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唱夫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的夫妻檔坦克手

在偉大的衛國戰爭戰火紛飛的歲月裡,英勇抗擊法西斯侵略者的蘇聯軍民譜寫了眾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有一對伉儷為紅軍建造坦克,將自己的5萬盧布積蓄捐獻給了蘇聯國防基金,並隨後作為IS-2重型坦克“科雷馬”號的車組乘員在前線奮勇殺敵,他們便是博伊科夫婦。

婦唱夫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的夫妻檔坦克手

亞歷山德拉(左二)與她的IS-2車組,右二是他的丈夫伊萬

1918年4月20日,亞歷山德拉·列昂季耶夫娜·莫里舍娃(Александра Леонтьевна Моришева)出生在巴什庫爾季斯坦(現今俄羅斯的巴什科爾託斯坦共和國)的別列別伊市。當她於1938年從基輔化學技術學院畢業後,成為了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的一家釀酒廠的化工工作者。1940年,她根據與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遠北建設總局簽訂的合同,前往馬加丹鎮,擔任科雷馬供應機關的檢驗員兼物資調配員,她在該崗位上一直工作到了1943年的2月份。

1940年底,她嫁給了馬加丹汽車站的司機伊萬·費奧多羅維奇·博伊科(Иван Фёдорович Бойко, 蘇聯女人在婚後會隨丈夫的姓氏)。他的丈夫1912年出生在烏克蘭的涅任市,成年後曾在蘇聯遠東海軍服役,並在退役後於1938年從符拉迪沃斯託克搬到的馬加丹鎮。1941年戰爭前夕,他作為當地最好的駕駛員榮獲了“遠地建設能手”的稱號。

1942年伊萬·博伊科作為遠地建設者代表團的一員隨團到前線慰問基層官兵,為他們送去了一批禮物。在這次特殊旅途中,前線的困難局面給伊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去後他將所見所聞繪聲繪色的描述給了自己的妻子。觸動很深的這對年輕人因此下定決心,從自己的儲蓄中捐出5萬盧布給國防基金,為紅軍建造一輛坦克。1943年1月16日,他們倆致信最高統帥斯大林,請求將他們送往前線,並允許他們駕駛著自己捐資建造的坦克上陣殺敵。

婦唱夫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的夫妻檔坦克手

戰鬥間隙嬉戲的夫妻倆

“我們夫婦伊萬·費奧多羅維奇·博伊科和亞歷山德拉·列昂季耶夫娜·博伊科,是兩名在極北地區不知疲倦地幫助祖國超額完成生產計劃的普通工人。為了更好的幫助我們英勇的紅軍,我們想將省吃儉用存下來的5萬盧布購買一輛坦克,並在這輛強大的戰車上用自己的雙手消滅那些該死的納粹侵略者......”

——摘選自他們寫給約瑟夫·斯大林的信。

1943年2月10日的《蘇維埃科雷馬》報上,登載了這對夫婦的去信件內容以及最高統帥發來的簡潔電報回覆:“伊萬·費奧多羅維奇和亞歷山德拉·列昂季耶夫娜,謝謝你們對紅軍的關心,你們將如願以償。請接受我的誠摯問候。約瑟夫·斯大林”

1943年11月,這對夫婦經過日以繼夜的刻苦訓練後,從車里雅賓斯克坦克學校畢業並被雙雙授予了技術少尉的軍銜,但畢業後的他們被轉入了預備隊,於是,他們不得不再次向統帥部寫信和打報告,請求儘快將他們派往前線。時至1944年5月,博伊科夫婦終於如願以償,被派往坦克第5軍獨立近衛重型坦克第48團服役。而同年6月初,他們接收了一輛由圖拉拖拉機制造廠生產的IS-2重型坦克(出廠編號40356),這輛坦克被夫婦倆命名為“科雷馬”號:亞歷山德拉擔任該車的車長,而伊萬則成為了它的駕駛員兼機械師。

隨後,博伊科夫婦在列日察-德文斯克戰役中接受了戰火的洗禮。1944年7月25日,“科雷馬”號坦克車組在馬利諾夫卡村附近的戰鬥中表現出色,在全車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他們擊毀了敵軍的1輛虎式坦克和2門大炮,在這次戰鬥中,伊萬·博伊科受了輕傷。由於這次戰功,亞歷山德拉榮獲了1枚1級衛國戰爭勳章,而她的丈夫則榮獲了1枚紅旗勳章。

婦唱夫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的夫妻檔坦克手

親手為妻子佩戴上1級衛國戰爭勳章的伊萬·博伊科

根據蘇聯元帥葉廖緬科的回憶,這輛坦克的坦克手們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繞過陶格夫匹爾斯,切斷了從該市通往裡加的公路和鐵路,為解放這座城市創造了有利條件。戰鬥情況是這樣的:7月27日夜晚,該車組神不知鬼不覺地突然出現在了陶格夫匹爾斯的西北近郊。次日清晨,獲悉敵情的德國守軍試圖出城反擊,但遭到了該車組的伏擊。在這次伏擊中,博伊科夫婦的車組擊毀了一輛敵軍的自行火炮並擊斃了數十名德軍官兵。

婦唱夫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的夫妻檔坦克手

亞歷山德拉為丈夫戴上坦克兵帽

在蘇聯新聞局1944年8月6日的報道中稱:“由亞歷山德拉·博伊科技術少尉擔任車長和伊萬·博伊科技術少尉擔任駕駛員的坦克車組,在近兩週的戰鬥中共擊毀敵軍坦克5輛和火炮2門。”在隨後的一次戰鬥中,“科雷馬”號IS-2重型坦克被敵軍擊毀,萬幸的是車組乘員無一陣亡,只是負了傷。

1944年9月,在莫斯科接受治療的女車長亞歷山德拉參加了在首都舉行的第五次反法西斯集會,並發表了講話,而她的肖像被登載在了當月的《火焰》雜誌的封面上。

婦唱夫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的夫妻檔坦克手

夫妻倆在莫斯科軍醫院接受費克連科坦克兵中將的接見,這張照片刊登在了1944年9月份的《火焰》雜誌上

傷愈後的夫婦倆重返前線,參加了波羅的海沿岸國家、波蘭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戰鬥,並在布拉格迎來了戰爭的最終勝利。

婦唱夫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的夫妻檔坦克手

重返戰場的夫婦倆,共同駕駛著身後的這輛ISU-152重型突擊炮繼續殺敵

戰爭結束後,復員的夫婦倆回到了馬加丹市,丈夫伊萬成為了該市4號汽車站的副站長,而妻子亞歷山德拉則成為了當地一家麵包店的經理。亞歷山德拉曾兩次當選馬加丹市工人代表委員會的副主席。

婦唱夫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的夫妻檔坦克手

復員後的夫妻倆的合影

但是在1950年代中期,這對伉儷卻因家庭瑣事最終分道揚鑣。亞歷山德拉搬去了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的阿普歇隆斯克,而伊萬則搬到了首都莫斯科郊區。儘管他們沒有始終如一的相守終生,但是他們還是在戰後的戰友聚會上多次碰面。1989年,他們倆作為退伍軍人受邀參加了馬加丹市建市50週年的慶典,而且在1991年被同時授予了馬加丹市的榮譽市民稱號。

婦唱夫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的夫妻檔坦克手

1989年,兩位老人在馬加丹地方誌博物館內聆聽工作人員的講解

1995年4月,伊萬在莫斯科去世,而亞歷山德拉也於次年與世長辭。

婦唱夫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的夫妻檔坦克手

現代軍事愛好者用數碼上色技術復原的一張夫婦倆的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