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軍事有多強大?

淺雲


二戰時期,德國的軍事力量很大程度上被誇大了。德國在一戰後受到了《凡爾賽合約》的極大限制,軍事力量不能得到很好的建設。德國真正開始大規模軍力發展,是在希特勒上臺之後,而這還是得到了美國的資金和技術支持、英法的默許。

客觀的說,從1933年到1939年,德國只用6年就建立了一支比較強的軍隊,這是很了不起的。但是與英法蘇相比,德軍實力並不佔優勢。德軍在二戰初期在西線的所向披靡,是依靠了全新的戰術,即“閃擊戰”,利用坦克和俯衝轟炸機的協同,彌補了在兵力兵器上的劣勢。當時德軍的任何一樣裝備比英法都不佔優勢,但是集中使用坦克和俯衝轟炸機的快速突破,令作戰思想保守且整體厭戰的歐洲國家招架不住。

古德里安後來也說,德國沒有在1939年入侵波蘭時崩潰,是因為英法沒有出兵干涉。當時德軍步兵的素質還不如一戰時期,坦克性能也明顯不及英法。

在東線,德國對蘇聯的突襲,令蘇聯損失慘重。德軍對德作戰初期的速勝,與其說德軍有多強,倒不如說蘇聯的大清洗和猝不及防所致。大清洗令蘇軍失去了很多優秀的將領,而蘇聯在西部採取的還是進攻勢態,而非防禦。西方軍史專家曾經形容蘇軍初期的失敗,就像一隻鱷魚在悄悄靠近獵物,結果卻被突如其來的一棍敲懵了。

在整個東線作戰期間,德國人始終拿不出一種能夠在綜合技戰術性能與T-34相媲美的坦克。

而實力最強的美國則一直深陷於“孤立主義”,在二戰爆發時美國的陸軍實力十分底下,海軍實力對日本也沒有明顯優勢。美國真正發力對德作戰則是1943年的事了。

二戰中,不只是德國面臨兩線作戰問題,英國、蘇聯、美國也都一樣。但是盟軍整體實力太強,所以並不怕兩線作戰。例如美國在參戰後,戰略是“先歐後亞”,重點打擊德國,資源向歐洲方向傾斜。但即便是美國認為的次要戰場,即在太平洋戰場,美軍也把日軍打得滿地找牙。

到二戰末期,美國擁有1000多萬軍隊,還有原子彈傍身,飛機、坦克、軍艦、卡車、吉普海量一般,是真正的實現了機械化。環顧二戰,只有美國一家。而美國這種暴兵能力,從1942年到1945年,只用了3年多時間,效能和實力遠不是德國能比的。

順便提一句,美國在二戰期間對蘇聯的援助,作用最大的是不起眼的卡車,正是大量美製卡車的到來,大大加強了蘇軍每次戰役的準備能力。

縱觀二戰,德國只是在戰爭上半場有輝煌戰績,這還是以“有備對不虞”取得的。而到戰爭下半場,當盟國的戰爭機器投入全力運轉之後,德國只有苦苦支撐,直至最終滅亡。(S)


聯合防務


首先我們看一下德國的地理位置,西邊有法國,東邊有蘇聯。本身民族生存空間就小,資源缺乏地理位置又不好。所以德國想要崛起就得爭取生存空間和資源。

德國人戰術思想先進德國將領古德里安發明閃擊戰,而當時歐洲各國正想著用一戰的戰術。

德國的兵役制度完善,每個青壯年都可以通過短暫的訓練就可以上戰場。還有就是德國的工匠精神充分體現在了軍工方面。德國有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兵工廠克虜伯。

優秀的將領 古德里安 曼施坦因 隆美爾還有德軍士兵素質比同時期各國士兵素質都高,有一句話這樣說。戰略靠將領戰役靠士兵。以上這些因素都足以說明德國軍事的強大。


我說用嘴巴說


如果二戰中1945年德國還沒有投降會發生什麼?

這個問題嘛,如果單單說東線的話,如果德國在1945年還沒有投降,而且還製造出了足夠數量的虎式坦克,斐迪南坦克殲擊車,黑豹II坦克,準備和蘇聯進行一場裝甲對抗。蘇聯方面使用的坦克將會是使用D10T的T-54坦克的原型車,當然不排除蘇聯將使用85毫米炮的T-44進行量產的可能性,重型坦克方面德國人面對的將會是IS-3坦克和IS-4坦克。

這將會是一個什麼概念,在這個時候蘇聯人的裝甲部隊的質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德國,這些他安可不是德國人能夠正面對抗的。就好比IS-4坦克,雖然這種坦克能有可能使用的是D-25T這種落後的火炮,但是IS-4坦克卻擁有著接近於鼠式坦克的強大防護能力,這樣的防護能力即使德國人使用了128毫米的防空炮對他進行攻擊也很難擊穿IS-4的正面。

IS-3坦克正面首上的等效厚度達到了220毫米,即使到了60年代整個北約只有英國的L52A1型穿甲彈可以有把握在2000米處擊穿這種坦克的正面裝甲,所以說即使德國人能夠苟延殘喘到1945年不投降,甚至還開了金手指一般擁有了一批原本並不能擁有的先進地面部隊,也將難逃被蘇聯地面部隊推平的下場,而且這還僅僅是蘇聯。如果再加上美國的M26潘興坦克新一代戰鬥機等更新的技術兵器,德國的下場將會更慘。

但是歷史畢竟不會重來,所以T-54原坦克並沒有迎來大規模生產,IS-4坦克也很快被下馬收藏進了各個博物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莫說1945年戰爭沒有結束,即使是在1949年戰爭沒有結束,蘇聯和盟軍一樣會有各種層出不窮的新興技術裝備,而德國也難逃最終失敗的命運,這一切早就是已經註定好的。


浩漢防務論壇


德國一直以嚴謹著稱,這不僅表現他們出色的製造業水平上,在軍事上德國人也有這種一絲不苟的精神。在二戰前德國的官兵素質絕對是世界上最出色的軍隊之一,優秀的基因得益於他們的傳承。雖然一戰的戰敗大大的削弱了德國的軍事實力,但是並沒有在根本上動搖德國的軍事體系建設,裝備和人數的限制只是外在,而德國軍隊最核心的是他們的軍官。

一戰後雖然德國的官兵被削減,但是精簡的好處就是可以精細化的培養,保留的大約十萬軍官就是未來德國最出色的國防軍。這些人經受了長期的訓練,士兵的最長服役年限達到了十幾年之久,使得他們有著豐富的戰場經驗,並且這些普通士兵都是被按照未來基層軍官的模式在培養;而軍官部分都是服役超過二十幾年的,有著豐富的作戰指揮經驗,這些軍官的培養方向都是未來高層次的指揮人員。一戰後的軍事制裁使這部分僅存的軍事精英們接受了更嚴酷的訓練,這也為德國培養了一批最優秀的軍官。

除了人員素質十分出色之外,德國二戰前裝備製造水平也在世界前列。雖然德國的海軍一直拿不上臺面,但是在空軍和陸軍裝備方面卻很發達。儘管一戰後被各種限制,但是德國人還是研製出了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坦克和戰鬥機,並且率先創新軍事單位,組建裝甲軍等等。

二戰前的德國無論在士兵軍官還是武器裝備方面都是十分先進的,並且在軍事創新和作戰指揮上也有自己的優勢在,但是畢竟德國資源有限,狹小的國土不足以維持如此龐大的戰爭需求,並且美國蘇聯英國等強國組合起來實力更是比德國強了不少,因此德國想贏得一場世界性的持久戰爭的勝利顯得非常困難,這也是他們戰敗的原因所在。


環球網


太多老生常談了,什麼虎式坦克多厲害、噴氣戰機多強大、U型潛艇多可怕恐怕沒有軍迷不知道了。小編想要強調的是德國工程師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探索精神,這才是二戰德軍最強大的力量。



上圖是全部裝備MP44突擊步槍的德軍部隊,嘗試發展突擊步槍的國家不止德國一家,而能夠接受減裝藥、小威力槍彈的只有德國一個。這種比大威力7.92毫米槍彈裝藥少的子彈並不需要對生產線做太多的改進,因此最終被希特勒接受。



小威力的7.92毫米子彈確實是一個新鮮事物,蘇聯注意到這種子彈的是著名的卡拉什尼科夫,他設計出著名的AK47,但是德國人顯然對新鮮事物的捕捉能力更強,MP44在二戰中後期就參戰了,對盟軍構成極大威脅。



日本也嘗試過半自動步槍的研製,還對美國加蘭德步槍做過仿製,但是始終跳不過大威力槍彈的束縛,每一種設計都無法滿足200米打擊精度的要求全都被軍方否決了。而MP44可以實現對400米目標的有效打擊,多虧了後坐力較小的中等威力槍彈。



美國人在成功使用了M1加蘭德步槍後,加蘭德設計師結合半自動步槍的設計需求改進推出了M14半自動步槍,這種使用彈夾的武器如果出現在二戰肯定可以進一步改寫歷史,但是在二戰後是突擊步槍的天下,而且M16並沒有跳出大威力槍彈的圈套,他仍然使用後坐力極大的7.62毫米大威力槍彈,因此很快被淘汰了。


兵器世界


德國二戰確實很強。

一,一戰的遺患

德國人驕傲,不認為一戰失敗。事實上,德國一戰投降,主要因為老百姓逐步厭惡戰爭,國內資源耗盡。

戰後,德國被清算,失去大量土地人口,還被要求鉅額賠償,限制軍事力量,再被法國比利時這樣的小鱉三多次羞辱,所以德國上下都很憤怒,準備報復回來。

1929年經濟危機後大量猶太資本外流,德國陷入持久的經濟危機,這才有納粹的興起。

二,德國本身的能量

德國經濟恢復發展後,軍事工業在內燃機,宇航等多個方面迸發出能量。

德國嚴謹的參謀制度得以發揚光大。令閃電戰等軍事理論領先世界。

加上納粹黨鼓動,德軍本身精兵路線,多樣結合,1939年已在陸軍,空軍,坦克,潛艇及後期的噴氣式飛機,導彈等多方面佔據優勢,而且是極強大的優勢。

當然,德國最後面對的是三大強國,海軍霸主英國,陸地第一強的蘇聯,具備強大生產力又富裕天下的美國。當然被拖死了。

德國自身劣勢多,歐洲強大的工業能力,人力資源短期內無法整合。軍事力量鋪遍歐洲,三面受敵,資源匱乏(德國後期搞煤轉油,就是無奈之舉),最終被一點點的耗死。

不能否認的是,德國初期碾壓英法蘇,後期單挑英蘇美四年,已證明是第一強國了。


四川達州


德國軍隊的強大來自於各種裝備晚於對手,德國戰前只有10萬多人,日本三十多萬人,美國也在30多萬人左右,與之相比較中國兩百多萬 法國六十多萬,蘇聯有幾百萬。

從結果來看反倒是人數佔多數的中國和法國損失慘重,原因就在於大量裝備落後於德國 日本和美國,蘇聯更多的是德國以多欺少的緣故。法國由於經濟危機裝備更新落後,中國由於內部矛盾消耗大量國力裝備更新遲緩,要知道蘇德之間坦克升級換代非常快,三年多時間從二號坦克發展到虎式坦克,蘇聯從T34發展到斯大林3其他裝備方面可想而知,造成的結果不言而喻。

美國也是如此早期只有30多萬人發展到一千多萬,使用的大量新式裝備利用後發優勢成功擊敗德日。


用戶5870630010


說一些不同的觀點,二戰德國軍事力量並不是一開始就很強大而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一、凡爾賽條約。這個條約的真正目的便是抑制德國軍事力量的,所以,一戰結束到希特勒任總理開始侵蝕凡爾賽條約這段時間德國軍事力量可以說是不堪一擊的(雖然有偷雞摸狗的行為,起到了規避作用,但條約還是擺在那裡遏制著德國軍事力量)。

二、希特勒強軍。希特勒上臺後凡爾賽條約的制約隨即宣告終結,德國走上了強軍之路,但畢竟已經被人制裁了十多年,要想依靠短短五六年時間追上英法等國家還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在二戰前德國軍事實力並不強大。坦克性能甚至落後于波蘭坦克(但對坦克的掌握妥妥世界第一,沒有最強的坦克只有最強的玩家),海軍起碼差十年,只有空軍跟上了節奏。

三、整合軍備。法國戰役結束後,德國軍事實力才正式進入巔峰,有錢,有技術,有實力,有狂熱的黨徒。特別是繳獲了法國戰備和奧地利和捷克的兵工廠以後,德國軍事實力大增,也正如暴發戶一般,存在極端化的致命弱點:坦克厲害但機械化落後(還在用馬拉大炮),潛艇厲害但艦船落後,打仗厲害但後勤落後(德國軍備其實是個萬國牌,有點類似現在的印度)。

四、與對手比較。有比較才有結論,美國軍備充足兵源緊張,蘇聯兵源充足技術落後,英國海軍強勢陸軍。所以,德國還是不錯的,到蘇德開戰之時,德國實際上擁有最強軍事實力。


言行知


一戰結束後,德國軍隊的精華,普魯士軍官團沒有受到重大損失。這就為希特勒上臺之後重整軍備在人才方面做好了最重要的準備。

同時,德國在機械工業,光學,鋼鐵,化學材料,裝備製造和工業設計能力上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這些能力都是日後軍事工業製造水平的基礎,可以這麼說,基礎工業能力有多強,那軍工能力就有多強。德國的問題主要是人口多,土地面積相對狹小,資源極其匱乏。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種不利條件很容易被希特勒所利用,並能輕易地激起德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希特勒上臺後,整個德國在希特勒的統治下表現出空前的“團結”和努力,希特勒在進行擴軍備戰的同時組建了大量的為發動戰爭而準備的基層組織,最典型,最龐大的就是“勞工陣線”,這個組織有納粹黨施行基層管理,集合德國的技術熟練工人,工程師在統一的意志下為侵略戰爭工作,勞動。這種組織形式使得納粹德國的軍備製造能力的效率要比歐洲其他各國來得高。也只有靠這種組織才能趕超英,法等國的也已存在的軍力優勢。

德國國防軍由於前述的原因使得一大批接受普魯士傳統軍事思想影響的軍官想要洗刷一戰的恥辱,重塑德軍。這些軍人總結了一戰失敗的戰役戰術教訓,也思考了德國要通過戰爭的方式戰勝歐洲其他強國的作戰方法。一支完全不同於以往其他歐洲軍隊的新型軍隊和作戰方式出現了。提倡這些新式作戰方式的軍官中的代表人物如:古德里安,曼施泰因,勃勞希契,約德爾等一批具有現代戰爭意識和思維的軍事戰術指揮官出現了。以裝甲集群衝鋒為尖刀力量,配置以強大的摩托化步兵和摩托化運輸補給部隊,結合航空兵突擊力量的閃擊戰模式被採納並在戰爭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因此,德軍在戰爭初期中顯示出來的強大主要是:有一批懂得現代化綜合作戰理論並加以實施的戰術軍官;一大批技術熟練,工作努力的製造,研究人員;在法西斯蓋世太保恐怖高壓下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生產的基層工人;以及強大的工業製造體系支撐的軍備生產能力。這使得德國軍力看上去十分的強大。


emwm2009


德軍強大在三個方面,一是士兵的戰鬥素質。二是武器裝備。三是有眾多優秀的軍事家和野戰指揮官。

比如給隆美爾增加一個師,阿拉曼戰役就沒有以後的蒙哥馬利,增加一個軍,北非就沒有盟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