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刀不老被稱為黃油槍的“M3衝鋒槍”

M3衝鋒槍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於二次大戰時期大量生產的廉價.45口徑衝鋒槍。於1942年12月12日開始服役,取代造價昂貴的湯普森衝鋒槍。由於外型像是替汽車打潤滑油(黃油)的潤滑油槍,也叫M3黃油槍。

寶刀不老被稱為黃油槍的“M3衝鋒槍”

1942年10月,美國陸軍技術部正式推進了新型衝鋒槍的開發計劃,由此開發出的新型衝鋒槍就成了後來的M3衝鋒槍。開發並不是只由個別技術人員負責的,而是以美國陸軍少校雷涅·R·斯達特拉為中心,由通用汽車公司國內部主任工程師弗雷特利克·W·聖普森領導的開發小組推進了設計,此外還有各方面的技術人員的協助。

新型衝鋒槍的最的目標是“具備最出色的生產性能”,也就是說,必須易於大批量生產。最初試製是在通用汽車公司內進行設計和試製的,在設計過程中最重視並作為參考的是英國的司登衝鋒槍。大量採用衝壓件和焊接工藝的英國司登衝鋒槍在當時是生產成本最低,便於大批量生產的衝鋒槍。

寶刀不老被稱為黃油槍的“M3衝鋒槍”

M3衝鋒槍的機匣是由衝壓成型的左右各半個機匣焊接成一體而成型的,復進簧、槍機等零部件全部是從機匣前方裝入的,扳機、阻鐵等零件也都是衝壓件。M3衝鋒槍廣泛採用衝壓件的結果,使該槍的生產性能超過了以往任何的衝鋒槍。M3的槍右側在彈匣後方部位裝有操作槍擊向後運動用的拉機柄,拉機柄是旋轉式結構,向後轉動時,就會使拉機柄內的“L”型傳動杆推動槍擊後退。M3的後端裝有用粗鋼條彎成型的伸縮式槍托,設有橫穿槍後段的槍托固定銷,可在拉出和縮回兩個位置上固定主槍托。向後轉動拉機柄,拉機柄盒內的“L”型傳動杆就會向後方推動槍機。考慮到面向在歐洲的聯合國和反德游擊隊的供應,還專門給M3配備了實用9毫米x19槍彈的口徑轉換套件。換上該套件就可以發射9毫米x19槍彈和使用英國司登衝鋒槍的彈匣,口徑轉換套件由槍機、槍管和彈匣插入口的彈匣轉換套組成。

寶刀不老被稱為黃油槍的“M3衝鋒槍”

1943年年初,該公司開始整頓M3衝鋒槍的生產線,當年夏季正式投入了M3的生產。第一支批量生產性的槍完成後,對它進行了試射,但在實驗時陸續出現了卡殼故障。該公司暫時停止了生產線,開始研究改進方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共生產了605664支M3衝鋒槍,而這些槍全部是由通用汽車公司生產的。

寶刀不老被稱為黃油槍的“M3衝鋒槍”

部隊的時候,與士兵手中那些有木製護木,小握把和槍托的湯姆森系列衝鋒槍比,大量採用金屬衝壓件和焊接工藝的M3衝鋒槍在外觀上遜色不少。一些士兵甚至看到M3外型跟給汽車加潤滑油的注油器有點類似,所以戲稱M3衝鋒槍是“注油槍”、“黃油槍”。不過在部隊開始使用M3之後,士兵們很快意識就意識到,在M3簡陋的外表下擁有極為出色的操作性,全自動射擊時較低的射速使得射手可以通過控制扳機,輕鬆實現長短點射和連發之間轉換。

寶刀不老被稱為黃油槍的“M3衝鋒槍”

1944年的諾曼底登陸,是M3衝鋒槍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當時只有少數傘兵,突擊隊,裝甲兵使用。直到二戰結束,M3系列衝鋒槍也沒能取代湯姆森系列衝鋒槍在美軍中的地位,畢竟湯姆森系列衝鋒槍已經列裝多年,數量巨大而且士兵非常熟悉和喜愛它。經過實戰的洗禮,M3也無可避免的暴露出一些問題:槍身右側的迴轉式拉機柄,結構複雜,易變形故障;彈匣卡筍突兀在槍體左側,容易磕碰誤操作使彈匣掉落。於是在1944年12月,新改進的M3A1型正式開始列裝部隊,並在1945年1月大規模量產。1946年國民黨也接收了一批美國援助的M3衝鋒槍,並在第二年行了仿製生產,在解放戰爭中大量裝國民黨軍隊。整個二戰時期,M3系衝鋒槍共計生產622163支,相當於湯姆森系列衝鋒槍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M3系列衝鋒槍在二戰之後,跟隨美軍經歷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一直到海灣戰爭期間,M3A1衝鋒槍還作為美軍裝甲兵和卡車司機的單兵自衛武器馳騁疆場,真可謂是寶刀不老啊。

寶刀不老被稱為黃油槍的“M3衝鋒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