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很簡單,就兩個字

習慣

幾年前,當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之時,記者問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平靜地說:“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 這位科學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瞭地講明瞭兒時養成良好習慣對人一生具有決定性意義。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關鍵在於瞭解孩子。任何教育都應以瞭解教育對象為前提。作為成熟的父母,應當善於與孩子溝通,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在幹什麼。當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難以理解的事情時,父母不是當即質問或訓斥,而是平心靜氣地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一下: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經過這樣的思考,父母就容易瞭解孩子,就能慢慢地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一般說來,習慣可以在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中形成,也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中形成,要培養孩子的五大習慣。


一、培養孩子在學習中勤于思考、敢於攻關破難的習慣。

有的孩子缺乏毅力,自覺控制能力較差,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往往不肯動腦思考,就遇難而退,或轉向教師或父母尋求答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或家長不要代孩子解答難題,而是要用堅定的神色鼓勵孩子動腦筋,用熱情的語言激勵孩子敢攻克困難。此時,教師或家長任何一種親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熱情而富有鼓勵的話,都可以使孩子產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力量。還可以跟孩子講一些中外名人克服困難的故事,使他懂得一個人具備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是很重要的。就是說,在輔導孩子學習時,不能只對一題一文進行輔導,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學會用腦,幫助孩子克服內部或外部的困難和障礙,使孩子樹立堅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對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也有重要意義。有濃郁學習興趣的兒童能自覺學習,由學習興趣產生克服困難的決心的動力。要使學生明白,一個人在前進的路上會碰到許多困難和挫折,失敗是成功之母,有志氣的人不會被困難嚇倒,應以堅強的意志,拼搏的精神戰勝困難。


二、培養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學習的習慣,力戒拖延和磨蹭。

孩子在學校裡的學習是有嚴格時間規定的,在家裡也應該有固定的學習時間。例如,放學後應先寫作業後玩,或者在晚飯後稍稍休息一下,立即做功課。有關調查表明,學習好的學生,一般都在嚴格規定的時間內準備功課,這樣做主要是使學生形成一種時間定向,一到什麼時候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學習的願望和情緒。這種時間定向能在很大程度上使開始投入學習的準備時間減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能夠很快地專心學習。同時訓練學生的專注能力,集中精力學習,而不是學習時摸摸這兒、看看那兒或遲遲進不到學習狀態中,有的在學習時總有許多毫無意義的停頓,寫著寫著就站了起來,或者說幾句閒話等等。這些孩子貌似學習,但實際上學習效果極低,既白白浪費了時光,又會養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壞習慣。久而久之,會造成思維遲鈍,注意緊張度降低,影響智力發展,使學業落後,以至形成拖沓的作風,學習、工作都沒有效率。所以在對孩子的要求上,不要只滿足於孩子“一坐就是幾個小時”,而要教育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精神專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務,幫助孩子學會控制干擾,訓練他們高度的專注能力。

三、培養孩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

孩子有不懂的地方,教師和家長不要埋怨孩子為什麼不懂,更不能加以斥責,要鼓勵孩子提出什麼地方不懂,找出不懂的原因,然後積極啟發他們,幫助他們動腦筋,切忌煩躁、死記硬背或放下不管。

四、培養孩子養成複習舊課和預習新課的習慣。

經常督促孩子按時複習當天課程,預習第二天要上的新課,是幫助孩子鞏固當天所學知識,為第二天上好新課打下基礎的好辦法。如果當天所學的知識不鞏固,甚至沒有學會,日積月累,在學習上就會產生積重難返的大困難。所以一定要培養學生養成預習--聽講--複習--作業--總結的系統學習方法。

五、培養孩子養成做完作業細心檢查的習慣。

做作業時一般都是整體知覺在發揮作用,不少孩子只顧趕進度、出思路,很少顧及到一些細節問題:在作業中常常出現差錯,不是寫了錯別字,就是、看錯運算符號或者少做了習題;做完作業之後,應該教孩子及時從整體知覺調整到部分知覺,從細微處檢查是否有漏洞。因此,家長、教師最好教會孩子檢查的方法,如看看是否漏題、漏答、漏單位等,養成細心檢查作業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