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旗下陸金所不“平安” 頻踩雷陷信任危機 還有投資者買單?

導 讀

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平安集團旗下的陸金所似乎不太認同這一觀點。其代銷的“同吉”系列資管計劃頻頻踏雷,著實讓人對其風控能力產生質疑。

人們常說“事不過三”,細數之下,陸金所已四度“踩雷”。其中,大同證券佔了三席。面對如此成績,投資者除了懊悔“韭由自取”外,也只有在各大論壇上“韭逢知己”,控訴對方的“對韭當割”。

被套的老鐵們終於明白,萬無一失從來都是童話,理性投資也不是說說而已。陸金所這塊金子招牌,是不是也有不靈的時候?那麼,保障投資者利益的承諾是否也變成了一句空談?

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難免經歷“陣痛期”。這在一些行業龍頭企業身上,往往表現更為明顯。例如滴滴的順風車事件、阿里巴巴早期的假貨風波等等。

這樣的敏感時期,對於企業發展事關重要。反應快速處理得當,便可平穩度過危機期,比如剛剛上市的海底撈。若明知問題所在卻反應遲鈍、態度冷漠,則可能極大減低企業公信力,甚至醞釀更大的發展危機。

從此來看,陸金所的第四次踩雷,不知其在投資者心中的信任力還有多少餘額?

“爆雷”的硝煙

陸金所代銷的理財產品再度曝雷,成為近期媒體報道的焦點。繼踩雷龍力生物、凱迪生態、東方金鈺之後,陸金所這次又踩了問題上市公司神州長城。

本次陸金所涉及神州長城的資管計劃有2個,分別為“同吉58號”、“同吉59號”,均為陸金所代銷的同吉系資管計劃,資金投向為“長安寧-神州長城流動資金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通過長安信託通道向神州長城提供信託貸款。

大同證券官網顯示,同吉58號成立日期為2017年8月24日,運作期1年,起投金額100萬,利率6.8%,資金規模6000萬。同吉59號成立日期2017年7月10日,資金規模4000萬。

平安旗下陸金所不“平安” 頻踩雷陷信任危機 還有投資者買單?

之後,接近一個億的規模的資管計劃,被陸金所打造為“尊理財系列”出售。

今年7月10日和8月24日,這兩個產品分別到期後,均未如期兌付,最終以延期的方式處理。

9月11日,大同證券發佈公告稱:“長安寧-神州長城流動資金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自9月6日終止,故兩項資管計劃按約定均於2018年9月6日提前終止。

大同證券表示將“依法採取相應措施要求神州長城還款”。

在此次陸金所代銷產品踩雷的事件中,涉及其中的四個企業分別扮演下面角色。神州長城為借款人,是直接使用資金的一方;長安信託是信託發行人;大同證券為資管管理人;陸金所則為前端代銷平臺。

資料顯示,該資管計劃的風險等級為R4級,也就是說並不保本,這就意味著若神州長城違約,投資者將會面臨血本無歸的局面。同時,產品的投資門檻設定在100萬,對一般投資者而言並不是小數目。

而作為前端代銷平臺的陸金所,則不承擔任何責任,這也一定程度上引發了投資者的不滿。

據中訪網財經報道,有投資人表示,上述資管計劃放款給神州長城時,無任何抵押和質押,只有神州長城董事長陳略個人擔保,因此風險極高。部分牽涉其中的投資者已打算聯合向陸金所討要說法。

事實上,這種不滿在意料之中。不少投資者是衝著陸金所強大的品牌效應,才選擇了上述產品。專家表示,在法律層面,陸金所雖能在“爆雷”中獨善其身,由此引發的惡性信任危機,則會對陸金所產生深遠影響。

正如21世紀經濟報道,有投資人指出,儘管陸金所只是該資管計劃的代銷機構,但當時其信任的是陸金所平臺,現在“同吉”系列資管計劃頻頻爆雷,不得不讓其質疑陸金所的風控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多次“踩雷”,陸金所的風控能力早已引起投資者多次質疑。而最令人不解的,大部分的“雷”竟都與大同證券有關。

平安旗下陸金所不“平安” 頻踩雷陷信任危機 還有投資者買單?

四爆三碰”大同證券

在近期踩雷神州長城前,陸金所已踩ST龍力、ST凱迪、東方金鈺這三雷。其中ST龍力、東方金鈺涉及大同證券。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12月,陸金所代銷“同吉9號”與“同吉8號”發生本息逾期,這兩項資管計劃為大同證券分別向ST龍力與東方金鈺發放的信託貸款,涉及金額分別為2.27億元、7793萬元。

加上此次踩雷神州長城,陸金所的已在大同證券“同吉”系列資管計劃中三次爆雷。值得注意的是,與“同吉58號”、“同吉59號”同樣逾期的還有“同吉57號”。不同的是“同吉57號”並未由陸金所經手,而是由大同證券自己銷售。

那麼,這家頻頻暴雷的大同證券到底什麼情況呢?

公開資料顯示,大同證券是一家註冊在山西的中小型民營券商,註冊資本7.3億,在證監會2017年證券公司分類結果中,大同證券評級BB。

BB,是個什麼水平呢?

根據證監會公佈的最新2018年證券公司分類結果,98家證券公司被分為4類。其中,40家獲得A類評級,49家獲得B類評級,8家獲得C類評級,D類評級1家。每類又分3個級別,如AAA、AA、A等。

BB級別的大同證券在98家券商中排在78位,地位連中游都算不上,尷尬的排位讓人不免生疑。為何國內最大的投資理財平臺、一向眼界極高的陸金所,會選擇這樣一家不那麼出眾的券商合作。

同時,“同吉系列資管計劃”主要開展上市公司信用貸業務,底層資產也多為非標產品,從去年以來就開始頻頻暴雷,這和國家的宏觀調控關係密切。一位資深的行業人士表示,非標產品我們早就不做了,風險實在不可控。

平安旗下陸金所不“平安” 頻踩雷陷信任危機 還有投資者買單?

作為業內知名的一站式理財平臺,陸金所一向以自己強大的風控能力為豪。只是,上述這些風險為何偏偏遺漏,或者似乎更是忽視了呢?

事實上,陸金所目前代銷的資管計劃中商既有申宏萬源、國泰君安等這樣排名前十的券商,也有中山證券評級為BBB的小券商,還有新湖期貨這樣的非券商。由此,不少媒體質疑,陸金所對合作券商的選擇標準不一,風控存在一定問題。

同時,值得強調的是,有投資者爆料,實際上,陸金所在推薦投資者購買尊理財產品的時候,僅表示該理財為1年期。這讓不少投資者購買時誤認為是定期,從而忽略了合同中計劃運作期不設管理期限、可以提前或延長等關鍵的條款。

對此,銠君向陸金所發去採訪函,提出“同吉系列資管計劃頻頻爆雷,是否意味著貴方風控出現問題?”以及“貴方銷售的理財產品尊理財先後發生展期、違約,目前尚無解決方案。請問是何原因?貴方將如何解決?在推薦投資者購買尊理財產品的時候,貴方是否讓投資者充分了解投資風險,對於不少投資者購買時誤認為是定期的報道,如何對應”等問題,截至目前,未收到陸金所方面任何回應。

值得信賴的投資理財平臺!打開陸金所的官網,這句話被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作為業內知名的理財平臺,陸金所應該明白信賴的重要性。

一定意義上說,正是投資者的支持信任,支撐起了陸金所龐大的業務佈局和顯赫行業地位。而頻頻爆雷事件,無疑暴露出陸金所風控能力的差強人意,在讓無數投資者損失慘重的同時,更對其投資的專業性產生質疑。甚至還會引發連鎖反應,懷疑其他產品的投資價值。

實際上,事件的負面效應已經在發酵。一個力證就是陸金所旗下的陸金服。據媒體報道,一些小額投資者聽說陸金所逾期了,紛紛開啟債轉模式,曾經一天有上萬條債轉信息,涉及資金數十億。也就是平安集團的雄厚實力,不然一旦引發“擠兌潮”,對於陸金所,就不是信任危機,而是生死考驗了。

雖然,危機沒有繼續發酵,但危機的根源仍然存在,投資者已對陸金所的投資能力產生懷疑,這是最為可怕的。那麼,陸金所還會得到多少信任?後市又將表現如何?銠財將持續關注。

平安旗下陸金所不“平安” 頻踩雷陷信任危機 還有投資者買單?


本文為銠財原創,如需轉載請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