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旭原創散文」千年風雨話古城

沿辰水上行,距湘黔交界處不足五十華里的湘西境內,一座始建於宋熙寧八年(公元1057年)的古城依山傍水建在辰水岸邊,古城建有東、南、西、北、朝陽五個城門,東門、南門、北門臨江而建,西門倚靠高山。辰水至此處改了名字,當地人稱之為錦江。

「駱旭原創散文」千年風雨話古城


或許經歷了太多的戰亂,人們希望錦江邊的這座城垣能夠帶來平和的生活,這座古城便有了一個名字:錦和。錦和古城的南門和東門,對著錦江邊的一處長潭,因明朝的一個知縣曾從潭中打撈出一把古劍,長潭便有了劍潭的名字。舊時地方八景之一便有了劍潭印月。南門和東門過去都有渡口,對岸的渡口在湘山腳下,湘山頂位置高出古城較多,在湘山上可俯視古城。舊時湘山建有寺院名叫湘山寺,由於地理位置險要,湘山上過去建有護衛古城的軍事要塞。湘西“三二事變”時,湘西匪首龍飛天攻打錦和古城,其部下有叫時維豹的,見湘山久攻不下,便弄來一張四方木桌,木桌上蓋了兩層棉被,潑水澆溼,桌下藏了四個人,兩個人打槍,兩個人推著木桌前行,槍林彈雨中硬是拿下了湘山要塞。錦和古城失去了屏障,不幾天就被龍飛天攻下。一時間湘黔震動。

錦和自建城以來,扼錦江而控湘黔往來水道,上可至貴州銅仁、江口,下可至湖南常德、長沙,有湘黔門戶之稱,歷朝歷代的統治者莫不苦心經營。明朝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知縣在原有的城垣基礎上,遣民以磚築城,古城周長近一千三百米,開四門,古城有串屋近五百間,古城已具規模;四十一年後,錦和古城西面十里處,南方長城的銅信哨建成,與小坡哨等其他南長城要塞一起,形成了一道護衛古城的屏障;至清嘉慶二年,古城西山三峰又各築碉堡一座,並用土牆連接,土牆長一千兩百多米,高三米多,厚達半米。

「駱旭原創散文」千年風雨話古城


但近千年來,錦和古城歷經兵火,建了又毀。由於不能緩和的民族矛盾,朝代更替,以及利益紛爭,獨特的地理位置,曾經戰事成百上千,特別是進入清朝以來,歷經乾嘉長達十二年的吳八月起義(1795年至1806年),以及稍後的太平天國起義,蔡鍔發起的反對袁世凱的護法戰爭,以及上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國共合作與對抗,抗日戰爭,湘西“三二事變”,湘西剿匪,最後才平靜下來。

抗日戰爭期間,錦和古城接納了來自國土淪陷區的安徽國立師範的師生,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平靜的後方,也掀開了地方教育事業新的一頁。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葉,隨著水運的衰落,錦和古城風光不再。而那些在兵火中倖存的古建築,卻躲不過和平年代人們的肆意拆建,戲樓拆了,祠堂拆了,縣衙拆了,鼓樓拆了,同天寺拆了,文廟拆了,錦江書院拆了。剩下的古城牆也不能倖免,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一座截斷了錦江水流的水電站拿城牆的牆磚修了防洪堤;錦江書院的原址卻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葉被建成了一處市場,讓人感覺斯文掃地。古城最後只剩下幾個殘破的城門門洞和兩三條石板巷的幾處鑲有木窗花的老房子。

「駱旭原創散文」千年風雨話古城


錦和古城西山的山灣裡原來露天長出了七個石筍,都有近兩米高,很有靈氣,渝懷鐵路開通後,那裡成了火車站的所在地,石筍隨著火車站的建成難尋蹤影。

錦江從錦和古城的南門處被一道大壩截斷流往別處,劍潭於是乾涸了。也再沒有渡口和過往的船隻。

南門附近的那條石板小巷,小巷深處不時有人發現有露出的一些毛筆字跡,細看是過去的商號,查閱資料才知道,過去在古城開設的商號不下幾十上百處。

渝懷鐵路從古城南門上方的河中經過,在西山處建有車站,每天有很多人在古城上下車,古城彷彿又有了往日的活力。

往事不再,記憶猶存。祈願古城如名所示,平和,寧靜,繁榮。

「駱旭原創散文」千年風雨話古城


作者簡介:駱旭,賓王后裔,1988年開始文學創作,懷化市作家協會會員。筆名柯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