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 重阳节有什么来历呢?


  • 又是九月九 重阳夜 难聚首
  • 思乡的人儿 飘流在外头
  • 又是九月九 愁更愁 情更忧
  • 回家的打算 始终在心头
  • 走走走走走啊走 走到九月九
  • 他乡没有烈酒 没有问候
  • 家中才有自由 才有九月九
  • 亲人和朋友 举起杯 倒满酒
  • 饮尽这乡愁 醉倒在 家门口
  • 家中才有自由 才有九月九 噢


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 重阳节有什么来历呢?

当年,这首歌曾经响彻大江南北,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走走走走走啊走 走到九月九

”,非常流行。1995年,演唱这首歌的歌手陈少华也凭借该曲荣获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银奖。

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 重阳节有什么来历呢?

那么,说到这里,重阳节又有什么来历呢?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星的仪式逐步衰落,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如果说上巳(清明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 重阳节有什么来历呢?

重阳登高

重阳节登高之习俗历史悠久,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辞青”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 重阳节有什么来历呢?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们每到重阳,都会诗兴大发,留下不少千古绝唱。

“百善孝为先!”孝同和谐相伴与爱心同行,重阳本来就有敬老、惜老的意思。尊敬长辈孝顺父母,一直也都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也推动着重阳节成为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重阳节之际,传递孝爱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成为社会共鸣。

到现在,重阳节同时也就是“敬老节”,“老年节”。

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 重阳节有什么来历呢?

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 重阳节有什么来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