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又到體檢高峰期。體檢護衛公眾身體健康,相當重要。媒體曝出的一些行業問題,引來高度關注。日前,也有某體檢機構負責人曝出“假體檢”問題:用護士假冒醫生看超聲;甚至有抽了血,沒做檢查就扔掉,直接出結果。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健康管理越來越重視。體檢成為不少家庭每年的必選項。可是,體檢行業出現的一些問題,卻讓人們對於體檢的有效性產生了懷疑,也讓體檢行業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我國首部《健康管理藍皮書:中國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健康管理(體檢)量約為5億人次,2011年至2015年我國體檢行業複合增速達21%,預計到2020年有望達2400億元市場規模。體檢與看病不同,並不是公益性的。資本天性逐利,這麼大的市場增量,在機構管理、行業監督上如果跟不上,必然會產生種種問題。
要讓體檢行業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真正起到守護人們健康的作用,還得加強行業監督,定期對體檢機構進行常規“體檢”。一旦發現違法違規的醫療體檢機構,加大處罰力度。作為特殊的服務產品,體檢也應該進行質量檢查,建立體檢結果倒查追責機制,讓所有體檢機構對自己的體檢報告負起責任來。對質檢不合格的進行停業整頓,對屢遭投訴的體檢機構進行處罰。對體檢行業進行規範,方能約束其盲目逐利行為,進一步樹立人們對於健康體檢的信任。
(譚敏)
閱讀更多 大洋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