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九月九,重陽節,難聚首 重陽節有什麼來歷呢?


  • 又是九月九 重陽夜 難聚首
  • 思鄉的人兒 飄流在外頭
  • 又是九月九 愁更愁 情更憂
  • 回家的打算 始終在心頭
  • 走走走走走啊走 走到九月九
  • 他鄉沒有烈酒 沒有問候
  • 家中才有自由 才有九月九
  • 親人和朋友 舉起杯 倒滿酒
  • 飲盡這鄉愁 醉倒在 家門口
  • 家中才有自由 才有九月九 噢


又是九月九,重陽節,難聚首 重陽節有什麼來歷呢?

當年,這首歌曾經響徹大江南北,走在大街上,到處都是“走走走走走啊走 走到九月九

”,非常流行。1995年,演唱這首歌的歌手陳少華也憑藉該曲榮獲中國音樂電視大賽銀獎。

又是九月九,重陽節,難聚首 重陽節有什麼來歷呢?

那麼,說到這裡,重陽節又有什麼來歷呢?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季節有了新的認識,九月祭火星的儀式逐步衰落,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承。如果說上巳(清明節)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節日,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間有清明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

又是九月九,重陽節,難聚首 重陽節有什麼來歷呢?

重陽登高

重陽節登高之習俗歷史悠久,重陽節這一天的活動豐富多彩,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辭青”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又是九月九,重陽節,難聚首 重陽節有什麼來歷呢?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人們每到重陽,都會詩興大發,留下不少千古絕唱。

“百善孝為先!”孝同和諧相伴與愛心同行,重陽本來就有敬老、惜老的意思。尊敬長輩孝順父母,一直也都是中華民族薪火相繼的傳統美德。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也推動著重陽節成為了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在重陽節之際,傳遞孝愛文化、弘揚傳統美德成為社會共鳴。

到現在,重陽節同時也就是“敬老節”,“老年節”。

又是九月九,重陽節,難聚首 重陽節有什麼來歷呢?

又是九月九,重陽節,難聚首 重陽節有什麼來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