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一季塘泥兩季肥",說的有道理嗎?

農友君


農村俗語"一季塘泥兩季肥",說的有道理嗎?

這句俗話是屬於人們在農村農業生產的實踐中摸索總結出的經驗之談,不論是在過去還是當下,都是有道理的。

老家的村頭有一池塘,記得我小的時候,池塘很深,水面也很寬。如今,池塘變淺了,儲水量也大不如以前了。以前,還真沒有考慮過這村頭池塘水淺、水少的原因,看了題主的這個問題,又勾起我小時候的記憶。

我家住在村頭,離池塘僅一步之遙。那時候,許多小夥伴到了夏天,就愛往池塘裡鑽,有的一個猛子下去,能游出去老遠呢。我是旱鴨子,當然只有在岸邊欣賞的份兒。記得那時候的雨水也特別多,每到夏季,這池塘裡的水,就會接近堤壩。池塘的西南角有引洪渠,水一到警戒線,就從引洪渠內順著溝渠排出去了。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春季池塘清淤了。只有那個時候,我才敢下到池塘裡面,趁機捉幾條小魚兒或者捉條泥裡鑽。

那時候,每逢春末或者秋後,生產隊裡的抽水機就被安置在壩基上,開始不分晝夜地抽水澆麥子。各個生產隊會安排專人看著抽水機,人歇機器不停。幾天的工夫,那池塘的水就抽的差不多了,露出池塘底兒下的塘泥。那塘泥黑黑的,稠稠的,可那裡面的小魚兒卻蹦著高兒往外躥。吸引小孩子們的也就莫過於這個時候了,一個個赤條條地奔向池塘,爭著搶著捉魚蝦。

等到池塘裡的水全部抽乾後,生產隊就會組織整勞力,來清塘了。那時候可沒有如今的現代化設備,完全靠小推車往外推。那些塘泥清理出來以後,生產隊有一個專門“積肥”的“糞場”,全部推在那裡,再和上一些麥糠及泥土堆在一起,漚制土肥。

你可別小看這些塘泥,那可是積攢了一年的肥料。且不說雨水沖刷下來的一些枯枝爛葉,單是那是村民家家戶戶的鴨鵝,整天在池塘邊覓食,那些鴨糞、鵝糞等都混在這塘泥了呢。清塘的主要目的就是將這些有機肥清理出來,當做春季播種花生、玉米或者秋後種植小麥的時候,當做基肥來施用。二來將池塘內的淤泥清理出來後,也便於雨季增加池塘的儲水量,以備澆灌農作物使用。

在那個年代,化肥的使用量很少,農民種地基本上靠農家肥支撐,所以每年一次的清塘除淤就是一次全民積肥,用了塘泥的莊稼,長出來就是不一樣呢。後來,隨著化肥、專用肥的增多,加上清塘除淤屬於又髒又累的體力活兒,人們也就懶得去池塘裡挖淤泥積肥了。

不過,哪年雨水少的時候,池塘內水位下降時,有的農民利用池塘空地,種植一些玉米等農作物,長勢可好了,足見池塘內的塘泥肥力十足。

如今,人們又開始提倡種植農作物施用農家肥,一些地方開始利用雨水少的季節,用挖掘機等現代設備,進行清塘除淤,這樣及省時又省力,還能獲得天然的農家有機肥,可謂是一舉多得。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這“一季塘泥兩季肥”這句農村俗語即使放在當前社會,也是很有道理的。


建行漸遠


塘泥在農村“一季塘泥兩季肥”是千百年的習慣:一可以改變土壤作為底肥用;二清理了淤泥,便於蓄水,利於養殖。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只可惜現在分田到戶,沒有能力對水塘進行清淤,很多地方的水塘被淤泥堵塞而荒蕪,更不用說當肥料了。





季家人


農村俗語,一季塘泥兩季肥,這句話對在農村來說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塘泥是什麼,塘泥它是一種非常好的肥料,以前在農村靠著利用塘泥可以解決很大一部分肥料。

塘泥為什麼會有肥呢?塘泥主要是經過日積月累而沉甸下來的一種有機肥料。在農村都會養有雞鴨,這些雞鴨到處跑拉出來的糞便,每到下雨天都會被雨水沖刷,流到排水溝,最後流到魚塘。還有一些腐爛的枯草,樹葉及魚的糞便等等……

塘泥是一種天然的有機肥料,裡面各種養份都有。塘泥的挖掘一般都在秋冬兩季進行,因為這兩季大雨相對較少,便於作業。

塘泥非常肥沃,富含氮磷鉀等各種肥份。

塘泥挖出來最好曬乾以後打碎再進行種植,這樣有利於植物排水通氣。

塘泥中含有各種微生物,如果用來種植一些不耐肥植物會比較容易燒苗,可以混合河沙再進行種植。








深山裕龍


在農村"一季塘泥兩季肥",是很有道理的。

以前農民種地很少用化肥,主要施用豬糞牛糞羊糞和塘泥等土雜肥。我小時候村裡有好多個池塘,每年夏季汛期,天降大雨,雨水攜帶著枯枝爛葉,地面粉塵,以及雞鴨狗苗的糞便(那時家家戶戶散養的家畜家禽滿街亂跑,隨地拉屎)等湧入池塘,水質渾濁,上面飄浮著白色泡沫。經過多日沉澱,水質變清了,再經過長時間的風吹日曬,池塘裡的水就蒸發掉了,露出了厚厚的塘泥。然後,生產隊長召集社員(那時候村民叫社員)把塘泥挖出來,曬乾砸碎,用獨輪小推車運到地裡種冬小麥,不僅小麥產量高,而且收完小麥後播種的夏玉米,苗壯葉茂,長勢喜人,產量高於沒施塘泥的地塊。那時有句俗語"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人勤地不懶,土肥要當先"。




落英鄉間


這個問題,5O2為你解答:

多年的實踐證明,“一季泥塘兩季肥”這句話不僅是事實,而且十分科學。

這裡所說的泥塘應該分為兩種:天然泥塘和人工泥塘。

天然泥塘是指農村中的小溝小河小塘,春夏季時,裡面滿是水,可以用來養魚蝦,螃蟹等,由於雨水的沖刷,四周岸上大量汙物被沖刷流進塘中沉澱下來,其中一些有機物被魚蝦吞吃後變成糞便`,另一些經過河水漚泡發酵,使塘底泥土變成黑臭泥巴,冬季人們取完魚蝦後,把水抽乾,又黑又臭的泥巴取上岸就是很好的有機肥,既可肥田,又清理魚塘,可謂一舉兩得。

人工泥塘是指將河中的爛臭泥用工具罱上來放在事先挖好的塘中,拌上青草,瓜藤等綠色秸草類雜物,讓其在高溫下發酵變臭後,布入田中,其肥效更高。

在江蘇水鄉地區,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農民為了提高地力,常在稻穀收割後將田間放滿水,整個冬季不長莊稼,一直浸泡著,稱作“漚田”,其實也就是把水田當泥塘,等到來年再耕田插秧,一年只收一季莊稼,十足的有機米,可惜現在見不到了。

改革開放前,由於化肥供應量太少,生產隊組織農民大搞草泥塘,也是根據這個道理,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肥料不足的困難,提高了糧食產量。由於這種土工活花工吃力,又苦又累,效益太低,現在很少有人再幹這事了。


zwhyxdh50502


塘泥上了田,要管兩三年。

  肥效有遲速,分層要用足。

  上糞上在勁頭,鋤地鋤到地頭。

  各肥混合用,不要胡亂壅。

  花草漚花,肥料到家。

  糞草糞草,莊稼之寶。

  種地無巧,糞水灌飽。

  莊稼要好,肥料要飽。

  若要莊稼旺,適時把糞上。

  合理上糞,糧食滿囤。

  要想莊稼旺,合理把糞上。

  肥是莊稼寶,施足又施巧。

  莊稼要好,施肥要巧。

  倒萍越早,早稻越好。

  稻草還田,一年頂兩年。


農村人FRH


“一季塘泥兩季肥”這句話說的不但有道理還是經驗的總結。在農村每個村子裡至少有一個池塘,有的地方叫澇池或澇壩都處在村裡大路的下勢處截洪緩流積水,特別是下過暴雨洪水衝著殘草敗葉和牲口糞湧入澇池,澇池裡的水混濁上面飄浮著浪沫沒邊沒沿,幾天浪沫沉澱水清人們幹泥水活合泥飲牲口洗衣服整個夏天就不用下溝擔水,不過幾次暴雨澇池淤泥過多變淺積水減少,趁水乾或水少將裡面的泥掏出堆在個固定地方堆漚使淤積的殘草敗葉充分腐熟,秋季運進田裡種冬小麥。掏空後再淤積的水乾涸後經一冬寒冷後第二年春天便清理到田裡種大秋作物。過去人們吃水水月天(下雨季節)靠窖水,牲口飲水主要靠澇池積水。冬春季就要下溝擔水吃,牲口也要吆下溝去飲水。這已成歷史,路成了水泥或瀝青路,人畜飲水是自來水,澇池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成了一個安全隱患,已填的很少見了,再過幾十年再說起這句俗語怕知道其意義的人少一頭霧水的人多。


無憂174343621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泥塘是怎麼形成的,一般都是天然的水塘,旁邊有樹葉雜草慢慢的落在水裡面,經過長時間的腐化之後,會慢慢沉到水底裡面。而上面的水慢慢蒸發之後,會形成泥塘,這些可以說都是天然的有機肥料,所以還是有道理的。



荊楚範鍋


一季塘泥兩季肥,有道理。塘泥經過數年月的沉涯將水裡的一些植動物體長年累月腐爛堆積而成的。將腐泥挖出曬過一段時間再上到其它地裡或者還回塘田就是好肥。本人想象不代表勁驗和技術。


金盆盆1


塘泥的形成:主要是魚類的排洩物、水生生物的屍體等腐爛分解、混合泥土在厭氧環境下形成的。塘泥的有機質含量、氮磷鉀等養分含量較高,非常適合用來做各種農作物的基肥。把塘泥施到地裡可以起到改良土壤、促進莊稼生長,減少化肥使用的作用。塘泥是傳統的土雜肥,我國古代的文獻上記載的"桑基魚塘"種植模式就是在塘邊種桑,塘裡養魚,將塘泥用來做桑樹的肥料,這個是古代傳統農業種植養殖模式,是先人的智慧,對當前現代農業產業化有很大的借鑑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