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的某些地名有哪些含義?你怎麼看?

青島小哥不哈酒


想理解黑龍江的某些地名,甚至於是東北四省的地名的含義,首先應該先視野和時間線放開。作為曾經清代政權創造者的滿人,數百年前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滿清政權執政期間,東北視為龍興之地而禁足漢人于山海關。


滿語,作為清代政權的官方語言,時至今日已近瀕危;但眾多在當時以滿語命名的地名,被延續繼承下來。

以題主的具體提問為例,齊齊哈爾,富拉爾基,昂昂溪等,都處於今天黑龍江與內蒙古交界區域,當時在該地分佈的,以我國56個民族之一的達斡爾族居多。從語言系屬上看,滿語、達斡爾語等,同屬於阿爾泰語系,有著許多共通之處。所以,滿清政權在一些地名的命名上,亦繼承了原地所屬民族語言,以示尊重。

如齊齊哈爾,就是來自音譯的滿語“濟沁哈爾”(亦有稱譯自達斡爾語),意思是“濟沁河邊的哨卡”;富拉爾基,源自達斡爾語,“呼蘭額日格”的轉音,意為“紅色的江岸”;昂昂溪,來自滿語為“雁多”之意,意為大雁棲息之地。

以上是僅為題主所具地名的解答,接下來延伸題主的問答。

首先,把時間線前推至1683年,也就是清康熙二十二年;這個時間點,在黑龍江是具有歷史意義的。這一年,清政權正式在黑龍江設立黑龍江將軍衙門,也就是清代八旗駐防地方的軍事兼行政機關。


圖為黑龍江將軍衙門


黑龍江將軍衙門,其職權與中央各部院並立,官階為正一品(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改為從一品)。直接對皇帝負責,內撫諸族,外御沙俄,總理區域內軍政、旗務、外交,兼管地方民刑等事宜。黑龍江將軍統管八旗駐防、水師營、火器營、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八旗官學等。民事上設有印房、銀庫、刑司、戶司、兵司、工司等機構辦事。先後轄有齊齊哈爾、黑龍江(亦稱瑗琿)、墨爾根(今嫩江)、呼蘭、呼倫貝爾、布特哈、通肯(今海倫)等七個副都統和興安城總管等衙門

為什麼強調黑龍江將軍,因為在1683年黑龍江將軍設立之後,東北行政版圖的基本框架確立,並延續至今。

這裡講個歷史典故,其實本不存在黑龍江將軍衙門,當時的東北只有盛京將軍和寧古塔將軍。但康熙早年間,滿清入關帶走精銳,沙皇俄國借東北兵力空虛不斷侵擾,寧古塔將軍無能,無力抗擊沙俄,所以設立黑龍江將軍,形成了東北三省的基本框架。

再普及一個知識點,今天各種商業化的清代影視劇,根本無視歷史,好像任意一個清代的皇帝,一提到發配,都是發配到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應該說,這個說法,僅在康熙二十二年前是成立,之後的發配流放等,絕大部分的去向是黑龍江。因為在黑龍江衙門設立後,清政權因寧古塔將軍敗退沙俄,有辱國威,也就不存在寧古塔將軍了。想想皇帝怎麼會天天待見一個打了敗仗,丟了土地的將軍。所以,自康熙二十二年後,也就是康熙三十歲後,再有犯官發配,都是發配到黑龍江。


圖為現存於黑龍江省檔案館的清代一品誥命御旨


寧古塔將軍是悲催的,名字肯定是保不住了,得改名。那麼,叫什麼名字呢?因當時行署設立在明代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烏拉部(今吉林市)。這又是一個因滿語得名的地區。因吉林緊靠松花江,而滿族人又是依水而居,“吉林謂沿,烏拉謂江”所以滿族統治者就管這個地方叫做吉林烏拉,意為“沿江的城池”。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康熙下令,“通稱吉林”。


純野生黑龍江觀察


哈爾濱一是我國宋代女真語“阿勒錦”一詞的音轉,“阿勒錦”翻譯成漢語有名譽、榮譽、聲譽、聲望等含義。滿語“哈魯濱”的譯轉是“魚網”的意思。

道里區一道里區因修築中東鐵路而形成,當時以中東鐵路為界,鐵道西部俗稱“道里”。1953年、1956年分別撤銷新陽區、顧鄉區建制,併入道里區。

道外區一道外區是哈爾濱形成較早的老城區,舊名濱江縣,又名濱江市,俗稱傅家店,以中東鐵路為界,鐵道東部俗稱“道外",由此定名。2004年撤銷原太平區,合併歸道外區。

南崗區一南崗區被譽為哈爾濱的龍頭之地,曾稱秦家崗,因地勢偏高,故稱“南崗”。1947年組建南崗區,馬家區,後合併為南崗區。

香坊區一“香坊”名稱源於1893年有人在此開設的線香作坊,這是香坊區最早的名稱。1946年哈爾濱解放後,正式組建了香坊區。2006年撒銷原動力區,合併歸香坊區。

平房區一因修建拉濱鐵路時,把靠平房屯的火車站定名為平房火車站而得名,1956年正式成為哈爾濱市轄區。

松北區一鬆北區位於松花江哈爾濱

城區的北岸,2003年設立哈爾濱市新的市轄區,區名松北區。

呼蘭區一呼蘭地名是以呼蘭河而得名,“呼蘭"是滿語“忽刺溫"的音轉,為“煙筒"之意。

阿城區一為“阿勒楚喀城”的簡稱,“:阿勒楚喀"滿語,即“黃金”的意思。

雙城區一源於雙城區境東南有兩座金代古城而得名。

尚志市一為紀念抗日英雄趙尚志而得名。

五常市一因五常市有仁,義,禮,智,信五個城門,取儒教“三綱五常”之名故取名五常。

依蘭縣一依蘭是滿語“依蘭哈喇"的簡稱。

方正縣一因城北有一個水泡為方正泡得名。

賓縣一取名於賓州一名,因遼代在此築賓州城。

延壽縣一因此地較著名的的螞蜒河和長壽山而得名,取“蜒"“壽"二字,組成地名“延壽”。

木蘭縣一因縣境內的木蘭達河而得名。“木蘭達”為蒙古語“牧馬場”或“圍場”的意思。

通河縣一因縣境內有大通河而得名。

僅舉哈爾濱區,縣(市),資料源於網絡。哈爾濱歡迎您。











暢哲746


各地的地名就跟人的名字一樣,說白了就是一個人或一個地方的專屬標記,方便其他人分辨。黑龍江省各地的地名也不例外,很多地名在起名的時候都會突出它的特定標緻性特點,比如說哈爾濱的三棵樹,您到了哈爾濱一提三棵樹大家都知道是道外區(原來老的太平區)二商店附近,但是特別具體的範圍沒幾個人能說清楚。因為當年起這個地名時也是根據它那三棵多人合抱都抱不過來的大樹起的,指的就是這一片區域。說它沒有具體含義是不正確的,但是要找具體範圍又找不到。

還有很多地名本身的含義就得追到幾百年前的“外語”上找根源了,尤其是那些聽起來就明顯不像漢語的地名,比如您提到的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您細品一下這個地名,齊齊哈爾,聽上去這名字是不是感覺怪怪的?明顯就缺少漢語稱謂的特點,反倒像一句“外語”。其實說它是“外語”也不為過,有人說它像一句蒙古語發音的音譯,其實想要考證齊齊哈爾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是挺複雜的,除了一些非常專業文獻之外,很少有普通人能找到資料。而且還要綜合很多文獻,從中排出順序,查出一些蛛絲馬跡,據現有資料顯現,齊齊哈爾這個地方在契丹人開始建立遼的時候,它應該叫濟沁哨卡,請注意,這個濟沁已經有了齊齊的雛形,當時建它確實是用來守邊的,而“哈爾”在原來是“哈日”,資料記載,哈日這個詞在古契丹語中就是阻擋和守衛、保護的意思。等到了清朝時期,它已經演化成了達斡爾語“奇奇嘎熱”、“習氣哈克”......但是齊齊的音譯還是有跡可追。到這裡似乎斷了線索,直到1691年 ,當時準備建成之時選址有過更改,但是記載中它這時已經叫齊齊哈爾了。中間這一段是如何演化的?可能還得專家來解答吧,總之,地名都其含義,而且成因複雜。


生活報


大的城市和滿語譯音出處有人說了,我很認同!我從近代,小地名及生活用品方面表達一下個人拙見:從沙俄、日本侵略時期遺留的譯音,稱謂至今沒有完全廢除我認為是種恥辱!比如一些地名~亞布力,得莫利,大羅密,小地名例如~六團,么(一)排,就應該像生活用品“俗語”衛鬥羅(水桶),布拉吉(連衣裙),熱特(拖拉機)一樣被遺忘和摒棄!座標哈爾濱周邊!40歲以上應該知道!


不惑姜海濤152820088


碾子山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