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一季塘泥两季肥",说的有道理吗?

农友君


农村俗语"一季塘泥两季肥",说的有道理吗?

这句俗话是属于人们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经验之谈,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当下,都是有道理的。

老家的村头有一池塘,记得我小的时候,池塘很深,水面也很宽。如今,池塘变浅了,储水量也大不如以前了。以前,还真没有考虑过这村头池塘水浅、水少的原因,看了题主的这个问题,又勾起我小时候的记忆。

我家住在村头,离池塘仅一步之遥。那时候,许多小伙伴到了夏天,就爱往池塘里钻,有的一个猛子下去,能游出去老远呢。我是旱鸭子,当然只有在岸边欣赏的份儿。记得那时候的雨水也特别多,每到夏季,这池塘里的水,就会接近堤坝。池塘的西南角有引洪渠,水一到警戒线,就从引洪渠内顺着沟渠排出去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春季池塘清淤了。只有那个时候,我才敢下到池塘里面,趁机捉几条小鱼儿或者捉条泥里钻。

那时候,每逢春末或者秋后,生产队里的抽水机就被安置在坝基上,开始不分昼夜地抽水浇麦子。各个生产队会安排专人看着抽水机,人歇机器不停。几天的工夫,那池塘的水就抽的差不多了,露出池塘底儿下的塘泥。那塘泥黑黑的,稠稠的,可那里面的小鱼儿却蹦着高儿往外蹿。吸引小孩子们的也就莫过于这个时候了,一个个赤条条地奔向池塘,争着抢着捉鱼虾。

等到池塘里的水全部抽干后,生产队就会组织整劳力,来清塘了。那时候可没有如今的现代化设备,完全靠小推车往外推。那些塘泥清理出来以后,生产队有一个专门“积肥”的“粪场”,全部推在那里,再和上一些麦糠及泥土堆在一起,沤制土肥。

你可别小看这些塘泥,那可是积攒了一年的肥料。且不说雨水冲刷下来的一些枯枝烂叶,单是那是村民家家户户的鸭鹅,整天在池塘边觅食,那些鸭粪、鹅粪等都混在这塘泥了呢。清塘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这些有机肥清理出来,当做春季播种花生、玉米或者秋后种植小麦的时候,当做基肥来施用。二来将池塘内的淤泥清理出来后,也便于雨季增加池塘的储水量,以备浇灌农作物使用。

在那个年代,化肥的使用量很少,农民种地基本上靠农家肥支撑,所以每年一次的清塘除淤就是一次全民积肥,用了塘泥的庄稼,长出来就是不一样呢。后来,随着化肥、专用肥的增多,加上清塘除淤属于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儿,人们也就懒得去池塘里挖淤泥积肥了。

不过,哪年雨水少的时候,池塘内水位下降时,有的农民利用池塘空地,种植一些玉米等农作物,长势可好了,足见池塘内的塘泥肥力十足。

如今,人们又开始提倡种植农作物施用农家肥,一些地方开始利用雨水少的季节,用挖掘机等现代设备,进行清塘除淤,这样及省时又省力,还能获得天然的农家有机肥,可谓是一举多得。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一季塘泥两季肥”这句农村俗语即使放在当前社会,也是很有道理的。


建行渐远


塘泥在农村“一季塘泥两季肥”是千百年的习惯:一可以改变土壤作为底肥用;二清理了淤泥,便于蓄水,利于养殖。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只可惜现在分田到户,没有能力对水塘进行清淤,很多地方的水塘被淤泥堵塞而荒芜,更不用说当肥料了。





季家人


农村俗语,一季塘泥两季肥,这句话对在农村来说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塘泥是什么,塘泥它是一种非常好的肥料,以前在农村靠着利用塘泥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肥料。

塘泥为什么会有肥呢?塘泥主要是经过日积月累而沉甸下来的一种有机肥料。在农村都会养有鸡鸭,这些鸡鸭到处跑拉出来的粪便,每到下雨天都会被雨水冲刷,流到排水沟,最后流到鱼塘。还有一些腐烂的枯草,树叶及鱼的粪便等等……

塘泥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里面各种养份都有。塘泥的挖掘一般都在秋冬两季进行,因为这两季大雨相对较少,便于作业。

塘泥非常肥沃,富含氮磷钾等各种肥份。

塘泥挖出来最好晒干以后打碎再进行种植,这样有利于植物排水通气。

塘泥中含有各种微生物,如果用来种植一些不耐肥植物会比较容易烧苗,可以混合河沙再进行种植。








深山裕龙


在农村"一季塘泥两季肥",是很有道理的。

以前农民种地很少用化肥,主要施用猪粪牛粪羊粪和塘泥等土杂肥。我小时候村里有好多个池塘,每年夏季汛期,天降大雨,雨水携带着枯枝烂叶,地面粉尘,以及鸡鸭狗苗的粪便(那时家家户户散养的家畜家禽满街乱跑,随地拉屎)等涌入池塘,水质浑浊,上面飘浮着白色泡沫。经过多日沉淀,水质变清了,再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池塘里的水就蒸发掉了,露出了厚厚的塘泥。然后,生产队长召集社员(那时候村民叫社员)把塘泥挖出来,晒干砸碎,用独轮小推车运到地里种冬小麦,不仅小麦产量高,而且收完小麦后播种的夏玉米,苗壮叶茂,长势喜人,产量高于没施塘泥的地块。那时有句俗语"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人勤地不懒,土肥要当先"。




落英乡间


这个问题,5O2为你解答:

多年的实践证明,“一季泥塘两季肥”这句话不仅是事实,而且十分科学。

这里所说的泥塘应该分为两种:天然泥塘和人工泥塘。

天然泥塘是指农村中的小沟小河小塘,春夏季时,里面满是水,可以用来养鱼虾,螃蟹等,由于雨水的冲刷,四周岸上大量污物被冲刷流进塘中沉淀下来,其中一些有机物被鱼虾吞吃后变成粪便`,另一些经过河水沤泡发酵,使塘底泥土变成黑臭泥巴,冬季人们取完鱼虾后,把水抽干,又黑又臭的泥巴取上岸就是很好的有机肥,既可肥田,又清理鱼塘,可谓一举两得。

人工泥塘是指将河中的烂臭泥用工具罱上来放在事先挖好的塘中,拌上青草,瓜藤等绿色秸草类杂物,让其在高温下发酵变臭后,布入田中,其肥效更高。

在江苏水乡地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农民为了提高地力,常在稻谷收割后将田间放满水,整个冬季不长庄稼,一直浸泡着,称作“沤田”,其实也就是把水田当泥塘,等到来年再耕田插秧,一年只收一季庄稼,十足的有机米,可惜现在见不到了。

改革开放前,由于化肥供应量太少,生产队组织农民大搞草泥塘,也是根据这个道理,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肥料不足的困难,提高了粮食产量。由于这种土工活花工吃力,又苦又累,效益太低,现在很少有人再干这事了。


zwhyxdh50502


塘泥上了田,要管两三年。

  肥效有迟速,分层要用足。

  上粪上在劲头,锄地锄到地头。

  各肥混合用,不要胡乱壅。

  花草沤花,肥料到家。

  粪草粪草,庄稼之宝。

  种地无巧,粪水灌饱。

  庄稼要好,肥料要饱。

  若要庄稼旺,适时把粪上。

  合理上粪,粮食满囤。

  要想庄稼旺,合理把粪上。

  肥是庄稼宝,施足又施巧。

  庄稼要好,施肥要巧。

  倒萍越早,早稻越好。

  稻草还田,一年顶两年。


农村人FRH


“一季塘泥两季肥”这句话说的不但有道理还是经验的总结。在农村每个村子里至少有一个池塘,有的地方叫涝池或涝坝都处在村里大路的下势处截洪缓流积水,特别是下过暴雨洪水冲着残草败叶和牲口粪涌入涝池,涝池里的水混浊上面飘浮着浪沫没边没沿,几天浪沫沉淀水清人们干泥水活合泥饮牲口洗衣服整个夏天就不用下沟担水,不过几次暴雨涝池淤泥过多变浅积水减少,趁水干或水少将里面的泥掏出堆在个固定地方堆沤使淤积的残草败叶充分腐熟,秋季运进田里种冬小麦。掏空后再淤积的水干涸后经一冬寒冷后第二年春天便清理到田里种大秋作物。过去人们吃水水月天(下雨季节)靠窖水,牲口饮水主要靠涝池积水。冬春季就要下沟担水吃,牲口也要吆下沟去饮水。这已成历史,路成了水泥或沥青路,人畜饮水是自来水,涝池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成了一个安全隐患,已填的很少见了,再过几十年再说起这句俗语怕知道其意义的人少一头雾水的人多。


无忧174343621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泥塘是怎么形成的,一般都是天然的水塘,旁边有树叶杂草慢慢的落在水里面,经过长时间的腐化之后,会慢慢沉到水底里面。而上面的水慢慢蒸发之后,会形成泥塘,这些可以说都是天然的有机肥料,所以还是有道理的。



荆楚范锅


一季塘泥两季肥,有道理。塘泥经过数年月的沉涯将水里的一些植动物体长年累月腐烂堆积而成的。将腐泥挖出晒过一段时间再上到其它地里或者还回塘田就是好肥。本人想象不代表劲验和技术。


金盆盆1


塘泥的形成:主要是鱼类的排泄物、水生生物的尸体等腐烂分解、混合泥土在厌氧环境下形成的。塘泥的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较高,非常适合用来做各种农作物的基肥。把塘泥施到地里可以起到改良土壤、促进庄稼生长,减少化肥使用的作用。塘泥是传统的土杂肥,我国古代的文献上记载的"桑基鱼塘"种植模式就是在塘边种桑,塘里养鱼,将塘泥用来做桑树的肥料,这个是古代传统农业种植养殖模式,是先人的智慧,对当前现代农业产业化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