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

文章的开始,我们来一起看一个可能会让你感到为难题目,也是一个思维实验,我们就称之为“电车难题”吧。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

假设你是一辆有轨电车的司机,电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时速沿着轨道行驶。在你前方,你突然看见五个工人手持工具站在轨道上,你想停下来却发现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刹车失灵了。你感到很绝望,如果电车冲过去,他们将全部被撞死。

突然你注意到右边有一条岔道,那条轨道上有一个工人,你意识到,你可以将电车拐向那条岔道,撞死这个人,而挽救那五个工人。

你应该怎么做呢?是不是心里很忐忑?

现在让我们再来考虑一下另外一种假设。这一次,你不是司机,而是一名旁观者,站在桥上俯视着轨道。(这次轨道没有岔道),轨道的那头来了一辆电车,而在轨道这一头有五个工人。刹车又一次失灵了,电车即将冲向那五个人。你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去避免这场灾难——可是你突然发现身边站着一个身材很胖的人。你可以将他推下桥,从而挡住疾驰而来的电车。他可能会被撞死,但是那五个工人将会获救。

那么此时你又会如何做呢?

我们就从这个故事出发来研究一下关于“公正”的一些思考和讨论,而讲述这些问题的这本书,书名也叫作《公正》,副标题为:该如何做是好。

本书的作者桑德尔是著名的美国哲学家,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他从1980年开始,在哈佛大学开设本科生通识课“公正”。至今已经有14000多名学生修读了这门课。2009年,哈佛大学启动网络公开课项目时首先推出了这一课程,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赞誉。因此,桑德尔被《卫报》称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老师”。在这门课上,桑德尔通过向学生提问、组织学生辩论的方式,引领学生思考究竟何为公平正义,这种上课的方式被认为有苏格拉底的风范。而且书中所采取的写作方式也包含了大量的提问与回答,并且是就同一问题从几种不同的角度来回答。

其实,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掩藏着种种道德矛盾,而我们认为天下大同的社会公德在解决具体的社会事件时却常常引发分歧。作者在书中梳理了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道德哲学对“如何实现正义”的回答。

读过本书后,你会发现,我们之前对于一件事情公正与否的评判太过于片面和缺乏深度了,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问题,才是我们应有的对待生活的方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关于“公正”的三种学说和观点。

1

功利主义

第一种观点是功利主义,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和密尔。他们主张公正就是让大多数人实现最大程度的快乐。

功利主义认为,公正就是保证大多数人最大程度的快乐。具体到电车难题中来说,功利主义的信徒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一个人、挽回五条命的做法,因为这样的选择代价最小、收益最大。

所谓功利主义,就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念。那么什么是效用呢?就是幸福多过痛苦。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和密尔认为,人类的行为动机都是为了获得幸福,因此判断行为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看行为能否促进幸福。功利主义哲学家还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最大幸福”,他们认为幸福是可以被测量的,数值最大的幸福就是“最大幸福”。他们似乎把公正问题转化为了一道数学计算题,认为一切东西的价值都是可以衡量的。

边沁认为,所有人类都受两种主要的力量支配:幸福和痛苦。人们天然地喜欢幸福,讨厌痛苦。英国哲学家密尔补充道,社会的运作和法律的制定都应该保证人们的幸福,这就是公正。那么,如何实现社会层面的公正呢?密尔认为,每个人的幸福都有个数值,而痛苦就是“负的幸福”,社会的公正就是保证幸福总和的最大化。功利主义认为人的幸福快乐是可以计算的,因此社会的公正就是保证大多数人获得最大程度的幸福。

2

自由主义

第二种观点是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是诺齐克和洛克,他们的核心观点是保证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才能实现公正。

自由主义认为,保证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给个人充分的行动空间和自由,就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具体来说,在电车难题中,如果你征得了桥上那个人的同意,你就可以把他推下去阻挡火车。

自由主义认为,因为我们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天生就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应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自由主义者喜欢强调一个概念:“机会平等”。自由主义者认为,当个体自由地参与社会交换时,每个人的机遇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收入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是毫无疑问的私有财产。具体到社会分配上,著名自由主义哲学家诺奇克认为,征税就是强制占有个体的劳动成果,因此等于强制劳动;他对于国家税收的看法也很独特,他认为通过税收来调节贫富差距等同于大众对富人财产的集体偷窃。

3

道德哲学

第三种观点是道德哲学道德哲学,代表人物有康德、罗尔斯。道德哲学的研究者对公平正义的实现提出了多种方案,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道德和思辨在促进社会公正中的作用。对道德哲学家来说,电车难题中他们会拒绝把桥上行人推下去,因为不管情况多么危急,不管行人是否同意,人们都不应该谋杀一个无辜的路人。

与自由主义相比,康德认为人的尊严不是来自所谓的“天赋人权”,而是因为我们都是理性的生命,在理性的驱使下,我们才能做出维护道德的选择。在理性的指引下,人无论如何不应该做错误的事,甚至不应该撒善意的谎言。康德认为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对错的界限是明确而且具体的,道德的标准不该因场景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实现社会的公正,社会应该实行绝对的道德准则,推行社会的良善体系,进而实现社会公正。

在讨论如何实现社会公正时,现代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提出了“假定契约”理论。他认为社会依靠众人制定的契约运转。当人们制定社会契约时,都应该设想自己站在“无知之幕”背后。什么叫“无知之幕”呢?这是一种假设性的存在,“无知之幕”使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种族、阶级、性别、地位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达成的契约就是正义的契约。这种契约同自由主义的契约有什么不同?自由主义认为,个体依靠自由选择结成的契约就是公平的。但是罗尔斯认为,即便允许人们自由选择,社会仍然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人获得的社会资源是不平等的。因此,必须用“无知之幕”把人们同不可偷看的命运隔开。当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身份时,人们总是会制定倾向于弱者的政策。

以上就是三种学派的三种观点,看过之后像是亲临了一场关于“什么才是公正”的现场辩论会,大家的论点都很丰富,逻辑也很严谨。但是在我看来,还是第三种观点比较符合我的价值观。

功利主义,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总让我感觉有些过于“功利”了,它主要有两方面的缺陷:第一,它使得公正和权利成为了一种算计,而非原则;第二,由于将所有的善恶都纳入了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并没有考虑他们之间质的区别。我们也不可能仅仅通过功利最大化,或者仅仅保障每个人的选择自由就形成一个公正的社会。

为了形成一个公正的社会,我们必须共同推理良善生活的意义,必须创造一种公众文化来包容那些不可避免要产生的各种分歧。公正不仅包括正当的分配事物,它还涉及正确的评价事务。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