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

wamg帥


這樣評價起來,要說的太多了,就講《大明王朝1566》中的主線“改稻為桑”吧,看看嘉靖帝在第一次會議上的表現,就明白什麼叫帝王之術?

前一個回答也是關於大明王朝的,講到充滿火藥味的御前財政會議,終於進入到了下半段,而嘉靖帝也從幕後走向了臺前。

作為深諳帝王之術的嘉靖帝,一出場就鎮住了在場的各位,尤其提出的“雲在青天水在瓶”理論,更是把他的帝王之術展現地淋漓盡致,也是這次會議最終能求同存異達成共識的束縛。

那麼隨後嚴嵩提出的“改稻為桑”的國策,到底是在什麼前提下提出來,又為何在後面會掀起天大的風浪?

一、

面對嚴世藩的生活作風問題,嘉靖帝點到為止,並沒有深追,弄得高拱一臉的疑惑,難道娶了九房姨太太就這樣過去了?

顯然,嘉靖帝並不理會眾人的神情,把雙方的爭論定性為吵架,該吵還得吵,吵的越兇,朕越高興:

嚴嵩先是肯定了張居正“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的觀點,提到嘉靖三十六年就說過要修路,結果沒修,導致現在運木材得海運,這才導致了成本高。所以,內閣批的建設項目導致了虧空,根本原因就在於之前批的建設項目太少,拉不動經濟,所以才虧空了,這就是凡事沒有預的原因啊。

聯想到現在,針對財政赤字,這個理論持有者還是大有人在的!

朝廷當時就議過,為什麼最終沒通過呢?這非常值得思考,連嘉靖帝都瞪大了雙眼:

嚴嵩繼續發話,今年的財政預算,內閣下去要好好議議……

這個手段相當高明,不僅讓去年自己造成的虧空變得合法化,還把責任推到了別人頭上,高,實在是高!

果然,嘉靖帝聽明白了,打斷嚴嵩的話,反問張居正:

二、

張居正莫名其妙地就替嚴嵩一黨做了幫手,自己說出的話,自己還得圓回去啊。

如果不贊同,那麼一會兒提到的撥款給戚繼光練兵的錢,就沒戲了。如果贊同,好,這下去年的爛賬,不僅全部報了,還默認徐階、高拱和自己成了造成虧空的元兇。

張居正為了給戚繼光練兵能撥錢,於是冠冕堂皇的舉鄭和下西洋的例子,意思是說如果不撥錢,海上貿易沒法做啊。

這裡插入一下,雖然嘉靖帝誇張居正算賬算的好,其實從現在的眼光來看,他的賬算的並不對。由於明朝前期頒佈荒唐的禁海令,導致沿海地區的百姓極其貧困。其實這條政令表面上是隻有朝廷可以做貿易,是保障財政收入的。其實,很少有人仔細的算過賬,這樣做,反而降低了國庫收入。

沒等張居正話說完,嚴嵩突然萌生了一個好點子,馬上搶過了話題,說這件事他跟張居正商議過。

此時的張居正,估計想啃死嚴閣老的心都有了,眼睛透露出驚慌,嚴嵩這隻老狐狸又要搞什麼鬼?可惜沒辦法,自己這場戰鬥是完敗啊……

本來張居正是想讓朝廷把錢花到刀刃上,舉了倭寇的例子,也是為了給自己的兵部籌錢,結果嚴閣老成功的歪曲了他的意思,還毫無漏洞:

嚴嵩這一算賬,嘉靖帝高興不已,花錢的事他不怎麼關心,怎麼賺錢他最興奮!

現在很多企業也有這個問題,老闆最喜歡聽賺錢的話,最不喜歡動不動就講必須投資的事。但凡一個主意出來,從來不算算成本,只盯著利潤不放,豈不是這件事八字還沒一撇呢。

有點像現在的拉贊助,先給花一張大大的餅,豈不知連小麥都沒種呢,哪裡來的麵粉?

三、

這下子嘉靖帝跟嚴嵩兩個人沉浸在賺錢的喜悅中,拔不出來了,根本不在乎張居正等人的表情。

嘉靖帝自己都提出問題來了:

“關鍵是蠶絲,如何增加桑田,多產蠶絲。”

大家記住,其實這個國策,是在嘉靖帝嘴裡出來的,其餘人也不過是引導而已,由此可見嚴嵩跟嘉靖帝的默契程度之高,令人佩服!

張居正等人聽到“內閣的意思是”時,各個臉都綠了,就這樣他們就被嚴嵩一個人代表了……

現在情況變成了,嘉靖帝示意嚴嵩,嚴嵩捆綁上整個內閣,於是“改稻為桑”的國策就此誕生。

至於老百姓願不願意,有沒有糧食吃?

清流官員們都能被代表,更何況老百姓呢?這件事,好像到現在都沒有改變過:

至此,“改稻為桑”的國策算是定了,自始至終清流一黨就沒插上一句話。

而浙江的“改稻為桑”,像不像當今的世界格局?

放棄某個產業,重點發展單一品種(比如戶方),最後被卡脖子的是誰?之前說的好聽,糧食外省給調,等真到了需要糧食的時候,各種條件都來了,最後苦的還是老百姓!

嘉靖帝不愧是帝王,為了安撫清流們被代表的痛苦:

四、

嘉靖四十一年全國普查人口差不多六千三百多萬,江浙地區是人口大省,明末清初的時候浙江總人口從2200萬降到600萬。按此推算,一項普及近千萬人口的“改稻為桑”國策,竟然不做下調研,不問問老百姓同意不同意,甚至連直浙總督胡宗憲都不問一下,就定了?

到底是誰定的?

嘉靖帝嗎?

顯然不是他,整個會議全程,除了他敲了幾下銅罄以外,就拍板了兩件事,一件是:

另外一件則是最開始清流一派和嚴嵩一派的爭鬥焦點,周雲逸一案了……

末了嘉靖帝不忘加上最後一句:

“由大內出!”

就這樣,第一集一出場就把嘉靖帝的帝王之術刻畫地淋漓盡致,罪過都是別人的,聖明都是皇上的。不管是不增稅賦,還是自掏腰包安撫周雲逸一家,讓所有人都感激皇上有德,就跟最開始呂芳面對下雪時說的話一樣:

“皇上,有德啊!”

整場爭鬥,除去周雲逸的事,清流一派想的是少開工程,減少貪汙;嘉靖帝想的是別少朕的錢,宮殿該修還得修,道觀該建還得建;嚴嵩一派則考慮去哪弄錢,最好弄錢來的同時,既充實了國庫,又填飽了自己腰包。

整個會議大家可能覺得清流是正派,其實不久後的將來,他們心中想的卻是利用浙江的亂,而搞垮嚴黨,連李妃都看不下去,問他們,誰心中裝的才是百姓?

嘉靖帝開門的那一刻,也預示了暴風雪就要來了,而他,顯然已經做好了準備,至於其他人,那不是皇上該考慮的事情!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原創文章,喜歡就關注吧!


楊角風發作


明世宗朱厚熜,年號嘉靖,是中國歷史上相當複雜,相當奇葩,相當剛愎,相當冷漠,相當不食人間煙火,相當具有爭議的皇帝。他肯定不是明主,聖人,但是也絕對不是昏君,暴君。

他的特點,可以被集中歸納為——

天資極端聰慧,能力極端強悍,性格極端狡猾。而體現在政治上,就是對權力的在意,把控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而對偌大一個國家,可謂是玩弄於股掌之中,想治,則治得很好,想亂,大家也沒法把他怎麼樣。想放,可以搞得吏治敗壞,想收,卻是秋風掃落葉。

作為皇帝,他的個人生涯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

本不是太子,卻做了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駕崩,無子嗣,所以大臣們根據《皇明祖訓》尋找繼承人,武宗唯一弟弟朱厚煒早年夭折,推至武宗父明孝宗一輩,孝宗兩名兄長皆早逝無後,四弟興王朱祐杬已薨,長子朱厚熙已薨,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次子朱厚熜就這麼突然成為了皇位繼承人。

本是受首輔楊廷和的恩遇做了皇帝,結果上臺就搞了個“大禮議”,把自己恩人廢了,小小年紀就從老東西的擺設變成了龐大帝國真正說一不二的主人。

執政早期非常勤政,政績顯著,國家出現中興。

執政後期,迷信道教,長期不上朝,卻從來不受任何人蠱惑,欺騙,擺佈,讓各派勢力相互鉗制,角逐,自己永遠保持絕對權威,“雖深居淵穆而威柄不移”。按照《明世宗實錄》的評價,雖然十多年不見朝臣,卻能夠做到“大張弛、大封拜、大誅賞,皆出獨斷,至不可測度。”

縱容嚴黨,造成專權,導致吏治敗壞,先後經歷山東礦工起義、陳卿起義、蔡伯貫起義、浙贛礦工起義、李亞元起義、賴清規起義,以及大同兵變,遼東兵變、振武營兵變,東南地區還因為禁海政策導致倭寇之亂。雖然如此,他卻運用胡宗憲、戚繼光平倭,為繼承人留下了能力極強的依靠——張居正,而張居正改革,讓明朝這個本該沒落的封建帝國又苟延殘喘了若干年。

雖然縱容權奸,卻能夠分清是非,面對海瑞的《治安疏》,顏面掃地,卻最終沒有處死海瑞。

總的來說,朱厚熜這皇帝的一生,簡直是任性之極,逍遙自在,無法無天,卻沒有被宮變,內亂趕下臺,國家也沒有經濟崩潰或遭遇侵略垮臺。或許對他影響最大的事,只有兩件。

第一件是繼位。這個早年遠離權力核心,和皇權沒有一點關係的少年很早就經歷了世態炎涼,所以非常現實,他見識了所謂的清流,君子們的專橫和執拗,所以從來不按照黑白善惡來判斷是非,一切以自己的利益為核心,只相信自己。

第二件就是“壬寅宮變”,因為虐待宮女,被宮女聯合起來刺殺,險些喪命,從此非常多疑。

嘉靖一朝,名臣特別多,比如楊廷和、夏言、楊一清、徐階,武將特別多,比如俞大猷、胡宗憲、戚繼光、李成梁,連太監都是很守規矩的,比如黃錦、孫洪、畢雲等。不得不說,大家都比較怕這個人精皇帝,君子也好,小人也好,聖賢也好,凡愚也好,都拿他沒多少辦法,乖乖順從。

從這一點上講,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陳寶國老師出演的嘉靖是非常精闢的。可以說這個角色,只有陳寶國老師來詮釋最為合適。

陳寶國老師出演的幾個比較精闢的角色都是從小非常有才華,天資聰慧,但是受到強勢父母的壓制,後來比較叛逆,多疑,剛愎的成功人士。比如《大宅門》中的白景琦,《漢武大帝》中的劉徹。

《大明王朝1566》一開始,陳寶國老師飾演的嘉靖躲在簾子後面聽內閣和司禮監報賬,一個表情已經勾勒出這個人的性格——

對兒子的嫌棄和不在意,對孫子的喜愛,以及教育孫子誰都別信——

偷看了案卷,卻要把各派勢力召集起來為自己作證,表示自己沒看,卻猜到了——

以及對呂芳的信任,保護,成全——

可以說,陳寶國老師在《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中飾演的嘉靖皇帝,應該是藝術價值最高,也相當忠於史實的嘉靖。


HannibalLecter


這部劇我是完完整整的看完的。這部劇是2007在湖南播放的,但是收視遇冷,就被下架了。好在2017年要開始重播,對明粉的來說,也是可喜可賀的事。

就劇論劇來說,這部劇不亞於2015年的《琅琊榜》,豆瓣評分歷史第二,排名第一的是《走向共和》。說這些的原因就是我想表明我的態度,這部劇真心真的看。

好,我們來說這部劇的嘉靖皇帝,第一次出現是在年度會議中,我們先來看他的著裝,披頭散髮,穿這道家的衣服,外加有點神經質,跑來跑去,有幾分道家的風範。這場會議可以說,把官場的那些事演繹的活靈活現,比如說嚴世藩的仗勢欺人,高供,張居正的臨威不屈,以及御禮監的和稀泥......

作為皇帝,他自然是清楚的。這位皇帝屬於小事不管,大事抓的很緊的事,我們可以從這幾點看出:財政大權,每次財政結算的時候,劇中都會出現一大波太監在連日熬夜撥打算盤對帳。第二個是皇權,在恰當的時候把嚴嵩,嚴世藩逐出內閣。當感覺自己的御禮太監對他有所欺騙時,二話不說就罷官歸鄉了......



作為皇帝,權衡之術是必修之課,當時朝廷分為三派,一派是御禮監,一派是嚴黨,一派是兒子,相互制約,相互權衡,當需要國銀的時候,就提拔嚴嵩這一派,當自己將要死去的時候,開始為自己兒子考慮,總之一句話,不理朝政,大權卻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最讓我感動的一點,還是父親對兒子的愛,在最後一節的時候,三室同堂,威嚴在朝堂上坐著,告訴海瑞這才是山,這也是嘉靖帝十年之後最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穿龍袍。同時嘉靖沒有殺海瑞,為自己的兒子留下了一筆財富......

大概我的感受就是這些,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成都全攻略


這個世界上,很多事都存在傲慢與偏見。不管是明朝歷史上的嘉靖帝,還是《大明王朝1566》裡的嘉靖帝,都是特別厲害的人物。不論是修煉,還是治國;不論是對道家文化的熟悉,還是對權術的運用,真的是面面俱到,登峰造極。

嘉靖在用人方面是不含糊的,20多年不上朝,穩穩掌控全局。手下大臣誰能幹事,誰能做什麼事,他盤算的一清二楚。胡汝貞雖跟嚴嵩利益集團有瓜葛,但他有統帥之才,那便去東南抗倭。趙貞吉儘管是裕王府人,但他有宰輔之才,那就當戶部尚書。能臣良將各謀其位,明朝縱然內憂外患,在嘉靖帝的權謀平衡下,竟是邁過了層層坎,道道關。

當然,再壞的人都有人說他好,再好的人也有人詆譭他壞。有人說嘉靖皇帝表面上無為而治,把所有事情交給嚴嵩等內閣;幕後卻通過司禮太監把控硃批,大權獨攬。平日裡滿口都是為老百姓著想,皇恩浩蕩;暗地裡卻滿布東廠的眼線,親生兒子也不放過,到處都是密探,對臣下沒有一點信任。

也許是天意、也許是氣數,修道的嘉靖皇帝把大明朝折騰的一窮二白時候,終於遇到了一個比他還要奇葩,一身正氣剛直的臣子海瑞!那隱藏了20多年的面目,就這麼暴露在了天下人面前。歡迎關注,共同交流


歷史人物那點事


《大明王朝1566》劇情借用明朝嘉靖晚年和人名,雜糅古今君臣治亂興衰故事,選用改稻為桑和東南剿倭兩大國事鋪陳展開。一些內容包括所謂改稻為桑國策、師承關係、所任官職與史實有出入。這裡,評價對象是電視劇中的角色。


嘉靖皇帝是個什麼樣的人?

  • 強大 - 嘉靖皇帝毫無疑問是有能力、有權力的。極聰明,洞察人心,有錦衣衛監察百官,一舉一動都逃不過他的如炬神目,對權術的把控稱得上是爐火純青,內閣(嚴黨、太子黨)、司禮監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唯有內心強大的基層小吏海瑞,敢於以聖人之言挑戰極峰,令嘉靖束手,不敢應戰。
  • 自私 - 為了修道,一次就挪用國庫年預算2成修道觀,卻不主動開口,讓內閣扛雷,國庫虧空後又拆東牆補西牆,一次談話間就弄出個改稻為桑國策,險些釀成民變,最終虧空也沒補上。史書形容商紂、金海陵王“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嘉靖也不差。坐擁至尊權力,又沉迷於修道,自覺是神仙下凡,沉迷仙道者通常藐視人間的煙火氣,世俗的需求難入仙家法眼,不僅不能體恤百姓,也沒有多少家庭常情。偶一高興便慷國庫之慨賞下10萬匹絲綢。私慾第一,然後是朱家皇統,黎民百姓什麼的說說漂亮話而已。
  • 有底線 - 他守住了自己的底線。雖然禍害國家,大廈終究未倒在自己手裡,軍事上的支持沒有兒戲,嘴上的漂亮話堅持說著,沒有破罐破摔說我就是暴君怎麼著?視內閣如奴才,但殺戮不多。絕少親情,嚴厲監控兒子,但終能相安無事。最後,修道長生無望,快死開始關心家天下傳承,談不上親近,較好的履行了交接職責。糾結於是否殺海瑞,最後自欺欺人的放了。
  • 可憐 - 皇帝也有弱點,一樣被玩弄欺瞞。臣子、奴才們看破了他的本心和伎倆,自有對策,欺上瞞下。因為利益、恐懼而來,也因之而去有。

嘉靖的績效考評成績

嘉靖是中國數千年曆史至高皇權的一個代表。嘉靖個人修行是道家,求長生久視。老子道德經常在嘴邊,時常摘選字句用作旨意讓臣下猜謎,但治國馭下用的是法家。就皇帝這個崗位,嘉靖任職45年,按傳統史觀的考核標準,肯定不是明君,但感覺似乎離暴君、昏君還差點兒。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黃宗羲對於“帝王”這個玩意兒是很不感冒的。在《明夷待訪錄》的首篇《原君》一章中,他旗幟鮮明地稱呼堯舜禹“三代”以下的帝王為“寇讎”和“獨夫”,痛快淋漓地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如何解決君王之害?

海瑞和黃宗羲都是用聖人之言,做道德說教。 但是,在限制皇權這個問題上,單單依靠所謂的“道德”是絕對不行的。帝王本身之所以很容易成為“獨夫民賊”,重點並不在帝王一人的道德上面,而在於這個“批量製造獨夫民賊”的體制身上面。舉凡帝王,其皇位的獲得只有兩條路徑:一個是靠武力強奪,二是直接從父兄等家族內部繼承。因此,任何一個封建帝王都不會真的把億萬蒼生當回事。在他們眼裡,所謂人民不過是些被自己“牧”的“民”,這些人存在的唯一價值就是獻出民脂民膏供養自己。自然,封建帝王也會說“愛民”,有時甚至“發自內心”,但其實那不過是希望百姓坐穩奴隸的位子,以便讓他們的子子孫孫能夠永遠享受黃宗羲所說的君臨天下的“花息”。可以想見的是,在這樣的專制體制下,封建帝王是不可能不成為人民的公敵的,如同至尊魔戒的詛咒,絕對的權力必然帶來絕對的腐敗,人皆如此。 要真正地解決“君王之害”,權力應當受到監管,應當被關進籠子裡,誠哉斯言!

如果能時空穿越,海瑞聽到上面這番話不知會作何感想?


烏泡子


先說總論,嘉靖是一位絕頂的權術大師,也是一位不稱職的皇帝,更是一位悲劇的皇帝。

1 韓非子的帝王之術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代最後一位大師韓非子曾將法家治國要義概括為法、術、勢三點。

法即國家法律制度、刑罰賞善,術即君主權謀、御下之道,勢即君主權威和國家權力。

簡言之,韓非推崇的治國模式是,一位精通權謀與治國的君主,通過籠絡人心、掌控臣下、明斷賞罰,確立自身權威的神聖,從而推行國家法律制度,最終實現國家法治與強盛。

帝王御下之道,首在平衡。只有大臣間爭鬥不休,而且斗的勢均力敵,君主才可以居中仲裁、穩坐釣魚臺,如果大臣裡出現了一黨獨大,君主就有大權旁落的危險。

2 嘉靖的帝王術

嘉靖無疑是一個精通帝王之術的皇帝。

查抄沈一石家產,卻查出了浙江官場二十年貪墨罪行,首當其衝的就是嚴世蕃的門人鄭泌昌和何茂才。

嚴世蕃受牽連,被踢出內閣,理所應當。高拱、張居正也被踢出內閣,就耐人尋味了。

大明王朝1566 劇照

大明王朝1566劇照

看嘉靖的系列部署,嚴嵩仍然是首輔,卻明確強調徐階實領其事,用今天的話說,這是副職主持常務工作、幹正職的事情,對嚴嵩來說,這是懲戒與警告。

此時嚴世蕃被踢出內閣,內閣裡徐黨人數佔優,很容易加快徐黨倒嚴的步伐。為此,高拱、張居正也只能被踢出內閣。

而讓處於中間派的老好人李春芳、陳以勤入閣,就避免出現兩黨鬥爭升級、局勢失控的危險,朝廷大局仍然可以平衡。

嘉靖讓徐階宣旨 劇照

甚至嘉靖讓徐階傳旨,也不乏嘉靖對徐黨的分化意圖,從後面的劇情看,徐、高、張三人之間隨著嚴嵩一黨逐漸垮臺,也漸漸生出了矛盾和猜忌。嘉靖甚至為後來的隆慶都準備好了新的平衡體系,無非是從嚴徐之爭變成徐、高、張之爭而已。

3 嘉靖的心得

全劇開篇和結尾,嘉靖的帝王心得都明確說出來了。

劇開篇嚴黨、徐黨在小朝會上互相攻訐,局勢失控之際,嘉靖道長出來了,對兩邊都好言安撫、各賞五十大洋。

嚴世蕃罵高拱、張居正是奸臣,嘉靖輕描淡寫地說“雲在青天水在瓶,你們有些人是雲有些人是水,只是乾的事情不同而已,都是忠臣,沒有奸臣”。

全劇最後,面對不開竅的兒子,嘉靖終於將畢生心得說出,所謂忠臣、奸臣,只是長江、黃河之分,長江水清、能灌溉兩岸數省田地,黃河也可以,長江能肆虐各省,黃河也可以。最重要的是,黃河氾濫了要治理,長江氾濫了也要治理。

由此可見,嘉靖深諳帝王術精髓,大臣沒有所謂忠奸之分,賢時便用,不賢便黜。

大明王朝1566 劇照

4 聰明反被聰明誤

但是,很可惜,這位聰明絕頂的皇帝,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的聰明才智用在了權術上,對治國卻不甚上心。

嘉靖沉浸在他的權謀遊戲世界,一直以來,他都充當了最後的裁判,從楊廷和到楊一淸,從張璁到夏言,從嚴嵩到徐階,嘉靖樂此不疲地玩弄著君臣遊戲,一旦有人犯錯、失去遊戲資格就被剔除出局,新入局的人再接著陪嘉靖玩。

只是嘉靖治理下的大明王朝,國事卻一誤再誤。流民遍地不說,天子腳下也能餓死凍死數千災民,官場貪墨橫行,國家財政崩潰,京官、士兵俸祿都捉襟見肘,內閣卻只能曲意逢迎嘉靖修建道觀宮殿。

毫不誇張地說,大明王朝已經到了糜爛地步。

5 嘉靖的悲劇

事實上,嚴嵩也好,徐階也好,乃至呂芳,對嘉靖這套把戲又有什麼不清楚的呢?打了幾十年的交道,誰不知道誰啊?

嘉靖自以為是棋高一著,俯瞰眾生,只不過是眾人不敢說破而已。

但皇帝的新衣還是終於等到了不怕死的海瑞來說出,“蓋天下之人不值陛下久矣”!

天下人不鳥你很久了!

大明王朝1566劇照

大明王朝1566劇照

大明王朝1566劇照

被海瑞這麼一罵,嘉靖終於從遊戲的快感中走出,他憤怒地讓百官審判海瑞,看到的卻是百官、黃錦還有自己的兒子孫子都在為海瑞說話、想方設法保全海瑞。

此時此刻,嘉靖切身體會到了孤家寡人的滋味。原來這只是一場戲,所有人都在陪我唱戲!

天資絕倫、曾經被寄予中興大明厚望的嘉靖唱了一輩子戲,卻只能帶著遺憾與悔恨謝幕,這是他的悲劇,更是大明朝的悲劇。


徐文看社會


以下一切內容均基於電視劇分析,和明史無關——事實上電視劇本身和明史,也沒多大關係,我們大可以將它當成一部架空電視劇。

嘉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他能在宮中修道二十多年,靠著隻言片語即可裁決朝政,平衡黨爭,威壓裕王,繼續自己的修道事業,一個蠢人是做不了的——二十天就能被人搞的暈頭轉向。

嘉靖這麼聰明,為什麼大明變成了這步田地呢?嘉靖一朝,文武官員並不是無才,有嚴嵩徐階兩個聰明人,有胡宗憲趙貞吉這樣的一方大員,有戚繼光俞大猷這樣的將領。

根本原因,就在於嘉靖的私心。說來可笑。嚴黨的倒臺,居然是因為嘉靖得知鹽稅裡該分給他的錢少了一百萬。如果不是這樣,嚴黨還會繼續橫行下去。而嚴黨倒臺以後的政局,也沒有絲毫的好轉,徐階不得不繼續配合嘉靖搜刮錢財修宮殿修道。

所以,大明朝變成這樣子,罪魁禍首就是嘉靖。


直江信綱


拍的很好,形象貌似很正面,似乎有為嘉靖翻案的意思,網絡裡大部分也是這種聲音,但是如果我們深入的去發覺,去結合一下正史會發現給他一個昏君的評價也不為過。嘉靖皇帝十五歲登基,在位四十五年,前期表現是很好的,海瑞的治安疏裡也說了。如果說他決定聰明是肯定的。但是我覺得這個聰明勁兒沒用到治國上,大部分用於耍弄權術和私慾上了。他剛登基就一手導演了“大禮議”事件。此事持續多年,最後他成功地將他的親生父親追封為皇帝。這顯示了他的鐵腕手段,但這事他做的不厚道,有私心。嘉靖本無資格做皇帝,全因他堂兄武宗無子,也沒有其它親兄弟。所以選擇了嘉靖,他本應先奉孝宗為皇考,也就是先過繼給孝宗才具備繼位資格,但他卻沒有這樣做。這樣置孝宗於何地?另外他寵信奸臣嚴嵩,明知嚴嵩禍國,但為一己私慾,卻重用嚴黨多年,雖然嚴嵩也是他制衡朝政的工具,但如他真是英明君主,則應行仁政,而不是靠權術治國。


用真名吧


裡面沒有沈墨.沈拙言,我看的一定是假電視劇,假的嘉靖,假的明朝,假的故事。嗯嗯,一定是這樣的。


想發財做棺材




《大明王朝1566》一共四十六集。
全劇的一個核心,是討論制度與人性。
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從1集到32集,是嚴黨與清流的殊死對決。
第二部分從33集到46集,是皇權與民權的激烈拉鋸。
四件大事綴連劇情,分別是“改稻為桑”、“織造局買田”、“六必居題詞”、“海瑞上疏”。

前兩件事組成第一部分,後兩件事組成第二部分。
兩個主角,嘉靖與海瑞,站在兩個端點。其餘所有政治人物,都夾在嘉靖與海瑞中間。嘉靖中心,可以稱作廟堂之高;海瑞中心,可以稱作江湖之遠。


第一部分裡,他們相繼出場,都發揮著扭轉整個事件的作用,可是對於嚴黨和清流,他們都是客觀一方。


第二部分裡,他們開始決鬥,從一開始通過中間的內閣、司禮監接觸,到最後終於正面對決,他們都是主觀一方。
由此開來,連接萬方。



再先說幾個我覺得很有必要的點。
首先,《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歷史架空劇,如果對嘉靖一朝的歷史有所瞭解的話自然更有利於看這部劇,因為裡面的大部分人物性格基本是屬實的,至少符合一般歷史愛好者心目中他們的形象。但同時要明確一點,就是這部劇不是講歷史的,改稻為桑就是子虛烏有之事,所以不要把這部劇和歷史對照,這樣做一定會陷入誤區。


其次,這部劇裡,以嘉靖為中心軸的廟堂之高可以大致分成三個派系,嚴黨、清流和司禮監。

但這只是為了方便梳理劇情,千萬不要把派系咬死,因為在看過幾遍之後,會發現三個派系分得實在過於草率,而且他們之間互有攻伐,互為盟友,互為政敵,各個派系內部的人也絕對不是一條心。

比如:


1、司禮監內陳洪久有異心,這個大家都知道了。


2、徐高張不是鐵板一塊,非得湊到一起說都不如說徐趙張,高拱跟徐階、張居正一直都有間隙。而在劇情末期也可以察覺到,張居正比起徐階,更靠近裕王。


3、嚴嵩固然是嚴黨領袖,而且他貪汙腐敗,也縱容手下貪汙腐敗。但是,他和嚴世蕃雖為父子,卻絕非父子同體。嚴世蕃有很多事都是瞞著嚴嵩乾的,如果不是這樣,嚴黨也倒不了。


3、裕王的政治立場是堅決抵制嚴黨、與司禮監保持距離、靠近清流。請注意,裕王絕不是清流一黨。換句話說,清流可以叫清流,而絕不是裕王黨,因為根本就沒有裕王黨。裕王的政治夥伴只有一個人,就是李王妃。


4、嘉靖本人,固然不屬於任何一黨。但所有人都是嘉靖黨。他們都會從各自出發不遺餘力的向嘉靖帝效忠,他們所有人的出發點都必須也只能是為了皇帝,誰也不能給皇帝抹黑,讓皇帝生氣。只有一個人例外,就是故事的另一個主人公,海瑞。但海瑞也不是不為了皇帝,而是為皇帝,但更為百姓,也為江山社稷。
以上四點已經夠亂了,這些還沒算上以海瑞為中心軸的江湖之遠

。而且落到實在劇情上,更要“因地制宜”。

最後,

歸納海瑞的政治態度,一句話: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歸納嘉靖的政治態度,也是一句話足矣:雲在青天水在瓶。







這部劇真心非常複雜,每一個點想要講清楚都很囉嗦。我們只舉一個例子。

周雲逸

周雲逸事件是第一集的背景劇情,大概就是嘉靖三十九年的年末一個臘月沒下雪,而這一年由於給朝廷修宮殿加上嚴黨貪墨,國家造成了三百萬兩銀子的虧空。

裕王和清流官員認為這是倒嚴的好機會,於是將嘉靖三十九年的各項財政開支告訴了周雲逸,讓他以欽天監官員的身份上表朝廷,表明一個臘月不下雪是天象示警。


但是嘉靖帝非常生氣,他認為這是底下人對自己皇權的挑戰和質疑,嘉靖震怒之下,司禮監以皇帝意志馬首是瞻,仗打周雲逸,馮保行刑,結果把周雲逸打死了。為此,裕王和徐高張都深感戰慄,在周雲逸之前,就有楊繼盛和沈煉因彈劾嚴黨反遭身死。


但是徐高張依然決定,不給嚴世蕃自己工部壓在兵部的內閣票簽字,並在正月十五的御前會議上從這一年的虧空下手對嚴黨發難。這在周雲逸已經因上書虧空身死的政治前提下非常冒險。


所以裕王會那麼擔憂,他不只是憂心李王妃難產,他更擔心與此同時的御前會議上的徐高張。


而嚴黨也只如他們擔憂的,嚴嵩在清流們還未發難之時,就說

“湊巧,去年臘月又沒下雪,有的人就藉著這個誹謗朝廷。”
“這場雪,是皇帝敬下來的。”嚴世蕃說高拱:
“算來算去算到皇帝頭上”
“我看你(高拱),不光是你(看向張居正),還有一些人(暗指徐階)就是去年臘月二十九周雲逸誹謗朝廷的後臺”周雲逸事件,是裕王及清流對嚴黨發起的一次衝擊,是御前會議之前的頭陣,以及其慘烈的結尾告終,而且給之後的真正發難戰役帶來了一層陰影。

以至於幾乎人人都擔心會不會御前會議一開炮,嚴黨沒怎麼樣,高拱張居正先倒黴了。而徐階在後來跟裕王對話時說:

“皇帝還是聖明的,不至於會出現那樣的後果”
所謂“那樣的後果”,就是指從周雲逸事件連追過來的反發難。


所以你看,為什麼第一集開頭交代清楚以後,在御前議事時會反覆出現周雲逸的黑白畫面。

周雲逸被打死,表明了嘉靖此時的態度,嚴黨洞悉了這個態度,在整個御前會議始終佔據上風,司禮監因勢利導,自然站在嚴黨一邊。

一個周雲逸,面上劇情才三分,剩下那七分,全在劇情裡面藏著。第一遍看,絕對看不懂。原因很簡單,“嚴黨事事攀扯皇帝保證自己不倒”這一層是趙貞吉直到23集才明白說破的。我們第一次看這部劇,是根本領會不到這一層的。

在周雲逸這個故事裡,以上還僅僅是一個層面。還有其他層面,通過周雲逸事件前後的劇情,還有三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探尋一下。


第一,周雲逸事件如此嚴重,可為什麼李王妃生子,徐高張就平安了?

在嚴黨這個大陣營面前,裕王跟徐高張都是一夥的。也等於說徐高張都是裕王的人。而倒嚴總也不倒,因為嘉靖不倒嚴,反而倒倒嚴的人。當時的情況莫說徐高張,就是裕王都有因周雲逸一事被牽連的可能,結合後面的劇情我們可以看出來,嚴黨覆滅前夕,在嘉靖態度沒有明確之前,裕王都認為嘉靖這次還是要處理自己處理徐高張而不是處理嚴黨,裕王一直都是戰戰兢兢的。
但這個第一個皇孫的降生,在此刻讓裕王的地位大大穩固了。嘉靖非常高興,“棗栗子”更堅定表明了立裕王為儲的態度,平常都不願意見兒子的嘉靖為了看孫子親自跑到裕王府裡來,所以裕王和李王妃要“磕謝天恩”。但就像上一段說得,即使如此,裕王在倒嚴的過程中都是一直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
我們開上帝視角可能會覺得他完全不必,因為他作為劇中嘉靖惟一的兒子,生了嘉靖惟一的孫子,嘉靖只有這一個繼承人,無論如何也不會為了嚴黨把兒子幹了。而且劇中兩大陣營的首領:嚴嵩和呂芳都早早的就看透這一點了,所以嚴嵩問嚴世蕃:

你想想裕王是誰的兒子?而呂芳派馮保去裕王府時說:
如果真有裕王入住大內的那一天,乾爹這條老命還得靠你。不過如果真有那一天,裕王在這之前,一定也只能老老實實謹慎小心,生了皇孫的平安,也只能給他,給他身邊的大臣們暫時的平安。而原因也在嚴嵩和呂芳的話裡:
我大明朝只有一個人能呼風喚雨,那就是皇上。
在我大明朝只有一顆太陽,能照著兩京一十三省,那便是皇上。
只要嘉靖還活著,天下有十分,十分就都在他手裡。天下有一百分,一百分就都在他手裡。一點都不會分給任何人。



第二,為什麼嚴世蕃說高拱、張居正是周雲逸的後臺,而嚴嵩說,內閣裡沒有周雲逸的後臺?

嚴世蕃說得話上面已經解釋過了,這是攻擊他的政敵們最有力的手段,逼得張居正大驚失色,高拱無話可說,徐階回頭看嘉靖。

那時候的鏡頭給的很亂,除了以上的幾個人,還有嚴嵩。嚴世蕃大義凜然的說他們是後臺的時候,嚴嵩一直老神在在坐在那就好像什麼都聽不見一樣;嚴世蕃大喝一聲:怎麼樣,敢做不敢認?嚴嵩回過頭,看了徐高張他們一眼。
然後嘉靖就走出來了。
大家看,周雲逸這件事多厲害,剛才他們那麼爭三百萬兩銀子的虧空,嘉靖翻摺子上廁所打坐一點不在意,一提周雲逸,撩開簾子就走出來了。
那麼既然嘉靖這麼在乎這個事,嚴嵩為何不依著嚴世蕃的口徑,藉著周雲逸的事打他徐高張一耙,反而在嘉靖問的時候就以“朝廷無私賬”開脫清流;而且在父子與嘉靖單獨會面時,仍舊說內閣裡沒有周雲逸的後臺?
我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


其一就是第一點裡面說得,面對嚴嵩的時候,徐高張背後是裕王。嚴世蕃已經點名說內閣裡高拱張居正是後臺了,可礙著徐階的地位,徐階也確實沒直接開炮,他沒點徐階。那既然打高拱、張居正,打不打徐階?如果連著徐階一起打,那麼打不打裕王?嚴嵩絕不可能去打裕王,他連徐階都不會去打。


其二是嘉靖為什麼會保嚴嵩?因為嚴嵩是唯一一個既能無條件滿足嘉靖、又能震懾住絕大多數滿朝文武同時還能任用一些賢臣真正做事的人。這也是為什麼,大明朝只有一個人能遮風擋雨,那就是他嚴嵩。這一點上,無論嚴世蕃羅龍文鄢懋卿、無論呂芳陳洪黃錦、無論徐階高拱張居正、無論胡宗憲趙貞吉、無論海瑞,他們都做不到。


這裡必須說明白,我們不是討論我們覺得以上的人誰更好,而是誰更符合嘉靖心目中的好,在這一點上,劇中的嚴嵩,是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他能為嘉靖最好服務。


但這三條裡有一點,那就是嘉靖容許嚴嵩殺人、罷人的前提,是他要為嘉靖服務。


嘉靖對嚴世蕃針對高拱等人那番話的態度非常明確:

如出一轍,也沒有什麼不好。
所以在嚴嵩,他明白嘉靖不會因此遷怒於徐高張,更不會因此遷怒於裕王。所以他也只能靜觀其變。


這一點,是在他和嚴世蕃單獨與皇帝在一起時沒有出手的原因。


其三就是,嘉靖非常清楚,朝廷離不開嚴嵩,也離不開牽制嚴嵩的徐階等人。嚴嵩不是賢臣,嘉靖更清楚,但在嘉靖能控制住嚴黨,不讓嚴黨毀了大明王朝、威脅自己統治的前提之下,他絕不會倒嚴;可他也不會讓嚴黨一直坐大,所以不倒嚴的情況下,只有清流不針對嘉靖自己,清流就更絕不會倒。
而以上的事情,嚴嵩是非常明白的。他非常明白嘉靖到底怎麼想,到底怎麼看待自己,他絕不會在沒把握的時候出手。他只能等待,等待清流們觸怒皇帝。

這就是嚴嵩一開始竟然開脫清流“洩露開支”的原因。
這個問題囉嗦了點,但這裡將嘉靖與嚴嵩的關係基本說明了,而且這個關係,一直維持到“織造局買田”事件爆發。之所以“織造局買田”改變了他們的關係,是因為那個時候嘉靖發現,嚴嵩已經控制不住嚴黨了。



第三,司禮監老祖宗的態度。
很多人看這部劇總在糾結司禮監到底是個什麼群體,他們的態度到底靠向誰?就說周雲逸事件裡的呂芳吧,呂芳的態度就非常曖昧。他對周雲逸固然持反對態度,但是又認為馮保打死他不對;正是他在內閣會議上明顯附議嚴黨的態度,使清流們的攻擊全部落空,可是他隨後通過裕王又一點點靠近裕王。
其實這個問題最好回答。楊金水說得很明白:

你們地方官可以這山望著那山高,我不行。我頭上只有一片雲,這片雲在宮裡。
這句話適用於劇中所有公公,公公們在嘉靖年間之所以扮演了不同角色,是由於他們個人性格和能力導致。但是,他們的心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忠於皇帝一個人,皇上說什麼,就是什麼;皇上想怎樣,就要怎樣;皇上的態度,就是他們的態度。只要不符合皇帝的意思,只要隱瞞了皇帝,就是錯的。
楊金水的雲是呂芳,呂芳的雲,自然就是皇上。其他人大不了辭官回鄉,公公們卻沒有退路。他們必須保持對皇帝的絕對忠誠。呂芳有呂芳的忠誠,陳洪有陳洪的忠誠,黃錦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這個態度,適用全劇。

關於周雲逸事件,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但說實在的,周雲逸這個事在整部劇裡也就是個三等事件(改稻為桑是一等、御前會議是二等)。可是這樣一個三等事件,當我們細細拼讀與這有關的所有臺詞和劇情,無不與整部劇的政治格局相關聯相暗示,而劇中類似的事件太多太多了,每一個如果細究,都可以探究出整盤棋的很大部分。

這部劇還有一個特別“坑”的地方,經常會有劇中人物挑出劇情,好像是給讀者闡明劇情一樣,剖析一些時局:比如徐高張在裕王府的密謀、嚴黨在嚴府的密謀、鄭何二人對高翰文行事的判斷、沈一石對朝局的看法、趙貞吉與譚綸關於倒嚴的對話、海瑞對王潤蓮所說趙貞吉的心機等等劇情,第一次第二次看的時候,極容易被他們誤導。

可是通篇看下來,他們是站在他們有的信息之上歸納總結的,可是,要麼不完整,要麼乾脆是錯的。有的時候分不清了,或者前面某個細節忘了,一下子對劇情把握就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