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殺死那個胖子嗎?

文章的開始,我們來一起看一個可能會讓你感到為難題目,也是一個思維實驗,我們就稱之為“電車難題”吧。

你會殺死那個胖子嗎?

假設你是一輛有軌電車的司機,電車以每小時60公里的時速沿著軌道行駛。在你前方,你突然看見五個工人手持工具站在軌道上,你想停下來卻發現已經不可能了。因為剎車失靈了。你感到很絕望,如果電車衝過去,他們將全部被撞死。

突然你注意到右邊有一條岔道,那條軌道上有一個工人,你意識到,你可以將電車拐向那條岔道,撞死這個人,而挽救那五個工人。

你應該怎麼做呢?是不是心裡很忐忑?

現在讓我們再來考慮一下另外一種假設。這一次,你不是司機,而是一名旁觀者,站在橋上俯視著軌道。(這次軌道沒有岔道),軌道的那頭來了一輛電車,而在軌道這一頭有五個工人。剎車又一次失靈了,電車即將衝向那五個人。你感到自己沒有能力去避免這場災難——可是你突然發現身邊站著一個身材很胖的人。你可以將他推下橋,從而擋住疾馳而來的電車。他可能會被撞死,但是那五個工人將會獲救。

那麼此時你又會如何做呢?

我們就從這個故事出發來研究一下關於“公正”的一些思考和討論,而講述這些問題的這本書,書名也叫作《公正》,副標題為:該如何做是好。

本書的作者桑德爾是著名的美國哲學家,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他從1980年開始,在哈佛大學開設本科生通識課“公正”。至今已經有14000多名學生修讀了這門課。2009年,哈佛大學啟動網絡公開課項目時首先推出了這一課程,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讚譽。因此,桑德爾被《衛報》稱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老師”。在這門課上,桑德爾通過向學生提問、組織學生辯論的方式,引領學生思考究竟何為公平正義,這種上課的方式被認為有蘇格拉底的風範。而且書中所採取的寫作方式也包含了大量的提問與回答,並且是就同一問題從幾種不同的角度來回答。

其實,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掩藏著種種道德矛盾,而我們認為天下大同的社會公德在解決具體的社會事件時卻常常引發分歧。作者在書中梳理了功利主義、自由主義和道德哲學對“如何實現正義”的回答。

讀過本書後,你會發現,我們之前對於一件事情公正與否的評判太過於片面和缺乏深度了,站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去思考問題,才是我們應有的對待生活的方式。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關於“公正”的三種學說和觀點。

1

功利主義

第一種觀點是功利主義,代表人物是英國哲學家傑里米·邊沁和密爾。他們主張公正就是讓大多數人實現最大程度的快樂。

功利主義認為,公正就是保證大多數人最大程度的快樂。具體到電車難題中來說,功利主義的信徒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犧牲一個人、挽回五條命的做法,因為這樣的選擇代價最小、收益最大。

所謂功利主義,就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念。那麼什麼是效用呢?就是幸福多過痛苦。功利主義哲學家邊沁和密爾認為,人類的行為動機都是為了獲得幸福,因此判斷行為是否合理的標準就是看行為能否促進幸福。功利主義哲學家還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最大幸福”,他們認為幸福是可以被測量的,數值最大的幸福就是“最大幸福”。他們似乎把公正問題轉化為了一道數學計算題,認為一切東西的價值都是可以衡量的。

邊沁認為,所有人類都受兩種主要的力量支配:幸福和痛苦。人們天然地喜歡幸福,討厭痛苦。英國哲學家密爾補充道,社會的運作和法律的制定都應該保證人們的幸福,這就是公正。那麼,如何實現社會層面的公正呢?密爾認為,每個人的幸福都有個數值,而痛苦就是“負的幸福”,社會的公正就是保證幸福總和的最大化。功利主義認為人的幸福快樂是可以計算的,因此社會的公正就是保證大多數人獲得最大程度的幸福。

2

自由主義

第二種觀點是自由主義,代表人物是諾齊克和洛克,他們的核心觀點是保證每個人自由選擇的權利才能實現公正。

自由主義認為,保證每個人自由選擇的權利,給個人充分的行動空間和自由,就能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具體來說,在電車難題中,如果你徵得了橋上那個人的同意,你就可以把他推下去阻擋火車。

自由主義認為,因為我們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天生就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所以應該自由地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自由主義者喜歡強調一個概念:“機會平等”。自由主義者認為,當個體自由地參與社會交換時,每個人的機遇都是平等的,每個人的收入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是毫無疑問的私有財產。具體到社會分配上,著名自由主義哲學家諾奇克認為,徵稅就是強制佔有個體的勞動成果,因此等於強制勞動;他對於國家稅收的看法也很獨特,他認為通過稅收來調節貧富差距等同於大眾對富人財產的集體偷竊。

3

道德哲學

第三種觀點是道德哲學道德哲學,代表人物有康德、羅爾斯。道德哲學的研究者對公平正義的實現提出了多種方案,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強調了道德和思辨在促進社會公正中的作用。對道德哲學家來說,電車難題中他們會拒絕把橋上行人推下去,因為不管情況多麼危急,不管行人是否同意,人們都不應該謀殺一個無辜的路人。

與自由主義相比,康德認為人的尊嚴不是來自所謂的“天賦人權”,而是因為我們都是理性的生命,在理性的驅使下,我們才能做出維護道德的選擇。在理性的指引下,人無論如何不應該做錯誤的事,甚至不應該撒善意的謊言。康德認為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對錯的界限是明確而且具體的,道德的標準不該因場景的變化而變化。為了實現社會的公正,社會應該實行絕對的道德準則,推行社會的良善體系,進而實現社會公正。

在討論如何實現社會公正時,現代哲學家約翰•羅爾斯提出了“假定契約”理論。他認為社會依靠眾人制定的契約運轉。當人們制定社會契約時,都應該設想自己站在“無知之幕”背後。什麼叫“無知之幕”呢?這是一種假設性的存在,“無知之幕”使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種族、階級、性別、地位是什麼。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達成的契約就是正義的契約。這種契約同自由主義的契約有什麼不同?自由主義認為,個體依靠自由選擇結成的契約就是公平的。但是羅爾斯認為,即便允許人們自由選擇,社會仍然是不公平的,因為每個人獲得的社會資源是不平等的。因此,必須用“無知之幕”把人們同不可偷看的命運隔開。當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身份時,人們總是會制定傾向於弱者的政策。

以上就是三種學派的三種觀點,看過之後像是親臨了一場關於“什麼才是公正”的現場辯論會,大家的論點都很豐富,邏輯也很嚴謹。但是在我看來,還是第三種觀點比較符合我的價值觀。

功利主義,就像他的名字一樣,總讓我感覺有些過於“功利”了,它主要有兩方面的缺陷:第一,它使得公正和權利成為了一種算計,而非原則;第二,由於將所有的善惡都納入了一個統一的衡量標準,並沒有考慮他們之間質的區別。我們也不可能僅僅通過功利最大化,或者僅僅保障每個人的選擇自由就形成一個公正的社會。

為了形成一個公正的社會,我們必須共同推理良善生活的意義,必須創造一種公眾文化來包容那些不可避免要產生的各種分歧。公正不僅包括正當的分配事物,它還涉及正確的評價事務。

你會殺死那個胖子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