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軍隊擁有10萬人,強悍的“鐵鷂子”到底有多少兵力?

忠肝義膽嶽老三


說到西夏鐵鷂子,或許很多朋友少有聽聞,但如果說到金國的鐵浮屠,應該知道的朋友不少。

金兀朮手下的鐵浮屠,本就是金國效仿西夏鐵鷂子而建立起來的一支重騎兵部隊,人數達五千人之眾!


鐵鷂子最初本是西夏皇室的宿衛部隊,是貼身保護西夏皇室成員的,可見其組建之初就有別於一般的西夏軍隊。

西夏軍隊其實不止十萬人,在李元昊時期,西夏全國共有五十萬軍隊,因此其軍事實力不容小覷,這也是宋遼兩國都沒在西夏佔到多大便宜的原因之一!

李元昊時期,鐵鷂子共有三千人,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李元昊在與大宋發生爭端後,在好水川與三川口之戰中,都使用到鐵鷂子。


李元昊手下有多支精兵,鐵鷂子只是其中之一,另外還有步跋子以及弓弩兵!

每戰之前,西夏軍隊必先用弓弩兵遠程射殺敵人,然後鐵鷂子進行對敵衝鋒,最後步跋子進行收尾!因此,西夏的鐵鷂子騎兵部隊,曾是宋軍士兵的噩夢!

而關於西夏鐵鷂子的結局,有說法是說,成吉思汗征伐西夏的時候,鐵鷂子在與蒙古精銳部隊怯薛軍作戰的時候敗下陣來,全軍覆沒!

但這,並不是因為鐵鷂子戰鬥力不強而失敗!


喜歡的朋友請點贊評論哦,期待您的關注,十分感謝!


Ko蜀北一


首先,我們來聊聊西夏鐵鷂子的由來。西夏國的西邊是喀喇汗國,喀喇汗國是盤踞中亞地區的一個強國。由於位於中亞地區,喀喇汗國出產高大的戰馬。在這樣的基礎上,喀喇汗國組建了自己強大的騎兵部隊。其中,喀喇汗國的重騎兵非常強悍。與喀喇汗國的交往中,西夏逐步學習了喀喇汗國重騎兵的技術,並且進行了革新,組建了自己的精銳重騎兵鐵鷂子。

鐵鷂子總計只有3000多人,戰馬全身都披著鎧甲,馬上的騎兵只露兩個眼窩。騎兵被掛鉤固定在戰馬上,即使騎兵被射殺,也不會墜落下馬。鐵鷂子採用了狼群戰術,分為小隊作戰。在西夏與宋朝的戰爭中,鐵鷂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好水川、三川口等戰役中,鐵鷂子衝散了宋朝步兵的防禦陣型,直接導致宋朝軍隊的戰敗。

鑑於西夏鐵鷂子的巨大戰鬥力,北方的遼國也組建了類似的騎兵部隊。遼國本來就擁有重騎兵,看到鐵鷂子之後,遼國的重騎兵鐵林軍,按照鐵鷂子的模式進行了改革。宋朝曾經建立了自己重騎兵部隊,也就是著名的靜塞軍。但是到了宋朝的中後期,由於戰馬數量嚴重不足,宋朝逐步放棄了重騎兵。


繁華萬里


說到西夏,就不得不提他的王牌騎兵部隊——鐵鷂子。在公元1000年至1100年期間,東亞地區有三指極為強大的具裝騎兵部隊,分別是遼國的鐵林軍、北宋的靜塞軍和西夏的鐵鷂子。鐵鷂子是西夏國主李元昊手中王牌中的王牌,它除了作為最高統治者的護衛外,還作為衝鋒陷陣的“前軍”。 這支騎兵裝備精良,乘善馬、用重槍或是鐵骨朵、重鐵札甲(人馬具裝)、刺斫不入,士兵和馬匹用鉤索絞聯,使得即使士兵戰死,也會騎在馬上不墜落下來。作為具裝騎兵,鐵鷂子最大的用途就是衝破步兵陣型。


宋夏戰爭期間,西夏憑藉著鐵鷂子,在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永樂城之戰中,均大破宋軍,斬殺甚眾,保住了西夏對宋軍的區域優勢。時《宋史·夏國傳》記載:“有平夏騎兵,謂之‘鐵鷂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每於平原馳騁之處遇敵,則多用鐵鷂子以為衝冒奔突之兵”。後來即使是和蒙古和金軍的作戰中,鐵鷂子仍是風采依舊,有說法是金軍的鐵浮屠就是仿照鐵鷂子建立的。

那這麼一支強大的軍隊有多少人呢?老話講:兵不在多在精。西夏的鐵鷂子數量不多,只有3000人,多由近親貴族子弟組成。人、馬比例一般是1:2-1:3,分10個隊,每隊300人,各設一個隊長,擔任隊長的“皆一時之悍將”。關於鐵鷂子的隊長,宋人田況在《儒林公議》上還有記載,曰:“一妹勒、二浪訛遇移、三細賞者埋、四理奴、五雜熟屈則鳩、六隈才浪羅、七細母屈勿、八李訛移巖名,九細母嵬名、十沒羅埋佈。”關於鐵鷂子的選拔方式基本是世襲,父親的盔甲傳給兒子,兒子的盔甲傳給孫子,祖祖輩輩的流傳,造就了流淌在血液裡的武勇。



在蒙古滅西夏的過程中,鐵鷂子與蒙古人血戰數合,終於是人數差距太大,而且補給得不到補充,最後敗在了蒙古怯薛軍的馬蹄下,與西夏國一起塵封在了歷史長河中。


火器工坊


鐵鷂子,西夏李元昊所創立的重裝騎兵部隊。鐵鷂子是西夏最著名的騎兵,這支部隊有三千人,分為十隊,每隊300人,每隊有隊長。





玩的就是心跳123


西夏,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好戰分子。自元昊建國以來就不消停,今兒跟宋朝打,明兒跟遼國打,後兒再跟金國打。尤其是跟北宋,從宋仁宗開始,每一任北宋皇帝都得跟西夏大幹一場,一共幹了五場大仗。要不是“靖康之役”宋欽宗被金人給抓了,估計還得跟西夏幹下去。

對了,還跟蒙古打過。只不過最終沒掰敕過,被成吉思汗給滅了。

(西夏 鐵鷂子)

能支撐西夏打起這麼多場仗,其軍隊數量肯定少不了。西夏的常備軍數量在50萬左右,還有大量召之即來的軍隊。平時種個莊稼、放個牧,戰爭爆發時拿起刀就能上戰場。可謂是全民皆兵。

在數量眾多的常備軍中,有這麼一支特殊的兵種,也是精銳中的精銳,鐵鷂子。

所謂精銳,數量自然不會太多。鐵鷂子的數量在三千人左右,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每隊都有各自的隊長。

說鐵鷂子是一支特殊的兵種,因為這是一支“武裝到牙齒”的重裝騎兵。士兵騎得是耐力強、速度快的良馬,穿的是重甲。一般的刀砍斧剁,或是射箭,根本穿不透身上的甲冑,也就能聽到“叮叮咚咚”的金屬撞擊聲。

戰場上,鐵鷂子的作用並非對敵殺傷,而是衝亂對方的陣型、剪滅敵人的士氣。

具體用法如下:

戰前鐵鷂子以隊為單位,各自聚集。主帥一聲令下,鐵鷂子便像狼群一樣向撲向對方陣地。待對方陣型大亂,步兵部隊即刻跟進掩殺。

鐵鷂子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用鐵索將士兵的盔甲和馬的盔甲連在一起,即便是士兵死了,也不會掉下馬去。也就是說,人死不死無所謂,只要馬不被砍倒,就會一直往前衝。

三千鐵鷂子衝鋒起來,驚天動地。別說步兵擋不住,就連一般的輕騎兵也擋不住。

(宋、西夏 好水川之戰)

不過,這些西夏王牌軍隊也是有弱點的,就是靈活性不足。

雖然身著重甲,衝鋒力道十足。不過一旦被阻礙停下來,就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就很難再次發起衝鋒。就像穿著厚厚的冬季服裝,踢起足球來一定十分費勁。只要檔住鐵鷂子的第一次衝擊,後面一切都OK。

鐵鷂子的選拔方式也很特殊,不是擇優錄取,而是世襲制。

爹是鐵鷂子的一員,那麼兒子也會是鐵鷂子的一員,孫子也將是鐵鷂子的一員。子承父業,代代相傳。這也是一種“血統論”吧。

如果沒有兒子,只有女兒怎麼辦?好吧,我也不知道,大概就會擇優錄取吧。

說偏了,說偏了。

雖然擁有這麼強大的一支騎兵部隊,西夏還是沒有滅宋、滅遼、滅金,最終在蒙古鐵騎下灰飛煙滅。究其根本,還是國力薄弱,加上連年戰爭,阻礙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北宋、遼、夏疆域圖)

最後,給大家科普點小知識。

西夏的常備軍除了鐵鷂子外,還有擒生軍、侍衛軍和潑喜迭。如果說鐵鷂子是特種部隊的話,擒生軍就是常規部隊,而潑喜迭則是炮兵部隊。侍衛軍也可以稱之為“質子軍”,由党項族各部落豪酋子弟組成,是元昊一族用來控制党項各部落的手段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一支很特別的軍隊,叫做“撞令郎”。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一隻“偽軍”。雖然其中也不乏勇敢善戰者,但說到底還是給党項軍隊檔槍子兒的炮灰。


喧囂平原


印象不會超過五千騎,真正能集中使用不會低於三千騎。這是一個非常可怕非常龐大鐵甲重騎。想一想西夏馬粗壯有力上山下坡,奔騰如飛,西夏武士身披重甲刀槍箭射不入如黑雲般席捲宋朝方陣,西夏武器鍛造堅固精良鋒厲遠勝宋軍,,,


聖豬明


李元昊的王牌軍鐵鷂子軍團,三千重騎兵,在當時這支強悍的重騎兵和坦克一樣,用來衝鋒陷陣和關鍵時刻對戰局一槌定音


烽火照狼煙69


好水川一戰,殲敵十萬,大宋朝廷再無力氣主動出擊,也就範仲淹這樣的有識之士能很好的運用防禦戰略,保住皇帝的金座。


你那失落的驕傲


悟空天天閒的蛋疼了,問一些無聊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