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價值投資的全部:好行業+好公司+正確的估值+常識 理性 耐心

本文詳細寫明瞭本人十幾年股票投資經驗,總結出的價值投資方法與步驟,包括:如何挑選好行業、如何挑選好企業、如何正確的估值、投資中的常識與原則,這些幾乎構成了“價值投資”的全部。首先要挑選出那些容易賺錢的好行業,再從好行業中挑選出少數優秀的好公司,進一步正確的估計其價值,最後是投資中最重要的常識與原則。此文原本分為四篇,在之前也分別發過,但是由於之前沒有原創權限,所以這四篇文章被大量抄襲。今天把這四篇集合成一篇,打上原創標籤。(本文原創最早於2018年9月14日首發於公眾號,而後又分別發於雪球網與今日頭條號)原創作者:W安全邊際

第一部:《股票投資之一:如何挑選好行業》

“有些行業賺錢就是比其它行業容易,儘管行業是否有吸引力並不代表企業價值的全部,但對企業所處行業競爭前景要有一個大致的把握是相當重要的。”帕特.多爾西

股票價值投資的全部:好行業+好公司+正確的估值+常識 理性 耐心

市場中有很多行業的股票,但人的精力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個行業、每家公司都有所瞭解。所以選擇少數幾個行業,專注的去學習、去了解,才能構建自己的能力圈。只有找到足夠溼和足夠厚的雪,才有可能把雪球滾大。只有在金礦中尋找金子才會比較容易,而不是沙子堆。今天就個人的經驗見解以及這些年學到的一些淺薄知識,簡單講一講行業的“天生的優勢與劣勢”的差別。哪些行業賺錢比較容易(容易找到金子)?哪些行業賺錢比較困難(不容易找到金子)?投資者並不是一踏入股市就會有能力圈的,你想了解某些領域都是需要通過逐步的學習與積累才能獲得的。但是排除一些競爭激烈、賺錢困難的行業,可以使投資者少走很多彎路。

一個現實的情況是,有些行業天生的就比較容易賺錢,而有些行業天生的就是賺錢比較困難,這是實實在在的現象,其實也並不難分辨!就像生活在中國的人,天生的就比生活在非洲一些貧困國家的人過的安全 滋潤 幸福,行業也是這樣,一些行業的盈利能力遠遠超過另一些行業。既然人的經歷有限,而行業的優劣又參差不齊,那麼就很有必要去精心篩選一下。

當然,雖然說行業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有些行業天生的有著某種優勢、賺錢容易,而有些行業則天生的處於食物鏈的劣勢、賺錢困難,但是這只是相對而言,並不是絕對的!有些行業雖然賺錢比較困難、競爭激烈、難以積累護城河,但是其中也會存在少數獲得不錯利潤的公司。所以,這裡講的都是相對而言!並非完全否定某些行業!投資者更多的還是要有自己的判斷!

你在肥沃的土地上去撒種子,比在貧瘠的土地上撒種子,獲得成功的概率更高一些。你在一片金礦的地方去尋找黃金,要比在一堆沙子裡面去尋找要容易的多!無論你相信不相信,行業間的差別確實挺大:有些行業賺錢很容易,天生的有著某些優勢。有些行業賺錢則很困難,天生的處於劣勢。賺錢容易的行業中的老三、老五、甚至老十,比那些賺錢困難的行業中的老大過的還要滋潤!所以做投資的第一步,首先去挑選行業,挑選那些相對而言比較簡單的、賺錢比較容易的行業,排除掉那些複雜的、賺錢比較困難的行業。

為什麼行業間會存在很大的差別?因為行業天生的競爭優勢不同,或者說有些行業容易形成積累優勢,有些行業則不能!

按照價值投資的歸類,我喜歡把行業分為三大類:

一容易賺錢、容易形成競爭優勢公司的行業。

二賺錢困難、很難形成競爭優勢公司的行業。

三很複雜 看不懂的行業。

競爭優勢,這個詞經常在價值投資的領域出現,這個在定性分析的時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判斷標準。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容易出現在哪裡?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一個企業的競爭優勢,或者稱為護城河。有一本書叫,裡面對於企業的競爭優勢有著很好的解釋。

大致上,企業的競爭優勢有:

1無形資產(品牌、專利、法定許可等),能讓該企業出售對手無法效仿的產品或服務。

2成本優勢(企業特殊流程、地理位置、企業規模或特有資產形成的成本優勢),這些讓他們能以低於競爭對手的價格出售產品。

3客戶轉換成本(企業出售的產品或服務讓客戶難以割捨),這就形成了一種讓企業擁有定價權,又不怕客戶逃跑的優勢。

4網絡經濟,它可以依託網絡效應,把競爭對手長期的拒之門外。

巴菲特的相關書籍中也有多次的詳細介紹,說企業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消費壟斷性企業,他們銷售或經營品牌產品,或者在市場上享有獨特的經濟地位,就類似壟斷一樣,把競爭對手拒之門外。例如 喜詩糖果、可口可樂、箭牌口香糖、吉列刀片、寶潔公司、富國銀行、蓋可保險、美國運通等等。。。

另一類是普通商品類企業,他們生產和銷售其它企業同樣可以生產和銷售的一般性產品。

另外,在遇到危機的時候,優秀的企業更容易平穩的度過危機,而另一些平庸的企業則有可能會一蹶不振,所以選擇企業必須找那些有著長期競爭優勢、有著壟斷地位的企業。

那麼什麼樣的行業難以形成“競爭優勢”和“消費壟斷地位”的公司?哪些行業又容易出現“競爭優勢”和“消費壟斷地位”的企業呢?

難以形成優勢與壟斷地位的行業有:航空公司、食品原料、木材企業、造紙企業、汽車零件、紡織業、電子行業、養殖屠宰業、農業種植、黑色家電、汽車、鋼鐵業、石油、自來水等公共事業、環保類公司等等(暫時就想到這些)。

容易形成優勢與壟斷地位的行業有:白酒、食品、銀行業、地產業、家電行業、消費品行業、醫藥行業、水泥 水管等建築材料、品牌珠寶類行業等等等等。

航空業,航空公司素來以價格戰聞名,一般提供低票價的公司銷售情況最好,經常大打價格戰。很少有人因為某次航班是某某航空公司的,而願意支付同等艙位但是票價高很多的機票。誰會說:哦,這個是西南航空的,或者這個是東北航空的,票價比其它航空公司貴一倍,但是我願意為此而支付高價,估計沒人會這麼幹!也很少有人會單點只坐某某航空公司的航班。乘客一般購買機票(如果不是特別趕時間的話),肯定會選擇相對最低票價的,或者找尋購票最低的渠道。因為消費者購買機票不會去關心這班次飛機是哪家公司的,假如差不多的時間段內,大概率是誰家最便宜,就選擇誰家。價格是消費者唯一考慮的重要因素,消費者並不在意坐哪次航班到達目的地。所以航空業經常大打價格戰,並且資本開支巨大,很難形成競爭優勢的一個行業。

食品原料、木材、大米、小麥、玉米等生產種植企業呢,消費者並不會因為這是誰家某某加的玉米、這是某某家的小麥,就願意支付比市場平均更高的價格。差不多品質的原料 木材 小麥 玉米,一般誰家的價格最低,就會買誰家的。當然,市場上確實存在一些“精包裝”的類似品牌的米類,也確實賣出了高於市場平均的價格,但那一則畢竟是小眾市場,二則專門生產那種特殊產地、特殊包裝的公司不能歸為傳統意義上的種植小麥 玉米的企業。更應歸為食品行業。木材行業也是如此,相同的木材,幾乎都是行情價在出售,很少有同樣品類 同樣大小 同樣尺寸的木頭原料價格還相差很多。家裡裝修的都買過原料木板,消費者在同品質的之中只關注價格,很少為了品牌支付溢價。這些東西難以形成品牌。

養殖屠宰賣肉的這類行業同樣如此,很難形成競爭優勢。看看國家經常公佈的豬肉價格行情,在豬肉價格行情不好的時候,你幾乎不可能維持原來的高價去賣,完全的受市場整體的需求和養殖總規模的影響,自己是很難形成定價權的。消費者不太可能去菜市場之後說:給我來一斤雙匯的豬肉20元,我不要金鑼的豬肉15元,也不要雨潤的豬肉14.5元,這個情況幾乎不會存在。同樣的都是豬肉,消費者會去看今天的肉好不好、新鮮不新鮮、還有最重要的價格多少錢一斤。如果你賣20元,別人都賣15元,你大概率銷量不會好!(一些特殊的品種、或者特殊養殖方法的高價豬肉確實有,但那畢竟只是小眾市場,消費群體與規模都有限)

造紙業與紡織業,伯克希爾哈撒韋大家都知道吧,最初就是紡織公司,後來變成了目前的保險投資集團。我想大多數價值投資者都讀到過巴菲特的這個企業最初的案例。有個小故事,巴菲特在最初收購伯克希爾的時候,由於紡織業競爭激烈,所以巴菲特新購買一批先進的紡織機器。等批發商們來訂貨的時候,紛紛誇讚說:上了新機器就是不一樣,紡出的布不僅比以前質量好,也更美觀了。然後巴菲特說:既然這樣,那麼我每尺漲價1分錢怎麼樣?那群批發商瞬間臉色緊繃的回了一句:你在開玩笑嗎!別人家也上新機器了,質量和你一樣,還比你便宜1分錢呢,你還敢漲價?巴菲特瞬間感受到了作為紡織行業,是不存在定價權的,生存的唯一方式只有:不斷的更新機器、不斷的打價格戰。不用多說了,紡織業徹徹底底的屬於沒有競爭優勢的,沒有消費壟斷地位的企業。造紙業也是類似情況,上受原材料漲跌的影響,下有批發商 消費者的按價格對比選擇,根本不會為你什麼公司 什麼品牌多支付錢!

汽車零部件 和 手機零部件 等行業,這些行業其實在其產業鏈中是處於相對弱勢地位的,即使世界上確實有少數的汽車零件供應商和手機核心部件供應商,但那畢竟是很少數的。很多汽車零部件企業大多數時候都要看整車廠的臉色,經常被整車廠壓榨,很難有自己的定價權。手機 電腦 等電子零部件生產商就更弱了,就像買蘋果手機消費者願意為“蘋果”支付品牌溢價,但那並不是因為蘋果的手機用了某某品牌的零件,而是衝著蘋果這個品牌,而不是零件品牌。即使蘋果用其它的零部件,照樣可以賣高價。即使是國內的華為 小米等,也是對零部件供應商非常強勢的,因為消費者在意的不是你手機裡面是什麼品牌的零件,而是在意的手機的品牌,所以零部件企業在手機整個產業鏈都是處於弱勢的。人家手機提價的時候,不會給你零部件漲價。人家手機降價的時候,卻會壓榨你零部件的進貨價,甚至押你很長週期的貨款。所以零部件供應商更像是寄生於這些大品牌手機商身上,人家好的時候,你過的還可以,人家如果不好的時候,你將比他們更為艱難。說到,又想到一家企業”奧瑞金“,這雖然是為別人生產飲料包裝的企業,但是在本質上與那些零部件供應企業是一樣的,屬於“寄生類”企業,在整個產業鏈中處於弱勢地位!有興趣的可以去研究一下。

汽車,這個行業在中國過去幾年都發展的很好,看起來有著某些競爭優勢。如果單純從產業鏈來看,汽車整車廠上能壓榨零部件供應商,下能欺負終端零售商,確實在產業鏈中處於核心,處於強勢的地位。但是實際上面對競爭對手,還是免不了價格戰,有時候甚至別人降價,你就得跟著降,否則市場份額將不保。相對來說,汽車確實存在著品牌溢價,比如BBA等,但目前在國產市場,還沒有看到能夠賣到很大差別溢價的情況。這個不單單是技術上的差別,更多的也是需要品牌 口碑 歷史的積累。不過我還是相信,未來中國會出現幾家全球性的汽車大公司,只是少數幾家。是誰這個不好判斷。見仁見智吧。不過單從目前國產品牌來看,還是屬於普通的商品類企業,經常靠降價促銷來競爭的普通企業,不存在什麼大的競爭優勢。

黑色家電,這個主要指的是電視機。為什麼電視機不如空調、油煙機等家電那麼容易形成優勢呢?很多電視機的製造商競爭激烈,直到如今也沒有形成像格力、美的、老闆這樣有著品牌優勢的家電企業,或者即使曾經出現過,也是各領風騷三兩年,沒有哪家連續的主導行業。這主要是因為電視機的技術更新太快,所以電視機的生產商難以形成有效的品牌積累,而空調 油煙機則不同。你技術變得太快,一個是需要持續不斷的大規模研發,二個是容易被別人彎道超車,技術變化太快、很容易被顛覆掉的行業大概率積累不了長期的優勢。相反總是一些變化慢的行業才容易形成積累,無論是口碑 份額 還是品牌力。

石油 自來水 這些公司本來是存在著天生的優勢的,比如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壟斷了國內大部分市場,但是由於價格的管制,石油公司是不存在定價權的,這份壟斷不能很好的為自己創造豐厚利潤,所以這份壟斷也就失去了大部分意義。自來水等公司同樣受到價格管制,所以也不太可不能賺取超額的利潤,也只能當作是平庸的公司,如果股價很便宜、股息率很高的時候也是可以投資的。石油公司如果在油價特別低、還能賺取豐厚利潤的時候,股息率也不錯,還是可以投資的,比較不錯的機會的,這個巴菲特曾經買賣中石油給了很好的證明。但是正常來看,由於國家的價格管控,所以他們的壟斷沒有太大意義。鋼鐵類公司也類似,雖然有些鋼鐵企業很大,但是經常的受到鐵礦石價格和市場鐵成品價格行情的影響,沒有什麼定價權。還經常產能過剩,這幾年去產能之後或許好了一些,鋼鐵價格大漲也讓他們這兩年利潤率很高,但是估計過幾年又會是老樣子。

環保類企業,我曾經非常看好這類企業。一個是因為國家政策方面的大勢所趨,環保行業公司未來肯定會越來越好。再一個事實也證明環保類公司的業績增速非常非常快,最具典型的就是碧水源與三聚環保這兩家企業。但是,前景好也代表了競爭會更加激烈,利潤增速快不代表現金流也同步增長快。現金流的原因尤為嚴重,不信去看看過去幾年他們的業績,利潤增速很快,但是現金流增速完全跟不上,甚至賬上一大堆應收賬款。企業不得已就得不斷的舉債貸款,這些錢且不說能否足額收回來,就是拖上你這麼多年,你付出的融資成本也足以把你拖垮。這要原因還是PPP模式的回款時間長導致的,所以這個現象沒有改變之前,我是不打算碰任何環保企業。

上面說了幾個普通的行業,或者說是難以形成競爭優勢的行業。這裡在重複一遍:我這裡只是相對而言,不是絕對!沒有哪個行業就一定完全不值得投資,只是相對而言有些行業更容易賺錢,而有些行業則容易一些。

這些普通的、難以形成競爭優勢的行業或者公司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個從個人生活中感知和各行業的平均盈利能力指標就可看出來。

這些普通的難以形成競爭優勢的行業他們的共同特徵有:

他們銷售或提供許多其它企業也同樣能銷售的產品或服務,就是和競爭者沒有大的產品差別,有太多同類製造商。也沒有什麼品牌溢價或者客戶粘性,大多數都是同質化經營,經常打價格戰,誰的便宜誰就能佔據份額。而不是誰品牌力強,誰就賣的更貴 更好。品牌忠誠度差,或者沒什麼品牌力。或者行業經常存在產能過剩等情況。還有就是他們的行業平均:毛利率、淨利率、淨資產收益率都很低,盈利能力不強。不但銷售利潤率,存貨週轉率也不高。利潤反覆無常,有時候賺一年 虧一年的,利潤十分不穩定。企業利潤幾乎完全靠著管理層有效利用廠房 設備 等有形資產,或者依靠市場行情吃飯。

所以投資這類難以形成長期競爭優勢、難以積累品牌、難以差異化經營的企業,也就難以獲得大的成功。所以選擇行業,還是要去成功率高的行業之中。找尋金子就應該去金礦附近,而不是沙子堆。

說完了普通的行業、難以形成優勢的行業,接下來說一說天生有著一些優勢、容易形成優勢的企業。這類要麼很多企業有著天生的優勢,要麼容易形成優勢,或者行業格局已定,其中的優勢已成的企業。

先說說白酒類,在中國,這類企業最容易形成品牌優勢的企業。其實不用多說,看看這個行業過去很多年或者現在的財報吧,不單單是貴州茅臺與五糧液,去看看瀘州老窖、山西汾酒、洋河股份,甚至在差一些的白酒類企業。那毛利率、淨利率、淨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等都是其它行業遙不可及的!其中優秀的毛利率達到80%甚至90%,即使是差一些的,毛利率也普遍在50%以上,淨利率也是驚人的好!這不是短期一年兩年的現象,而是一直如此。並且幾乎大部分公司都很少有有息負債、甚至沒有負債,現金流也都很充足。這是行業普遍現象,即使不用任何槓桿也能取得優秀的盈利。可以說白酒中的老五 老八 老十 比有些行業中的老大利潤率還好。這主要還是由於白酒類企業容易形成品牌溢價,消費者願意為不同的品牌支付不同的差價,甚至是幾十倍的差價。企業甚至可以自由提價,並且其銷量還不會受到影響。這就是品牌的力量!我想不用多說什麼,白酒確實是一個容易形成競爭優勢、容易積累品牌的行業。另外,或許和中國幾千年的飲白酒的文化也有一定關係,這個歷史的品牌積累是很多行業所不可比擬的。

食品類行業,其實這類行業和白酒一樣,是容易形成品牌的行業。不過多說了。

銀行業,備受爭議!有人說他們受政策影響太嚴重,有人認為天生高槓杆的模式太過危險,還有人認為銀行業同質化經營嚴重。確實,這些情況都存在。但是這些卻仍然擋不住銀行持續的獲取高利潤,即使這兩年經濟不好、監管趨嚴,但是銀行獲得的利潤水平(不是單純的指規模)依然遠遠超過大多數行業。很多人只看到了銀行的缺點,或許是因為銀行股價表現不好吧。而忽略了銀行的眾多優點。銀行是一個有著天生強大競爭優勢的行業,而國內五大國有銀行和幾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幾乎壟斷了市場大部分份額,還有由於規模、監管、牌照等的限制,未來幾乎不可能在出現新的大規模的全國性銀行。毫不誇張,銀行是躺著賺錢的行業。市場擔心其風險有一定道理,但是他們確實是擔心過頭了!

那麼銀行的競爭優勢在哪裡呢?作為風險的管理者,銀行有著相當大的與生俱來的優勢,比如:巨大的資本要求、巨大的規模經濟、壟斷的行業結構、消費者的轉換成本、嚴格的監管與牌照限制,這些都是銀行強大的競爭優勢。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帕特多爾西的那本《巴菲特的護城河》。

醫藥行業,其實這個行業我不瞭解,所以我也不敢多說什麼,也沒有太多的關注。但是從數據方面看,醫藥確實是個容易出大牛股的地方。不過我感覺醫藥有點複雜,所以沒有太多研究。況且目前市場中大把低估的行業股票,醫藥目前的估值我也實在提不起興趣。不過我相信醫藥行業中確實存在很有有著強大優勢的公司。

房地產行業,這個行業我認為邱國鷺的那段話解釋的最好,所以套用一下:“房地產為什麼好賺錢,部分原因就在於銷售半徑小。東莞的房子沒辦法搬來和深圳關內的房子競爭。華僑城片區的房子,街這邊賣3萬一平米,街對面賣6萬,6萬一平米的房子賣的比3萬一平米的還快,這就體現了開發商品牌定價權。再比如高檔手錶,高檔手錶按理說是利潤率最高的,但是一個全球競爭的行業,中國的手錶商要和全世界的手錶上競爭。而就算是一個只有3億資產的小開發商,樓盤也只會和本區的開發商競爭就可以了,競爭激烈程度小得多。”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邱國鷺的《投資中最簡單的事》,很好的一本書。

家電行業,這裡主要指空調、洗衣機、油煙機等行業。這些行業和電視機正相反。剛才說了電視機由於技術更新太快,所以技術和品牌難以形成有效的積累,一個技術沒用上半年,別人的新技術又出來了,所以要不斷的投入 不斷的更新,難以形成積累,也很容易被新進入者以更新的技術彎道超車。但是空調 洗衣機 油煙機 則更新速度相對較慢,所以容易形成技術品牌的積累,老大老二老三一旦形成,後來者很難超越。格力電器、美的電器、老闆電器、方太、海爾、小天鵝等就是很好的代表。

品牌的珠寶行業,假如你為你的愛人買了一條項鍊,你說:看,這是我在一家不知名的珠寶店,以很便宜的價格給你買的項鍊,你喜歡嗎?你愛人大概率不會高興!但是如果你說:看,這是我在著名的老鳳祥 周大生給你買的最高檔 最新款的項鍊,那她肯定會高興。所以珠寶這個行業天生的容易形成品牌溢價,消費者甚至渴望買那些高檔的 品牌的 甚至貴的產品。

騰訊、百度、阿里等這些互聯網巨頭也在各自細分領域形成了強大的護城河,不過我是哥老式派,對互聯網類 或者科技類公司不太感興趣,所以沒有太多關注。

我這裡不可能把行每一個行業都講到,也不可能講的很全面,更不一定講的都很對。我這裡只是對行業做一些淺顯的初步分析。至於認可不認可,都無所謂。互相交流、共同學習。如果要詳細的講的話,估計一個行業就要寫上三五篇文章了!所以這裡儘量簡短。

結尾再次重申:行業的挑選不是絕對的,有些看起來不太好的行業,也會有少數的優質公司,這裡只是相對來說。不過我始終相信有些行業確實賺錢容易,競爭優勢容易形成,或者天生的有著某種優勢,在這樣的行業中去挑選公司,成功的概率更大一些。有些企業有競爭優勢,而有些企業則沒有。並且有些行業中容易找到競爭優勢的企業,有些行業則難以找到競爭優勢的企業。還有開頭講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有限的,所以在學習或者分析的時候,必須要初步的排除掉一些行業,專注於自己認為最好的少數幾個行業,然後在深入分析其中的優秀企業,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能力圈!原創作者:W安全邊際

以上就是價值投資的第一部,如何挑選好行業。



第二部:《股票投資之二:如何挑選好企業》

上面寫了一篇《股票投資一:如何挑選好行業》:“就是要挑選那些容易形成競爭優勢企業、容易形成壟斷地位企業、賺錢比較容易的行業。這些行業中的老三 老五 老六活的比那些“賺錢困難的行業”中的老大還滋潤。所以投資就要儘量去金礦中尋找黃金,而不是沙子堆。

股票價值投資的全部:好行業+好公司+正確的估值+常識 理性 耐心

挑選完好的行業之後,如何在好行業中去挑選優秀的企業呢?借用查理.芒格的演講風格我也來上一句:想要找到值得投資的好企業,首先應該學會避開那些不適合投資的差企業!

每個行業都至少有幾十甚至上百家上市公司,如果一家一家的看也不太現實。況且即使是好的行業中,也有很多根本不值得看的很差的平庸公司,所以每個行業只要關注一小部分最優秀的公司就可以了。如何在每個優秀的行業中篩選出這少數的幾家最優秀的公司?我一般會用“定量篩選法”篩選:就是用一些重要的經營指標、財務指標去篩選出相對優秀的企業,也可以理解為用財報上重要的定量指標排除掉大部分平庸的企業。篩選出優秀的行業中這剩下的少數相對優秀企業之後,我才會進一步的詳細分析企業競爭優勢、商業模式、盈利能力、資產狀況、現金流情況、管理層等等。

我一般會用這八組指標初步篩選企業:1.ROE淨資產收益率與ROA總資產收益率,2.毛利率與淨利率,3.收入增長率與淨利潤增長率,4.ROIC投入資本回報率,5.應收賬款,6.有息負債率,7.會計商譽,8.經營現金流與淨利潤比率。

有人可能會傾向於先用“定性分析”去篩選企業,但我認為直接去給每家公司定性很困難,並且效率也不高。更重要的是,假如即使你定性之後認為一家企業商業模式很好、有競爭優勢、有前景,但是如果反過來看各種盈利數據、財務資產數據一團糟,那以價值投資的原則來看,這樣的公司是不值得投資的。美好的前景沒有基本面數據的支撐,這樣的企業還是遠離比較好!如果企業所謂的競爭優勢在過去和現在都沒有轉化為現實的收入 利潤 現金流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有的僅僅是美好的前景,那難說在以後會不會有所改觀。無數歷史經驗表明,大多數這樣的公司都沒等到轉化成利潤就倒下甚至消失了(當然,也有少數成功者,但價值投資者對一鳥在手感興趣,而不是百鳥在林)。

價值投資者喜歡前景廣闊的公司,但是不喜歡前景廣闊但是沒有基本面支撐的公司。相反的,定量指標篩選出的數據漂亮的公司也不一定就全都是好公司,但是數據很難看的公司大概率不會是好公司。基本面好的不一定就是好公司,但是基本面差的一定不是好公司!明白這一點非常重要!我這裡雖然說用定量指標去篩選好公司,但並不是說篩選完之後就不去定性了。定性企業的商業前景、競爭優勢很重要,但是我傾向於先用定量指標篩選出基本面優秀的公司,而後再對少數的基本面優秀公司定性研究。

具體的如下:

1.ROE(淨資產收益率):ROE=淨利潤÷淨資產,是淨利潤與淨資產的比率,是用公司淨利潤除以淨資產,該指標是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股東資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標。

所以我第一個用的就是ROE(淨資產收益率)。我很在意這個指標,這個指標有兩個好處:1綜合性很強。2適用於所有行業。當然這個指標也有缺點,但是如果只選一個指標的話,相對來說這個指標要比其它指標好很多。

我會把過去連續5~10年平均ROE低於15%的企業全部排除掉,只關注那些長期平均ROE>15%的企業,當然有些行業整體ROE都很高,那麼這樣的行業我也可能會把標準略微提高到。另外一個我喜歡用這個指標的原因是: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優秀公司ROE都很高,而且是長期一直很高。比如貴州茅臺、伊利股份、招商銀行、格力電器、老闆電器、海天味業、恆瑞醫藥、偉星新材、海康威視、老鳳祥等等等等,這些優秀的企業都是長期ROE很高。而平庸的、盈利能力差的公司則ROE都長期比較低。(當然ROE高的公司也有比較平庸的,但是不可否認,那些非常優秀的公司幾乎全是長期高ROE。)還是按照我的慣例風格來一句:長期ROE很高的不一定是非常優秀的公司,但是長期低ROE的一定不是優秀的公司!所以我會用ROE(淨資產收益率)這個指標排除掉大部分“不值得耗費精力關注的平庸企業”。(大多數時候我在考慮ROE的時候會同步的查看一下ROA總資產收益率,因為有些公司的負債高的因素會使ROE虛高,但是結合ROE+ROA同步觀察則會避免這一問題)

2.毛利率、淨利率:毛利率、淨利率、ROE是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三大指標。

毛利率=(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收入,毛利率是公司產品收入減去產品直接成本後的毛利潤收益。同行業間,毛利率高的有相對的競爭優勢,意味著企業產品銷售價格高或者生產成本低,盈利能力強。

淨利率=淨利潤÷營業收入,淨利率是企業在減去直接成本之後,再減去三項費用和所得稅之後的淨利潤與營收的比率。同行業間,淨利率高也表明企業盈利能力強。一方面原因是因為毛利率高使得淨利率也高。另一原因也可能企業銷售費、管理費、財務費等比較低,證明了企業經營管理的好。

用ROE排除掉大部分企業之後,我就會在同行業間對比毛利率和淨利率這兩個指標(長期五年以上的對比),用以進一步篩選出行業中盈利能力最強的企業。為什要同行業對比?因為這兩個指標在不同的行業間差距很大,所以不能用不同行業的指標相互對比。但是在同行中,毛利率+淨利率都高的一定比低的好,特別是那些毛利率 淨利率長期很高 甚至持續穩定上升的企業,這是盈利能力強勁的表現。

3.關於盈利能力方面,還有營業收入增長率、淨利潤增長率這兩個數據,這兩個不難理解,都喜歡增長率高的企業。但是我更喜歡增長適度且更為平穩的企業,不太喜歡那些業績忽高忽低的企業,有些企業過去十年平均增長率不錯,但是期間忽高忽低,有時候增長100%+,有時候負增長,經常性的忽高忽低這樣的企業一般我不太喜歡。另外一個要注意的是,不要給予企業未來太高的增長預期,樹不會漲到天上去,很少有企業能長期維持高速增長!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非經常性損益,一般看淨利潤增速都要看扣非後的淨利潤。

4.還有一個指標是ROIC(投資資本回報率),用來衡量投入資金的使用效果。這個指標考量的方面比較多,和ROE類似,但比ROE更為細化和全面一些,計算也更為複雜。不過很多網站都有計算好的這個數據,可以直接拿過來用。一般優秀的企業都是長期的高ROIC!當然我也喜歡高ROIC的企業。另外,這個指標對於銀行 保險 地產等這類天生高槓杆的行業不太適用。

上面用了盈利方面的幾個指標來排除掉了大部分企業,剩下的這些企業都是相對盈利能力較強的了。但是這還遠遠不夠,接下來再從資產負債與現金流方面進一步排除一些資產狀況差的企業。

5.應收賬款:應收賬款是企業銷售商品或者服務,應該收取但還沒有收到的款項。簡單點來說,應收賬款就是企業銷售出去的商品沒有收回來的錢,或者說別人買你的商品,但是錢還沒給你,這個就會被記錄在資產負債表的應收賬款科目上。

這個數額相對於淨利潤越高,則代表企業回款能力越差,所以當然是這個數據越小越好。人們常說:淨利潤是虛的!原因之一就在這裡。假如企業今年淨利潤50億,但是其中有應收賬款佔到了40億,那麼就代表企業實際只收到10億的利潤,有40億是欠著你的。簡單想想也能明白,別人拖著你的款項有很多害處!最主要的三點:1資金也是會貶值的,如果十年後再還你這40億,那時候的40億肯定不如今天的40億值錢(欠你錢的人不會付給你利息)。2你日常企業運營或者擴張也是需要大量資金週轉的,如果你的利潤每年只收回來一點點,那麼你必然資金不足,而需要支付利息去借債,這個無疑增加了企業的成本與經營風險。3這個應收款別人有可能還你,也可能不還給你,始終有著潛在壞賬的可能。

有些企業的應收賬款長期都在高位,甚至一些企業的應收賬款比過去五年的淨利潤總和還多!典型的比如碧水源、三聚環保、東方雨虹等。這樣的企業一般都需要不停的借債來維持運營。他們所賺的利潤或許僅僅是紙上富貴,淨利潤或許是虛的。所以儘量避開那些有著大量應收賬款的企業是明智之舉!當然,這些企業天生的經營模式導致了應收款多,但無論何種理由,實實在在的利潤都比應收賬款好太多太多了!

6.有息負債率:指的是 企業需要支付利息的借款與總資產的比率。有息負債一般指的是短期借款+長期借款等。(資產股債表中的“應付票據、應付賬、預收款等”雖然也在負債行列,但其實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負債,也不需要支付利息,甚至是企業強勢的表現)

一般優秀的企業只有少量有息負債或者沒有有息負債,所以我一般會避開那些有息負債率很高的企業,我喜歡低有息負債率或者沒有有息負債的企業。(這裡講的不包括 銀行 保險 地產等等天生的高負債 高槓杆的行業)

7.商譽:這裡指的商譽不是“企業的經濟商譽”,而是平時在資產負債表中經常見的“會計商譽”,這個商譽絕對是個容易爆雷的地方!什麼是會計報表上的商譽呢?會計報表上的商譽簡單點來說就是收購 併購其它企業形成的淨資產溢價。假如你收購一家企業,這家企業的淨資產是10億,而你支付的收購價格是30億,則會在會計報表上記錄商譽(30億—10億=20億),企業收購支付的價格越高,這個商譽的數值就越大。這個“商譽”是財報上最容易懂手腳的地方之一,所以一定要遠離那些會計商譽數額很大的企業!典型的有沃森生物、華誼兄弟等企業。

8.最後一個,經營性現金流與淨利潤的比率:就是企業日常經營的現金流入 — 經營現金流出=經營現金流量淨額,也就是經營性現金流。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指標!

一般我會拿過去5~10年的經營性現金流與同期5~10年的淨利潤去對比,如果經營現金流的總和大於淨利潤總和,我就會認為這家企業的現金流比較健康,反之我則認為這家企業利潤含金量較低。這個和上面提到的應收賬款有一定的聯繫。

很多人喜歡看企業的淨利潤增長率,但是其實企業的經營現金流增長率更為真實可靠。因為淨利潤其實有時候是虛的,而這個經營性現金流就是可以用作考量淨利潤含金量的一個非常好的指標!另外淨利潤這個指標很容易人為的調節,但是經營現金流這個指標則很難造假(雖然不是絕對的,但是相比淨利潤確實可靠很多)。所以我很注重經營現金流這個指標!假如一家我看好的優秀企業今年的淨利潤增速不理想,但是隻要經營現金流增速理想,我就不會擔心。長期經營性現金流很差的企業我基本都會排除掉!

好了,基本的篩選企業,大概就是上面這些。經過這些篩選之後,雖然不足以證明剩下的就一定都是優秀的企業,但是絕對會排除掉大部分95%以上的平庸企業。剩下的就可以長期關注,進一步深入分析了。

在上一篇講了如何挑選好行業之後,這裡又簡單的提了幾個定量篩選指標,這幾個指標可以排除掉大部分平庸企業,篩選出少數的“相對而言比較優秀”的企業。但是這還不是終點!接下來還需要對財報中其它很多數據進一步分析,還有對於企業定性方面的研究,比如企業的競爭優勢、商業模式、發展前景等等,最後才能選出那些真正最優秀的企業!顯然判斷一家企業質量不是光靠這幾個指標就能解決的,但是這幾個指標卻能幫助投資者得出一個相對優秀的股票“關注池”,節省很多精力,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其實定性方面的問題比數據定量更為複雜,而且每個人的能力圈、商業洞察力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也許看法差異較大,我也不過多的說什麼了。其實上一篇的“如何挑選行業”也算是定性思考的一部分,給行業的定性。有本書叫《巴菲特的護城河》講的就是“企業競爭優勢”的問題,有興趣的可以去讀一讀。另外,有些大師級的人物光靠數據定量分析篩選建一個很多隻股票的組合就長期戰勝了市場,我是相信的。當然,我還是喜歡定量篩選之後,儘量的去定性研究一番。

是不是選出好的行業,再在好行業中選出好的公司,就可以投資買入了?投資當然沒那麼簡單!還有最重要的“估值”!借用霍華德.馬克斯的話:“價值投資不但要買好的,更要買的好!”即使是優秀的行業中優秀的公司,也必須要考慮價格。因為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是你得到的,所以只有當價格與價值相比對你很有利的時候才是一筆值得的投資,只要當買入價格大幅低於企業價值的時候才是一筆好的投資!下一篇就講談談《股票投資三:如何估值,好價格》只有集合了 好行業+好公司+好價格,才能稱得上好的投資!!!原創作者:W安全邊際



第三部:《股票投資之三:如何正確的估值》

前面寫了兩篇文章:《股票投資一:如何挑選好行業》和《股票投資二:如何挑選好企業》,這是第三篇《股票投資:如何正確的估值》。

股票價值投資的全部:好行業+好公司+正確的估值+常識 理性 耐心

我認為估值這個話題有很多東西必需要講清楚。否則就會走入誤區!給股票估值不僅僅是數學一個學科能夠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儘量把想到的東西都講一講。我始終相信一句話:股票估值追求的是模糊的正確,而非精確的錯誤。所以投資者要做的是如何使自己儘量接近正確,反過來說也就是儘量遠離錯誤!

估值最重要的不是你如何估,而是如何正確的估,避免錯誤的估。重要的不是估值方法,而是正確的估值思維。

在真正寫如何估值之前我必須講幾個前提,因為沒有這些前提就無法給企業估值,或者說沒有這些前提你的估值就容易走向錯誤,而不是接近正確。所以我這裡講的估值是以下三點為前提的。

前提一:經過了第一篇文章中好行業的定性選擇,是那些容易形成競爭優勢、容易形成壟斷地位、有發展前景、賺錢相對容易的好行業。雖然行業不能代表企業價值的全部,但對企業所處行業的競爭前景要有一個大致的把握是相當重要的。這是第一步!

前提二:也經過了第二篇文章中好企業的定量篩選,用毛利率、淨利率、淨資產收益率ROE、總資產收益率ROA、ROIC、有息負債率、應收款、會計商譽、現金流與淨利潤比率等這些財報指標排除掉大部分平庸的企業,篩選出好行業中相對的好公司。那些各項盈利能力指標、資產質量指標、現金流指標等都非常優秀的企業。這些指標可以排除掉大部分平庸企業,篩選出少數的“相對而言比較優秀”的企業。這些指標篩選出的企業不一定都是非常優秀的企業,但是絕對會排除那些平庸的企業。這是第二步!

前提三:要對企業有更進一步的深入瞭解。單純的上面兩條篩選顯然還不夠,你必須對企業有進一步的深入瞭解,不瞭解的東西你如何去估值呢?呆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很重要。所以財報上的其它很多重要數據也要認真的看一看。最重要的你要知道企業的商業模式是什麼,長期的競爭優勢在哪裡,是有著無法比擬的品牌力?還是有著難以超越的規模優勢和低成本優勢?或者有著強大的網絡效應和客戶粘性?等等等等。如果你找不到一家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護城河),要麼說明你對企業還不夠了解,要麼說明這家企業真的沒有什麼長期競爭優勢,未來不確定性太高,很難正確的估值。即使這家企業所處的行業很好,數據很漂亮,也很難以確定其價值。另外還要適當的考察下管理層,至少看看在前幾年年報上吹過的牛之後都有沒有實現,以及過去的言論或表現看其是否誠實可靠能幹(普通投資者也只能這樣瞭解管理層了)。這是第三步!

前提講完了,要經過前面的過程之後,你才可能接近正確的去給予企業估值,而不是隨便拿一家公司,直接上來就套用各種估值指標或者估值公式,這點很重要!否則你必定會掉進“價值陷阱”或者“成長陷阱”裡面!

接下來先看看大師們如何估值,以及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股神巴菲特,現金流折現估值法,這種估值方法是最受價值投資者追捧的,因為巴菲特說唯一正確的估計企業內在價值的方法就是“現金流折現估值法”。但是芒格卻聲稱從未見過他真正的套用公式去計算。我倒是認為巴菲特講的現金流折現估值法更多的是一種估值的思維邏輯,而不是要投資者真正的去運用複雜的公式計算。而是解釋了:1淨利潤不代表企業的真實利潤,現金流才是。2要明白什麼才是真正歸屬於股東的可自由分配利潤,因為大多數投資者都會忽略掉“長期資本支出”這一項未來必然會發生的硬性投入需求。3要充分考慮利潤成本的因素,未來的一元錢不等於今天一元錢的價值。所以說現金流折現估值法是一種估值的邏輯,而非具體的計算方法。實際上,如果你懂得並充分考慮以上因素,也能大致預測出未來業績增速,那麼用其它估值方法也是一樣的。如果充分考慮了現金流、資本支出、通脹因素、也知道了未來增速,那麼“直接用市現率”其實也一樣。但現實情況是未來難以確定,你在計算中“未來增速和折現率”的一丁點變化,都會使計算結果千差萬別。所以我從來都不會套用這個公式去精確的計算股票內在價值,但是我會時時考慮到“現金流折現估值法”帶來的那些重要的估值邏輯。

彼得林奇,PE PEG估值法,就是用市盈率PE÷未來淨利潤增長率=PEG,當PEG>1代表高估,當PEG<1代表低估。這個用的也比較普遍。但是很多人也會誤用。原因一是很多人忽視企業淨利潤的真實性,有時候企業的淨利潤是虛的,所以你計算的PE與PEG自然也是不準確的。還有人無論企業業績增速多少,都敢於套上這個公式。實際上這個方法並不適用於業績增速超過25%的企業,因為彼得林奇知道,沒有企業能夠以如此高的速度長期增長,樹不會漲到天上去。如果生搬硬套,必定高估企業的價值。

約翰聶夫,低PE 增長率+股息率估值法。只選擇增長率高於7%的公司,並且增長率+股息率最好是市盈率的兩倍。假如推測企業未來業績增速12%,股息率是3%,那麼(增速12+股息率3=15總回報率,15÷2=7.5倍市盈率)。按照上面的增速和股息率,這加企業的股票只要在7.5倍市盈率估值附近或者低於這個估值他就認為值得買入。顯然聶夫自己也知道,業績增速兩位數增長 股息率還理想的股票,很難有7倍市盈率入手的機會。所以他也會適當放寬這個標準。還按照上面那個例子,實際上市盈率略高一些也符合聶夫的標準。這個和彼得林奇的PEG有點類似,但是多了一個分紅率的考量。另外聶夫與林奇最大的不同就是:林奇喜歡尋找成長股十倍股,即使市盈率略高。而聶夫則更喜歡低市盈率股,即使增速有點慢,只要增速超過7%就行。約翰涅夫稱自己為“低市盈率投資者”。

喬爾格林布拉特,低PE+高ROIC估值法,選低市盈率排名靠前+高ROIC排名最靠前的公司,建立一個投資組合,定期更新一次。被稱為神奇公式。用喬爾自己的話說:高ROIC代表公司優秀,低PE代表便宜。這個方法如果是建立一個很多股票的組合,我想這個神奇公式長期應該是應該能夠取得不錯的成績的。但是我還是認為低PE 高ROIC只能作為估值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沃爾特施洛斯,低PB估值法,他的風格更接近於老師格雷厄姆的風格。非常重視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我不太喜歡這個方法。再一個這種方法一般都是買入很多很多股票的大組合,不太適合普通投資者。但是PB這個指標我倒認為可以當做是估值指標之一,適當的作為參考,特別是金融行業的估值。

講完了大師的估值方法,下來談談自己的。我估值會用到幾個常見的指標:PE、PB、PEG、市現率、長期資本支出比率,淨利潤增長率、股息率。

PE市盈率=股價÷每股收益

PB市淨率=股價÷每股淨資產

PEG=市盈率÷淨利潤增長率

市現率=股價÷每股自由現金流(自由現金流=經營性現金流—長期資本支出)

長期資本支出比率=長期資本支出÷經營現金流

淨利潤增長率:指預測的未來幾年的淨利潤增長率,一般按照過去5~10年的平均增速,再結合企業商業前景 競爭優勢 給出的一個保守的未來估計值。

股息率=每股現金分紅÷每股價格

我一般會應用幾種方法:1無風險收益比較法、2未來市場價值計算法、3歷史估值對比法。多方面考量,綜合評估。不同行業或者不同發展階段的公司,側重點也許會略有不同。另外估值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點在於對於未來的預測,因為你估計的是企業未來的價值,所以關鍵點就在於企業未來的業績增速的推測。對於未來業績增速的評估我基於一個重要的基礎,那就是“保守”!儘量的保守!這樣有可能會低估一些企業的價值,但是這樣也能使自己儘量少犯錯,也變相的提高了估值中的安全邊際。

我的估值方法,下面舉個例子,不談具體公司,免得有薦股的嫌疑。這裡假設一隻股票經過了第一步好行業的定性篩選,又經過了第二步盈利能力指標 資產狀況指標 現金流指標等定量的篩選,並且你對企業的其它方面也有一定的瞭解,企業商業模式、競爭優勢等。那麼這裡就可以進行估值了。

例:這家企業目前的淨利潤10億,淨資產50億,ROE20%,經營現金流11億,平均資本支出所佔經營現金流比率18%,目前的總市值是200億。預期未來五年業績增速10%。

那麼這家企業的:市盈率PE 為20倍、市淨率PB為4倍、PEG=2、(自由)市現率22倍。

一無風險收益比較法:

把市盈率和市現率反過來換算成“初始收益率”:市盈率20倍=1÷20=5%初始利潤收益率、市現率22倍=1÷22=4.5%初始現金流收益率。接下來你預計下你個人能夠從無風險渠道獲得的最大無風險收益是多少?我想7%應該算是高的了。所以就拿7%作為你在其它無風險渠道可以獲得的收益。再結合預期未來業績增長10%來綜合做一個對比。

這5%或者4.5%的初始收益率+10%的潛在增長率,是一種有風險的投資。而另一方面7%是你可以輕易獲得的無風險收益。兩者相比對你有吸引力嗎?顯然沒有!這樣的對比之下,我寧願去拿那7%無任何風險的收益。所以這隻股票的價格大概率是不划算的,沒有太大吸引力也就代表沒有嚴重低估。

但是如果市盈率為10倍,市現率為11倍呢?那麼你的初始收益率將變成:1÷10=10% 和 1÷11=9%,再結合10%的潛在增長率,這樣的投資顯然要比7%的無風險收益划算多了。這個時候你的初始收益率比無風險收益高,還有潛在的10%增長。所以這項投資大概率是低估的,也是值得投資的。

再如果市盈率20 市現率22不變,未來預期增長率提高到20%以上,那麼PEG就是低於1的,這5%4.5%配合以潛在20%以上的增長率也應該算是一筆可以的投資。低估高估很多時候難以絕對判定,但是極度高估或者極度低估的時候則比較容易分辨。(其實這段講的還是市盈率 市現率 PEG的問題,只不過把市盈率和市現率轉換成初始收益率,因為這樣要直觀很多)

二:未來市場價值測算法:

你知道了這家企業目前淨利潤10億,也保守的估計了企業未來五年的淨利潤增速是10%,那麼你可以去推算一下五年後這家企業的淨利潤是多少,再給予一個適當保守的市盈率,計算五年後的市場價值。

按照這個例子,目前淨利潤10億,每年增長10%,結果就是10×(1+0.1)的5次方=五年後16.1億淨利潤。五年後的淨利潤是16.1億,按照PEG=1的保守估計標準計算,五年後的市場價值至少為淨利潤16.1億×10倍市盈率=161億(我為什麼不用15倍或者更高的市盈率呢,都說了估值要保守)。好了,目前的價格是200億,五年後的保守價格僅僅161億,顯然這個投資不具備任何吸引力。那麼什麼樣的投資才具備吸引力呢?按照最低標準,至少在五年後應該獲得一倍以上的收益(也就是至少年15%的複利收益率)才稱得上有吸引力的投資。也就是買入股價或者市值80億左右。

三:歷史估值對比法:

就是以目前的市盈率PE、市淨率PB、PEG、市現率,這些指標與自己過去歷史上的估值對比。這個對比至少是以十年為一個週期,因為如果你僅僅和去年 前年比,那很有可能去年前年本身是很高估的,但是時間拉長到十年,總會有被低估的某段時間。如果目前的估值處於十年的最低水平,或者接近十年的最低水平,那麼則有可能低估。如果處於過去十年的中位以上水平,或許就沒有被低估。(當然,這第三種方法並不是絕對的,因為這第三種方法是用於輔助於估值高低判斷的,而不是用作主要依據。)

另外市淨率PB這個指標,對於一些輕資產的公司不太適用,比較適合那些重資產的公司,還有金融行業的公司 地產公司。市淨率幾倍才是合理,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是我的觀點是:市淨率高於8倍的,無論是什麼公司,我都不敢買!相反,銀行那麼優秀的公司,市淨率竟然不到1倍,而且股息率普遍達到4%,無論怎麼看都是嚴重低估的。還有市盈率這個指標,雖然不能單用這個指標來判斷股價貴不貴,但是那些超過30倍市盈率的股票,無論看起來多麼誘人,我也不會買!股息率,對於那些過了高增長期的企業尤為重要,如果一家企業的業績增速很慢(甚至有些企業低於7%增長,這樣的企業只要分紅理想也是值得投資的),股息率對於這樣的緩慢增長企業尤為重要!當然,相對而言,肯定是那些留存收益持續創造新增利潤的企業更理想。巴菲特有過關於一美元留存收益的論述:“如果一家企業的每一美元留存收益不能創造出至少一美元的市場價值,那麼企業就該把這些收益給股東分紅。”也就相當於企業把利潤留存在公司,但是卻不能創造出滿意的新增回報,那麼就應該把這些收益給股東分紅。這個考核標準一般以五年為一個週期(相當於年複利15%的新增回報收益率)。如果一家企業的利潤增速很緩慢,但是卻不增加給股東的分紅,那麼企業的淨資產收益ROE必然下降,相反也就是 那些增速緩慢的企業只有增加分紅才能把ROE穩定在優秀的水平。無論是企業業績增速提高,還是分紅提高,都對投資者是好事情,也都會維持或提高ROE的水平,所以那些優秀的公司都是長期的高ROE!

其實,說句實話,我平時並不會像上面那樣一步步的計算每家企業價值是高估還是低估,因為實際上那些平時我持續關注研究的優秀公司,在價值明顯高估或者明顯低估的時候是很容易看得出來的。

無論用何種方法估值,最最最重要的一點都在於對未來的預測,這個是最難的,幾乎不會有完全百分百的精確,但是投資者至少應該基於兩個前提:1儘量去了解企業,2儘量的保守預測。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儘量遠離錯誤!接近正確!模糊的正確!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你對企業已經有了足夠的瞭解,實際上哪種估值方法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你對自己十分了解的東西,一般很容易就會判斷出其是高估還是低估,特別是在極端情況(漲的很高或者跌的太狠)發生的時候。就像你分辨那個人是胖子還是瘦子一樣,即使沒有精確測量他的體重,你也能判斷個大概。

很多人會給予企業幾個不同假設的估值,給出一個樂觀的未來估計值,再給出一箇中性的未來估計值,還會給出一個保守的未來估計值,於是得出了一個保守~中性~樂觀的價值估計區間。但是我卻從來不會樂觀的去估計企業,我只保守的去估計未來,這樣也相當於在估值的時候留有了一定的安全邊際。再配合折價的買入價格,這個安全邊際才是足夠的。也許這樣“保守的估計增速+保守的買入價格”可能會錯過一些投資機會,但是也同時確保了自己儘量避免重大虧損。巴菲特說自己從老師格雷厄姆那裡學到的最重要一點就是:“第一不要虧損,第二永遠記住第一條。”我想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估值並不複雜,但是要估的接近正確卻很難!很多估值指標或者是估值公式,都聲稱能評估企業的價值。但實際上企業的價值並不會像數學結果那般精確,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沒有人能夠精確估計企業的內在價值!投資者最多隻能得到一個大概摸模糊區間,投資者唯一能做的就是要確定企業的價值是否足夠,與市場價格相比是“明顯高估”或者“明顯低估”。

其實估值就是這樣,你只能去尋找模糊的正確,而非精確的錯誤。如何去尋找模糊的正確?巴菲特說:“你不需要去準確測量一個人的體重,你就能看出他是個胖子還是瘦子。”是因為人瞭解正常胖瘦大概是什麼體型,所以遇到極度的胖子或者極度的瘦子就不難分辨。評估企業也是如此,你要了解這家企業的方方面面,你就能知道這家企業大概應該值多少錢,等到它特別高估或者特別低估的時候你就容易看得出來,僅此而已。但是這樣已經足夠使你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如果一家企業需要你經過複雜的計算才能證明其可能有些低估,那麼相信我,其實這家公司根本沒有被低估!或者說沒有低估到值得買入,沒有非常大的安全邊際!

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只有在那些非常明顯的低估機會出現的時候才會出手。顯然你很多時候無法分辨一個“略微有點胖”或者“略微有點瘦”的人到底應該歸類於胖子還是瘦子,正如企業沒有明顯的高估或者低估的時候(市場大多數時候都是這樣,沒有明顯的機會,所以價值投資者都很有耐心,並且很少交易)。其實這個時候你不需要去分辨,因為優秀的企業略微低估也不值得買入,略微高估也不是非得賣出。價值投資者應該像那個優秀的棒球手那樣,只等待那些明顯的好機會才會出手。所以價值即使沒有精確的數字也沒關係(當然,你以保守的態度計算一個“保守價值”作為依據參考也沒什麼)。你要等待的是那些明顯的“胖瘦”,明顯的“高估或者低估”。如果你對行業、對企業做了足夠的功課去了解,在那些明顯的機會出現的時候,你即使僅僅用最簡單的估值工具,也能分清“胖瘦高低”。相反,如果你對於不瞭解的行業、不瞭解的公司,即使你運用再複雜的公式,也無濟於事!

我所做的估值不是去計算企業的“精確價值”是多少,而是得到一個大概區間值來作為標尺(當然,你硬要選這個區間的一個數字作為價值標尺也不是不可以),用做對比市場價格看價值是否足夠低估!或者非常高估!假如我以保守的態度計算出價值結果是8元或者10元或者11元這個附近區間,那麼這隻股票市場價格是3元4元或者5元,我就敢判斷其低估了。如果是20元22元或者25元的話,我就判定其是高估了。有人會問,如果是7元或者12元呢?你如何判定?我的回答是7元我不會買,12元我也不會賣,就是這樣。不明顯的胖瘦與我無關,不極端的好球我不感興趣。價值投資的真諦是什麼?就是當價格大幅低於價值的時候,當投資機會非常明顯的時候,當安全邊際足夠的時候,才出手!

最後我想總結一句話:懂得如何才能夠使自己接近正確的評估,明白估值的前提以及估值的思維邏輯,比學會了估值的公式更重要!!!一把再好的劍,你不懂得如何去揮舞,也是白扯!估值不是要去追求一個絕對的數字,也不是要得到一個絕對的結果,而是要知道自己如何才能正確的思考、正確的評估、正確的推理、正確的計算!最終結果是:能夠判斷出“高估”或者“低估”,或者是“機會不明顯”,這就足夠了!

估值最重要的不是你如何估,而是如何正確的估,避免錯誤的估。重要的不是估值方法,而是正確的估值思維。原創作者:W安全邊際

第四部:股票投資之四:投資的常識與原則

前面寫了三篇:一如何挑選好行業、二如何挑選好企業、三如何正確的估值,但是投資光靠這些顯然還不夠。我認為投資中最重要的不是商業知識、也不是財務知識,而是一些投資常識與投資原則。如果不懂投資常識、沒有投資原則,那麼光知道前面的選行業、選公司、正確估值也賺不到錢。很多人看了許多書,學了很多知識,但是依然無法掌握正確的投資思想!或許是因為沒有一個好的性格,或許是因為忽略了一些投資常識!所以這是第四篇《投資的常識與原則》。懂得這些常識與原則,才能更好的理解投資,運用投資。

股票價值投資的全部:好行業+好公司+正確的估值+常識 理性 耐心

“得到系統的常識,是一種威力巨大的工具。電腦帶來的危險非常多。人們計算的太多,思考的太少。擁有常識不但意味著有能力辨認智慧,也意味著有能力拒絕愚蠢。”~查理.芒格

這裡簡單寫了投資的25條常識,以及投資的15條原則。論投資的常識與原則,估計寫一本書都不為過,所以這裡不可能寫的很全面,就算是投資常識投資原則的一部分吧,暫時就想到這麼多,想到哪就寫到哪吧。

常識1:股票投資的基礎是要有“股權思維”。股票即是企業,買股票就是買生意。股票不僅僅是一種可交易的證券,而是一家企業的所有權憑證,每一股股票都代表著所擁有這家企業的一股股權,投資股票其實與投資企業一樣,股票即是企業。巴菲特說“買股票就是買生意,要以經營者的眼光來看待股票,而不是交易者。”這就是價值投資最基本的認知,最根本的常識!

常識2:市場先生。市場只會告訴你交易價格,不會告訴你企業價值,市場並不是一直有效,相反,很多時候市場先生會報出愚蠢的股票價格。“投資者是在與一個叫“市場先生”的人進行交易,每天市場先生都會提出一個他樂意購買或他想賣給你的價格,市場先生的情緒很不穩定,有些日子很樂觀報出很高的交易價格,有些日子卻相當悲觀只報出很低的交易價格。另外市場先生還有一個可愛的特點,他不介意被人冷落,每天都會來提出他的新報價。市場先生對我們有用的是他口袋中的報價,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市場先生看起來不太正常你就可以忽視他或者利用他這個弱點。但是如果你完全被他控制後果將不堪設想。”格雷厄姆的這段話就是很重要的投資的常識,市場先生只會給你價格,不會告訴你價值。不要相信市場是一直有效的。

常識3:波動不是風險。上面提到了“市場先生”會經常的給出愚蠢的市場報價,這個報價有時候會超出所有人的預期或者承受能力,所以股價劇烈波動的情況時有發生,但是將短期波動視為風險是愚蠢的,短期波動並不等於永久損失的風險。風險意味著你若押錯了寶,就得賠錢。而相對短時期內的上下波動並不等於永久性損失,因此也不是風險,除非你在市場跌到谷底時陷入恐慌,被損失嚇得低價賣出股票,那就真的是“將短期波動變成了永久性損失了。”即使是非常優秀的股票,並且你以很便宜的價格買入,也會經常的面臨短期劇烈下跌,因為市場先生就是這樣。明白了“短期波動不是真正風險”這點常識很重要。

常識4:能力圈,不瞭解的東西不要買,不懂的投資不要做。如果你對一項投資毫無瞭解,或者知之甚少,那麼你如何能夠去評估價值呢?又如何知道這筆投資是否划算呢?所以做股票投資,一定要對行業 對企業有一定的瞭解,對於不瞭解的投資儘量不要碰,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多麼的誘人。當然,所謂瞭解,不是非要成為某一行業的專家,更不需要成為所有行業的專家,你只需要評估你能力範圍內的公司就可以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通過經驗或者學習,已經建立對世界某些經常接觸的領域有用的知識,有些簡單的領域我們大多數人都能理解或者學會理解。至於那些複雜的領域,難以看懂的行業,遠離就好。呆在自己的能力圈內投資,這個很重要。

常識5:安全邊際。投資價值=價值 與 價格 的差距。而不僅僅是價值,也不僅僅是價格。很多人過度關注價值,認為只要買入高價值的優秀企業就是價值投資,即使再貴的價格他也敢買。還有很多人單單依據“看起來價格很低"就做出買入決策,其實這兩者都不是價值投資。真正的價值投資是依據“價值與價格兩者的差距”行事,而不僅僅是其中的一條。當股票價格大幅低於企業價值的時候,才真正有了安全邊際,才真正具備投資價值,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安全邊際這一概念是價值投資的核心!(適當的保守評估企業價值,也能從另一方面提高估值的安全邊際)

常識6:鐘擺理論,物極必反。漲的太貴,大概率會跌。跌的太便宜,大概率會漲。無論是整體市場還是個股,都是如此。霍華德馬克斯:“股票市場的波動類似於鐘擺的運動。雖然中間點最能說明鐘擺的平均位置,但實際上鐘擺停留在那裡的時候非常短暫。相反,鐘擺幾乎始終朝著一個端點或者相反的端點擺動。但是,只要擺動到接近極端端點時,鐘擺遲早必定會返回中點。事實上,正是向端點運動本身為回擺提供了動力。我們能夠肯定的事情之一是:極端市場行為會發生逆轉!”物極必反,相信鐘擺將朝著一個方向永遠擺動(永遠下跌或永遠上漲),或者相信鐘擺會永遠停留在端點(永遠熊市或永遠牛市)的人,最終將損失慘重;瞭解鐘擺行為的人則將受益無窮。低估的東西不會永遠下跌,高估的東西也不會永遠上漲,鐘擺向一個方向擺的太高,遲早會向回擺動,價值遲早會迴歸。

常識7:趨勢效應。高估的東西還在漲,低估的東西還在跌,這或許只是短暫的趨勢效應。理解了上面的鐘擺理論,還應該瞭解另一個常識,就是趨勢效應。因為即使市場極度高估或者極度低估的時候,情況也不會立刻反轉,因為趨勢一旦形成,會有一定的慣性運動,有時候上漲趨勢或者下跌趨勢會持續的時間比較長。但這不代表不會反轉,而是不會立刻反轉。明白趨勢效應這個常識有助於正確理解鐘擺理論。有時候一隻股票(或者整個市場)漲到非常非常貴的時候,卻貌似還在一直漲。相反的有時候一隻股票(或者整個市場)跌到非常非常便宜的時候,卻貌似還在繼續跌。這不是鐘擺理論沒有效,而是趨勢效應會持續一段時間而已。沒人能夠預測何時會反轉,但是極度高估或者極度低估的情況最終一定會反轉。所以投資者不能被趨勢的慣性迷失了雙眼!不要認為低估的東西會永遠低估,也不要認為高估的東西還會漲到天上去,或許只是趨勢效應在作怪。

常識8:短期股價漲跌不可預測,長期企業價值有跡可循,最終決定股票價格的主要因素就是企業價值。影響短期股票價格的因素很多,短期漲跌很多時候都與企業價值無關,更多的受市場情緒 投資者偏好 短期消息等因素影響。而企業價值長期看則是有跡可循的,對企業各方面的深入分析都有助於評估企業價值。長期來看,一家優秀的業績越來越好的企業,未來的價值也必定越來越高,未來的股價也必然表現不錯,最終決定股票價格的主要因素還是企業價值。所以投資者應該把精力放在企業上面,而不是盯著股價。巴菲特說的“盯著比賽,而不是記分牌”就是這個道理。

常識9:忽略短期,注重長期。短期業績或者消息對於企業股價的影響遠遠勝過長期。格雷厄姆說:“企業短期業績(或消息)對股價的影響,遠遠超過長期。”比如一家過去五年平均利潤增幅20%的企業,但在最近一年業績增速5%,短期股價表現往往會很差。另一家在過去五年平均利潤增幅5%的企業,但在最近一年業績增速50%,短期股價表現往往會很好。投資者總是放大短期業績的影響,忽略長期業績的影響。行情不好的時候,低於預期的業績或者一些利空消息會被放大,使股價跌的更狠。行情好的時候,超預期的業績或者一些好消息又會被過度解讀,漲的更高。大多數投資者都非常注重短期,而忽略了長期,這是事實。實際上,企業短期業績什麼也證明不了。正如短期股價走勢不代表企業真實價值一樣,企業短期的業績也並不能代表真實的企業價值。所以投資者應該更加的注重企業長期的表現,至少連續看五年以上,不能按短期股價漲跌論成敗,也不能按短期企業業績論好壞。好公司不可能因為一份低於預期的財報就變得很差,壞公司也不可能因為一份理想的財報而從此變好。

常識10: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垃圾企業的敵人。優秀的企業隨著時間的推移,利潤會越來越多。而垃圾企業隨著時間的推移,則會越來越差。不要相信一家長期平庸的企業會突然變好,在投資領域,烏鴉變鳳凰的事情很少發生。一家優秀的企業即使面臨短期困境,往往也能順利度過。而那些長期比較差的企業往往是一個困境接著一個困境的無法自拔,用巴菲特的話說就是:“廚房裡不會只有一隻蟑螂”。所以投資就要選那些優秀的企業,排除掉那些垃圾企業,這也是投資最基本的常識之一。

常識11:企業分析中的二八法則。塞思.卡拉曼在《安全邊際》一書中說:“即使是一名投資者能夠知道某公司的所有信息,也並不一定就能夠從中贏利。這並不是說基本面分析沒有用。基本面分析肯定有用!但信息通常遵循80/20原則,最初80%的信息可以在最初的20%的時間內獲得。徹底的基本面分析會降低邊際回報。”巴菲特也說過:“投資並不一定非要成為某一行業的專家。只要對所投企業有足以制定投資決策的認識就夠了!”

常識12:市場中的721定律。股票市場永遠都是少數人賺錢的地方,一個普遍的說法是七人賠錢,兩人保本,一人賺錢,雖然這個說法不一定準確,但是股市中確實是最終只會是少數人賺錢,這個道理不難理解。但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卻是:80%的司機認為自己的開車水平是高於平均水平的。而在股市中,也有80%的投資者認為自己的投資水平是高於平均水平。

常識13:逆向思維。別人瘋狂的時候你應該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你才應該瘋狂。你不能期待自己和大眾有著同樣的想法、做著同樣的投資決策,還期望自己會勝出。正如上面那個721法則,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的想法、一樣的思維、一樣的決策,那麼你大概率會成為那70%的虧損者。所以期望跟隨人群而賺錢,那是不可能的,否則人人都發財了。所以成功的投資者都是獨立思考 逆向思維的人。當然,逆向思維也不光是單純的逆人群而動,而是說要有第二層思維,比如:人人都認為好的,人人都追捧的,價格往往很高,也就沒那麼好了。人人都認為差的,人人避之不及的,價格往往很低,也許沒那麼差。這裡的逆向思維重要的不是逆向,而是獨立思考 堅持己見 不隨波逐流的定力與決心。

常識14:投機是賺不到錢的。馬克.吐溫說過:“一個人的一生在兩種情況下他不應該去投機:當他輸不起的時候,還有當他輸得起的時候。”正是這樣,理解投資和投機之間的區別是取得投資成功的重要的一步。投資者在衡量股票的價格與他們估計的價值之後做出買賣決策。他們會買進那些回報與風險相比看起來有吸引力的股票,同時賣出那些回報不能再抵禦風險的股票。投機者則根據股票價格下一步會上漲還是會下跌的預測來買賣股票。他們對價格漲跌的預測不是基於企業基本面,而是基於對他人買賣行為的揣測。他們將股票看成是可以被反覆換手的紙張,通常對投資的基本理念一無所知或者漠不關心。他們買入股票是因為這些股票的市場表現好,反之則賣出。這就像是在賭場的賭徒一樣,更多的是靠運氣,長久賺錢是不可能的。投機更像是賭博,對於一些表面看似獲利高的事情過度追捧,頻繁買進賣出,期望賺快錢,而不管勝率賠率是否真的對自己有利。而投資則相反,投資只對那些勝率和賠率對自己有利的投資感興趣,不然寧願等待。

常識15:越是頻繁交易,虧損的概率越高。有一個形象的例子:頻繁交易就好比是拿著一塊肥皂,頻繁的放進水裡,再撈出來,再放進去,再撈出來,結果會是什麼呢?肥皂沒了,水肥了! 這個摩擦成本是巨大的,並且你投注的次數太多,投注的質量就必然下降,哪有那麼多好機會供你頻繁的換來換去,況且,沒人能預測短期價格走勢。頻繁交易只能肥了券商,坑了自己。有人做過統計,假如一萬元本金每天全倉交易一次,全年下來交易費用再加上各種稅費等至少需要兩萬,如何還能賺錢呢?我不知道這個計算是否準確,但是我知道這個思路是正確的,那就是頻繁交易即擴大成本損失,又讓投資質量下降,最重要的還會使心態變壞!

常識16:遠離市場,你離市場越近,受市場情緒影響就越嚴重!股票價格每天變來變去,各種真消息 假消息漫天飛舞,很容易影響投資者的心態。市場上90%的消息都是噪音,往往股價跌的很便宜的時候市場中全是悲觀看空的聲音,而股價漲的很貴的時候市場中又全是樂觀看多的聲音。你離市場越近,盯盤的時間越多,就越是無法正確理性的看待市場,情緒波動越大,犯錯的幾率也就越高。所以儘量遠離市場,儘量少看盤,才能儘量避免情緒劇烈波動。巴菲特遠離華爾街,住在偏僻的奧馬哈小鎮,並且辦公司連電腦都不安裝,其實是有道理的。

常識17:從眾心理很普遍,也很流行,但是市場越是一致的時候就越是危險。所以人多的地方不要去。這個常識與”逆向思維“遙相呼應。

常識18:一次50%的虧損,需要下次的100%盈利才能彌補。所以巴菲特說他從老師格雷厄姆那裡學到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第一 不要虧損,第二 永遠記住第一條。所以投資之前要儘量慎之又慎,多看 多想 多研究 少動。只有當難得一見的有利好球出現的時候,當有著足夠安全邊際的時候才出手。當然,這裡的虧損指的是永久性損失,而不是短期波動,可參見前面的”波動不是風險“。

常識19:正視風險。投資的風險無處不在,股票投資沒有什麼絕對的100%的安全。有些風險看得見,有些風險看不見。所以投資者要做到儘量避開看得見的風險,儘量思考有哪些是可能的看不見的風險。當然,無論如何,股票投資不可能做到零風險,黑天鵝的可能永遠存在,但是投資者要永遠正視風險的存在。正如上面提到的安全邊際,就是很好的為看不見的潛在風險而設的安全墊。

常識20:重視運氣,在股票投資中,運氣成分永遠存在。越是短期,運氣成分所佔比重越大。所以不要因為三兩年的業績好就沾沾自喜 驕傲自滿,也不要因為三兩年投資業績不理想就垂頭喪氣 怨天尤人。有時候一筆錯誤的投資在短期卻帶來的理想的回報,而一筆正確的投資在短期卻得到了糟糕的結果。即使是長期,運氣成分也始終存在,確實有連續擲二十次硬幣都是正面的可能(那是極端例子)。有一個手拿火把安全穿越彈藥庫的傻瓜,他自己感覺很良好,但實際上不是他多麼的厲害,只是幸運而已。所以,投資儘量多想想運氣成分對投資很有幫助。也許一些投機賭博者短期運氣很好,賺了很多錢。但是長時間內,更多的是靠實力,而不是運氣。不過有著價值投資思維的人長期的運氣也不會太差。

常識21: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諺語。意指人不應為了追求另一個“不確定能否得到”的東西,而放棄已經到手的東西。用在股票投資中就是,企業的真金白銀的盈利才是最實際,那些光有偉大前景卻沒有真實盈利的企業,即使看起來未來再美好,也最好不要投。偉大的前景如果沒有真實的利潤最為基礎,價值投資者是不應該感興趣的。

常識22:槓桿不會提高你的勝率。融資加槓桿只會放大你的收益或者放大你的虧損,不會提高你的勝率,但是卻會使你承擔滿盤皆輸的爆倉風險,還要支付利息。所以投資儘量不要使用槓桿。

常識23:長期持有不等於永遠不賣,集中投資不等於非要集中買一隻股票,分散投資也不是為了分散而分散。長期持有沒有錯,但是當股價遠遠高於價值,高估的離譜,透支了未來若干年的潛在收益的時候,如果還不賣出,不但要承擔高估下跌的風險,還會承擔時間成本的風險,這個道理不難理解。集中買一隻非常優秀、也非常低估的股票,在價值投資的思維看來也沒有錯,但是你必須要考慮到”未知風險出現的可能“,也可以稱為黑天鵝出現的可能,有時候運氣就是喜歡和你開玩笑,所以謹慎一點沒什麼不好。分散投資也不是不好,只是不要過度分散,不要刻意為了分散到不同行業而分散,過度分散一是你沒有那麼多精力去分析正確很多行業很多股票,二是買股票最主要的還是以企業是否低估到值得買入為基準,而不是為了分散而亂買一些不怎麼低估的股票。

常識24:很多人總喜歡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而把另一些複雜的問題想的過於簡單。一位朋友講的玩笑小故事很好的解釋了前者:“說他加入了一個博士群,然後有一天一個人問到從高空中一滴水砸到人會不會把人砸死,或者砸傷?然後群裡突然熱鬧起來,各種公式、各種假設、各種定理、重力 阻力 速度等計算一個多小時....最後他看不下去說了一句,你們沒淋過雨嗎?沒一會,這個朋友被提出了群。”雖然故事有點可笑,但實際上股市中確實有很多這樣的人,總喜歡把簡單的常識問題複雜化,好像太過簡單的東西就一定沒有效。。。另一個問題更加普遍,許多投資者企圖發現一個簡單並且容易成功的投資規則。人們的本性總想找尋解決問題的最簡單辦法,而不論問題有多複雜。所以有些投資者簡單的以為只要低市盈率的股票就是低估的,或者簡單的認為業績增速高的企業就是值得買入的。實際上投資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投資是一個先從複雜的分析,再到深入的瞭解,而後再到簡單的估值的過程。大師們講的一眼胖瘦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但是當你瞭解企業之後,估值反而沒那麼複雜。

常識25:不懂常識、情緒不穩、不夠理性、沒有耐心,比其它危害更大!即使學習了很多如何挑選好行業、如何挑選好企業、如何估值之後,但是不懂常識、不夠理性、沒有耐心,依然做不好投資!

上面說了25條投資常識,暫時也就想到這麼多。實際上投資的常識非常之多,寫一本書都不為過,所以這裡不可能寫的很全。另外關於投資的原則其實也包含在了這些常識裡面。

投資的一些基本原則是什麼?

最基本的:1投資要有股權思維。2投資要正確看待市場。3投資要有安全邊際。4不懂的東西不要投。5投資要有逆向思維。6投資只選那些優秀的企業。7買好企業 更要買的便宜。8先檢查風險 而後再考慮收益。9投資要注重長期 而非短期。10不預測市場價格走勢。11不要頻繁交易。12遠離投機賭博。13不使用槓桿 也不做空。14不要過度關注市場。15投資要避免情緒劇烈波動,儘量保持獨立思考,客觀理性有耐心。原創作者:W安全邊際

以上就是本人關於“價值投資”方法與步驟的講解,這些構成了價值投資的全部,也是本人是十幾年來的所學所得,謝謝!

股票價值投資的全部:好行業+好公司+正確的估值+常識 理性 耐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