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何以超越週期?

阿里巴巴何以超越週期?

那些打不倒你的,終將成就你的強大。

面對新一輪全球政經形勢變化的挑戰,阿里巴巴再度交出一份亮麗答卷。剛剛過去的2019財年第二季度(2018年7月到9月),阿里巴巴集團收入增長54%,繼續在全球頂級互聯網公司中領跑。

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僅有強勁的財務表現,還有阿里巴巴對生態夥伴的格局和擔當。阿里巴巴主動宣佈下調財年收入增長指引到50%到53%,旨在幫助生態中的中小企業獲得更多盈利空間。

絕不為短期財務指標犧牲長期利益,這是阿里巴巴超越週期的最大秘訣。

1999年創立的阿里巴巴,從1998年金融危機中孕育,從2008年全球經濟調整中強大。兩次危機中,此後對阿里發展至關重要的中小企業服務,B2C、雲計算先後由此萌芽。

“沒有歷史性挑戰,何來歷史性機遇?”近日,馬雲發表了一封致股東的公開信,以阿里為例鼓勵那些掙扎在這一輪經濟波動中的中小企業。

2018年,“十年一遇”的定律再次生效,全球經濟貿易震盪再次襲來,給大量的中小企業帶來了滅頂之感,一時間悲觀、焦慮、彷徨無措在企業、在各行各業中瀰漫四散。

在波動起伏的大海中,企業只有找到“定海神針”才能不被海浪捲走。創立19年,在一次又一次經濟浪潮中不斷強大,並站上潮頭的阿里似乎找到了。

那就是,客戶至上,在海浪中與他們肩並肩;擁抱外部趨勢,開拓新業務,尋找下一個浪頭;從關乎未來的基礎設施入手,將地基加固再加固。

2018年經濟波動襲來,阿里似乎仍在笑傲江湖。在公開信中,馬雲樂觀地寫道:“我覺得阿里巴巴正走在一條前所未有的發展道路上,我們需要的是更加堅定的相信未來,相信自己。”

01|挑戰?機遇!

經濟危機,在人們的常識裡就是“十年一遇”。曾幾何時,“逢八必災”幾乎成了一種流行的迷信,1998年、2008年都被相繼驗證,以至於當2018年的腳步到來的時候,所有人的心中都帶著惶惑不安。

尤其在當下十分流行的康波理論中,“全球市場已經經歷了4個完整的康波週期,現在正處於第5個康波週期中衰退期的末端。其中,2018~2019年正處在‘蕭條—回升’的一個關鍵節點。”

最終,那隻靴子還是落了地。

阿里巴巴何以超越週期?

2018年,“不確定性”成為宏觀經濟的關鍵詞之一,資金通道收窄,中美貿易摩擦,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牢牢地壓在眾多的企業和個人身上。

在企業端,無論是一直處在風口浪尖的新金融、新經濟,還是傳統的生產製造、貿易服務,所有人都被洪流裹挾,今日不知明日事。

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唯一確定的是,挑戰與機遇並存,希望與困難同在。有人惶恐,也有人清醒;有人被浪頭打翻,也有人乘風踏浪,站上潮頭。

正如馬雲在公開信中所說的那樣,這些波折、焦慮、摩擦背後隱藏著巨大的機會,問題是如何改變自己。沒有歷史性挑戰,何來歷史性機遇?

那麼企業該如何改變自己,抓住機遇?

管理學大師拉姆查蘭在《領導梯隊》一書中做了這樣一個比喻,企業就好比一架飛機,由三個引擎驅動,分別是市場驅動、創新驅動和領導力驅動。

在過去30多年,中國大多數企業的發展主要依賴第一個引擎,即市場需求驅動。畢竟,中國的14億人口為它們提供了最便捷的跑道,哪怕只是滿足其中一小部分人的需求,那都將是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

所以,中國有了“人口紅利”,有了“流量紅利”,以及“紅利”下誕生的眾多或互聯網或偏傳統的企業。

市場驅動,在便捷的同時,也意味著企業與宏觀經濟和消費的距離走得更近,更容易受到經濟波動的影響。企業要想根基更牢,走得更穩,在受外部市場驅動之餘,更重要的是尋找內生增長源,實現創新驅動、領導力驅動。

創新意味著在風浪中,企業將為自己調向,找準引領其發展的燈塔,然後披荊斬棘,抵達未來;領導力意味著,企業有感知暴風雨來臨的預判性眼光,有在統一指揮下齊心協力,划船共渡的勇氣。

當然,在“創新”、“領導力”這樣概括的語言之餘,幫助企業在經濟週期中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針,還可能包含著眾多要素。比如客戶導向,比如生態。

所有的這些要素,似乎都能在幾度穿越風浪的阿里身上找到。

02|阿里式超越

對於所有的市場主體而言,超越週期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然而在過去的19年裡,阿里巴巴都成功地超越了週期,每一個週期的逆流都成為阿里巴巴爆發的契機。

回到故事的起點,1997年,恰逢一場金融風暴席捲亞洲,從最開始的泰國,到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韓國,以及中國等地。1999年成立的阿里巴巴,正誕生於這場金融危機的尾聲。

阿里巴巴何以超越週期?

▲|杭州阿里巴巴總部大樓

那時,亞洲金融危機的餘波未消,波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眾多企業倒閉。不過,強勁的中國製造業已開始了緩慢復甦。在民營企業最為活躍的浙江省,以及江蘇、廣東一帶有數以十萬、以外貿為生的中小型製造工廠。

信息閉塞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波及,讓無數中國中小企業陷入困境。對它們來說,大量的貨品銷往何處,如何銷售,成為困擾它們的主要難題。

有過幾次創業經驗,發現在美國網頁上檢索不到任何中國商品的馬雲,這時萌發了要建立一家為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的電子商務公司的想法,希望“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於是,對眾多沒有外貿經驗和客戶資源的中小工廠來說,阿里幾乎成了它們唯一的選擇。根據當時福布斯的報道,幾個月的時間裡,阿里已匯聚了全球25萬商人會員,每天新增會員數達到1400人,新增供求信息超過2000條。

此後,陸續推出“中國供應商” 、“誠信通”等服務,找到自己支撐點的阿里,成為國內首家通過B2B賺錢的互聯網企業。

從危機離尋找客戶和需求,這是阿里爆發的起點。在中國亟需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的背景下,這裡也為阿里日後在支付和物流科技領域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來到故事的第一個承接處。2007年下半年,美國次貸危機愈演愈烈,並最終波及全球,國內廣東等東南沿海省份的中小企業也受到衝擊。

其實,2008年,在奧運效應的帶動下,國內絕大部分人並沒有醒過來,而是對經濟仍然持向上判斷。而與中小企業緊密連接的阿里,早在1、2月份就感覺到了問題,開始做全面防守準備。

2008年7月23日晚,一封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寫給員工的內部郵件在網絡上曝光。在這封題為《冬天的使命》的郵件中,馬雲提到,“經濟危機會來的比較猛,持續時間會很長”。

除了提前對趨勢做了正確的預判,阿里還在這封信中提到了自己的客戶。對於把客戶放在第一位的阿里來說,客戶活下來也同樣重要。馬雲要求員工肩負比以往更大的責任,“我們不僅不能讓自己倒下,還有責任保護我們的客戶”。

終於,當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破產讓次貸危機升級為全球金融危機。當年,阿里提出了“出口通”、“春雷計劃”等項目,並將原有“中國供應商”產品升級至“全球寶”,造就了“中國供應商”會員在第四季度的增長創歷史新高,達12192名。

為了讓滋養阿里生長的客戶也能夠過冬,它採取了在商業社會中很少見的舉措:將原來中國供應商每年要交的5萬平臺費用,降到了3萬。

多樣化的舉措,讓危機變成了機遇。曾擔任阿里巴巴CEO的衛哲,在回望這個寒冬時曾說,“這場危機讓中小企業客戶選擇投向電子商務,使我們的服務更具市場領導地位”。

同樣也是在這一年,在重重的危機中,阿里的根基也在進一步壓實。天貓的前身淘寶商城於這一年創立,阿里正式從C2C走向B2C市場,與中大型商家的關係更為緊密,為阿里當前正在推行的新零售打下基礎。

同時,雲計算也於之後的2009年啟動,帶動阿里加速轉型成為技術公司。從目前來看,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全面數字化時代,它成為阿里縱深向各個行業拓展的基礎設施。

最終,與客戶一起,找到定海神針的阿里,從那場危機中活下來,併成為電商、互聯網乃至科技領域的佼佼者。

03|又一次機遇來臨

幫助阿里跨越一次又一次經濟週期的“定海神針”,奧秘在哪裡?

是它與客戶緊密連接的生態,在浪頭打來時,與他們肩並肩攜手抵禦;是在每一次變化中登上新的征程,從B2B、C2C到B2C;更是著眼未來,向下深挖,從商戶、物流、支付到雲,將地基加固再加固。

後來,馬雲曾在總結2008年的應對經驗時說,阿里的戰略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做強、做深、不做大,不橫向規模擴展。

現在,當又一場歷史性的挑戰來臨的時候,新的歷史機遇又在哪裡?

馬雲在公開信中給出了部分答案: “阿里巴巴從來不為看得見的機會佈局,永遠只為未來投入。”這次,面向未來,阿里給自己尋找的新機遇在於新制造。

阿里巴巴何以超越週期?

屢次在經濟危機中受到衝擊的製造業,如今也正在經歷艱難的日子,“許多中小企業在實體經濟的調整中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從成立之初開始,阿里就連接著千萬中小商家與工廠,與製造業緊密相連。正如馬雲所說,九年前,阿里已為一家技術公司,它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上的全面佈局和準備,為中國乃至全球製造業的變革打下了基礎。

“這是我們和製造業共同的挑戰,也是共同的機遇。” 馬雲強調。

1999年接班家族企業的餘雪輝,是alibaba.com最早的一批註冊會員。隨著阿里業務向C2C、B2C延伸,餘雪輝的企業從工廠貿易合作,逐漸走向自營進出口,再從外貿轉向內銷,打造自主品牌。如今,伴隨阿里“新制造”的呼聲,“餘雪輝”們也將拿到面向未來的船票。

曾深刻影響中國電商發展進程與脈絡的阿里,曾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改變了商家的銷售習慣,改變了沿海千千萬萬外貿工廠的生產、銷售。如今,在“新制造”下,它將給這些中小工廠們帶來更深層次、更意義悠遠的變革。

當中小企業面臨新一輪的巨大挑戰,阿里巴巴已展示出作為數字化商業基礎設施的擔當。即將到來的天貓雙11,阿里巴巴生態下的網商銀行已聯合50家金融機構提供2000億貸款資金幫助中小企業。未來,阿里巴巴對中小企業的更多支持,將幫助更多客戶在經濟波折中把握商機。

“眼前暫時的風浪和波折,難以傷害我們”,馬雲在之前的致股東信中已經為合作伙伴打氣,“因為我們相信,只要為了解決問題而創新,只要創造了真正的價值,一定不缺市場、不缺利潤。”

從B2B、C2C、B2C這些業務層面,到物流、支付這樣的底層業務,再到雲計算這樣的科技,如今的阿里已經形成一個幫助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成為可以支撐廣博、浩大的產業轉型的底層操作系統。

對阿里的未來,馬雲有著足夠的信心:“我覺得阿里巴巴正走在一條前所未有的發展道路上,我們需要的是更加堅定的相信未來,相信自己。”

04|結語

冬天枯枝落葉,人們認為那只是一片衰敗的景象。然而,冬去春來,寥寥數月,便又是一朝春暉。

對於所有人來說,週期往復去又來,今年不復舊年景,道理同樣也是如此。世界變化如此之快,誰又知道,下一刻是何等光景。

不過在變幻莫測的經濟場上,有一些要素支撐著一個又一個企業穿越寒暑。它們是似乎老生常談的創新、領導力……

如何跨越週期?沒有人知道全部答案。不過在零星的作答中,答案似乎不言自明

來源:一點財經(http://www.yidiancaijing.xin/)

封面:鄧 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