叫座的原因歸結於經銷商網絡太少以及車型價格過高,難道觀致賣不好僅僅是因為這些原因嗎?我們對此十分好奇。

觀致,何來高品質?

望車興嘆,觀致也很無奈


幾番浮沉 無奈賣身

觀致汽車2007年由奇瑞汽車聯合以色列量子集團成立,但起初這個新品牌並不叫“觀致”,而是“奇瑞量子”,2011年才改名叫觀致。

和老東家奇瑞一樣,觀致汽車推出新車的速度也是十分緩慢,直到2013年,觀致品牌的首款轎車——觀致3才駛離生產線,雖然產品來得晚,但觀致3獲得了不少國際獎項。


觀致,何來高品質?

觀致3,號稱拿到了歐洲碰撞五星評價

觀致3的誕生,並沒有帶領觀致品牌高歌猛進,反倒是讓觀致品牌痛不欲生。從2013年到2016年的三年間,觀致僅僅賣出去了不到4萬輛汽車,觀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雪上加霜的是,觀致汽車的兩位高管墨菲和孫曉東在2016年相繼離職。墨菲和孫曉東都曾在通用工作過,墨菲曾表示過觀致汽車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才可以扭虧為盈。

墨菲任上放棄了歐洲市場,整頓國內銷售網絡,給觀致帶來了不錯的效果,2015年觀致全年銷量增長170%達到1.4萬輛就已經說明了問題,可好景不長,誰也沒想到墨菲會和自己的老搭檔閃電離職。

觀致,何來高品質?

觀致自認為是高品質的代表

關於墨菲和孫曉東的離職原因,眾說紛紜,傳言說,墨菲離職是由於權力被過多幹涉,孫曉東離職是由於被檢察院帶走,到底有幾分真假已經無處求證。

墨菲辭職後由奇瑞陳安寧兼任觀致CEO,孫曉東辭職後其工作暫時由奇瑞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朱乃軍接手,觀致自此徹底沉淪。

2018年年初寶能成為觀致的控股股東,這代表奇瑞正式放棄了對觀致的控制權,在此前,曾有媒體控訴奇瑞拖欠廣告費,這也從側面說明奇瑞放棄觀致的主因是資金問題。

觀致,何來高品質?

寶能入主之前,觀致月銷量只有千餘臺


易主容易 品質難控

觀致汽車自成立之初,一直宣稱自己致力於打造“高品質”乘用車,在其官方網站上也隨處可見與“品質”有關的內容,可實際上,觀致是說一套做一套,所謂的“高品質”,在諸多投訴面前變成了笑談。


觀致,何來高品質?

發動機和變速箱是投訴重災區

觀致的產品線較為單一,目前僅有觀致3與觀致5兩款車型,動力總成方面也沒有太多的選擇,主要搭載的是一套1.6T加6速雙離合變速箱的動力組合。

值得一提的是,觀致所搭載的6速雙離合變速箱為乾式雙離合,在消費者談“幹”色變的大背景下,觀致如此“鋌而走險”的選擇,不知究竟為何?

觀致,何來高品質?

乾式雙離合,是天使也是魔鬼

從結構上來說,雙離合相對AT以及CVT變速箱要簡單些,這也極大降低了車企的研發和製造成本,所以,即便是雙離合飽受消費者詬病,各大車企依舊樂此不疲地將其應用於自己的車型上。

雙離合變速箱分乾式和溼式兩種,區別主要在於,乾式雙離合內部靠空氣傳導熱量,變速箱容易過熱,溼式雙離合內部靠油液傳導熱量,相對沒有那麼容易過熱。所以即便是對雙離合態度友好的人,也很難接受乾式雙離合。

觀致,何來高品質?

乾式雙離合變速箱過熱是常見問題

一方面宣稱要打造“高品質”汽車,一方面又搭載不可靠的乾式雙離合變速箱,也難怪觀致汽車的投訴越來越多,而隨著寶能入駐,雖然觀致銷量逐漸有了起色,但隨後質量問題的投訴量也迅速增加。

我們在汽車投訴網站車質網上看到,有關觀致汽車的投訴多達118宗,相對觀致的銷量來說,這個投訴量還是非常大的。消費者投訴的主要問題中,發動機和變速箱佔據了半壁江山。

觀致,何來高品質?

變速箱異響投訴最多

車質網數據顯示,在觀致3、觀致5車型投訴中,目前除一宗投訴為手動擋車型外、其餘變速箱問題則均來自6速乾式雙離合車型,且8成以上為“1.6T發動機+6速乾式雙離合變速箱”組合。

來自山東的車主臧先生稱,在車輛掛R擋倒車入庫時,儀表上突然顯示“減速聯繫維修人員”,並且此時車輛無法換擋:D擋加油車不走,切換手動模式後擋位鎖止在“M6”不變。

4S店維修人員電腦檢測出多個故障代碼,但故障原因始終未找到,最終上報廠家尋求技術支持。然而,觀致廠家技術人員給出的回覆卻是“故障屬於駕駛人誤操作導致”, 對此臧先生表示堅決不認可。

觀致,何來高品質?

在故障面前,觀致選擇了推脫責任


車神辣評

觀致的誕生意味著自主品牌開始在品牌價值方面向上探索,在此之前的很長時間內,中國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的印象停留在“廉價、品質低”上,然而觀致雖在價格上看齊了合資品牌,產品質量卻存在很大的瑕疵。

觀致,何來高品質?

“高品質”不是說出來的

我們很高興看到自主品牌向上發力,但發力的方向,應該是媲美甚至超過合資汽車的產品品質,而不是對標價格,如果產品質量無法保證,不管價格是低是高,都無法獲得消費者青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